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高考卷)高考考前语文押题密卷(含答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84501 上传时间:2021-05-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新高考卷)高考考前语文押题密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1年(新高考卷)高考考前语文押题密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1年(新高考卷)高考考前语文押题密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1年(新高考卷)高考考前语文押题密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1年(新高考卷)高考考前语文押题密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 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新高考新高考卷卷) 语文 (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但在安史乱前乱后,

2、诗坛的面貌是并不一样的。 战乱以前,诗人们在其创作中都发散着强烈的浪漫气息。这或者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 人物形象是隐士;或者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侠士。这也反映了他们由于生 活道路千差万别的曲折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出世与入世的两种互相矛盾的思想感情。他们或成为高蹈的 退守者,或成为热情的进取者,或者因时变化,两者兼之。前人所谓“盛唐气象”,在很大的程度上,指 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 孟浩然、王维、常建等的许多作品都极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这种诗 使人脱离现实斗争,但对于热衷奔竞、趋炎附势者流,也具有清凉剂的作用。而其

3、所提供的自然美的享受 则是不可替代的。但王维却在描摹自然、歌颂隐逸之外,还曾将其诗笔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他反映 了当时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悲壮情怀。王维在高蹈者孟浩然等和进取者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之间,恰好是 一座桥梁。 集中反映了盛唐时积极进取精神的,是出自王、李、高、岑等人之手的边塞诗。这是从太宗到玄宗这 一时期,唐帝国由抵抗外来侵略逐步转为对外进行扩张的现实局势中产生的。在这类诗篇中诗人们塑造了 边庭健儿的英雄形象。他们希望保卫祖国,建立功勋,却并不无原则地歌颂战争,往往还反对开边,在写 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时,也同时控诉了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 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不

4、能不推李白。自从贺知章称之为谪仙人,后人又尊为诗仙,这就构成了一 种错觉,好像李白之所以伟大,就在他的人和诗具有他人所无的超现实性。事实上,没有一位伟大的浪漫 主义者是超现实的,李白何能例外?开元、天宝时代的其他诗人往往在高蹈与进取之间徘徊,以包含的有 希冀的痛苦或欢欣来摇荡心灵,酝酿歌吟,李白却既毫不掩盖他那为富贵利禄所吸引的颇为庸俗的一面, 同时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 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 现实的态度,乃是后代人民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习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5、这,也许就是李白的独特性,和 杜甫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也是相反而又相 成的。 安史之乱是我国封建社会前后期的界标,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活动于开元、天宝时代的 重要诗人,大都死于乱后。在乱前,他们当中的多数人为社会表面的安定繁荣所迷惑,一意追求自适其适 的浪漫生活,乱后就转为意志消沉,再也唱不出热烈高昂或优游自在的歌了。而另外少数人,则乱前原就 比较清醒,在朝野沉酣中,对潜在的严重危机已有预感。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使他们受到锻炼、教育, 使他们在经历危机的同时也产生了希望,使他们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哀乐而高唱。杜甫,就是这少数人

6、中的杰出代表。他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而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即使在大局极端危急的情况之下也从来 没有失去信心。而其所具有的“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的高妙艺术手段,又足以充分地将这 种高贵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在我国诗坛上,杜诗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都是难以 企及的。这就是后人尊之为诗圣,将其作品尊为诗史的理由。 安史乱前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乱后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双峰对峙,显示了盛唐之所以为盛。 (摘编自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序言 ) 材料二: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和平生活繁荣发展的时代。这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它 孕育了鲜明的性格,解放了诗人的个性

7、,使得那些诗篇永远是生气勃勃的。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 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然而我们如果以为诗歌是像照相机似 的,在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时,乃是完全亦步亦趋,则也是不尽然的。诗歌中所反映的时代精神面貌,不 免会稍迟于那个时代现实的发展。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的性格。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 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的统一。李白出现在盛唐时代的高潮中,诗歌上主要的成就,在诗歌史上 典型的形象,是他的“斗酒诗百篇”的那些豪迈的乐府篇章,追求理想乃是它的主

8、要方面。李白的诗歌因 此是盛唐气象的典型。 盛唐气象是一个时代的性格形象,是盛唐诗歌普遍的基调。然而这并不妨碍盛唐个别诗篇不同于这个 气象或基调,也不妨碍盛唐之后的诗篇中偶然出现这个气象。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认为判断诗歌能否体现“盛唐气象”的标准很大程度上不是诗人的生活追求或诗歌的题材内 容而是创作中是否具有浪漫气息。 B王维的描摹自然、歌颂隐逸的作品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自然美的享受,这些作品使他成为孟浩然等和 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之间的桥梁。 C李白并非具有他人所无的超现实性,而是具有被现实牢笼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这种强大

9、的精神力 量是他区别于杜甫的独特性所在。 D诗歌和照相机不同,在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时,它不可能亦步亦趋地和那个时代的现实同步,有时 未免会稍迟于那个时代现实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两则材料都是重在论述“盛唐气象”,但材料一侧重论述浪漫气息,材料二侧重论述时代性格。 B唐帝国国土对外扩张的局势是材料一论述边塞诗人并不一味歌颂战争往往还反对开边的前提。 C材料一主要通过对比论证的手法论述了李白和杜甫的创作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峰并峙。 D材料二中对李白及其诗歌所进行的分析和评价,是为了论述盛唐气象是盛唐诗歌的普遍基调。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诗句中最不可

10、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3 分) A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 ) B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 )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D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其三 )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4 分)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盛唐气象”的内涵。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气象观察员 连俊超 卫星云图将一个白色旋涡呈现在马伟面前。 他透过大落地窗往外看了一眼,白色旋涡似乎还没有到来,眼下街道上

11、阳光暗淡,天色灰蒙,却没有 出现他所想象的黑云压境、车辆喧鸣、人仰马翻的景象。当他转过身,试图跟身旁的方子玉谈论这张卫星 图片时,方子玉正跟另两位同事讲解如何把一船石油从伊朗贩运回来。他已经给不同的人讲解了一整天, 似乎坚信自己不久就会成为中国的洛克菲勒。 马伟又把目光聚焦在卫星云图上,脑海中却想象着方子玉描述的伊朗的石油河,黑色的石油河里打起 了旋涡。马伟把图片数据上报,从办公室走出来。 院子里的风速仪正悠闲地转悠着。马伟知道,过不了多久,整个城市就会被大片浓云覆盖,那时候风 速仪就会像着了魔似的飞速旋转起来。 马伟迫不及待想看到暴雨来临时的情景。要知道烈日已经暴晒了半个月,血液都要从血管中

12、蒸发出来 了。在公交车上,他和许多人挤在一起,汗液湿透了他的白衬衫,不断有人在他身边蹭来蹭去,让他厌烦 透顶。他看到天色阴得更重了,而车内这些人的脸上并没有由于暴雨将至而流露出一丝兴奋,这让他略感 不满。他们不知道久违的凉爽空气就要到来,会有一阵风贯通这个竹筒似的公交车,把这里的污浊之气排 解一空。 马伟在第三人民医院下车,看望因为哮喘病在这里住院的母亲,他已经连续两天晚上守在这里。当他 走进病房的时候,他看到姐姐坐在母亲床头,今晚由她守夜。马伟在床边的椅子上坐下,告诉母亲和姐姐, 今晚上就要下暴雨了。姐姐心不在焉地应了一句:哦,手机短信上说了。马伟知道她的心思完全不在天气 上,她只考虑一个问

13、题怎样才能把丈夫从不可救药的出轨行为中拉回来。马伟握住母亲的手,跟她说 大雨来临,空气会变得清新,对她的气管也有好处。母亲眼睛微闭着,灰暗无光的眼神随意地乜斜了一眼 窗外渐渐变暗的天色。自从马伟的父亲离开之后,母亲的眼睛就不像从前那样炯炯有神了。她拍了拍马伟 的手,想要说什么,却被一个咳嗽截断了。这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咳嗽,母亲似乎用尽了全力,却不能把一 团黏着呼吸道深处的痰清理出来。她喘着刺啦响的气息,不再勉强说话。 从医院走出来,马伟觉得空气已经不像午后那么沉闷了。一缕凉风怯生生地流动起来,马伟脸上露出 了一丝微笑,似乎这沁凉的风是他随手一挥扇出来的。他知道,那个白色的旋涡正在朝这边赶来,要将

14、千 万吨的雨水倾注在这个地区。届时这个城市排水不畅的街道将变成一条条浑浊的河流,狂风吹折的树枝会 将电线电话线一并砸断,广告牌雨伞满天飞,车流拥堵,航班延误,这个城市会被搅个底朝天。这样的情 景似乎让马伟倍感得意,他急切地想与一个人分享自己的愉悦。因此,当看到那个手提雨伞从人行便道上 跑来的男子时,他觉得终于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男人跑到他身边时,他上前迈了一步,似乎要同时 用身体和有关天气的话题把男人留住,男人却用一记慌乱的摆拳为自己扫清了障碍。马伟躲开拳头,失足 倒地,他看到一个摩托巡警正蜿蜒在杂乱的人流中追赶那个奔跑的男人。当摩托经过眼前时,巡警朝自己 看了一眼,伸了个大拇指。 马伟在

15、众人注视下爬起来,觉得乌云已经风尘仆仆地赶来了,世界将变成一个低矮黑暗的茅草屋,暴 雨驾着风的马车正从天空驶向地面。马伟坐上了一辆公交车,他希望暴雨能在自己回家之前到达,他笑容 可掬地对身旁的人说:“暴雨来临了。” 那人看了他一眼,说:“看得出来。”然后便埋头看自己的报纸。 下车的时候,大风夹杂着雨点落了下来,马伟慢悠悠地走着,看着人们从自己身边跑来跑去。他突然 想起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没有办,却想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事。雨水很快便成滂沱之势,马伟走在雨中,让 雨水从头顶从脚底从四面八方冲洗自己,在凉爽的同时感到一丝隐隐的遗憾。 当马伟推开屋门的时候,妻子看到的是一个浑身湿透的人,他身上的雨水很快就

16、在脚下的地板上漫延 开来。马伟笑了笑,对妻子说:“这雨来势凶猛,你要是看了卫星图片就会知道,起码得下到明天早上。” 妻子见他两手空空,便问道:“你给儿子买的蛋糕呢?” 马伟对妻子忽视自己话题的行为感到窝火,同时想起了那件忘办的事情。 妻子解下围裙,摔在沙发上,气呼呼地瞪着马伟,抱怨道:“给你交代了多少遍!没有蛋糕你让儿子 的生日怎么过,吃什么?” 马伟看了一眼窗户,雨水正愤怒地打在上面,雨声哗哗地吵闹着。此时儿子伴随着马桶冲水声从厕所 走出来,满脸委屈地望着马伟。马伟觉得一股比暴雨更加猛烈的恼火蹿上脑袋,他几乎是跳起来吼道:“吃 屎!”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17、方子玉和马伟一样,都是气象观察员,但他并没将心思放在工作上,而是异想天开琢磨做石油生意。 B由天色灰蒙到阴得更重再到凉风吹来、暴雨突至,明写天气变化,暗写马伟心情由悲到喜的波动。 C马伟想象狂风暴雨到来后将给这个城市通讯、交通、城建等造成严重的破坏,表现了他的职业精神。 D马伟的妻子将儿子的生日看得很重要,对淋成落汤鸡的马伟不但没有丝毫关心,反而责怪他健忘。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小说标题和开头的描述看,马伟的职业就是气象观察员,他忠于职守,关注现实,但在与他人分 享气象信息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回应。 B小说描写马伟乘坐公交车的时候,将他因感受车

18、内闷热而不满的情绪与他预知暴雨来临的喜悦心情 构成对比,使人物内心情感得到强化。 C马伟由于过度关注暴雨将要来临的信息,以至于忘记了给儿子买生日蛋糕,这个细节的设计是符合 小说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发展逻辑的。 D马伟回到家中与妻子、儿子的冲突,既是小说发展的高潮,又是小说的结局,高潮与结局的叠加, 打破了小说情节发展逐步推进的模式。 8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情节特点和语言特点。 (4 分) 9小说借马伟的经历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们怎样的心理状态?(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

19、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 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 ,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知太和 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 ,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更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 神 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 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 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 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 余条示之, 谓为无验证。 既而院史考阅, 悉有据依, 所余才三十二

20、事。 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 有同儿戏”, 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 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 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 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 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 所作荆南承天院记 ,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徒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善行、 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较,故称“苏黄”。

21、轼为侍从时, 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 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节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 (注)颁盐策:分摊盐税的政策法令;骫 wi:歪曲,枉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 一日千里/ B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 一日千里/ C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 一日千里/ D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

22、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 一日千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子监:又称国子学。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B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建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 C行:指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行书逐渐演变为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字体。 D孝友:指对父母孝顺,对朋友友爱。文中指苏轼认为黄庭坚孝顺、友爱的品行比得上古人。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黄庭坚施行仁政,体恤民情。朝廷颁布征收分担盐税的法令

23、,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唯独太和县不 这样做,该县的百姓却得以安定。 B黄庭坚直率豪壮,不畏权贵。他奉命修订神宗实录 ,记录章惇、蔡卞及其党羽的诬陷不实之词。 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 C黄庭坚诲人不倦,修养极高。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交游。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 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D黄庭坚备受排挤,仕途坎坷。庭坚与赵挺之有微隙,陈举秉承赵挺之的意向指斥庭坚对灾祸庆幸, 庭坚被押送到宜州管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 (2)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 14黄庭坚文才非凡,备受推崇

24、,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雕鹗在秋天 范仲淹 秋汉寥寥迥,雄心肯木栖。 人间正摇落,天外绝攀跻 。 月兔精应丧,阳乌影欲齐。 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 下眄群毛遁,横过百鸟睽。 乘风俊未已,空阔玉关西。 (注)攀跻:攀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顶是(3 分) A一、二两句写雕鹗翱翔于深邃旷远的天空,正满怀雄心寻找着可以寄身栖息的高木。 B“摇落”照应“秋天”,写出人间调零的景象;只有天外才是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 C“群毛遁”“百鸟睽”写了走兽飞愈对雕鹗躲避退让,衬托出

25、雕鹗不可抵挡的气势。 D最后两句写雕鹗乘风高起、一往无前、直出玉关的豪俊身姿,气象雄浑,境界廓大。 16七、八两句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 赤壁赋中苏轼与客人月下泛舟,客人不由发出慨叹:当年曹操率军顺流而下,战船千里,声 势浩大,他“_,_”,可谓一世英雄,如今已成过眼烟云。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两句,写边塞大雪纷飞,穿帘入幕, 将士们难以御寒。 (3)花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古代诗人常用“花朝”来表现百花盛开的春晨或大好春光。唐代诗人白 居易就写过这样的诗句,如“

26、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大运河老了,一个衰老的生命总是喜欢选择沉默的。它或者就这样老去,直至死亡,像世界上绝大多 数中世纪的伟大建构那样湮没在岁月的风尘之中,成为后人永远的追忆与凭吊;或者在冷落中等待等 待一个更加强有力的崭新时代, ( ) 。那么就等待吧,对于一个经历了二千四百多年的伟大生命来说,这 次的等待大概不会太久。 又一个黄昏莅临了,木叶萧萧,衰飒如诉,古运河上弥漫着美丽的伤感。帆船从远方驶来,一群燕子 殷勤地追逐着桅杆,几千年以前它们就是这样追逐的,从江南追逐到蓟北,又从蓟北追逐

27、到江南。夕阳的 佘晖下,你渐渐看清了航船的每个细部:油亮发黑的船板,被磨出了金属般质感的舵柄,高大的帆篷上缀 满了补丁,有如一位浪迹天涯的独行客,破旧的衣衫上扑满了秋风。这条古老的航道,它驶过了数千年的 神话和传奇、哲学和史诗,现在又无怨无悔地向你驶过。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那时候大运河不仅被带来了新生,中华民族也被带来史无前例的腾飞 B那个时代不仅会给大运河带来新生,也将给中华民族带来史无前例的腾飞 C那个时代不仅会给大运河带来新生,中华民族也被带来史无前例的腾飞 D那时候大运河不仅被带来了新生,也将给中华民族带来史无前例的腾飞 19下列各项中,和画

28、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在各大购物平台搜索“发热内衣”,琳琅满目的商品进入眼球。在各大商家的宣传语中,发热内衣能 发热是因为在原本的衣服材质中加入了高科技的特殊材质,这些材质能让衣服自己发热,从而达到保暖的 功效。看似逻辑严谨的宣传语,其实是架不住推敲的。 学过能量守恒定律的人都知道,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

29、,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 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从这个角度看, ,发热内衣根本不能凭空产生热能。 国家棉纺织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负责人也表示, 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真正用于衣物的自发热材料。 严格来说, 发热内衣根本不存在,商家的宣传实属偷换概念。 既然没有能凭空发热的材料,那么发热内衣是怎样发热的呢?答案是 。我们知道,人的皮 肤也是会呼吸的,当皮肤呼出的水蒸气遇到衣服的纤维面料时,纤维中的亲水基团会把水分子紧紧抱住, 水分子的动能就会减低并转化为热能。所以,自发热内衣的热量来源其实是你身体呼出的水分。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30、。每处不超过 8 个字。 (6 分) 22请分别用一个肯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 (5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陈蕃十五岁时, 曾独自一人住在一处读书, 其庭院及屋舍内十分杂乱无章。 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 对他说: “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回答: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认为他有 澄清世道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陈蕃后来果然成了一代名臣。 (译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 刘蓉年少时,很有抱负,在其父亲养晦堂偏西一间书房里闭门读书。俯读仰思,每当思考得深入时,他 常站起身绕着室

31、内来回走。 室内地面坑坑洼洼, 刘蓉多次被绊倒, 吃了不少苦头, 但时间一长他也就习惯了。 一日,他父亲过来室中,笑话他说: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他父亲就命童子取来泥土填平了那 些坑洼。 (编自清刘蓉习惯说 ) 后人结合刘蓉的故事,总结出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的名句。 针对以上两种观点,某校高三年级拟举行一次“扫天下,是否扫一屋”的主题辩论赛,请你选择一个观 点,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写一篇辩论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1 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新高考卷)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新高考卷) 语文全解全析 1

32、2 3 6 7 10 11 12 15 18 19 A C B B B A D B A B C 1A 2C 3B 4 首先明确盛唐诗歌以安史之乱分界; 论述安史之乱前的诗歌特点, 其中李白最典型; 安史之乱后, 杜甫为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最后总结,李杜形成双峰对峙的局面。 (每点 1 分,共 4 分) 5盛唐诗歌中朝气蓬勃的气象、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浪漫的气息;盛唐诗歌发展的盛况;盛唐时代的 性格形象和时代精神面貌。 (每点 2 分,共 6 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 项, “王维的描摹自然、歌颂隐逸的作品这些作品使他 成为孟浩然等和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之间的桥梁”

33、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说“但王维却在描摹自然、 歌颂隐逸之外,还曾将其诗笔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悲壮情怀。王维 在高蹈者孟浩然等和进取者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之间,恰好是一座桥梁” ,即王维“反映当时人们的进取 精神和悲壮情怀”的作品“使他成为孟浩然等和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之间的桥梁” 。C项, “这种强大的精 神力量是他区别于杜甫的独特性所在”错误,原文是说“这,也许就是李白的独特性,和杜甫始终以严肃 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也是相反而又相成的” ,即李白和 杜甫的精神是“相反而又相成的” 。D 项, “诗歌和照相机不同,在

34、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时,它不可能亦步亦 趋地和那个时代的现实同步”错误,原文是说“然而我们如果以为诗歌是像照相机似的,在反映时代的精 神面貌时,乃是完全亦步亦趋,则也是不尽然的” ,即有些诗歌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时,是和那个时代的现 实同步的。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A项, “材料一侧重论 述浪漫气息”错误,材料一侧重论述了“安史乱前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乱后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 义双峰对峙,显示了盛唐之所以为盛” 。B 项, “唐帝国国土对外扩张的局势是材料一论述边塞诗人并不一味 歌颂战争往往还反对开边的前提”错误。原文是说“集中反

35、映了盛唐时积极进取精神的,是出自王、李、 高、岑等人之手的边塞诗。这是从太宗到玄宗这一时期,唐帝国由抵抗外来侵略逐步转为对外进行扩张的 现实局势中产生的” ,并没有提到唐帝国国土对外扩张的局势是边塞诗人并不一味歌颂战争往往还反对开边 的前提。D项, “是为了论述盛唐气象是盛唐诗歌的普遍基调”错误,偷换概念。原文是说“李白的诗歌因 此是盛唐气象的典型” 。 “普遍”意思是指广泛而有共同性,它与特殊、个别相对应。而“典型”指旧法、 模范;足以代表某一类事物特性的标准形式。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进行推断的能力。A项,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36、”是说“管它名贵五花马还是狐皮裘,快叫侍儿拿去统统来换美酒,与你同饮来消融这万 古愁” 。诗情狂放至极,浪漫色彩极浓,体现了“盛唐气象” ;B项,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是说“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 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 “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 “偏知”一语洋溢着自 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 ,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诗句饱含对安宁的乡村生活的深情,与材 料二中的“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不符。C项,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说 “你到达洛阳以后,那里

37、的亲友如果问起你我的情况,你就这样告诉他们王昌龄的一颗心,仍然像一块纯 洁清明的冰盛在玉壶中” 。这是作者与友人分手之际,对友人们做出的嘱托和告慰,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和坚毅的性格,体现了“盛唐气象” ;D 项,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是说“夜 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诗 情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体现了“盛唐气象” 。故选 B。 4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开头“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这半个世纪通常 称为盛唐。但在安史乱前乱后,诗坛的面貌是并不一样的”可知,材料

38、一首先明确盛唐诗歌以安史之乱分 界;接下来,从“战乱以前,诗人们在其创作中都发散着强烈的浪漫气息”到“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 成就不能不推李白”可知,论述安史之乱前的诗歌特点,其中李白最典型;从“安史之乱是我国封建社会 前后期的界标,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杜甫,就是这少数人中的杰出代表”可知,安史之乱 后,杜甫为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最后,在末尾一段总结, “安史乱前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乱后以杜 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双峰对峙,显示了盛唐之所以为盛” ,即李杜形成双峰对峙的局面。 5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的“前人所谓盛唐气象 ,在很大的程度上, 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

39、息的精神面貌” “集中反映了盛唐时积极进取精神的,是出自王、李、高、岑等人 之手的边塞诗”和材料二的“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可知, “盛唐气象”是指盛唐诗歌中朝 气蓬勃的气象、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浪漫的气息;从材料二“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 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 神面貌的反映” “盛唐气象是一个时代的性格形象,是盛唐诗歌普遍的基调”可知, “盛唐气象”是指盛唐 诗歌发展的盛况和盛唐时代的性格形象和时代精神面貌。 6B 7B 8情节富有戏剧性:马伟本想与跑过来的男人分享大雨到来的愉悦,却被男人打了一

40、拳;马伟无意做好 事,却被巡警误以为帮助拦截坏人,得到巡警的夸赞。语言生动传神,轻松诙谐:如写巡警在杂乱的人 流中骑着摩托追赶男人时用了“蜿蜒”一词,形象表现出在特定环境中驾驶摩托行驶的状态;写男人打马 伟时用“慌乱的摆拳” “扫清了障碍” ,将男人慌乱逃窜的情态轻松幽默地呈现出来。 (每点 2 分,共 4 分) 9“分享”困境(受阻) :马伟将天气预报的信息在向同事、家人、陌生人进行分享时,遇到了冷漠、 敷衍和抵触,说明在现实中, “分享”是受人的爱好、追求、情绪、事务等条件限制的,不是所有的分享都 能顺利实现,许多分享会陷入困境。人各有“志” :小说中,同事专心于赚钱,姐姐陷入感情纠葛,母

41、亲 思念已故的父亲,男人被警察追着跑,妻子为儿子过生日,这些现象反映了现实中的生活百态,人们大都 生存在自我设定的状态之中,无心关注“身外”之事。 (每点 3 分,共 6 分)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 项,小说开始并没有表现马伟的“悲” ,后文也没有明显表 现马伟的心情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故选 B。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项, “因感受车内闷热而不满的情绪”错 误,马伟在乘坐公交车时流露出不满情绪,是因为车内人们对天气变化的麻木表现,不是因为天气的闷热。 故选 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相关内容的情节特点和语言特色的能力。马

42、伟本想与跑过来的男人分享大雨到来 的愉悦,这本是平常的事情,却被男人打了一拳;事件发生了变化,非常超出人们的预料。同样马伟无意 做好事,却被巡警误以为帮助拦截坏人,得到巡警的夸赞。这两处情节都是原来平平淡淡没有什么冲突, 突然间有了变化,但又在情理之中,这就使情节富有了戏剧性。 “蜿蜒” ,本来意思是蛇类行走的样子,这 里写巡警在杂乱的人流中骑着摩托追赶男人时的样子,生动传神又有意味; “慌乱的摆拳” “扫清了障碍” , 是从逃跑男人的角度描写其慌乱逃窜的情态,这里把马尾说成“障碍” ,就把逃跑的紧张状况轻松幽默地呈 现出来。可见语言生动传神,轻松诙谐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把握小说主旨

43、的能力。小说主线是马伟极力想把天气预报的信息“分享” 给别人,结果同事在讲解石油贩运,家人沉溺于各自的心事,陌生人急于逃跑,这些人的冷漠、敷衍和抵 触说明,在现实中“分享”是有条件的,是受人的爱好、追求、情绪、事务等原因限制的,不是所有的分 享都能顺利实现,许多分享不会达成,会陷入困境,会失败。小说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关注点,对和自 己关系不大的事情缺少兴趣,这是符合现实中的生活百态的,同事专心于赚钱, “讲解了一整天” ,姐姐陷 入感情纠葛,一心要拉回出轨的丈夫;母亲思念已故的父亲,无心天气变化;男人被警察追着跑,甚至打 了马尾一拳;妻子为儿子过生日,根本不接马尾的话题。这些现象反映了人各有

44、“志” ,人们大都生存在自 我设定的状态之中,无心关注“身外”之事。 10A 11D 12B 13 (1)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昼夜察看母亲的面色(他昼夜服侍母亲) ,衣不解带。 (4 分) (2) (他们)让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住在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在实录中摘录了千余条内容给人看, 说这些没有事实验证(4 分) 。 14 (1)黄庭坚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 (2)四川和江西的君子都认为黄庭坚的诗比 得上苏轼,并称“苏黄” 。 (3)苏轼认为黄庭坚的诗文“瑰伟之文,妙绝当世” 。 (每点 1 分,共 3 分)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

45、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就机警聪明,读书 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惊异,以为他的才学一日千 里。 “读书”不能作“幼警悟”的宾语,应在“读书”前断开,排除 BD; “其家”作“过”的宾语, “取架 上书问之”的主语是“李常” ,应在“其家”后断开,排除 C。故选 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 项, “对朋友友爱”错, “友”应为“对兄弟友 爱” 。故选 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 “记录章惇、蔡卞及其党羽的诬陷不实之词”错,应为“章 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词” 。故选 B。 1

46、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得分点有: (1) “笃孝” ,至孝; “弥年” ,一年; “颜 色” ,脸色。 (2) “俾” ,让; “畿邑” ,京城附近; “示” ,给看。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题要抓住题干“文才非凡” ,找出能体现这一点的句子概 括即可。结合“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 ,可概括出“黄庭坚应试的文章最优秀, 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 ;结合“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较,故称苏黄 ” ,可概括 出“四川和江西的君子都认为黄庭坚的诗比得上苏轼,并称苏黄 ” ;结合“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 词有瑰伟之文

47、,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可概括出“苏轼认为黄庭坚的 诗文瑰伟之文,妙绝当世 ” 。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就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 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惊异,以为他的才学一日千里。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调任叶县县尉。熙宁 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很有才, 留他再度担任此职。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依据分担盐税的政策法令向百姓征税, 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而该县的百姓却得以安定。哲宗即位后,召黄庭 坚为校

48、书郎、 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 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昼夜察看母亲的面色(他昼夜服侍母亲) ,衣不解带。在 母亲去世之后,在墓旁筑室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服丧完毕,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 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任鄂州知州。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有很多诬陷不实之词。 (他 们)让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住在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 (在实录中)摘录了千余条内容给人看,说这些 没有(事实)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 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

49、,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 “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 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 ”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 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在黔州安置处分,攻击他的人还觉得让他待在好地方是执法不公正。 黄庭坚后来因为徇私亲属的嫌疑,于是被移至戎州。黄庭坚对此淡然自若,毫不因为贬谪而介意。四川的 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交游,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徽宗即位,起任黄 庭坚为监鄂州税,又以吏部员外郎被召用,他都推辞不就任。请求担任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 就被罢免,主管玉隆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 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 ,指斥他幸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考前押题(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