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理想 文档编号:170146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海东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青海省海东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青海省海东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青海省海东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青海省海东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青海省海东市青海省海东市 20202020- -20212021 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 12.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考古发现是活的教科书。深入学习历史,加强考古成果的研究和运用,对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 文化观、历史观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至关重要。 丰富的考古研究成

2、果充分说明中国历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 础。“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研究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基础。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 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 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 族共同培育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通过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我们对中华大地各地区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过程以及导致这一过程的背景、原因、机制等有了轮廓 性认识,为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第一手考古资料,

3、让人民群众能够切实了解我们的民族、国 家、文明是如何从历史走到今天的。通过开展深入广泛的边疆考古研究,我们对边疆地区在中华文明的起 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增强了民族团结意 识。比如,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通过考古发掘得到的学术实物证据,确认北庭故城外城为唐代构建,展 现了唐代北庭都护府的历史地位。 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动力源泉。 考古工作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而且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学重大社会政治意 义的具体表现,就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

4、支撑。习近平同志提出“努力建设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重大任务,特别强调要“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 作,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 用”。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就要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 果的传播,发挥考古发现和历史文化遗产特殊的教育功能,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 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 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 活起

5、来,用历史事实说话,丰富全社会的文化底蕴。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新时代考古工作者既要立足田野考古和科研实践,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 源,对考古材料进行系统性整理、整体性总结、全局性研究,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及其对世界文明的 贡献,增强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又要紧随时代步伐、紧扣时代脉搏,充分发挥考古“知古 鉴今、资政育人”的功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多学科理论方法,加强对考古和历史研究的传播,引导全 社会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不断加深世界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摘编自万建武考古发现是活的教

6、科书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历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只能通过丰富的考古研究成果来证明。 B.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并交融汇聚而成的。 C.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动力源泉在于一系列的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D.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就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物展览活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考古发现是活的教科书”的观点,并指出考古成果研究和运用的作用。 B. 文章逐层深入地推进论证,围绕着观点,先阐释原因,再论述我们应该怎么做的问题,逻辑严密。 C. 文章引

7、用“求木之必浚其泉源”,论证了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D.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的论证方法不多,没有使用举例论证,而主要是讲道理,说理透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展边疆考古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边疆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B. 发挥考古发现和历史文化遗产特殊的教育功能,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人们心灵深处。 C. 中国正在经历深刻的社会变革,所以考古工作者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D. 加强对考古和历史研究的传播,增强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影响力是新时代考古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答案】1. B 2. D

8、 3.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5 年国务院将人工智能列为“互联网+”领域重点发展的目标任务;2016 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提 出重点突破人工智能技术;2017 年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之后的几年时间 里,人工智能话题持续升温,到今天已经成为横跨各行各业的热点议题。 随着相关讨论的不断深入,人工智能能否介入文艺创作,怎样介入文艺创作,也开始被不断聚焦。支 持人工智能的观点乐观地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将很快进入具有自主意识的强人工智能阶段,在文艺创作

9、领 域将能像人一样发挥作用;而反对人工智能的声音则认为,人工智能距离拥有人的独立意识,还有相当大 的距离,尤其是在高雅艺术领域,人工智能进行自主创作为时尚早。 这些截然相反的观点,反映的是我们认识上的偏误。我们容易混淆、掩盖人工智能在当前文艺创作中 的实际角色和真正问题,不可避免地落入在抽象、夸张中讨论人工智能和文艺创作关系的陷阱,也常常忽 视人工智能对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图片来自百度文库,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分析) 材料三: 在文艺领域,通过深度学习,微软的机器人“小冰”已经可以写出媲美人类诗人的诗歌,并出版了人 类有史以来第一部人工智能诗集阳光失了玻

10、璃窗 。在视听艺术领域,美国一位名为戴维柯普的音 乐教授编写出一套计算机程序,用其谱出协奏曲、交响乐和歌剧,此举在古典音乐界引起巨大争议,但曲 子带给人的感动与共鸣是真实的。 在造型艺术领域, 人工神经网络已经可以将一幅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分开, 向艺术大师学习艺术风格的同时,把艺术风格转移到另外的作品中,用不同艺术家的风格来渲染同样的内 容。这意味着人工神经网络可以精确量化原本许多人文学科模糊含混的概念,并使这些只可意会、无法言 传的技巧变得朴实明晰,易于复制和推广。美国迪士尼研究中心和加州理工学院联手研究如何让人工智能 拍摄一场足球比赛,通过机器自动捕捉精彩画面。而在不远的将来,一个不懂摄影的

11、新手,手持具有超强 运算与通信能力的人工智能照相机,就可以通过物联网和云端技术,与远程数据中心联系,在摄影经验丰 富的人工智能协助下,完成一张有着绝佳光线、色彩、构图的风景照。 今天,机器人绘画、演奏、写作和美感计算日益接近人类艺术水平。明天,机器人创作会不会取代艺 术家的所有艺术创作,断然是或否的回答都为时尚早,答案只能交给时间。面对当下现实,我们最需要思 考的是,在人工智能冲击下,如何找到坚实立足点、有效参照系和全新价值尺度,回归本体、回归本源、 回归本质,重新审视和展望审美艺术的未来,筑就无愧于伟大时代、伟大民族的艺术高峰。 在未来人工智能到来之际,情况可能变得更复杂,始料未及的文化景观

12、也许会目不暇接地涌现到我们 面前。到那时,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作品有可能同样具备现有艺术作品的多项特质。同时,人工智能如果 注入人的精神和意识中,将大大增强人的智力,从而提升艺术创造力和鉴赏力。我们目前所能做出的一切 预测和判断都建立在人类现有的智力和认知水平之上,未来世界还存在无限的可能,充满不确定性,孕育 着不可估量的生机。 (摘编自 21CI 中国电子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入人工智能后,关于人工智能的话题在各行各业持续升温,在文艺界的热度最高。 B. 弱智能要想突破到强智能阶段,就必须从研究人的大脑、情商和计算机硬件、软件

13、等方面下功夫。 C. 机器人在演奏、写作等方面日益接近人类艺术水平,未来能不能取代艺术家的创作,还无法下结论。 D. 未来的人工智能,也许会让一些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变成现实,未来世界孕育着不可估量的生机。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介人文艺创作已成为事实;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作品有可能具备现有艺 术作品的多项特质。 B. 戴维柯普利用计算机程序谱出乐曲,是人工智能在视听艺术领域的应用,虽然引起了争议,但带给人 的感受是真实的。 C. 一个不懂摄影技术的新手,使用人工智能照相机,就能够拍摄出具有一流摄影师水平的作品,光线、色

14、彩和构图搭配绝佳。 D. 把人工智能注人人的精神和意识中,将会增强人的智力,从而提升人的艺术创造力和鉴赏力,这是对未 来人工智能的展望。 6. 在人工智能介入文艺术创作的问题上,我们存在哪些认识误区?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答案】4. A 5. C 6. 混淆、掩盖了人工智能在当前文艺创作中的实际角色和真正问题。在抽象、夸张中讨论人工智能和 文艺创作的关系。忽视了人工智能对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意思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意生意 杨海林 老城改造,地下挖出许多古

15、代残瓷碎片。 残瓷碎片虽然不完整,但它们大多数是古代的真品,一般的古玩爱好者都比较青睐,他们在把玩的同 时能揣度它完整时的模样,揣度出缺损的图案。 如同面对断臂维纳斯。 老杜和姜本松是此中高手,他们只要瞄一眼,还能断出出产的年代、烧制的窑口,根据稀缺程度给出 一个合理的价格。 后来,更多的古玩爱好者加入这个淘宝大军,但此时老城改造接近尾声,珍稀的瓷片越来越少。 老杜和姜本松没有固定工作,老城地下出现残瓷碎片的时候,他们一直在工地上拣拾,靠出售它们为 生。现在,珍稀瓷片的稀少让他们成了冤家对头,他们在工地上抢拾时免不了要争吵,在文庙摆摊售卖时 又会相互诋毁。 这天,姜本松的地摊上来了一个大胡子,

16、他看中了姜本松的一枚小小的青花瓷片。 姜本松不急着出价,先夸大胡子好眼力,说这枚瓷片的胎比较松,淘洗得也不太干净,应当是麻仓土 做的;青花料上有铁锈斑这可是典型的苏麻离青料;纹饰上的莲花瓣是尖角的, 这是元代的绘画风格。 所以,综合起来看,这一定是块元青花,没有一百块是不出手的。 古玩界的行话,一百就是一千。 大胡子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欣赏,不还价也不放下。 这时,姜本松的熟客潘老师来了,大胡子手中的片子一下入了他的眼,他弯下腰,拍拍大胡子的肩: “你买不买啊,人家姜本松是做生意的!” 话里的潜台词是你不买我可要下手了。 大胡子抬头看看潘老师:“想买,就是贵了点儿,要一百块呢。” 潘老师已经退休

17、了,一个月好几千退休金,老年人用项少,“一百块”对他来说是毛毛雨。 潘老师抖抖索索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卷钱,开始点数,姜本松眼睛活套,连忙对大胡子说:“按行规, 东西拿在您手上,我们的交易就不算结束,潘老师插上来是不能作数的,但是他那么大的岁数,还是照顾 一下改天我再寻个更好的给您。” 这话让大胡子生了气,他瞪大眼睛:“买东西跟年纪有关?” 大胡子从怀里掏出一把钱,数也不数,扔在姜本松的摊子上。 文庙好几天没有卖出好瓷片了,很快,姜本松卖出元青花瓷片的消息在淘宝人中传递开来。 元青花在老城改造中只出现过三五片,但是前几片,买家都只是藏起来秘玩,从不与外人交流,所以, 大家纷纷去大胡子那里瞧稀罕。

18、人一多,眼就杂(当然,这些人中也有眼睛毒怪的) ,有人家就提醒大胡子:这枚元青花瓷片,呵呵 假的? 呵呵。 大胡子凝了一下神,重新拿在手里掂了掂。 好像比同样大小的瓷片重。 大胡子拿来 60 倍放大镜看看瓷胎。 胎质好像密了点儿。 过去没有机械,窑工们制瓷都是用手揉的胎,不可能这么细密。 当然不会这么密。 奶奶的,姜本松,他敢骗我! 大胡子也算是玩瓷片的高手了,高手们买瓷,价格的高低可以不讲究,但若是买到了假的,他的学问 就可能被人怀疑他还怎么在瓷片界混啊? 大胡子是有姜本松电话的,他拨通了问道:“下周你来摆摊吧?” 老城就这么大点儿地方,姜本松当然知道了瓷友们的议论,他在电话里一迭声地说:“

19、你要是认为是 假的,我就把钱退给你。” 大胡子气得直跳“我的名誉怎么办你下周来了再说。” 三天后,大胡子来到了文庙,可是,姜本松连个影儿也看不见。 以挖瓷片为生的姜本松,再也不敢露面了。 大胡子气得直跺脚:“你小子倒躲起来了只要你在文庙里露面,哼!” 每次来文庙,大胡子都带着那枚“元青花”。 “大胡子,你的元青花,能给我看上一眼吗?” 有一天,老杜问。 “你要,送你吧。”大胡子掏出那枚“元青花”,扔给老杜。 老杜淡淡地瞟一眼“让给我,你确定?” “哪里是让,送你了我看着心烦。” “你是一百买的,我不白拿我出一百五。” 老杜把那枚瓷片收进口袋里。 “你居然要一枚假瓷片?”大胡子睁大眼睛,“莫非它

20、是真的?” “既然卖了,就不要问那么多。”老杜拿出一千五百块钱,在阳光下抖一抖,“看好了,可别再说是 假钱。” 这枚元青花,很快成了淮安古玩界的一个谜。有人说可能是真的,要不然,老杜怎么可能下手买。有 人说老杜已经卖给一个北京人了“五百”呢。 有一天晚上,姜本松来到老杜家,“扑通”跪在了老杜面前:“谢谢你帮了我,我再也不卖假货了。” 老杜正在家喝酒:“咱把卖瓷片当个生意,既然是个生意,那就要当个生意来做。” 老杜拉姜本松入席,一抬手,“噗”,把一样东西扔到窗后的市河里。 (摘编自 2020 年 10 期安徽文学 )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时间顺序

21、叙写了一个关于买卖“青花瓷片”的故事,虽然牵涉人物不多,但人物塑造形象鲜明, 个性突出。 B. 小说中间穿插了对“玩瓷片的高手”的相关介绍,既解答了读者的疑问,又对下文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 推动作用。 C. 小说以短句为主,有时甚至独句,这样既使小说的情节转变显得急促有力,又能使语言节奏感强,有无 尽的张力。 D. 关于瓷片的真假一直是个谜,即使老杜买下后,人们仍然是猜测不已,直到结尾谜底仍没有解开,让读 者兴味无穷。 8. 小说虽然人物不多,但情节却一波三折,请简要分析小说情节有哪些波折。 9. 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姜本松,有人则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老杜。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联系小说具体 内容说

22、说你的理由。 【答案】7. D 8. 大胡子要买姜本松的青花瓷片但嫌贵,潘老师出现并有购买意向;大胡子买下了青 花瓷片,但被人识破那瓷片是假货;大胡子约姜本松见面,但姜本松不肯露面;老杜出手买下那个瓷 片,姜本松亲自到老杜家下跪谢罪。 9. 示例一:本文的主人公为姜本松。小说的题目为“生意”,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围绕姜本松出售青花瓷 片这笔生意展开的。作者对姜本松着墨最多,小说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姜本松的语言、行为及心理等。 小说的主题在于通过姜本松出售假货到认识自己错误过程叙述,揭示出做生意要讲诚信的道理。 示例二:本文的主人公为老杜。老杜购买瓷片、帮姜本松解围是情节的高潮部分,老杜是情节转折的关

23、 键。小说对姜本松的叙述和描写是为了烘托老杜的形象和品质,老杜是整个小说中的灵魂人物。小说 的主题在于通过结尾部分老杜对姜本松的帮助和将假瓷片丢掉的行为, 揭示出做生意要诚信、 本分的道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434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丘生而其父叔梁纥死,葬于防山。为儿嬉戏,常陈俎豆 ,设礼容。年十 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孔子贫且 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

24、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 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大司 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遣。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 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 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 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日:“然哉!然哉!”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孔子之时,周 室微而礼乐废, 诗 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

25、书传 ,故书传 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 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以诗 书 礼 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 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 十六年四月已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太史 公曰: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 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 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6、( ) A. 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 拔其树/孔子去/ B. 然魯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魯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 拔其树/孔子去/ C. 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 拔其树/孔子去/ D. 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魯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魈欲杀孔子/ 拔其树/孔子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俎豆,俎和豆都是古代用来祭祀、设宴用的器

27、具,引申为祭祀、崇奉。 B. 周,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建都镐京。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C. 诗 ,又称(诗三百或诗经 ,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 D. 鲁哀公,庙号名。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奇人异相,享至圣之誉。孔子出身贫寒,身材高大魁梧,年少好礼为人称赞,死后备受后世学者尊 崇,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以他的言论作为标准。 B. 孔子能力突出,有治政之方。不论是管理仓库还是管理牲畜,孔子都打理得井井有条;重返鲁国做中都 宰后,治理国家的办法被其他地方效仿。 C. 孔子一生颠沛,积极用世。孔子离开鲁国

28、十四载,先后游历了齐、宋、卫、陈、郑等国,传播道德、演 习礼仪,虽遭到阻挠排斥,仍孜孜不倦。 D. 孔子弦歌不绝,厥功至伟。孔子追溯探究三代的礼乐制度,以诗 书 礼 乐为教材,教育弟 子约有三千,这几本著作也是靠他才传下来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反鲁。 (2)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遗。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后来他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排斥,又受到了宋国、卫国的驱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 于是又返回鲁国。 (2)孔子由大司寇代理相国政务,参与国家政事仅三个月,

29、丢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拾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 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 ,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 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注】酒店或茶馆的招牌。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 里指瓜分。公元 1126 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诗人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到岳阳楼游玩,着重写登楼的所见

30、所感。风景虽好,但诗人心事重重,为自己的仕途而担忧, 所以面对美景兴致不高。 B. 首联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融人那苍茫的莓色中,不动的帘旌,迟落的夕阳, 引发诗人丰富的遐想。 C. 颔联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平添了厚重的历史感,融人了些许怅惘之情。诗人的形象不经意地出现在诗 中,他在思索在徘徊。 D. 颈联诗人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呐喊。“万里”和“三年”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抒情, 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15. 诗歌尾联点明了情感,请结合全诗概括诗人的“悲”情。 【答案】14. A 15. 北宋灭亡,诗人满怀亡国之恨;一路逃难,遭受颠沛流离之苦;年老孤独,感 到

31、前路渺茫之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1 小题,小题,6 6 分)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诗经氓中“_,_”两句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 (2) 离骚一文中“_,_”两句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 (3)苏轼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 【答案】 (1). 桑之落矣 (2). 其黄而陨 (3). 长太息以掩涕兮 (4). 哀民生之多艰 (5). 寄蜉 蝣于天地 (6). 渺沧海之一粟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似不起眼

32、的昆虫在迁徙的途中可以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它们的迁徙不仅仅是完成自己生命的 _,更能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昆虫迁徙量大得惊人,仅仅在英格兰每年昆虫的迁徙量可以达到 惊人的 3.5 万亿次,重量加起来可以达到 3200 吨。如此_的生物量放在整个生态系统里也不是小 数目,它们影响深远。对于生态系统中以昆虫为食的动物而言,这是一次饕餮大餐;反过来这些昆虫会对 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因此,昆虫的迁徙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还影响到捕食者、猎物以及竞争者。此外, 这些对于在转移的时候还会携带大量病原体的昆虫;整个生态系统的物种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制造了不同 寻常的影响。 在人类的历史上,那些看似强大的猛兽,如狮、

33、虎、豹,却并没有带来多大的伤害。相比之下,这看 似弱小的蝗虫竟然危害无穷,成为人类历史性灾难之一。 ( ) 。人类需要重视地球上存在的每一个物 种,_它看似_。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传递 庞大 或许 微不足道 B. 传承 庞大 哪怕 微不足道 C. 传承 宏大 哪怕 微乎其微 D. 传递 宏大 或许 微乎其微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看来弱者未必恒弱,强者未必恒强 B. 看来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C 看来强者未必恒强,弱者未必恒弱 D. 看来弱者恒弱,强者恒强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34、是( ) A. 对于这些还有可能携带大量病原体进行转移的昆虫,整个生态系统的物种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有着不 同寻常的影响。 B. 这些昆虫还有可能携带大量的病原体进行转移,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物种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制造了不 同寻常的影响。 C. 对于这些还有可能携带大量的病原体进行转移的昆虫,整个生态系统的物种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制造了 不同寻常的影响。 D. 这些昆虫还有可能携带大量的病原体进行转移,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物种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有着不同 寻常的影响。 【答案】17. B 18. C 19. D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35、不超过 15 个字。 褪黑素是一种胺类激素,由人体的松果体产生,是人体重要的激素之一。褪黑素有掌管睡眠规律、控 制生物钟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_,因此中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等衰老症状。 服用褪黑素虽然有助睡眠,但它只能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并不能根治失眠。如果失眠_,服用 褪黑素治疗失眠效果十分明显。如果失眠是环境、饮食、情绪等造成的,_,养成良好的生活习 惯。如果患者是由抑郁等疾病造成的失眠,应先治疗疾病。因此,褪黑素并不适用于所有失眠患者。 【答案】 (1). 人体褪黑素的分泌量会逐渐减少 (2). 是体内褪黑素分泌较少引起 (3). 应先调整饮 食起居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

36、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个字。 连日来,水利部坚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引导部机关干部职工制止餐饮浪费,有效推动节约型机 关建设。在食堂入口、取餐台等醒目位置摆放“光盘行动,从我做起,按需取量,杜绝浪费”宣传标语, 号召部机关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光盘行动”。 【答案】水利部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在醒目位置摆放宣传标语,号召部机关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光 盘行动”。 四、写作(四、写作(6060 分)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智能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学生带着手机上学的现象也很普遍。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 专心学习,偷着玩手

37、机,这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还危害身心健康。 教育部下发通知规定严禁学生将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校园。对此,学校和老师表示欢迎, 家长举双手赞成。 近日,在云南,网友爆料某中学三名学生带手机入校被老师发现后,老师在教室逼着学生砸烂自己的 手机。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给云南某中学“手机事件”中的学生或老师写一封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不守规矩,自食其果不守规矩,自食其果 亲爱的同学: 你好!近来,听闻你因为违反学校规定私自把手机带到校园里而被销毁的事情,深表遗憾,但对此事

38、 我是支持学校的,并不理解你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规矩既然制定了就得严格遵守,何况我们都是 签了三方协议的。学校制定十不准也是基于咱们日常行为表现得不遵守规矩,属于无奈之举,至于你手机 被毁这件事,可以心疼惋惜父母的血汗钱但不该因此产生不满情绪,更不应该因此而仇恨学校,走上厌学 的道路。写信的目的不是好奇你为什么私带手机,是因为学不进去还是另有所用?而是要聊聊规矩准则的 重要性。希望有助于你早日走出这件事的阴影,尽快调整心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努力读书好好学习。 有这样一个故事,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课余为日本餐馆洗盘子以赚取 学费。日本餐饮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

39、盘子必须用水洗 7遍。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 计上心头,洗盘子时少洗一两遍,结果,劳动效率大大地提高了。日本学生向他请教技巧,他毫不避讳: “少洗两遍就行了。”日本学生与他渐渐疏远了。一次餐馆老板检查盘子清洗情况的时候,测出盘子清洁 程度不够,责问这位留学生,他却振振有词:“洗 5 遍和洗 7遍差别并不大。”于是老板回复说:“你是一 个不守规则的人,请你离开。” 因为不守规则,同学们疏远了他,老板更是炒了他的鱿鱼,可见规则在发达国家的重视程度。日本这 个国家为什么这么重视规则呢?恐怕中国的一句老话能回答这个问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的,没有 规则或者不按规则办事,事情就会一团糟

40、,哪里还有效率,哪里还会发展?可悲的是,最先明白“规则” 作用的中国人,在国外却忘却了做事要遵守规则这个道理。 家庭生活中有家庭生活的规则,如作息制度、卫生要求、礼貌习惯等;社会生活中有社会生活的规则, 如交通规则、公共秩序等;在学习或工作中也有它的规则,如按时上课、群体合作;在国际事务中照样也 有国家事务的规则,反导条约、不干涉别国内政等。从小处说,规则是一个人成功的保障;从大处说,规 则也是人际正常交往、社会正常运转的保障啊。 然而,在我们的眼前,却总能看到一些不遵守规则的事情;考试时,有人替考作弊;购物时,遇到假 冒伪劣;出外旅游,又会遇到黑导游、假景点;单位升职,会遇到走后门托关系对于种种不遵守规则 的事件,同学你怎么看呢。如果你觉得这些都是小事,没什么可怕的,那当因为违反规定而危及生命时, 你又有何感想?一定意义而言规矩就是生命的防线。 十字路口,为了自我的时刻不顾一切冲红灯;商场上,为了自我的利益而不择手段,造成环境污染, “血流成河”八达岭老虎事件中的当事人,也是因为不讲规矩,命丧虎口。 可见当人行为方式只考虑个人便利,而罔顾法律和规则束缚,规则意识缺失。这不仅带来社会秩序 的混乱,也可能威胁到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正所谓不守规矩者自食其果! 同学,说了这么多不知你有何感想,望回信畅谈! 关心你的同学 2021年 1 月 15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