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初中科学物理部分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争先 文档编号:176290 上传时间:2021-04-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0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初中科学物理部分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20-2021学年初中科学物理部分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20-2021学年初中科学物理部分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20-2021学年初中科学物理部分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20-2021学年初中科学物理部分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02020- -20212021 学年初中科学物理部分知识点总结学年初中科学物理部分知识点总结 质量(七上 P129130) 1物体所含_物质的多少_叫做质量,用字母 m 表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_ 形状_、_位置_、_物态_的变化无关,任何物体都有质量。 2 质量的国际单位是_千克_, 用符号 kg 表示, 其他单位有吨, 其符号是_t_; 克, 其符号是_g_; 毫克,其符号是 mg。它们单位之间的换算:1 t_103_kg,1 kg_103_g_106_mg。 密度(七上 P133137)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_不同_。 2

2、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体积的_比值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物质的密度用字母 表示。 3密度公式_m V_(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4密度的国际单位是_kg/m3_,常用单位是 g/cm3,其换算关系是 1 g/cm3_103_kg/m3。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利用公式m V计算某种物质的密度或鉴别物质。 (2)利用公式 mV 计算体积为 V 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3)利用公式 Vm 计算质量为 m 的某种物质的体积。 6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_特性_, 与质量的多少、 体积的大小_无关_, 但当温度、 状态等发生改变时, 物质的密度也将发生改变。同种物质的密度相

3、等,可以根据密度来鉴别物质,并可用于计算物质的质量或 体积。 天平和量筒的使用(七上 P130131) 1托盘天平的使用 精华提炼:在使用时,应将天平放在_水平台_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然后调节_ 平衡螺母_,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刻度线。在称量过程中,天平的右盘放置砝码,左盘放置需称量 的物品;添加砝码和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刻度线,此时砝码质量与称量标尺上的示数值 之_和_,即为所称量物体的质量。在添加砝码的过程中,必须用镊子进行夹取,不能用手直接提取。 2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精华提炼:量筒和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在使用量筒时,如果液面下凹,读数时视线应与

4、 _凹面处_在同一水平线上,如果液面上凸,读数时视线应与_凸面处_在同一水平线上。 密度的测量(七上 P136137) 1测固体物质的密度 实验步骤:用天平测固体的质量 m;向量筒内加入适量的水,测出此时水的体积 V1;将固体放 入量筒里水中使其浸没, 测出水和_固体_的总体积 V2;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出固体的密度_ m V2V1_。 (用上述字母表示出来) 2测液体的密度 实验步骤:用天平测出烧杯和_盐水_的总质量 m1;向量筒中倒入一部分盐水,测出体积为 V; 用天平测出_烧杯和剩余盐水_的质量 m2; 根据以上测得的数据计算出液体的密度_m1m2 V _(用 上述字母表示出来)。 实验突

5、破:测量物质的密度 一、命题题眼突破 1实验原理(m V)。 2天平(实质为等臂杠杆)的使用和读取。 3量筒的使用和读取。 4实验步骤的补充、排序、设计及改正。 5实验表格的补充。 6计算物质的密度或写出密度的表达式。 7mV 图像的理解。 8误差分析(根据m V可知质量、体积的测量不准确都可引起误差) a由质量引起的误差体积准确,质量偏大(偏小),密度偏大(偏小) b由体积引起的误差质量准确,体积偏大(偏小),密度偏小(偏大) 9判断物体是否为实心。 10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估。 11测量特殊物质的密度。 12浮力法测密度。 13借助其他装置测密度。 机械运动(七下 P88) 运动是宇宙中最普

6、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_位置的变化_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七下 P8889) 1参照物: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以另外的物体作为_标准_,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作 _标准_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 (1)任何物体都可作参照物,应根据_需要_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2)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_地面_为参照物。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4)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不能选作参照物,因为以此研究对象为参照物,研究对象永远都是静止的。 (5)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同一个物体是

7、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_参照物_,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 对性。 4相对静止的条件:运动的物体如果运动的_快慢_、_方向_相同,那么这些物体相对静止。 运动的快慢(七下 P9094) 1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指物体沿着_直线快慢不变_的运动。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_路程_;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需的_时 间_。 3速度:物体_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_。速度是表示物体_运动快慢_的量。 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大小不随运动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也不随路程的改变而改变,且 速度是一个定值。 4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时。1 米/秒_3.6_千米/时。 5速

8、度公式:vs t,根据公式可推出:_svt,t s v_。 力(七下 P95101) 1力是_物体对物体的作用_。力的作用是_相互_的,即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 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物体之间接触不一定有力的作用,不接触可能有力的作用。 2力的单位:_牛顿_,简称牛,用 N 表示。 3力能改变物体的_形状_,力能改变物体的_运动状态_(包括速度的大小和运动的方向)。 4习惯上,把力的_大小_、_方向_、_作用点_称为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 关。 5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作力的图示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_作用点_。 线段上

9、箭头的方向表示_力的方向_。 线段的长度(包括箭头在内)跟力的大小成比例,同时要标出单位线段表示的力的_大小_。 弹力(七下 P9899) 1弹力是物体由于_发生弹性形变_而产生的力。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得越长,它的弹力就越_大 _。弹簧测力计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的。 2弹簧测力计 (1)测量力的工具叫测力计,实验室常用弹簧秤。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_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_。 (3)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点: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选择合适量程,判断最小刻度值。另外, 所测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 重力(七下 P103105) 1重力是指由于地球_吸引_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施力物体是_

10、地球_,作用点:物体的_重心_。 2重力的方向:_竖直向下_。 3 重力的大小: _Gmg_, G 表示重力, m 表示质量, g 表示质量为 1 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 9.8 N, 其值为 9.8 N/kg。在粗略计算时,g 的值可取 10 N/kg。 注意:质量是物体的属性,重力与质量成正比,不能说成质量与重力成正比。 摩擦力(七下 P113117)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_相对运动_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 力叫做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_相对运动方向_或_相对运动趋势方向_相反。 3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

11、_粗糙程度_和压力的_大小_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及运动速 度大小无关。 (2)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a增大有利摩擦:使接触面变得粗糙,在接触面上添加增大摩擦力的材料,增大接触面上的压力,变 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b减小有害摩擦:使接触面变得光滑,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如形成气垫),减小接触面上的压力,变滑 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实验突破: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一、命题题眼突破 1实验目的: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接触面积和物体匀速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摩擦力的大小跟 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受

12、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 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4命题题眼突破: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的原因(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转换法的应用(通过弹簧测力计示数即拉力的大小来反映摩擦力的大小)。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a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只改变压力的大小)。 b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控制压力的大小不变,只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实验现象分析。 表格数据分析与总结。 根据实验数据描绘摩擦力随压力大小变化的关系图像。 实验装置的改进(实验过程中很难控制

13、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装置不需要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也 能方便、准确地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牛顿第一定律(七下 P106107)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_静止状态_或_匀速直线运动状态_。 2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不是_维持物体运动_的原因,而是_改变物体运动状态_的原因。 3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_推理概括_出来的。 惯性(七下 P108109) 1物体保持_运动状态_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速度 的大小、是否受力、受力的大小均无关。惯性的大小取决于_质量_。 2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 惯性不是力, 在应用惯性

14、解释有关常见现象时, 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的作用, 只能说物体由于惯性。 二力平衡(七下 P110112)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_静止_状态或_匀速直线_运动状态,就说这两个力是_ 彼此平衡_的。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_大小相等_,_方向相反_,并且作用在_同 一条直线_上,那么这两个力就互相平衡。 3二力平衡的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有关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物体是否平衡且受到两个力,其 次再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根据已知的一个力的三要素去推知另一个力的三要素。 4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解释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1)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可依据_二力平衡

15、_,用已知的力去推断未知力的大小和方向。也可以根 据两个力是平衡力推断出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保持原来运动状态_不变_。 (2)当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物体一定受到_力_的作用,反之当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 一定发生_改变_。 力和运动的关系(七下 P106112) 实验突破 实验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一、命题题眼突破 1实验目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实验结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实验题眼突破 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具有一定的速度)。 用小车代替木块的好处(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比木块小得多)。 实验

16、时每次使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自由下滑(使小车每次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都相同,方便 观察实验效果)。 使小车受到不同的阻力(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阻力的大小)。 使小车从斜面下滑后沿水平面运动(保证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平衡,水平方向上只受摩擦力)。 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后能继续运动的原因(小车具有惯性)。 转换法的应用(通过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来判断阻力的大小,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小 车运动得越远)。 实验推理(当物体不受任何阻力时,物体的速度将不会减慢,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一、命题题眼突破 1实验目的:探究二力平衡需满足哪些条件。 2实验结论:

17、二力平衡的条件: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 同一条直线上。 3实验题眼突破 (1)选择小车,而不选择木块的原因(减小摩擦力对该实验造成的影响)。 (2)将小车换成硬纸片的好处(减小摩擦力对该实验造成的影响)。 (3)定滑轮的作用(改变力的方向)。 (4)若选择卡片作为研究对象,即实验过程中不考虑卡片自身重力的影响。 (5)应该选择静止状态的物体研究(因为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好控制)。 (6)研究力的大小关系的方法(托盘里放相同的砝码或小车两边挂相同的钩码)。 (7)将卡片扭转一定角度后再放手的目的(探究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8)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探究

18、平衡的两个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必须保持研究物两端所受力相同,扭转研究物的角度,判断 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探究平衡的两个力是否大小相同,必须保持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且两端托盘里的砝码质量不相等 或两端钩码的数目不相同,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压强(七下 P117120) 1压力:_垂直_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压力是由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挤压产生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压 力作用于被压物体的表面,重力作用在物体的重心;压力的方向垂直于受压面,而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 下。 2压强是指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压强反映了压力的_作用效果_。 3单位:_帕斯卡_,简称

19、帕,符号为 Pa。 4公式:_pF S_。 5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减小压强 F不变, 增大 S S不变, 减小 F F减小,增大S (2)增大压强 F不变, 减小 S S不变, 增大 F F增大,减小S 6应用压强公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1)由压强公式可推导出 F_pS_,S_F p_。 (2)运用公式计算压强时的注意点 压强的大小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共同决定的。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强与压力成正比;压力一定时, 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 受力面积不是指物体的表面积,而是指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直接接触的那部分面积; 此公式适用于固、液、气体的压强的计算。 液体的压强(七下 P120121) 1液

20、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且具有_流动性_,所以不仅对容器_底_有压强,对容器_壁_也有压强, 而且液体对容器内的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压强公式_pgh_,其中表示_液体的密度_、h 表示_液体的深度_。 注意:由公式可知,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液体深度 h 有关,而与液体的重力、容器的形状、 底面积大小等因素无直接关系。 3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在液体或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_越小_。 大气压强(八上 P5561) 1大气压强的存在 (1)由于空气受到重力,而且像液体一样能够流动,故空气内部也存在压强,叫做_大气压强_。 (2)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_马德堡半球实验_

21、。 2大气压强的测量 (1)最早较为精确测出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_托里拆利实验_。 (2)一个标准大气压_760_mm_水银柱产生的压强_1105_ Pa。 (3)大气压的变化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_减小_, 在海拔 3 000 m 以内, 大约每升高 10 m, 大气压减小_0.6_Pa_; 天气也会影响大气压; 液面气压的变化会引起液体_沸点_的改变,气压增大,液体的沸点_升高_,气压减小,沸点_ 降低_。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八上 P6265) 1物理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_气体_和_液体_统称为流体。 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_越小_。 实验突破 实验一: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

22、的因素 一、命题题眼突破 1实验目的: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2实验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也有关。当压力一定时,受力 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实验题眼突破 压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 受压物体选择质软材料(例如:海绵、沙子、橡皮泥)。 转换法的应用(通过受压物体的形变程度反映压力效果的大小)。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a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接触面积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 b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积的大小)。 补

23、充表格,自选器材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的选取及评估。 实验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一、命题题眼突破 1实验目的: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和液体密度定性关系。 2实验装置图,如图。 3 实验结论: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不同方向处, 液体的压强相等; 在同种液体内部,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4实验题眼突破 (1)实验中使用的测量工具(U 形管压强计)。 (2)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压强计的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 (3)U 形管中液面不平的调节方法(拆除橡皮管、重新安装)。 (4)实验前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用手压探头上的橡皮膜,观察

24、 U 形管中的液柱是否变化,若变化,则 气密性良好)。 (5)实验过程中 U 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的原因(实验仪器气密性不好,橡皮管破裂)。 (6)转化法的应用(根据 U 形管压强计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液体压强的大小)。 (7)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方向的关系(控制探头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改变探头方向,观察 U 形管液面 的高度差);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控制探头在同种液体,方向不变,改变探头的深度,观察 U 形管液 面的高度差);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控制探头在相同深度,方向不变,改变液体种类,观察 U 形管 液面的高度差)。 浮力(八上 P111

25、2) 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_竖直向上的托力_,这个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_竖直向上_,施力物体_液体(或气体)_。 3浮力的大小 F浮GF(F 为物体在液体中测力计的示数),这种方法叫_称重法_。 4浮力产生的原因:_物体在液体中受到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_。 5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_排开液体的体积_和_液体的密度_有关。 阿基米德原理(八上 P1214) 1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_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_。 2公式:F浮G排液_液gV排液_。由公式可知浮力的大小取决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 物体的浮沉条件(八上 P1418)

26、 上浮 下沉 漂浮 悬浮 沉底 F浮G F浮物 液物 V排V物 液物 V排V物 液_l2, F1_F2 省力但费距离 费力杠杆 l1_F2 费力但省距离 等臂杠杆 l1_l2, F1_F2 既不省力也 不省距离 滑轮(九上 P9295) 1定滑轮、动滑轮 (1)定滑轮 定义:工作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实质:动力臂_等于_阻力臂的杠杆,_一_段绳子承担物重。 特点:不省力也不省距离,但能_改变力的方向_。 各物理量关系:F_G;s_h;vF_vG。 (2)动滑轮 定义:工作时轴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 实质:动力臂_等于_阻力臂二倍的杠杆,_二_段绳子承担物重。 特点:_省一半的力_,_费一倍的距

27、离_。 各物理量关系:F_h;vF_vG。 2滑轮组 (1)定义:_动滑轮_、_定滑轮_组合成滑轮组。 (2)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_力_又能_改变力的方向_。 (3)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1 n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 n(G 物G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sn 倍的物体移动的距离。 机械效率(九上 P9699) 1机械效率():物理学里,将_有用功_跟_总功_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W 有用 W总 100%。 2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总和小于_1_。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机械效率没有单位。 两种电荷(八上 P121122) 1带电体具有_吸引轻

28、小物体_的性质。 2物体之间的摩擦会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那个物体就带负电了,另 一个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这种现象称为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实质是_电荷的_转移。 3两种电荷: (1)用丝绸摩擦过的_玻璃棒_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 (2)用毛皮摩擦过的_橡胶棒_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 4同种电荷相互_排斥_,异种电荷相互_吸引_。 电流(八上 P123127) 1电荷的_定向移动_形成电流。 2_正电荷_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3电流的单位是_安培_,单位符号:_A_。 1 mA_10 3_A,1 A_106_A。 电路的构成(八上 P125127) 1用导

29、线将电源、开关、用电器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2电路中各元件作用: (1)电源:_提供电能_(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2)用电器:_消耗电能_(把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的装置。 (3)开关:控制_电路_的通断。 (4)导线:连接各元件,并构成电流路径。 3电路的工作状态: (1)通路:开关闭合时,电路中就会有电流,这样的电路叫做通路。 (2)断路(或开路):开关断开,或电路中某一部分断开时,电路中不再有电流,这样的电路叫做开路。 (3)短路:用_导线_直接将电源的正、负极或用电器两端连接起来的电路。 串联和并联 1串联:把用电器_依次_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串联电路特点:电

30、流只有一条路径,电流依 次逐个通过各元件。 2并联:把用电器_并列_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并联电路特点:电流有多条路径,电流同时 通过各支路。 3串、并联电路开关的作用: (1)串联电路中,开关可以控制_全部_用电器。 (2)并联电路中,干路开关可以控制_整个电路_,支路开关只能控制_该支路用电器_。 电压(八上 P142147) 1电源、电压、电流的关系: (1)电源给电路两端提供_电压_;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_电流_的原因。 (2)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一是要有_电源_;二是电路是_通路_。 2电压: (1)电压用字母_U_表示。 (2)国际单位制的主单位是_伏特_。1 kV_103_

31、V,1 V_103_ mV。 3常见电压值: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是_220_V;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_1.5_V;一节蓄电池的电压 是_2_V;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_36_V。 4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确使用 电流表 电压表 符号 使用前 观察量程和分度值,调零 连接 电流表必须与被测电路_串_ 联,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连接 到电源的两极。 电压表必须与被测电路_并_ 联。 必须让电流从电表_“”_ 接线柱流入,_“”_接线 柱流出。 读数 示数大格值小格值分度 值 电阻(八上 P134142) 1电阻:导体对电流的_阻碍作用_叫电阻,用_R_表示。 2电阻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主单位是_欧姆_。

32、 3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_材料_、长度、_横截面积_、_温度_。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 它不会随着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1 M_103_k_106_。 电阻在电路图中的符号为_。 4滑动变阻器: (1)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改变_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_来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 (2)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电路中_电流_,进而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_电压_,还起保护电路的作 用。 (3)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正确接法是: 滑动变阻器应该与被控电路_串_联。 而且, 接线柱要按“一 上一下”的接法接入电路。 实验突破: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一、命题题眼突破 1实验目的:探究电阻的大

33、小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化法。 3实验结论: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4实验题眼突破: (1)开关和滑动变阻器: 电路连接时开关要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大阻值处(目的是防止电路接通时电流过大烧坏灯 泡,甚至烧坏电流表)。 滑动变阻器规格的选取。 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式(一上一下)。 实验过程中为避免烧坏灯丝,调节滑动变阻器应注意事项(保证电压表示数低于或等于额定电压)。 (2)转换法的应用(通过比较电流表示数或灯泡的亮度来判断导体电阻的大小)。 (3)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探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选取长度、横截面积均相同的不同材料制成

34、的导体)。 探究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选取同种材料制成的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导体)。 探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选取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导体)。 探究导体电阻与导体温度的关系(对同一个导体进行加热)。 (4)绘制曲线图像。 (5)多次测量的目的(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 (6)只有一种材料可以探究哪些问题及操作方法(将导线剪成不同长度探究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将导线对 折探究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7)实验解析及改进。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八上 P148150) 1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成_正_比。 2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成_反_比。 欧姆定律(

35、八上 P150151) 1欧姆定律的内容:_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_。 2欧姆定律的表达式:_IU R_。 3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U_IR_;R_U I _。 电阻的测量(八上 P152153) 1实验原理:_RU I _。 2部分器材的作用分别是: (1)电压表:_测电阻两端的电压_。 (2)电流表:_测通过电阻的电流_。 (3)滑动变阻器:_保护电路;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_。 3多次测量的目的:_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_。 4电压不同所测小灯泡电阻不同的原因:_灯丝电阻与温度有关_。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八上 P154157) 串联电

36、路 并联电路 电路图 电流关系 II1I2In II1I2In 电压关系 UU1U2Un UU1U2Un 电阻关系 RR1R2Rn 1 R 1 R1 1 R2R R1R2 R1R2 电压与电流 分配关系 U1 U2 R1 R2 I1 I2 R2 R1 实验突破 一、欧姆定律电学实验汇总比较 课题 探究 I 与 U 的关 系 探究 I 与 R 的关 系 “伏安法”测定 值电阻 “伏安法”测小 灯泡电阻 方法 控制变量法 RU I 电路图 电路连接 按照设计的电路 图连接电路(如 图所示),连接电 路时,开关 S 应 _断开_,滑动 变阻器的滑片 P 应移至阻值_最 大_位置 实验步骤 保持 R

37、不变,改 变 U 保持 U 不变,改 变 R 多次改变电阻 (灯泡)U, 记录对 应的 I,计算 R R滑 作 用 改变 U 保持 U 不变 改变 U 保护电路 结论 R 一定,I 与 U 成正比 U 一定,I 与 R 成反比 灯丝电阻与温度 有关 图像 二、命题题眼突破 1电路连接。 2开关和滑动变阻器。 3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和读数。 4电路故障判断。 5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6实验方法的应用(使定值电阻两端电压或电压表的示数不变)。 7表格数据处理: (1)判断错误的数据并分析原因。 (2)根据实验数据描绘 IR 图像(先确定点坐标,然后将各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 (3)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

38、验结论。 8图像信息处理: 根据图像总结实验结论。 9移动滑片不能使电压表示数保持不变的原因(电源电压太大或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太小)。 电功(九上 P109111) 1电能 (1)电能的产生:将_其他形式_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2)电能的利用:将电能转化为_其他形式_的能量。 (3)电能的常用单位是_千瓦时_(kW h), 又叫“度”, 在物理学中能量的通用单位是焦耳(J), 简称焦。 1kWh_3.6106_J。 2电能的计量 (1)电能表是测量_消耗电能_多少的仪器。 (2)电能表的几个重要参数: “220 V”是指这个电能表应该在_220_V 的电路中使用; “10(20) A”指这个电能

39、表的额定电流为_10_A,在短时间内使用时电流可允许大一些,但不能超过 _20_A; “50 Hz”指这个电能表在_50_赫兹的交流电路中使用; “2 500 revs/kWh”指这个电能表每消耗一千瓦时的电能,转盘转过_2_500_转。 (3)电能表的读数:_前后两次示数差_。 3电功 (1)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就是_电流做功_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消耗了多少电能,实 质上,电功就是电能,也用 W 表示,单位也是_焦耳_(J)。 (2)电功的计算公式:W_UIt_;变形式:W_U 2 R t_和 W_I2Rt_。 电功率(九上 P111115) 1电功率 (1)电功率是表示_电流做

40、功快慢_的物理量。 (2)电功率用符号_P_表示,国际制单位的主单位是_瓦特_,简称_瓦_,单位符号是_W_。常用 单位有千瓦(kW)。1 kW_103_W。 (3)电功率的定义为:_电功与时间的比值_。 (4)电功率与电功、时间的关系:P_W t _。 (5)1 千瓦时是功率为 1 kW 的用电器使用_1_h_所消耗的电能。 2额定电压 额定功率 (1)额定电压:用电器_正常工作_时的电压。 (2)额定功率:用电器_正常工作_时的电功率。 (3)实际电压:用电器_实际工作_时的电压。 (4)实际功率:用电器_实际工作_时的电功率叫实际功率。 3电功率的测量式: (1)电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41、公式:PI2R。 (2)单位:电功率用瓦(W),电流用安(A),电压用伏(V)。 (3)推导公式:PUI_U 2 R _I2R_。 4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 U实与 U额关系 P实与 P额关系 灯泡亮度 U实U额 P实_P额 较亮 U实U额 P实_P额 正常发光 U实U额 P实_2f 倒立缩小实像 fvv 照像机 u2f 倒立等大实像 v2f uv 测焦距 fu2f uv 幻灯机 uf 不成像 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 u2f 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3)当 fu2f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当 uf 时,成虚像,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变小。 5实验题眼突破:

42、(1)实验器材的组装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白色硬纸板)。 (2)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的方法(实验前先调节烛焰、 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水平高度)。 (3)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作用)。 (4)焦距的测量及判断(用平行光垂直照射到凸透镜上,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用光屏承接到最小最亮的亮点, 测出亮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即可)。 (5)蜡烛用发光二极管代替的目的(让所成的像稳定并容易对比大小)。 (6)根据像的要求调整物体、凸透镜或光屏的位置。 (7)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因(蜡烛在焦点以内)。 (8)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对调物与光屏的位置,光屏上还能成像(光路可逆)。

43、(9)用纸遮住凸透镜一部分,出现的现象(光屏的像只会暗些,像还是一个完整的像)。 (10)凸透镜前加透镜时像的变化 加凸透镜: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加凹透镜: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11)蜡烛变短时透镜的调整(当蜡烛燃烧变短时,透镜应向下调节或将蜡烛向上调节,使烛焰和透镜在 同一高度)。 (12)表格数据分析及根据表格数据描绘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图像。 熔化和凝固(七上 P143146) 1物质从_固_态变为_液_态叫熔化;物质从_液_态变为_固_态叫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 两种物态变化过程。 2固体可分为_晶_体和_非晶_体;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_熔点_(熔化时温度

44、不变 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_升高_,继续吸热);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_相同_。 3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图像 ,甲 晶体) ,乙 非晶体) ,甲 晶体) ,乙 非晶体) (熔化) (疑固) 4 晶体熔化的条件: 温度达到_熔点_; 继续_吸收_热量; 晶体凝固的条件: 温度达到_凝固点_; 继续_放_热。 5熔化要_吸_热,凝固要_放_热。 汽化和液化(七上 P147153) 1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_汽化_;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_液化_; 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 汽化要_吸_热,液化要_放_热。 2汽化的方式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

45、体_表面_发生的_缓慢_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a液体的_温度_,_温度_越高蒸发越快; b液体_表面积_的大小,_表面积_越大,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的_空气流速_,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_快_。 (2)沸腾 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_表面和内部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 大沸点越_高_。 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加热。 液体沸腾图像 3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1)_降低_温度。 (2)_压缩体积_。 实验突破 实验一 探究不同物质熔化过程的不同 一、命题题眼突破 1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物

46、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特点。 2固态熔化图像分析 ,物质熔化的温度变化曲线) (1)对曲线(甲)的分析: AB 段(固态吸热升温过程):吸热、温度上升,物质为固态;BC 段(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物质 状态为固液共存态;CD 段(液态吸热升温过程):吸热、温度上升,物质为液态。 (2)对曲线(乙)的分析:石蜡在加热后逐渐变软,慢慢熔化,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3实验结论: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晶体熔化时要吸热,但温 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要吸热,温度一直在升高。 4实验题眼突破 (1)实验选取小颗粒固体 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固体充分接触,测量更准确; 小颗粒固体受热均匀。 (2)试管插入烧杯中的位置要适当 试管中所装物质要完全浸没在水中; 试管不接触烧杯的底和侧壁。 (3)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优点(固体受热均匀)。 (4)石棉网的作用(使烧杯受热均匀)。 (5)熔化过程中内能、温度及热量的变化规律(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保持不变)。 (6)烧杯口处的“白气”,试管、烧杯壁水珠的成因(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7)熔化前后曲线的倾斜程度不一样的原因(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容不同)。 (8)在记录温度时,时间间隔过长,可能会带来什么问题(可能会导致晶体熔化过程的温度记录不全甚至 没有记录,无法记录到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科学 > 科学中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