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浙江省嘉兴市浙江省嘉兴市 20212021 年中考化学试题年中考化学试题 1. 如图所示为今年在三星堆遗址中发现金面具残片,经测定该面具含金量约为 8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 的是 A. 金的元素符号为 aU B. 金容易被锈蚀 C. 金单质由金原子构成 D. 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97g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书写元素符号时, 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 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 故金的元素符号为: Au, 不符合题意; B、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不容易被锈蚀,不符合题意; C、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符合题意; D、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不是“g”,故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197,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2. 科学实验既要操作规范,又要保障安全。下列实验操作中符合要求的是 A. 移走蒸发皿 B. 使用测电笔 C. 夹持试管 D. 添加砝码 【答案】B 【解析】 【详解】A、禁止用手移走正在加热的蒸发皿,防止烫伤,不符合题意; B、使用测电笔,笔尖接触待测物体,手要接触笔尾金属体,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C、夹持试管时,手要握在长柄上,不能放在短柄上,防止试管脱落,不符合题意; D、添加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应用镊子夹持砝码,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3. 现有锌、氧化铜、硫酸钡和石灰石四种固体,为了区分它们,小嘉参照二歧分类检索表制作了一个物质 检索表,
3、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表示的是石灰石 B. 乙表示的是锌 C. 表中“ ”应该表示为“黑色固体” D. 也可根据是否含有氧元素对丙、丁分类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甲含有多种物质,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含有其它杂质,含有多种物质,故甲表示的 是石灰石,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乙只含一种元素,锌是由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乙表示锌,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氧化铜是黑色固体,硫酸钡是白色固体,丁是白色固体,是硫酸钡,故丙为氧化铜,图中“ ”应该表示 为“黑色固体”,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氧化铜是由 Cu、O 元素组成,硫酸钡是由 Ba、S、O 三种元素组成
4、,均含有氧元素,不能根据是否含有 氧元素对丙、丁分类,符合题意。 故选 D。 4.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苦泉水”制取铜方法,其主要生产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解释合 理的是 A. 通过蒸发溶剂可获得晶体 B. 是通过复分解反应获得铜 C. 所得硫酸铜溶液一定是饱和的 D. 说明铁元素变成了铜元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A、通过蒸发溶剂可获得晶体,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 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生成了铜单质, 不是复分解反应, 不符合题意; C、通过加水溶解,得到硫酸铜溶液,溶液不一定饱和,不符合题意; D、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
5、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了出来,不是铁元素变成了铜元素,根 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5. 如图所示为小嘉构建的甲、 乙、 丙、 丁四种不同物质的关系图, “一”表示相邻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若甲为铁,乙、丙、丁分别是稀 H2SO4、CuCl2溶液、NaOH 溶液中的任意一种,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乙可能是 CuCl2溶液 B. 丙一定是 NaOH溶液 C. 丁一定是稀 H2SO4 D. 丙不可能是稀 H2SO4 【答案】C 【解析】 【详解】若甲为铁,乙、丙、丁分别是稀 H2SO4、CuCl2溶液、NaOH 溶液中的任意一种,铁能与硫酸反应生 成
6、硫酸亚铁和氢气,铁能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铁与氢氧化钠不反应,故丙为氢氧化钠,乙、 丁是氯化铜和稀硫酸中任意一种,故乙可能是氯化铜,丙一定是氢氧化钠,丁可能是稀硫酸,丙不可能是 稀硫酸。 故选 C。 6. 利用图形对概念间的关系进行归纳梳理,可以直观地反映两者的个性和共性。下列图形中左右两部分表 示两个概念的个性,相交部分表示它们的共性,其中归纳梳理错误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碱是电离时 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酸和碱均含氢元素,不符
7、合题 意; B、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放出二氧化碳,所 有的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但是光合作用只能在叶绿体中进行,符合题意; C、相互作用力,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出现,同时消 失,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不符合题意; D、体循环:血液由含氧量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量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肺循环是静 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循环途径都是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7. 火是文明的起源,人类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 古人取
8、火时, 用火镰击打火石, 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 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 主要是它的_, 因而容易点燃。 (2)1830年发明了火柴。原理是将白磷、硫、KClO3、MnO2混合,摩擦后发生 KClO3 分解等一系列反应, 引燃火柴杆,推测 KClO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_,使燃烧更剧烈。 【答案】 (1). 着火点低 (2). 提供氧气 【解析】 【详解】 (1)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主要是它的着火点低,因而容易点燃; (2) 氯酸钾能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故氯酸钾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 提供氧气。 8. 人类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常需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对金属活动性规律的认
9、识也是如此。 (1)1625年格劳贝尔发现将金属放入稀盐酸中会“消失”,这为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奠定了基础。小嘉选 用锡、铜、锌三种金属重温实验,则会“消失”的金属有_。 (2)1766 年卡文迪许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了一种可燃性气体,他称之为“可燃空气”,其实该气体就是 _。从此为探索金属活动性打开了新思路。 (3)1865年贝开托夫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金属活动性规律。小嘉运用该规律开展实验,向硝酸铜和硝酸 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溶液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则 B点时溶液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有_。 【答案】 (1). 锌、锡 (2). 氢气 (3). Cu2+、Fe2+ 【解析】 【详解】 (1)
10、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锌、锡排在氢前,能与稀盐酸反应,能消失,铜排在氢后,与稀盐酸 不反应,不能消失; (2)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故该气体是氢气; (3)金属活动性:FeCuAg,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 酸亚铁和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铁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B 点时,铁和硝酸银恰好完全反 应,故溶液中的溶质为硝酸铜、硝酸亚铁,所含的金属阳离子为:Cu2+、Fe2+。 9. 小嘉用 H2O2溶液制取氧气时, 在烧瓶中加入 50毫升水及 0.5克 MnO2, 再往分液漏斗中加入 30毫升 15% 的 H2O2溶液。为什么要加入 50 毫升水呢
11、?查阅资料发现:在不加入水时,若注入 H 2O2溶液速度过快,反 应会过于剧烈而引发事故。 【提出问题】水是如何减缓该反应速度的呢? 【建立假设】水可以降低 H2O2溶液浓度,从而减缓反应速度。 【实验方案】他利用如图装置,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 30毫升的 1%、3%和 7%的 H2O2溶液进行实验,观 察并比较。 【实验结论】加水降低了 H2O2溶液的浓度,使反应速度变慢。 【交流反思】 (1)为了更好地比较反应的快慢,需控制三次实验中滴加 H2O2溶液的_相同。 (2)判断产生氧气的速度时,可以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还可以比较_。 【继续探究】针对提出的问题,他又利用如图装置,用 3%的
12、 H2O2溶液分别在 0、20 C和 60的条件下 进行实验。进行该实验所基于的假设是_。 【答案】 (1). 速率 (2). 收集相同体积氧气所需时间(或相同时间内收集氧气的体积) (3). 降低 温度,可以使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变慢 【解析】 【详解】交流反思: (1)根据控制变量法,为了更好地比较反应快慢,需控制三次实验中滴加 H2O2溶液 的速率相同; (2)判断产生氧气的速度时,可以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还可以比较相同时间内收集氧气的体积或收 集相同体积的氧气所需时间; 继续探究:用 3%的 H2O2溶液分别在 0、20C 和 60的条件下进行实验。除了温度不同,其它因素都相 同,故
13、该实验基于的假设是:降低温度,可以使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变慢。 10. 日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了 1.1,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界中的碳平衡被破坏。2020 年 9 月 22 日,我国政府承诺:中国将力争于 2030年前实现 CO2排放达到峰值,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各 种方式抵消排放的 CO2量,重新实现碳平衡。如图是碳循环和碳中和策略的示意图。 (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 策略有_。 (2)要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目标,除图中策略外,还可用化学方法人工捕获,如将空气通入氢氧化钾溶液 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写出用氢氧
14、化钾捕获 CO2的化学方程式_。 (3)2020 年 12月下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多年未遇的极寒天气,因此有人质疑:今年天气这么冷,地球 气温真的在上升吗?对于这样的质疑,你是否认同?并说明理由_。 【答案】 (1). 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2). 2232 CO2KOH=K COH O (3). 不认 同,因为全球变暖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是大趋势,极寒天气的出现,可能只是偶然性的天气现象。 【解析】 【详解】 (1)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如开发 新能源; (2) 氢氧化钾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15、232 CO2KOH=K COH O; (3)不认同,因为全球变暖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是大趋势,极寒天气的出现,可能只是偶然性的天气现 象。 11. 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相关信息如下表。试回答: 名称 符号 相对原子质 量 氕 H 1 氘 D 2 氚 T 3 (1)原子结构模型中的“”表示的粒子是_。 (2)超重水有一定的放射性,一个超重水分子由两个氚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其化学式可表示为 T2O, T2O 中 T的化合价为_。 (3)重水是由氘和氧组成化合物,化学式可表示为 D2O,重水和普通水化学性质相似。在海水中重水的 质量约占 0.02%,则 1
16、00吨海水中所含氘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 (1)中子 (2)+1 (3)0.004t 【解析】 【分析】 【详解】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原子结构模型中“ ” 表示的粒子是中子; (2)T2O 中氧元素显-2 价,设 T元素的化合价为 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 2x+(-2)=0,x=+1; (3)100吨海水中所含氘的质量是:100t 0.02% 2 2 100% 2 2 16 =0.004t。 12. 小嘉发现:向碳酸钠溶液中倾倒稀盐酸,很快就产生了气泡: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滴加一 定量后才有气泡产生,查阅
17、资料: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先发生的反应是 233 Na CO +HCl=NaCl+ NaHCO ;当 Na2CO3全部转化成 NaHCO3后,再发生反应 322 NaHCO +HC1=NaCl+H O+CO ,为此他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在广口瓶中加入 10 克溶质质量分数为 10.6%的碳酸钠溶液,用注射器向瓶中缓慢注入一定量的溶 质质量分数为 7.3%的稀盐酸,观察到瓶内无明显现象; 步骤二:继续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瓶内连续产生气泡,烧杯中澄清石灰水?。 (1)步骤二中,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_。 (2)上述实验中,加入稀盐酸多少克后,才
18、开始产生二氧化碳? (3)向一定量碳酸钠溶液中无论是倾倒还是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质量是相同 的,其本质原因是什么? 【答案】 (1)澄清石灰水先无明显现象,后变浑浊 (2)解:设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 x 233 Na CO+ HCl =NaCl+NaHCO 10636.5 10g 10.6% 7.3%x 10610g 10.6% 36.57.3%x x=5g 答:加入稀盐酸 5 克后,才开始产生二氧化碳; (3)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 元素的种类、 质量不变, 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完全来自于碳酸钠, 故最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同 【解析】 【详解】 (1)继续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瓶内连续产生气泡,一开始无气泡产 生,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氢钠,后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先无明显现象后变浑浊; (2)见答案; (3)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 元素的种类、 质量不变, 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完全来自于碳酸钠, 故最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