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全册知识提纲

上传人:花好****3 文档编号:190973 上传时间:2021-09-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全册知识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全册知识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全册知识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全册知识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全册知识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新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提纲新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提纲 1.1.1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 1、为实现强国富民目标,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做出了哪些努力?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2、改革开放是如何进行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 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易错点】 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但只能说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

2、基本国策, 而不能说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3、改革开放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作用? 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激发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 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 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 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个尊重”)已成为 社会共识。 4、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坚持改

3、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关键一招。(或:P8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P11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中国腾飞的主要表现)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 资流入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科技、 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社会 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脱贫攻坚

4、战取得全面胜利。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 过上了幸福生活。 (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 的重要力量。 6、新时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7、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 革开放 兴国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 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改革开放 【选择题必考】 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不能说成其他的,比如改革开放、保护环境 等。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根

5、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主要原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 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 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1.2 走向共同富裕走向共同富裕 1、为什么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我

6、国过去4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 靠改革开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 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 协调等现实挑战。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2、如何全面深化改革? 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 自强不息、自我革新。 3、全面深化改革的

7、内容和总目标? (1)内容:我国推行的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包括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以及党的建设等领域的改革。 (2)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 4、为什么要共享发展成果? 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状况,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 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5、如何实现共享发展成果? 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 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

8、稳步前进。删 除引领全体人民后“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 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选择题必考】 共同富裕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同等富裕 6、党和政府关注民生(如社保、医疗、教育公平、脱贫攻坚等),这说明了什 么? 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

9、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党和政府引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党和政府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党和政府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党和政府关注民生(如社保、医疗、教育公平、脱贫攻坚等)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的

10、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2.1 创新改变生活创新改变生活 1、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 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2、怎样正确认识创新?(创新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处处有创新。 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3、为什么说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它不只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发明,还可以是对已有成果的改进和完善; 它不局限于科技领域,还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不只是灵光乍现的顿悟,更需要年复一年的积累; 它是个人的创意行

11、为,也是团队、集体的创造活动。 4、创新改变生活表现在哪些方面? 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 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 越自我。 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 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创新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的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5、为什么要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 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的

12、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 常态的现实需要。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6、改革与创新的关系? 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 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知识点拨】 在P18有涉及到“时代精神”,由于整本书知识关联性比较强,可能选择题里会 提前出现有关“民族精神”的内容,在本册P67和P114有具体讲解。中国精神包 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两方面,其中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 核心是改革创新,选择题经常颠倒说法,

13、需要注意。 1.2.2 创新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 1、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2、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我国科技国情) (1)成就:目前,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 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2)不足: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 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 家水平等问题。 【易错提示】 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总体比较落后,不能说“我国科技创新水平领先世界” 3、我国为什么必须建设创新型国家? (1)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我国科技创新现状(不足) (3)创

14、新的重要性 (4)为什么要坚持创新发展 4、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这里补充一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也可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 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 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 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5、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

15、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易错提示】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选择题经常把“教育”换成其他的,比如 “科技”。 6、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普及程 度明显提高,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7、“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内涵? (1)万众创新的内涵:创新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职业,每个人都可以是 创新者,都可以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 (2)大众创业的内涵:创业不分男女、不分城乡、不分行业,每个人都可以是 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

16、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8、为什么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当今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 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 之道。 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 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9、创新精神的表现? 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 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 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 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10、在创新的时代怎样对待知识产权? 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 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

17、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11、青少年怎样培养创新精神? 树立远大理想,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 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培养动手能力,勇于在实践中探索。 积极参加各种小制作、小发明等实践活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2.3.1 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 1、民主价值的要求和实现形式是什么?(民主的内涵) 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 度的建立。 2、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价值的?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不断探索适合中 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民主实现形

18、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 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和教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 主的不懈探索。 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 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3、为什么需要法治体现、保障民主? 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 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4、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

19、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6、我国实行人民民主的形式有哪两种? 发展选举民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 发展协商民主,推动人民内部各方面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充分协 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 7、在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有哪些?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

20、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 的根本途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 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 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8、我国的民主现状是怎样的? 在我国,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的利益得到越来越切实的保障,人民 越来越多地参与民主管理。 2.3.2 参与民主生活参与民主生活 1、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民主权利)的必要性、内涵和保障分别是什么? (1)必要性:公民参

21、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 (2)内涵:公民依照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 会事务,实现民主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保障: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 和程序化建设。 2、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途径)有哪些?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3、民主选举的地位、形式、原则、要求? (1)地位: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2)形式: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3)原则:民主选举都要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4)要求: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 4、民主决策的地位、要求、方

22、式(保障制度)? (1)地位: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2)要求:民主决策的过程,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 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3)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 听证制度。 5、民主监督的地位、意义? (1)地位: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2)意义: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 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实行民主监督,有助 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6、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 在现代社会,民主应

23、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 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在我国,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 民的自觉信仰,体现在日常言行中。 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 义制度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7、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要求有哪些? 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 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 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8、如何增强民主意识? 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

24、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9、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途径有哪些? 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人大常委会反映。 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等形式向有关部门反映。 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监督。 参加听证会、论证会等。 2.4.1 夯实法治基础夯实法治基础 1、法治的意义?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 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 有尊严地生活。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 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

25、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P44蓝字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 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 同发展。) 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 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书上的“确定为”改为 “是”)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4、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

2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 度对全面依法治国又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 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 5、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科学立 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严格执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 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 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

27、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 (2)依法治国基本要求(新十六字方针):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6、全面从严治党,加大反腐败力度说明了什么?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 司法、全民守法。 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7、扫黑除恶反腐败的意义? 有利于督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勤政廉洁,依法行政,公正执法,为人民 谋利益

28、。 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有利于保障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构建和谐社会。 有利于政府取信于民,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8、作为青少年,你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些什么? 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积极宣传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积极参与民主生活,依法行使监督权。 增强权利义务观念,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4.2 凝聚法治共识凝聚法治共识 1、我国政府的作用、权力来源、宗旨和工作原则? (1)作用: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

29、又享受着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可概括为“管理社会生活、提供公共服务”) (2)权力来源: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3)宗旨: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4)工作原则: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 2、法治政府的内涵? 政府要按照法治原则运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努力建 设法治政府。 3、依法行政的重要性、要求及核心是什么? (1)重要性: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 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3)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

30、的行政权。 4、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我国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 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政府) 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公民) 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 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政府) 5、厉行法治的内涵?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 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6、如何历行法治?(如何建设法治社会?) 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

31、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 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个人) 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 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党和政 府) 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 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社会)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即: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 治国相结合) 7、如何实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 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

32、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 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3.5.1 延续文化血脉延续文化血脉 1、中华文化的形成、内容和特点? (1)形成: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 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 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 (3)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2、中华文化为什么能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3、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3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 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 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5、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 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

34、、更深沉、更持久的 力量。(文化自信的内涵)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6、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 发展。 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7、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 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 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

35、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 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8、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和内容? (1)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2)内容: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 品格。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 9、青少年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青少年责无旁贷; 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

36、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10、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有利于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建设文化强国。 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爱国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与繁荣发展。 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补充)为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国家和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1)国家:完善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方面的法律法规。 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加大对破坏文化和自然遗产

37、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加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参与文化保护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等。 (2)公民:通过课文阅读、艺术欣赏和社会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 精粹; 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 自觉保护文化遗产,敢于同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作斗争。 3.5.2 凝聚价值追求凝聚价值追求 1、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作用) 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 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 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 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

38、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 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国人民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 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和本质? (1)重要性: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2)本质: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4、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精神?(伟大民族精神的新内涵)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 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5、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39、、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 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 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 (3)改革开放时期: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 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 6、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 造精彩人生。 7、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独特的文

40、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 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 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 (1)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 (2)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41、价值取向) (3)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准则) 9、青少年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 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10、模范人物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1)自身方面:珍爱生命、自信自强、积极乐观、勇对挫折、勤奋好学、顽强 拼搏 (2)对他人:关爱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见义勇为、敢于承担责任、孝 老爱亲 (3)对职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坚定的理想信念 (4)对国家和社会:热爱祖国、热心公益、无私奉献、服务社会 11、开

42、展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弘扬社会正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 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6.1 正视发展挑战正视发展挑战 1、为什么要重视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 战之一。 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

43、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2、我国的人口现状及特点? (1)人口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3)新的特点: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 女性别比偏高、老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等 3、为什么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人口问题的严峻性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 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 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推行计 划生育的作用

44、) 4、我国为什么要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全面二孩”? 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 衡发展。 5、我国资源环境面临的危机有哪些?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 矛盾日益突出 6、我国的资源现状及特点?(我国的资源国情)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总体上资源紧缺。 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 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7、为什么要合理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

45、?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 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 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 小。(我国资源问题的危害)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 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8、我国的环境现状、原因及危害? (1)形势: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虽总体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时有发生,成为民生之患、民 心之痛。 (2)原因:由于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

46、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 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 应。 (3)危害: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 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9、面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的必然选择是什么? 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 道路。 3.6.2 共筑生命家园共筑生命家园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 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 和修复

47、。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 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 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 则文明衰。 2、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 3、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

48、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 展共识。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 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4、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 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 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 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

49、活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5、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 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 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6、实行垃圾分类,加强环境保护,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减轻环境压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有利于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 节约型、

50、环境友好型社会。 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7、为了保护环境,国家、企业、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1)国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惩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加大环境治理和宣传力度,增强公民节能环保意识。 (2)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落实节能减排政策。 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力度。 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3)青少年:学习环保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积极宣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道德与法治 > 部编人教版 > 九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