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详解)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85688 上传时间:2021-06-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 20212021 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1.本试卷共本试卷共 6 6 页,分值页,分值 12012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120120 分钟。分钟。 2.2.答案一律用黑色钢笔或墨水笔写在答卷纸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答案一律用黑色钢笔或墨水笔写在答卷纸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 一(一(2727 分)分) 班级开展“感受时节之美”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你和小语、小文也参与其中。 1. 请从下面两幅字中任选一幅,临写本次活动的主题词。 2. 下面是小文准备的一段开场白,请按照情境完成下面小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

2、夏暑相连。秋处 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节气歌是我国劳动 人民的智慧结晶。在二十四节气的循环中,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律动和天人合一的境界。从今天起,我们 将陆续开展“感受时节之美”系列语文活动,传承与保护节气文化,使这一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 中 hu n 发出新的活力!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处 暑( ) (2)根据拼音写汉字:hu n 发( ) (3)画线句有一处表述不合逻辑,请写出你的修改意见。_ 3. 小语同学制作了“节气”主题古诗文辑录单,请你根据要求帮她完善。 节气 古诗文 表情达意 立春 A.山重水复疑无路,_。 (陆游游 山西村 ) 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

3、忽 又开朗的情景, _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 望,_道出了世间万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立夏 B。_,_。 范成大的七言绝句,荷尖与蜻蜓,构成彩墨画的 特写镜头,表现了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芒种 C。黄梅时节家家雨,_。 (赵师秀 约客 ) 户外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与户 内一灯如豆、枯坐敲棋的情形构成_,更深 地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的心境。 寒露 D。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 ) 记承天寺夜游 ) 短短三句,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映 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大雪 E。_,_。 岑参,面对边塞壮美奇丽的风光,以浪漫奔放的 笔调,抒写惊喜好奇的神情。 白

4、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情境图 冬至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首诗语言平易通俗,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来表 现“_”之情 (选用诗中词语作答) 。 无 独有偶,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也有相同特点, 但两者想象的画面却不尽相同,请结合两诗简要 描述:_ (1)根据提示,补全 A-E 处的古诗文,其中 D 处还要填写作者。 (2)根据上下语意,在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在处填写一种表现手法。 (3)阅读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将其右侧“表情达意”处补充完整。 4. 上题是小语在【活动一】中的成果展示。请你仿照【活动一】 ,再设计一个活动。 【

5、活动一】 :辑诗文,传承文化。活动内容:收集古诗文中与节气有关的名句,理解内涵,传承节气文化。 【活动二】 :_。活动内容:_ 5. 小文为下图中的【雨水】书签上配了文字“细雨飘然而至,春来不言离愁。”请你也来为图片【立冬】 配上恰当的文字,完成书签制作。 【答案】1. 写字正确整洁规范相似度高,美观 2. (1). (1)ch (2). (2)焕 (3). (3)将“传承与保护”改为“保护与传承” 3. (1). (1)A.柳暗花明又一村 (2). B。小荷才露尖尖角 (3). 早有蜻蜓立上头 (4). C。青草池 塘处处蛙 (5). D。庭下如积水空明 (6). 苏轼 (7). F。忽如一

6、夜春风来 (8). 千树万树梨花开 (9). (2)不仅 (10). 也 (11). (鲜明)对比 (12). (3)思家 (13). 白居易想象冬至夜 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自己思家之情,并使这种思家之情扩 大化,真实感人。李商隐想象夫妻二人彼时(将来)在一起秉烛夜话,追想(回忆)着、谈论着巴山夜雨 之此时(今天)的思念之情,用未来团聚之欢乐,反衬今夜思家之孤苦。 4. (1). 示例 1:探民俗,感受特色。 / 走进乡村,探访当地时节中的民俗习惯,从中感受各种习俗的 特色与意义。 (2). 示例 2: 访名家, 启迪人生。 / 邀请并采访专家教授, 了

7、解节气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丰富人生的阅历。 5. 示例:北风潜入悄无声,水鸟孤栖残荷梗 / 落水荷塘满眼枯,凝寒宿鸟形影孤/ 残荷断梗,皆是寒霜冽 风之故;水鸟孤立,满眼孤寂凄冷之境。 【解析】 【1 题详解】 汉字书写是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规规矩矩地写字。对于在 方框或田字格里书写,要做到妥善布局,结构匀称,笔画到位。 【2 题详解】 (1)处暑:我国二十四节气中居于立秋之后、白露之前的一个节气名。“处”读作“ch”; (2)焕发:散发出年轻的健康所特有的红润;充满或显示出热情洋溢、精神愉快。“hu n”写作“焕”。 (3)语序不当,应该先“保护”节气

8、文化,然后才能“传承”节气文化,应该将“传承与保护”改为“保 护与传承” 【3 题详解】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是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 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蜻、蜓、塘、庭、”等字词容易写错。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活动设计和仿写能力。中学生开展某一主题活动,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主题演讲、主题故事会、 书籍推介会、方法交流、办一期手抄报、开展一次征文活动、开一次主题班会、写一篇主题报告、进行一 次主题研究等形式。只要绕围绕这几个主题来开展活动就行。注意要先研究例句,根据例句的结构来写相 应内容,要求句式相同、意思相近、

9、相同为主的词语词性尽量相同、修辞手法要统一为比喻。 示例:讲故事,知晓乐趣。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同学们都能够知道一些与节气有关的故事,从中感受传统 文化的趣味。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片配文。解答时要根据图片的内容,来选择适当的语句,以达到跟图片相辅相成的效果。 图片画的是立冬时节的景象,荷塘里荷花的梗都断了,花跟叶全部凋零,只剩一只水鸟孑孓独立。句子只 要体现出这种景象即可。 例句:冬来荷梗残,水鸟风中寒。 二(二(4343 分)分) (一) (一) (8 8 分)分) 你和小语、小文一起阅读了与活动主题相关的古诗文。 虎丘中秋夜 明张岱 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民间少妇

10、好女、崽子孩童、清客帮闲无不鳞集。 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 平沙,霞铺江上。 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 ,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 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 更深,人渐散去 ,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句字, 藻鉴随之。 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箫一缕,哀涩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 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 ,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

11、 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 百十人焉。 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注】铙钹:一种敲击乐器。寂阒(q ) :寂静。 6. 小语对文中画横线句的停顿总拿不准,念了四遍,你告诉她( )是准确的。 A. 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B. 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C. 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D. 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7. 小文用波浪线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他理解。 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不杂蚊虻。 8. 文中音乐表演的现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请说说你的发现。 【答案】6. D 7. 示例:三更时分,月亮的孤影留在天空,

12、气象变得更加幽穆肃杀,人人都安静了,不时 还杂夹着蚊虻的声音。 8. 表演形式从多人合唱多种演奏配合到唱者和配乐变少再到个人清唱;曲子格调从平俗到高雅;氛围从杂 乱热闹到清静冷寂。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 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 的结构。此句可翻译为“如果不是在苏州,哪里还能看到如此景象啊!”根据句意可停顿为:使/非苏州/焉 讨识者。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句子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鼓:

13、三更时分;月孤:月亮的孤影留在天空;气肃:气象幽穆肃杀;寂阒:安静;不杂:不时夹杂。 【8 题详解】 从第 2 段“天暝月上,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 知,此时人多声响,各种乐器相互配合应和;从第 3 段“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 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知人群散去,人渐变少,配合的乐器变少,但管乐器和弦乐器更迭 相奏;从第 4 段“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箫一缕,哀涩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知,人 愈少,乐器只剩洞箫,唱和者越来越少,配合的乐器也变少;而到第 5 段“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 拍,声出如丝,裂石穿

14、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变成了个人的清唱,环境更显清静冷对寂,曲子由先前 的平俗就高雅起来。 综合上面分析概括可得答案。 【点睛】参考翻译: 虎丘的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地人和客居苏州的人、士大夫及其亲眷家属女乐和歌姬、民间的少妇和寻常人 家的好女儿、小孩子和妖治的美少年以及浪子恶少、清客和帮闲全都聚集在虎丘这个地方。上从生公 门、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第一道山门和第二道山门,都铺上了毛毡。人们席地 而坐,登到高处远眺,看过去人就像平沙落雁,云霞铺在江面上一样。 天黑了月亮升上来,鼓吹弹唱的地方有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锣鼓敲起来,渔阳鼙鼓响起来,如天翻地 覆,像轰隆的雷声和鼎镬

15、沸腾的水一样,连呼唤喊叫都听不见。晚上八九点钟,鼓声和铙声渐渐停歇下来, 管弦乐器却越来越繁杂起兴,夹杂着歌唱的声音,都唱“锦帆开,澄湖万顷”的同声合唱的大曲子,众人 的嘈杂声、锣声、丝竹之声和歌唱之声,分不清节奏节拍。 到了深夜,人群渐渐散去,士大夫及其家眷亲属都乘船戏水嬉闹,每一桌酒席都竞相歌唱,人人都争相献 上自己的一技之长,南方和北方的风格交杂在一起,管乐器和弦乐器更迭相奏,听的人刚刚才辨别出字句 歌词,马上就开始品评鉴赏了。 二更天的时候人声安静下来,管弦之乐也屏息而止,只有一缕洞箫之声,哀怨青涩又清丽缠绵,与歌唱的 声音相和,这样的音乐尚且还有三四处,更迭着演奏和唱。 到了三更天,

16、月亮孤寂地挂在天际,空气肃寒,人声静寂,连蚊子牛虻嘈杂声都消失不见了。有一名男 子登场,高高地坐着石头上,没有箫和节拍的伴奏,声音一开始像游丝般发出来,忽然声音像石头崩裂、 穿透云霄般强烈,抑扬顿挫,一个字个字地唱起来。听者旋即体会到歌声细微之处的美妙,心动神摇,心 血似乎为之枯竭,不敢鼓掌喝彩,只有一个劲地点头。然而这个时候还有一百几十个人像大雁行列一样整 整齐齐地排坐着,如果不是在苏州,哪里还能看到如此景象啊! (二)(二) (1313 分)分) 你和小语、小文一起阅读了与活动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 霜降往后便入冬 诸荣会 雨、雪、冰、霜本质上都是水雨是能浅吟低唱的水,雪是会轻飏漫 舞的水,

17、冰则是长了骨头的水;唯有霜是水的形而上或形而上的水吧! 书上说,“霜是气温降到 0C 以下时,接近地表的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 及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晶体”, 即霜不是雪,可是,霜染大地与雪盖原野是 很有几分相像的,都可以用“白茫茫”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与修饰。或许正是 因为二者间的这份相像,人们便总以为白色的霜与那白色的雪一样,都是趁 着漆黑的寒夜,悄悄从天上降下的,“二十四节气”中竟也有了个“霜降”。 可事实上, 说霜是从天上“降”下的, 还不如说是从地上“结”出的或“生” 出的更科学。可是乡下人从来不说“结霜”“生霜”,他们常常挂在口头的 是:“这柿子,总得要到霜降才会红!”“下霜了,天寒了!”在

18、他们 的意识和潜意识中,霜都是从天上“下”下和“降”下的。这样的误会,其 实并不只发生在下里巴的农人身上,形而上的诗人们不也一样吗?“月落乌 啼霜满天”,“风霜高洁, 水落石出”这些诗句可都是千古名句!然而, 乡下人都知道,北风呼啸的天气,一般都难见着霜的影子,至于“霜满天”, 只是诗人根据“雪满天”而想象的吧!因为事实上,霜最多只能“遍地”, 从来不曾像雪那样“满天”,也绝不可能“满天”! 小文的批注:“中 庸之道”的意思是 指不偏不倚,折中 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 也 : “中庸之为德 也,其至矣乎。” 霜是水,但霜又不是水;霜与雪有几分像,但霜又不是雪;霜与冰一样 冷,但霜又不是冰

19、。霜只是霜,霜似乎得了中庸之道。 霜不像雨那样,少了会让地旱人渴,多了会让江河横溢,泛滥成灾;相 比之下,霜在人们的生活中,似乎可有可无、无足轻重。霜也不会像雪,虽 说霜染大地与雪盖原野有几分相像,但一个“染”字便注定霜对于一切只能 是轻描淡写,无法像雪一样,给大地和江山酣畅淋漓的银装素裹,也给诗人 们带来无尽的诗情:“忽如一夜春风来, 干树万树梨花开”,“北风吹雁雪 纷纷”,“胡天八月即飞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霜 是永远也不会带给诗人们这样的激情的。霜永远都是无风的夜里悄悄地来, 晴朗的早晨太阳一出就迅速地去,来去无声息,去了连痕迹都不会留下多少; 霜也不像冰,一身硬骨,明知

20、道自己最终敌不过太阳的光辉,但仍不抵抗到 最后不罢休。得了中庸之道的霜永远都是轻描淡写、浅尝辄止,不痛不痒。 得了中庸之道的霜,如得了中庸之道的人一样,虽说它(他)很想讨巧, 事实上或许也讨得了不少巧,但是终究失去的更多。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由水与土养活的“人”,当然既包括 下里巴的农人,也包括形而上的诗人,古今中外的诗人们,无论是对于土地, 还是对于作为水的雨、雪、冰们,都曾写过无数歌颂与赞美的诗篇,唯有霜, 出现在他们的笔下,常常成了不讨巧的媒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踏霜早行,浮起在心头的自是与踏雪寻梅的 雅兴无法相提并论的惆怅;“ 羌管悠

21、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此时出现在征夫游子眼中的白色霜花,则完全成了撒在他们心头和伤口的盐。 的确,霜真有点像生活中的盐,且这种“像”并不只是外形。盐在生活 中看似也可有可无,其作用也不能与五谷相比,没有它似乎也能过,至少不 会立即死人,但是少了它,终究会失却生活的滋味。或许也只是因为这点滋 味,征夫、游子终又不能忘怀。 忽然间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个场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我正 在努力背诵着二十四节气歌 ,从外面回家的父亲听到后说:“背它干啥, 种田人才要记它!你要好好读书,有出息。”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只软软的 又被焐得热乎乎的柿子,“霜降了,这柿子不涩了,好吃得很!快吃

22、!” 没想到,就是父亲的这句话,让我一下便永远记住了 “霜降”这个节气,因 9.说说你对画横线 句的理解。 为此时,我尽管没有看到大自然的“霜降”,却清楚地看到父亲两鬓的霜花。 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八十多岁的父亲与母亲在乡下安享着他们的晚 年,而今天的我竟已过了父亲当年与我说这话时的年龄,虽然我不曾像父亲 那样在故乡种田一辈子, 但是也绝谈不上有多大出息。每想到这一点,我便 觉得,该记住“二十四节气歌”的其实并不只是种田的农人,而是每个人; 至少记住“霜降”时节已是大自然的深秋,在这个节气中,该成熟的都将成 熟了,有多少收获都该收获。再往后便是冬天了。 10.为什么作者说 “每想到这一点,

23、我便觉得,该记住 二十四节气歌 的其实并不只是种 田的农人,而是每 个人”呢? 9. 小文为“霜只是霜,霜似乎得了中庸之道”写了一段注释式批注,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 解。 10. 小语读到文章最后,对画波浪线句子的句意有点疑惑,请你帮他解析一下。 11. 小文读完此文后,忍不住赞叹本文的语言之精妙,他用“典雅秀丽”四个字进行了概括,请你结合小文 的概括,对文章第四段进行赏析式批注。 【答案】9. 霜是水的形而上或形而上的水;霜在人们的生活中,似乎可有可无、无足轻重;霜不能给大地 和江山酣畅淋漓的银装素裹,不能给诗人们带来无尽的诗情;霜没有一身硬骨,不会抵抗到最后才罢休; 霜如得了中

24、庸之道的人一样,或许也讨得了不少巧,但是终究失去的更多。 (可从形态、生活、品性三个角 度批注) 10. 作者在不惑之年却没有多大出息的惭愧之情,告诫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该成熟的时候成熟,该收获 的时候有所收获。霜降过后便是冬天,再不努力,就来不及了,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发愤图强。 11. 句式整散结合,排比、对偶等句式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古典雅致;多用四字短语,表意凝练,内 涵丰富,使文章语言典雅,文学色彩浓郁;多处引用诗文,引人联想,增加文采,更显典雅秀丽。 (答出 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含义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

25、上下文 来思考。由批注可知,“中庸之道”的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再结合文章内容,“唯 有霜是水的形而上或形而上的水吧”“霜是水,但霜又不是水;霜与雪有几分像,但霜又不是雪;霜与冰 一样冷,但霜又不是冰”从形态上介绍的霜的中庸之道;“霜不像雨那样,少了会让地旱人渴,多了会让 江河横溢,泛滥成灾;相比之下,霜在人们的生活中,似乎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从生活角度介绍的霜的 中庸之道;结合“无法像雪一样,给大地和江山酣畅淋漓的银装素裹,也给诗人们带来无尽的诗情”“霜 也不像冰,一身硬骨,明知道自己最终敌不过太阳的光辉,但仍不抵抗到最后不罢休。得了中庸之道的霜 永远都是轻描淡写、浅尝辄止,

26、不痛不痒”可知,是从品性角度的介绍的霜的中庸之道。据此分析作答即 可。 2.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解析。结合上下文内容,“背它干啥,种田人才要记它!你要好好读书,有出 息”“而今天的我竟已过了父亲当年与我说这话时的年龄,虽然我不曾像父亲那样在故乡种田一辈子, 但 是也绝谈不上有多大出息”可知,四十年过去了,作者在不惑之年却没有多大出息,因此感到惭愧;“霜 降了,这柿子不涩了,好吃得很!快吃!”“在这个节气中,该成熟的都将成熟了,有多少收获都该收 获。再往后便是冬天了”告诫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霜降以后的柿子一样,在该成熟的时候成熟,该收获 的时候有所收获;霜降已是深秋,过后便是冬天,一年的时间即将

27、过去,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发愤图强。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对本文语言的赏析及做批注。“忽如一夜春风来, 干树万树梨花开”“北风吹雁雪纷纷”“胡 天八月即飞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多处引用诗文,增加文章的文采,使文章显得典雅秀 丽;“霜不像雨那样”“霜也不会像雪”“霜也不像冰”运用排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从“江河横溢”“泛滥成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轻描淡写”“浅尝辄止”“不痛不痒”可知, 多用四字短语,表意凝练,内涵丰富,使文章语言典雅,文学色彩浓郁。据此分析作答,意思对即可。 (三) (三) (1414 分)分) 你和小语、小文一起利用网络,查阅了与主题相关

28、的一些资料。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见证。它彰显出中国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以及对宇宙认知的独特性。中国古代文献很早就有了关于“节气”的记载。春秋时期 的文献就已提出“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就有了“立春、春分、 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它们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 季。到了后来的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公元前 104 年,由邓平等人 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这样,根据月初、月中的 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

29、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人们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 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黄道平面轨道图 【材料二】 谷雨的天气最主要的特点是多雨,这有利于谷物生长。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秧苗初 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古人说雨生百谷,谷雨时节的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 成长。谷雨一般预示着降雨增加,但并不是指谷雨这天下雨,而是指在谷雨节气前后,降雨 概率较大。 谷雨时节天气转温,人们的室外活动增加。北方地区的桃花、杏花等开放;杨絮、柳絮四处飞扬。而 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

30、暮春了。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 【材料三】 或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质疑,现在我们还有必要去关注“二十四节气”吗?其实,这样的质疑不无道 理。毕竟,在没有钟表、没有日历甚至连沙漏也没有的情况下,古人只能依赖“二十四节气”来掌握时间、 记录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提示冷暖等。而现如今科技那么发达,对于那些早已远离土地、每天依靠天气 预报来穿衣戴帽的人们,“二十四节气”或许并不能发挥多少作用。既然功效不大,那么“二十四节气” 岂不是只能当作摆设的古董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应当看到,比“二十四节气”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比如,很多节气与众

31、多民俗相依相融,立春和春节、惊蛰与“龙抬头”、春分和社日、夏至跟端午节、秋分与中秋节等都有着 直接的内在关系;清明节,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插柳、荡秋千等习俗;再如冬至也叫“冬 节”,很多地方的人们除了祭祀祖先外,还会穿上新衣,全家团聚,置酒备筵,以示庆贺。这些活动几千 年来一直延续不绝。 12. 根据【材料一】文字内容,简要说明“黄道平面轨道图”中八个节气点的命名依据。 13. 阅读【材料二】 ,你发现以下活动不适合在谷雨节气开展的一项是( ) A. 小语把外套全都收纳起来,准备过夏天了。 B. 小语每次出门都记得带上雨伞,防止雨水突袭。 C. 周末时间,小语约上你和小文一起去户外

32、赏花。 D. 小语采摘了一些新茶,留着给爸爸喝了清火、明目。 14. 面对他人的质疑,小语总是慌乱,不能有条理地沉着应对。请你运用从【材料三】的议论思路中得到 的启发,给小语一些面对他人质疑时如何应对的建议。 15. 请你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容,参考【材料三】第二段,再为【材料三】续写一段文字。 【答案】12. 要点:由图中可以看出,它们在黄道上的天文位置均等,把一年分为八个相等的部分,能分 明的标示出四季。 【材料一】 中也明确提到“它们标示出季节的转换, 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 13. A 14. 首先,可以以退为进,承认他人质疑的合理性;然后,摆出他人质疑的理由;接着,从

33、他人质疑的理由 中寻找漏洞,如思考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等,摆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强有力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15. 示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见证。如谷雨时节, 天气转温,人们就可以到室外活动,与自然亲密接触:北方地区看桃花、杏花开放;看杨絮、柳絮四处飞 扬;南方地区听“杨花落尽子规啼”,赏牡丹吐蕊、樱桃红熟,品清火、明目、辟邪的谷雨茶。期间我们 还能感受到自然景物的告示:时至暮春了。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需要从材料一中找出相应文字,并且理解“黄道平面轨道图”里的内容,把两者 结合起来理解才可。 从材料一“中国古代文献很早

34、就有了关于节气的记载。春秋时期的文献就已提出日南至日北至 的概念。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八个节气名称”表述中知,这八个节气点的依据是“日南至”“日北至”,再根据轨道图的标示,这八个 节气点是地球在黄道上的八个天文等分点,能分明的对应和标示出四季的起止位置。 【13 题详解】 A 项,从材料二“谷雨的天气最主要的特点是多雨,这有利于谷物生长”知,谷雨特点是多雨,不是高温; 虽“天气转温,人们的室外活动增加”但气温也常有反复,“把外套全都收纳起来”的行为并不妥当。 故选 A。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认证思路的整理。也就是文段是“如果运用

35、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的”。材料三的一段驳论 文字。先摆出质疑观点“关注二十四节气有必要吗”。批驳时,首先表达对对方质疑的理解,认为“这样 的质疑不无道理”,并依次从“古人”和“现代人”角度阐述理由;然后方向一转,从“节气本身”转向 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并举“节气与众多民俗相依相融”的诸多例子,强有力的证明“关注二十四 节气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和表达运用能力。根据题干要求,续写的内容要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容, 并且参考【材料三】第二段。材料一是“二十四节气”的历史由来发展过程,材料二则重点介绍“谷雨” 节气,而材料三第二段表现的是“二十

36、四节气”与民俗的关系。 结合一下,我们可以重点抓住“谷雨”中的民俗特点来进行补写、续写。 示例: 谷雨节气的习俗就很有代表性。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 圈就回来。南方谷雨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 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北方谷雨食香椿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樁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 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香椿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止泻、润 肤、抗菌、消炎之功效。 (四)在活动中,你和小语、小文一起阅读名著,又有了新的收获。 (四)在活动中,你和小语、小文一起阅读名

37、著,又有了新的收获。 (8 8 分)分) 16. “立冬”节气后, 天气转冷, 进入冬季。 但冬季绝不是一个万籁俱寂的季节, 期间也有许多故事在发生。 下面是小文和小语从名著中收集到的故事提纲, 请你也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 12部名著中选择一部, 参照他们的提纲,另选角度 ,写出你的故事提纲。 【你的提纲】 【答案】示例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这个寒冷的风雪夜,在那个熊熊燃烧的草料场旁边的小小山 神庙里,得知自己被害真相的林冲,不再懦弱的,手刃仇人,雪夜上梁山。风雪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 个冬天是林冲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小说画龙点睛之笔。任何人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不可逼人太甚,“官 逼

38、也会民反”。 示例 2:保尔为了完成筑路任务,冒着雨雪严寒,坚守在工地上,忘我地工作。冻馁交加,衣破靴烂,以 致于得了严重的伤寒病。恶劣的劳动条件,艰苦的生活条件,考验着每一个筑路人员。“钢铁就是这 样炼成的”,保尔那钢铁般的意志令人敬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导读和仿写能力。要求按提纲的结构写出新的提纲。提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是名著的内容,按题干要求需选择冬天发生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分析评论,对第一部分列举的事分析其价 值意义;第三部分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示例: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

39、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童年的百草园即使冬天也那么 生动有趣,这是孩子自由自在生活的快乐写照。“朝花夕拾”,当“拾起”儿时的生活时,我们感受到 一组感彻心扉的温馨的回忆。 三(三(5050 分)从三个题中任选一题写作,分)从三个题中任选一题写作, 17. 根据要求写作文。 题 A:整个活动中,我们或一起吟诗,或一起阅读,或一起讨论,收获颇丰。请你以日记形式,与同学们分 享你的活动故事与感受。 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 600 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范文: 节气文化的魅力 2021 年 2 月 11 日(晴) 提起二十四节气,许多人都会下意识地接一句:“知道!中

40、国有二十四个节气!”但是,对这些节气, 你又了解多少呢?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也接触了不少的节气知识,但我还是觉得自己 对节气不熟,背下了节气歌,也只是认识了这个所谓的“节气”而已。 在今天班级开展的“感受时节之美”系列语文学习活动里,我充分地了解了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并 且跟它们打成了一片!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 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 节气。 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大地复苏每个节气都有各自所代 表的含义,连起

41、来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 小大寒。”我最喜欢,最期待的节气就是大雪,漫天飞舞的雪花,犹如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孩子就可以 到窗外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可惜,我们身处南方,很少能够看到这种美丽的景色。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老的文化和趣意,也是承载了民族和民俗文化的密码锁,你只要拿起这把密码锁, 打开传统文化的闸盒,就能够领会它的奥妙。这次的活动精彩纷呈,同学们用优美的文字、精致的图画, 将时节文化之美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原来时节也可以这么生动有趣。对于我们所有同学来说,这 次的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 在这次的活动里,我不得不承认,同学们讲的故

42、事真的十分有趣。每一个节气,已经不再是像度娘上 的官方回答那样死板无趣,而是加上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想、还有古诗等等内容,让我情不自禁地就深 陷故事的情节我不仅收获了阅读的快乐,还有新的知识,让我了解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中国传统劳动人 民的智慧!传统文化的知识一定不止于二十四节气,期待下一次与传统文化的邂逅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情景作文。 首先,审题。阅读题干及要求,这篇文章虽然没有体裁的限制,但是题目的意思已经很明确,要以日记的 形式记录今天班级上举办的“感受时节之美”,即意思是要我们写一篇记叙文,把今天在活动过程当中的 所见所闻所想表达出来。题干中“整个活动中,我们或一起吟诗,

43、或一起阅读,或一起讨论”其实是暗示 了我们写作的内容,可以有活动中的吟诗、阅读和讨论;“收获颇丰”是你对这次活动的心理感受,也是 我们必须要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这篇作文在写作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日记体的特定要求,不要因为疏忽 大意造成丢分。 其次,立意。明确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从题干要求“分享你的活动故事与感受”来看,文章固然是要写 一篇日记来表达自己在活动上的见闻,但是如果只单纯记叙的话,又不免会变成记流水账,导致作文产生 味同嚼蜡之感。因此,这篇文章必须要融入对节气文化的认识,这第一点我们可以从试卷中找到有效信息 材料,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另外还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表达对节气文化的赞美、对

44、古人智慧的赞叹 等。 最后,结构。文章的开篇,我们可以使用倒叙法、题记法、环境描写、修辞法,使文章更吸引人;中间部 分需要用典型事例来表现节气文化的吸引力,点明使你深受感染的原因;结尾可以呼应开头、再次点题, 也可以将自己的感情进行深化,让文章收尾干脆有力。 18. 根据要求写作文。 题 B:你想参加学校暑期组织的“二十四节气夏令营活动”,妈妈以该活动意义不是太大拒绝了你,请你以 书信的形式给妈妈写一封信,说服妈妈同意你去参加。 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 600 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范文: 感受时节之美 给妈妈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 您好! 暑假快要到了,我们学校暑期要组织的“

45、二十四节气夏令营活动”,目的是传承与保护节气文化,使 这一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换发出新的活力!我觉得此活动对我来说有这多方面的意义,希望您 能让我参加。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节气歌是我国劳动人 民的智慧结晶。在二十四节气的循环中,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律动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首先,我们在活动中可以感受优秀的古代文学魅力,感受古人体悟自然的情怀。立春时节,陆游置身 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道出了 世间万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立夏时节,杨万里俯瞰池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6、荷尖与 蜻蜓,构成彩墨画的特写镜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寒露时节,苏轼漫步承天寺,“庭 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 胸无尘俗的襟怀: 其次,还可以培养我们动手能力。我们的活动之一就是制作一枚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书签,我准备制 作一个关于“雨水”的书签,还有配上“细雨飘然而至,春来不言离愁”的文字,送个爱读书的您,希望 您能喜欢哦。 记得小时候,为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我正在努力背诵着二十四节气歌 ,从外面回家的爷爷听 到后说:“背它干啥,种田人才要记它!你要好好读书,有出息。”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只软软的又被焐得 热

47、乎乎的柿子,“霜降了,这柿子不涩了,好吃得很!快吃!”没想到,就是爷爷的这句话,让我一 下便永远记住了“霜降”这个节气,记住“霜降”时节已是大自然的深秋,在这个节气中,该成熟的都将 成熟了,有多少收获都该收获。我也懂得了人也像大自然一样,要有属于自己的收获的季节。 妈妈,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见证。它彰显出中 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以及对宇宙认知的独特性。我再次希望您能让我参加这次活动,我会珍惜这次 机会的,以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知识。 敬祝 身体健康! 爱您的女儿:xxx x 年 x 月 x 日 【解析】 【详解】 这是一篇书信体作文。 要

48、求说服妈妈同意自己去参加学校暑期组织的“二十四节气夏令营活动”。 内容上,针对妈妈的顾虑“该活动意义不是太大”来劝说。首先,要告知妈妈这次活动的内容,写出每一 项活动对自己的意义。如,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感受时节之美”,学校会陆续开展“感受时节之美”系列 语文活动,传承与保护节气文化,使这一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阅读与活动主 题相关的古诗文,从优秀的古诗文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走进乡村,探访当地时节中的民俗习惯,从中 感受各种习俗的特色与意义;邀请并采访专家教授,了解节气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丰富人生的阅历;等等。 其次,还要写出参加夏令营的意义。如,一、夏令营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二、夏令营可以培养 学生乐于与人交往的性格;三、夏令营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挖掘潜能,促成深层次的心质蜕变, 提升生命整体素质;四、突破心理障碍,拆除自我设限,充满激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