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争先 文档编号:177049 上传时间:2021-04-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测试卷第五单元测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卷、卷和卷三部分。全卷总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卷 (共 30 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B ) A驰骋 (chn) 肩扛 (k n) 瞬息万变 怒不可遏 B潺 潺(ch n) 霎 时(sh ) 五彩班斓 目眩神迷 C演绎 (y ) 眺 望(ti o) 震耳欲聋 气喘吁吁 D迂 回(y) 穹 顶(qi n) 历历在目 纷至沓来 【点拨】“班”应写作“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 “银杏节”结束了,但观赏、拍摄银杏的游客还是络绎不绝

2、。 B丛梓楠做好了数学作业后,又接踵而至 地写了一篇作文。 C在人多的地方,我们千万不要推推搡搡 。 D我国已逐步成为名副其实 的世界工程建设强国。 【点拨】“接踵而至”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上,几个单位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让与会人员为 之动容。 B分别十年了,班主任李老师的音容笑貌仍然常常在我耳边回响。 C通过改善交通条件,挖掘侗族特色文化,增设旅游景点,使三江县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 D柳州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人情如蜜,的确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地方。 【点拨】A 项有歧义;B

3、 项搭配不当, “音容笑貌”不能与“在耳边回响”搭配;C 项成分残缺,去掉 “通过”或“使”。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 A梁衡的壶口瀑布是一篇说明文,此文介绍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两个季节的特点。 B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记述了作者马丽华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见闻和感受,表达了热爱 西藏、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C 登勃朗峰的作者是马克 吐温,他是美国作家,他的代表作有格列佛游记 。 D “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一句的主干是:远方统领着劲旅。 二、说明文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海啸 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

4、象灾难,如不及 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 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海啸大多 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 20 千 米以上,里氏震级达 6.5 级以上。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如二战结束不久,美 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 20 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 浪高达 60 米以上,之后 15 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 千米以外,浪高仍在 5 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

5、覆。 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周期范围 比较大,为 2200 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 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海啸常见的周期为 40 分钟以内。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 为 4000 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 40 分钟。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 713 千米/小时,波长为 475 千 米。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 12 米。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 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因而,有经验的船长

6、在遇 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全球的 80%。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 发生区域。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 阿留申群岛沿岸。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 海啸为数很少。 5下面对海啸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A ) A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B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短波。 C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大。 D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周期是比较短的。 6下面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

7、项是( A ) A第段运用下定义、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海啸的基本情况。 B第段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海啸的成因类型。 C第段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海啸是一种重力长波。 D第段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海啸多发生在太平洋地区。 7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第段总领全文,严谨简略,想象有趣,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段中加点词“大多”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段说明海啸只发生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 D这篇说明文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海啸研究领域的一些科学知识。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

8、题 3 分,共 9 分)(齐齐哈尔中考改编)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 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任末 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 编茅为庵 ,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 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 ,有删改) 【注释】任末:人名。笈:书箱。庵:茅草

9、小屋。荆:灌木名。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 照明。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不知其旨 也(味美) B然后 能自反也(这样以后) C负 笈不远险阻(背) D或 依林木之下(有人)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不知其 旨也 其 此之谓乎 B或依林木之 下 水陆草木之 花 C常以 净衣易之 以 其境过清 D其此之谓乎 奈何忧崩坠乎 10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 【甲】文选自礼记 。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B 【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论点,最后又引

10、 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C.【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D 【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 【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第卷 (共 50 分) 三、文言文阅读(7 分) 11给下列句子划分节拍。(划两处)(2 分) 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 分)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3 分) 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四、诗歌鉴赏。(5 分)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11、,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3 送友人颈联是用哪种修辞手法来表达游子意、故人情的?请简要赏析。(2 分) 比喻。浮云飘忽隐喻游子漂泊不定,落日缓缓西沉隐喻故人依依惜别之情,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游子 意、故人情。 14赏析赋得暮雨送李胄中“漠漠帆来重”一句中“重”字的表达效果。(3 分) “重”既写出了船帆为雨所湿显得重而滞的实景,又表现了惜别时的沉重心情,情景交融,渲染了深 深的离愁别恨。 五、默写(5 分) 15根据提示,用作品原句

12、填空。(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_曲径通幽处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谁见幽人独往来,_缥缈孤鸿影_。(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怒而飞,_其翼若垂天之云_。(北冥有鱼) (4)大道之行也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大道之行也_,_天下为公_。_选贤与能_,_讲信修睦_。 (5)卜算子 咏梅中最能表现梅花高尚节操的句子是:_零落成泥碾作尘_,_只有香如故_。 六、名著及现代文阅读(28 分) (一)名著阅读(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制作读书卡片。 “摆脱一切束缚,到我们的队伍中来吧,让我们一起为消灭统治阶级而奋斗。你说我的朋友们对 你不友好,但是你为什

13、么要打扮得像去参加资产阶级的舞会呢?是虚荣心害了你。你说你不愿意穿上肮脏 的军服。你既然有勇气爱一个工人,却不能爱工人阶级的理想。跟你分手,我感到遗憾,但愿你能给我留 下美好的记忆。”保尔不再说下去了。 16名著名称:_钢铁是怎样炼成的_ 作者:尼古拉 奥斯特洛夫斯基 主要事件:保尔和他的初恋分手 文段中的“你”是指:_冬妮娅_ 可看出保尔是个_示例一:为了党的事业,放弃个人幸福_示例二:信仰坚定,敢于牺牲_示例三: 在个人幸福与革命事业发生冲突时,信仰坚定_的人。 (二)现代文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720 题。(12 分) 好沉的一扌不土 石英 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灵了。

14、 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 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 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 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 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 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

15、对荡着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 绘秋熟的图景。 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 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 ,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 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 “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 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 “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 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 重?” 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

16、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 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 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 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 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着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太遥远的且 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 1947 年

17、 6 月 30 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 的雄浑声浪 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舍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 一种精神的动力。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 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 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 港”的局面。 “到那时,你再来看! ” 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 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 均匀地

18、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 (略有删改) 17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 分) 紧承上文;欲扬先抑;强调印象中黄河口土质的粗糙、贫瘠;与下文写土的肥沃、清香形成对比。 18第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 , “我”心情发生变化的 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 分) 沉重的历史已经过去;祖国治黄成绩显著;新洲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 19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3 分) 来源地域广阔,汇聚九省区沙土精华;凝结中华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有历史厚重感;历经淘滤, 不随波逐流,成为精神动力。 20 对于“土地” ,

19、 人们总怀有别样的情感。 品读下面两段话, 用简练的语言分别说说作者表达的情感。 (3 分) 【甲】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 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 【乙】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朱自清春) 【甲】文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入海处土地肥沃的惊讶和赞美。 【乙】文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2124 题。(10 分) 涵养几分静气(深圳中考) 宋威 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 子悄悄进屋,不一

20、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 就找到了。 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 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 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坚守内心的宁静, 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 “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 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

21、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 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 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 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 。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 矣” ,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 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 打

22、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 “静心功夫” ,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 ,心会变得 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 ,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 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 ;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 安处” 。 古人云: “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泠然俱清,鸟啼而 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

23、真境,何物无真机。 ”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 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 “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 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1 月 16 日 04 版) 21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2 分) 严格自律,经历艰难困苦的历练,以及从读书中荡涤浮躁之气。 22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 分) 通过父与子不同心境下寻找手表的故事,引出文章“遇事需要涵养静气而非苦恼抱怨”的中心论点, 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23文中第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

24、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毛泽东为锻炼意志到喧闹的地方读书的例子,具体论证了“涵养静心 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论点。 24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2 分) 示例:每当我遇到烦恼、心绪浮躁的时候,我会选择出门跑步,让自己出一身汗,回来之后我就会身 心舒畅,重新乐观积极地面对问题。 七、语言应用(8 分) 25(邵阳中考)综合实践。(8 分)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 态

25、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 (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2 分) 建设生态文明,注重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 (2)材料二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任选一个要素说说它的寓 意。(3 分) 构图要素: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字母 ZHB。橄榄枝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植物和生态 环境。地球、太阳、山、水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山和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使 之图案化,具有中国特色。ZHB 为“中国环境保护”的缩写,表明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 (3)小明的父亲为爷爷的九十大寿准

26、备了很多烟花爆竹。 小明劝阻父亲不要放烟花, 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可父亲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表示孝道。” 如果你是小明,请从“孝道”和“环保”的角度劝阻父亲。(80 字以内,语言得体)(3 分) 示例:爸爸,我不赞成放那么多烟花。其实,表示孝道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帮爷爷实现他的愿望, 在生活和身体上多关心爷爷。放花炮既不能为爷爷带来任何好处,还污染环境 第卷 (共 40 分) 八、作文(40 分) 26作文。(40 分) 出发是一种行动,背起行囊走遍四方;出发是一种期盼,踌躇满志把路踩在脚下;出发是一种心态, 历经风雨依然向着阳光有时,出发是为了探寻;有时,出发是为了到达无论如何,出发总是成长。 请以“出发”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得少于 600 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