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政治高分宝典(新高考政治必修大题背诵)

上传人:理想 文档编号:170599 上传时间:2021-02-17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4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政治高分宝典(新高考政治必修大题背诵)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2021届高考政治高分宝典(新高考政治必修大题背诵)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2021届高考政治高分宝典(新高考政治必修大题背诵)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2021届高考政治高分宝典(新高考政治必修大题背诵)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2021届高考政治高分宝典(新高考政治必修大题背诵)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 58 2021 年新高考政治高分宝典年新高考政治高分宝典 一一.2021 年新高考政治必修大题背诵年新高考政治必修大题背诵 (划线部分为 19 版新教材内容) 必修必修 1 经济生活经济生活 大题背诵大题背诵 1. 商品价格的上涨或下跌的原因(供求商品价格的上涨或下跌的原因(供求+价值价值+其他)其他) 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其他因素,根据材料确定 2. 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消费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消费+生产)生产) (1)对消费的影响)对消费的影响 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

2、增加。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替代品的需求量增加 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互补品的需求量也减少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调节产量 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3.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生产(生产+收入收入+价格价格+心理观念)心理观念) 决定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决定消费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人们收入差距的大

3、小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价格影响消费需求(物价变动影响消费)消费心理(从众、求异、攀比、 求实)和消费观念影响消费行为。 4. 如何做理智的消费者(适度如何做理智的消费者(适度+理性理性+绿色绿色+勤俭)勤俭)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5.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作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作用+消费反作用)消费反作用) (1)生产决定消费 2 / 58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4、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6. 为什么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消费反作用为什么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消费反作用+协调协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扩大内需,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等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扩

5、大消费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7. 如何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国家如何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国家+企业企业+个人)个人) 国家:国家: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发挥财政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 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定。 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企业: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

6、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提高产品质量。 个人: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8. 为什么要重视非公经济发展(地位为什么要重视非公经济发展(地位+作用)作用) (1)地位: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基础。 (2)作用:有利于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 9. 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4+X)(X 划线为新教材)划线为新教材)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 / 58 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承担社会

7、责任,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企业经营者要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荣誉感和使 命感,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精准扶贫行动等,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就业、关爱员工、依法纳税、节 约资源、保护生态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运用企业兼并与企业强强联合等手段,增强企业竞争力 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转变企业发展方式,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主动“走出去”,提高国际竞争力 10. 为什么要解决就业问题?(民生之本为什么要解决就业问题?(民生之本+劳动者权利劳动者权利+新理念新理念+形势严峻)形势严峻) 就业是民

8、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扩大就业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要求。 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11. 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国家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国家+企业企业+个人)个人) 从根本上讲,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 党和政府在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不断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 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着力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 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劳动者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劳动者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

9、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以及多种方式就业观;提高自身技 能,增强自主就业和创业能力。 12. 如何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制度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制度+增收增收+再分配再分配+效率公平效率公平+根本)根本) (划线为新教材补充)(划线为新教材补充) 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 劳致富,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重要 举措。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 更有序, 鼓励

10、勤劳致富, 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人,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调节过高收人, 清理规范隐性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 4 / 58 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移动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视制,加快推 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人分配差距,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兼顾效率与公平。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 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既要落实分配政策, 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从根本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13. 财政的作用财政的作用 (支柱(支柱+保障保障+配置配置+平稳)平稳) (划

11、线为新教材补充)(划线为新教材补充) 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 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14. 市场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实现资源配置配置资源的优点:(实现资源配置+资源有效利用)资源有效利用) 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通过价格及时、准确、灵敏的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 配置。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 技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12、 15. 如何规范市场秩序?(国家如何规范市场秩序?(国家+企业企业+个人)个人) 国家: 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要健全各项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 严格实施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统一的市场监管,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 实守信)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 的氛围。 企业:要诚信经营,守法经营,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16

13、. 实行实行科学的科学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 (1)必要性)必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既需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 。 (2)主要目标: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 国际收支平衡。 5 / 58 (3)体系:体系:要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 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 (新教材) 17. 我国经济发

14、展进入了新时代,主要表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主要表现: (1)历史性变革(新成就) (2)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新矛盾) (3)两个百年目标、两个阶段安排(新征程)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1) 原因: 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端正发展观念, 转变发展方式, 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2)表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 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5、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1)原因: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 增强。 (2)表现: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 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 幅提高。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1)原因: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忽视 生态环

16、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2)表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 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21.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1)含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 的矛盾。 (2)从两方面理解: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 6 / 5

17、8 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3)如何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 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22. 五大发展理念及解决问题的内容五大发展理念及解决问题的内容 (1)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 发展的支撑能力不

18、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2)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 城乡、 经济和社会、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 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 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 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 (3)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 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4)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

19、外联动问题。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 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 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 强,需要加快弥补。 (5)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 出, 收入差距、 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 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 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 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理念 解决问题 创新 发展动力问题 协调 发展不平衡问题 绿色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开放 发展内外联动

20、问题 共享 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23. 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 7 / 58 (1)地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2)科学内涵: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 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6+1) :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1、,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24.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为世界经 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2)消极影响:存在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风险的全球化,加剧世界的 不稳定,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25. 如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

22、经济如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 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 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 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 8 / 58 权益。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继续坚持对外开放

23、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且同各国人 民同心协力,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注:经济生活常用术语:注:经济生活常用术语: 国家: 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政府发挥财政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树立并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厚植发展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利用国内、国际两

24、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实现共赢。 我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我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 我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主要动力。 我国深入融入全球化进程,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个人: 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劳动者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维护消费者(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9 / 58 必修 2 政治生活 大题背诵 1. 公民做一件事 为什么做(国体+公民权利+意义) (1)必要性: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

25、主,公民享有广 泛的政治权利 (2)重要性: 有利于增强公民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 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怎么做(行使权力+履义务+途径+原则+三统一+公民意识) (1)内容: 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注我 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要求: 依法有序的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

26、平等, 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的原则; 提高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明确政治生活作用,学习政治知识,贵在实践。 2.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政治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 政治自由(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 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2)政治性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权利和其他权利 的重要保证。 ) ; 维护国家安全、 荣誉和利益 (是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 是公民爱

27、国主义的具体体现。 ) ; 10 / 58 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光荣的义务。 ) 3.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 (1)方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社会听证制度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民主性+科学性+实施+责任感) 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4. 政府做一件事 (1)为什么做(性质+宗旨+职能+行政+决策+接受监督) (1)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

28、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 关,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2) 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具体: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履行职能的内在要求(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是坚持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要求 (5)自觉接受监督的要求 (6)树立政府威信的要求 (7)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2)怎样做(政府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

29、 (1)履行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坚持依法行政 (4)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在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11 / 58 在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在依法决策方面,坚持决策的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的过程符合法定程序。接受监督) (5)自觉接受监督 (6)树立政府威信 5. 政府依法行政 (1)必要性: 是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建

30、设法治国家的要求 是坚持依宪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要求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 (2)意义: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提高政府的权威; 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如何做到依法行政 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 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6. 政府权力需要接受监督 (1)必要性: 是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是依法行政、依宪行政,建设法

31、治政府的要求 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少数人滥 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2)意义: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适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决策) 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执行) 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监督) 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有威信的政府。(权威) (3)怎么做? 12 / 58 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

32、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建立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和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7. 人大代表做一件事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是行使权力的表现,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依法 行使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 是履行义务的需要(a.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b.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 意见和要求,c.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体现与人民的关系(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 8.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

33、根本政治制度 (1)根本原因: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必要性: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3)含义和地位: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 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基本内容: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 等。 (5)优越性: 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

34、会主义建设; 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9. 中国共产党: (1)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人民的选择,是宪法确立的。 (2)党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领导核心,最高政治力量,党政军学民、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13 / 58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 (3)为什么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

35、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把人民 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 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4)如何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4 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 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 (2 个维护)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 党

36、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具体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 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5)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6)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党基本的执政方式,依法治国首先要依 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以宪执政。 (8)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 观:

37、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9)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始终把人民根本利益摆在至高 无上的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念全部活动中。 (10)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11)党员和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4 / 58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 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38、荣辱与共;合作的根本准则是遵 守宪法和法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意义:(1)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 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2)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 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 业。 11. 人民政协 (1)人民政协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 要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体 现了中国特色社

39、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2)人民政协主题:团结和民主; (3)人民政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2. 协商民主的渠道:有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 组织协商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3. 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这是形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前提。 坚持了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坚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4. 民族原则 我国各民族间是平等的,都为祖国统一作出了贡献; 民族的团结、民

40、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各民族的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民族共同繁荣 的重要性)。 怎么做?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政治基础和物质保证); 15 / 58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政策保证),反对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依法打击煽动民族分 裂的行为; 公民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一项义务,是进 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41、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政府要切实履行各项职能,加强中西部的开发; 发达地区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15. 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必要性:我国宪法规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2)重要性: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 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

42、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 4.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制度保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成: (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四位一 体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是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 (2)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的表现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 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3)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实

43、现形式) 人民民主专政(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体)(根本)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本)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最有效的途径) 16. 我国参与有关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活动的原因理论依据 16 / 58 (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冲突的根源。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3)我国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44、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中国政府主张建立国际新秩序,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5)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负责任的大国,是维护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力量,遵守联合国宗旨和原则。 17. 涉及主权国家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方面的原因 (1) 主权国家的权利、 义务。 (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 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 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2)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 宗旨:简单地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

45、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 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3)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 (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18. 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我国的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 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2)为什么?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 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 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怎么做? 在维护我国自

46、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17 / 58 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增强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等。 (4)意义: 对我国,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对世界,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必修 3 文化生活 大题背诵 1.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精神力量+反作用+相互交融+综合国力)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47、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 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2)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 政治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经济, 给予政治、 经济以重大影响。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 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 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有利于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5)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 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8、。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 武器。 (6)文化兴盛是国家和民族强盛的支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条件。 2.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塑造人生)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18 / 58 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文化遗产的地位、意义: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4.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政治 > 政治高考 > 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