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 01 渔家傲渔家傲 秋思(宋秋思(宋 范仲淹)范仲淹) 【原文】【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 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 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 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
2、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 着思乡的泪水。 【赏析】【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表达了词人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故乡的矛盾心情。 上阕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词人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 原的不同。“雁去”句写出了天气的寒冷;“边声”句,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 起,构成了塞下特有的声音。“孤城”句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下阕集中抒发了身 处边塞的征人之情。词人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 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建立军功、勒石燕然,表
3、达了词人爱国、卫国的 精神。 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的 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主题】【主题】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 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写法】【写法】 上阕着重写景,为下文抒发感情作铺垫;下阕着重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 调;运用典故、互文。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 是: , 。 2.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
4、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 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 是: , 。 3.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心情的诗句 是: , 。 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 是: , 。 5.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 是: , 。 6.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 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 是: , 。 7.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 是: , 。 二、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一)填空题
5、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限 2 个字)。 2.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秋天景物的诗句,除渔家傲秋思中的以外,你读过的此类诗句还有 “ ”。(填出一句即可) (二)简答题(二)简答题 3.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情景,有何作用? 5.这首诗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 7.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8.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9.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10.“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1
6、1.这首词上阕写景,既写出了秋天的苍凉凄冷,又写出了边塞的雄浑险峻,寄寓着丰富的情感, 创设出悲凉壮阔的意境。请结合上阕中的语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写的。 12.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选择题(三)选择题 13.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 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
7、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14.这首词下阕的“浊酒一杯家万里”借“酒”表达出了归乡、报国难以两全的复杂情感。“酒” 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人借“酒”或传达愉悦的感受,或引发深沉的幽思,或展示豪 迈的情怀下列诗句中,借“酒”来展示豪迈情怀的一项是( )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C.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D.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1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8、相似。 B.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C.“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D.“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崇山峻岭。 16.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 ) A.衡阳雁去 B.四面边声 C.长烟落日 D.孤城紧闭 17.下列对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词人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浊酒一杯”怎能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燕然未勒”是借用东汉大将窦宪燕然勒石记功而还的典故,这里用来表现将士们建功立业的 壮志和决心。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悲怆的情调中,鲜明地表达
9、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的控诉和 批判。 D.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深沉,语言质朴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18.下列诗句中与“羌管悠悠霜满地”使用的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B.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四)对比阅读(四)对比阅读 赏析渔家傲秋思使至塞上,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渔家傲秋思【甲】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0、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使至塞上【乙】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9.下面对渔家傲秋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渔家傲,词牌名,这首词是作者在戍守西北边疆期间的感怀之作。 B.词的上片描写塞下秋景。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季节是秋天。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傍晚便关闭了城门,这与内地华灯初 上的景象迥然不同。 D.“浊清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将士们对戍边生活的怨恨之情。 20.【甲】【乙】两文都是写边塞内容的。试结合具体语句品
11、析两文在思想感上的不同(从修辞、 炼字、表现手法等任意一个角度)。 阅读渔家傲秋思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秋思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1.两首宋词都写到了秋天的边塞。渔家傲侧重记实,用一个“ ”字统领下文的景 物描写
12、,揭示了边关将士 的处境;破阵子侧重回忆,“ ”一句为将士们的 出征渲染了肃杀悲壮的气氛。 22.请你说说两首词的作者借“白发”各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02 02 江城子江城子密州出猎(宋密州出猎(宋苏轼)苏轼) 【原文】【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 鼠皮衣, 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 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
13、的盛意, 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 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将雕弓拉得像满月一样, 瞄准 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赏析】【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渴望身临战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上阕写出猎的场面。起句用一个“狂”字笼罩全篇,借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磊落之气。“卷” 字表现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的情景。“看孙郎”,用孙权的典故, 突出了词人犹如少年的豪情。下阕写酒酣后的豪情,以“鬓微霜”的“何妨”衬“少年狂”
14、,表现出 词人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和豪放开阔的心胸;用“冯唐出使”的典故,以魏尚自比,含蓄典雅地表达 出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给自己的愿望。“射天狼”表达了词人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 心。最后两句抒发了词人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 【主题】【主题】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 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写法】【写法】 善于用典,含蓄精练地表情达意,风格粗犷、豪放。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 是: , 。 2.词中
15、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两 句: , 。 3.词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 是: , 。 4.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 是: , 。 5.词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 是: , 。 二、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一)填空题 1.这首词的作者是 朝的 ,字 ,号 , 与 和 并称“三苏”。他的词属于 派。 2.词萌芽于 (填朝代名),形成于 朝,盛行于 ,最初称 为“ ”或“ ”,也有人把它称为“ ”。根据字数的多少可以 分为 、 和 。 3.词中“太守”指 ,“孙郎”这里借指 。 4.本词上片写景,描写了 的宏大壮
16、观的场面;下片言志,抒发了词人 的 豪情壮志。 5.本首词中,作者用了“ ”“遗冯唐”“ ”三个典故。 6.上阕一个“ ”字,不仅表现了出猎场面的盛大壮观,而且写出了随猎者矫健的身 姿和如虹的气势。 7.全词抒发了作者 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8.词的上下片都用了一个“射”字,情感内涵却不尽相同。前者突出表现的是作者的 , 后者抒发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感。 9.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 ,下阕重在 。 10.这首词在写法上最具特色的是运用典故抒发感情,其中这些典故涉及作者心目中两位英雄人 物,他们是 、 。 1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从本词的题材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 词。 (二)简答题(二)简
17、答题 12.这首词的结尾三句勾勒出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3.请对下阕中“特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简要赏析。 14.本词上阕描绘了怎样的场面?其中“狂”字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1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16.词中“又何妨”一句反问语气强烈,感情丰富。联系上下句,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8.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19.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 20.这首词和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18、否一致,为什么? 21.词的下片中用“遣冯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三)选择题(三)选择题 22.在词中作者运用冯唐的典故,用意是( ) A.希望君王听从己见,废除新法。 B.希望君王能重新启用他,赋予大任。 C.希望运用冯唐的力量,让打猎更顺利。 D.希望君王能够将冯唐派遣至己处。 23.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开头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上片中“千骑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粗犷、豪放;下片以抒情为主
19、,语言婉约、纤柔。 2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作者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表达了词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25.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绘了出猎的壮阔场面。 B.“酒酣胸胆尚开张”等三句刻画了词人以酒壮胆,口吐狂言的醉态。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了词人渴望摆脱政治窘境,为国效力的心情。 D.“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
20、这首词的题目。 26.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 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 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 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 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27.下列对本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片描写了一个冬猎场面,下片侧重抒情,全词实中有虚,虚实相生。 B.“
21、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随从武士头戴锦帽,身着貂裘,跟随太守如疾风般驰骋在山冈 上。 C.“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写太守率众人观看孙郎亲射虎。 D.本词语言风格粗犷豪放,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 28.下列对本首词中“狂”的内涵分析不恰当的项是( ) A.“狂”在外在。身着锦帽貂袋,手中左牵黄犬,右擎苍鹰。 B.“狂”在行为。率千骑“卷平冈”,“亲射虎”“射天狼”。 C.“狂”在姿态。尽兴“酒酣”,“胸胆开张”,不惧鬓霜。 D.“狂”在志向。期盼着朝廷“遣冯唐”,早日能报效国家。 29.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语言风格来看都是粗狂、豪放的,
22、体现了苏轼豪放派的诗词 风格。 B.词的上阕展现出人数众多、装备齐全的壮观的狩猎场面,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狂气”。 C.“何日遣冯唐”一句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赦免自己、重 用自己,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 D.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希望驰骋沙场为国御敌的壮志,抒发了关怀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爱国情 怀。 (四)对比阅读(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诗夜游记承天诗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
23、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0.苏轼是 (朝代)文学家。 3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欣然欣然起行( ) (2)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了月色怎样的特点? 33.“千骑卷平冈”中“卷”字有何妙处? 34.从记承天诗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你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诗文内容回答。 0303 破阵子破阵子为陈同
24、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辛弃疾) 【原文】【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酒食分 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 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赏析】【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沙场场景的回忆,抒发了词人抗敌救国、
25、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 酬的悲愤。 上阕描述军旅生活。“挑灯看剑”描写动作、神态,表现词人杀敌报国愿望的迫切;“吹角连营” 表现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描绘了一幅词人曾经经历而今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下阕前四句描 写战争场面。快马、强弓两件典型事物,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 的战斗场面。“了却天下事”表现了词人渴望北伐,统一南北的美好愿望,也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 激情和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经历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自己 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大概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了。此处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壮志不遂的抑 郁、愤慨之情
26、。 【主题】【主题】 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抒发了 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写法】【写法】 抒情、描写、记叙与议论融为一体;语言生动而夸张;想象丰富;壮烈和悲凉、理想和 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 是: , 。 2.这首词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 子: , 。 3.这首词中,辛弃疾以 “ , ”直抒胸臆,表达作者 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4.这首词描写渴望驰骋沙场、英勇杀
27、敌的战斗场面的词句 是: , 。 二、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一)填空题 1.本词作者是 (朝代)爱国词人辛弃疾。词中的“天下事”是指 。 2.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 ,从语言风格 上看是 。所以,词作者在题目中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二)简答题(二)简答题 3.请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表达效果。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 6.赏析句子“醉里挑灯看剑”。 7.虚实结合是这首词最突出的写法。词中除了“醉里挑灯看剑”外,请你找出另外一句实写
28、的句 子。 8.“沙场秋点兵”与“可怜白发生”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9.“马作的卢飞快”一句引用了“的卢”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10.本词是一首“壮词”,词人却在结尾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概叹,你对此如何理解? 11.本首“壮词”以“可怜白发生”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2.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13.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三)选择题(三)选择题 15.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从题材
29、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 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 记忆。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 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 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16.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
30、项是( )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17.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 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31、,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 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18.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 ) A.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晏殊玉楼春)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五更归梦两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黄庭坚思亲妆州作)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四)对比阅读(四)对比阅读 详见前面渔家傲秋思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对比阅读。 04 04 满江红(清满江红(清秋瑾)秋瑾) 【原文】【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
32、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译文】【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 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 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 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
33、折。在 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赏析】【赏析】 这首词是秋瑾在 1903 年中秋节写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从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 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上阕写词人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束缚, 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表现出词人对富贵生活的不留恋和蔑视。下阕写“身”和“心”的对比, 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词人的忧虑和担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踏上 革命征途前的思想状况。 【主题】【主题】 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
34、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 胸怀。 【写法】【写法】 感情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秋瑾的满江红中, “ , , , ”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 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2.秋瑾的满江红中“ ”一句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 落感和怨幽之情。 二、阅读理解 (一)简答题(一)简答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3.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有人评
35、价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5.“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本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有怎样的作用? 7.本词呈现出怎样的风格,主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请对“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作简要赏析。 9.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二)选择题(二)选择题 10.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 A.满江红作于 1903 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 不能为男儿,心却
36、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 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三)对比阅读(三)对比阅读 【甲】满江红【甲】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乙】夏日绝句【乙】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
37、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靖康二年(1127),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 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宋高宗赵构不顾有识之士极力反对,带领群僚仓皇南逃,建都临安,本诗即作 与南渡之际。 11.甲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从内容看,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借项羽的宁死不屈,辛辣地讽刺了赵构 君臣的丧权辱国、怯懦畏惧、只顾逃命苟安的丑恶行径。 B.李清照是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 词风一脉相承。 C
38、.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 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D.“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 “不肯”一词,将那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 05 05 定风波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苏轼) 【原文】【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39、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 胜过骑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略有冷意,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的遇 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赏析】 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 强性格和旷达
40、胸怀。 上阕第一句,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第二 句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 又引出下文 “谁怕” , 即不怕。“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第三句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 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 雨任平生”则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风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 坷的超然情怀。 下阕开头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阕所写的风雨相对应,又为下文所发的人生 感慨做铺垫。 结尾三句是
41、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 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萧瑟”二字与 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 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主题】【主题】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 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 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 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写法】【写法】
42、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定风波中写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 “ , ? 。” 2.定风波中写归途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 是: , 。 3.定风波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 “ , , 。”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丝丝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 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4.定风波中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 谓晴的句子 是: , , 。 二、阅读理解 1.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
43、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 2.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3.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阕内容所展示的画面。 4.这首词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突兀而起,“莫听穿林打叶声”,作者从正面写雨,一个“打”字,证明雨下得很大, 首句就给读者营构了一个突然而至的不利环境。 B.“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 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C.“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
44、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 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D.“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词 人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06 临江仙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宋陈与义)陈与义) 【原文】【原文】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译文】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 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
45、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我登上小阁楼观 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赏析】【赏析】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抒发了词人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 明快的笔调,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上阕忆旧。一二句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忆”字开篇, 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也 曾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接下来三句写白天和 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
46、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 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杏花”点明在春天的夜 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以初春的树林、明月的清辉、花影下的悠扬笛声, 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反映了词人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 下阕感怀。开首二句,是写词人曾遭谪贬后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国破家亡的痛苦。在残酷的现实 与往昔对照中,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 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闲登小阁看新晴” 这句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
47、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 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最后两句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 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 词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 【主题】【主题】 这首词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 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融入“渔 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写法】【写法】 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上下两片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 深远绵长。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表达作者内心寂 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