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020212021 学年度合肥市六校联考高一学年度合肥市六校联考高一上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满分:(满分: 150150 分分 考试时间:考试时间: 150150 分钟)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 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 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2、,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 “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收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 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 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 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 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 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
3、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 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 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 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 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 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 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
4、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 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 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 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 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 “习”是陶炼, “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 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 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是法理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
5、 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 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 因为这是规矩。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 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 ) 材料二: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
6、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 “乡村” ,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 整个社会的底色, 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 进入 21 世纪前后, 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 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 2006 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 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 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 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
7、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 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 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 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 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 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 “生儿子、娶媳妇、抱 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 。到了 20 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 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 础就会出现变
8、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 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 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 材料三: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 上多下“绣花功夫” ,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 努力实现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城市和农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
9、中一个重要 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 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 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 “包装” , 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 ,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 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 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 业,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 动生产率,才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 有不
10、断的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 ,这就需要 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 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 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 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摘编自中新网 2019 年 12 月 2 日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 )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所谓乡下人的“土气
11、” ,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 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 地分不开,固守乡土。 B.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是法理社会
12、,两者的人际 交往是有区别的。 C.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村庄基础结构的变化,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 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D.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发生了转变,传统的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 大为淡化。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中国的现代化绕不过去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会为现代化提供滋养。 B.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的社会秩序已经被纳入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C.只要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 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 形成新型职业农民
13、队伍。 D.只有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领,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 4.材料三的五个段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请简要说明。 (4 分) 答: 5.材料一结尾说: 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这种观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有哪些体现? 请简要分析。 (6 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 16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10 题。 别针 姜铁军 每年清明节,退伍老兵老钱和老孙都从自己居住的城市千里迢迢赶到长白山里的青鹰峰,为牺牲的战 友小赵扫墓祭莫。 战友牺牲四十多年了,他俩一直保持清明扫墓的习惯
14、, 并约定去世后把骨灰也埋在这里, 和自己的战友聚会。 老钱和老孙都是老人了,可还用“小赵”称呼自己的战友,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 19 岁。他俩带着酒和 祭品来到墓前,看到墓碑下放着一束金达某花,还有一串别针,有人比他俩早来了。四十多年,金达菜花 和别针都会在清明节出现在这里,送花人和他俩一样缅怀安葬在这里的小赵 长白山里的青鹰峰山腰有一个军用通信维护站, 站里有三个战士, 分别娃赵、 姓钱、 姓孙 19 岁、 20 岁、 21 岁, 这里有一条边境军用通信线路需要常年进行维护, 通信维护站常年有人驻守, 以保障线路使用安全, 小赵、小钱和小孙肩负重要任务,把维护线路安全看作是自己的生命。 深山
15、老林,常年见不到一个人,报纸和信件每半个月从山下营房送来一次,几本解放军文艺 解放 军画报不知看了多少遍,杂志都卷边了,离青鹰峰通信维护站最近的一个村庄叫十家堡,那时没改革开 放,不允许个人做生意,农村实行统购统销,由供销合作社负责。十家堡新设一个供销社代销点,一个叫 山杏的姑娘在代销点当营业员,人长得水灵灵的,很漂亮。 三个小战士星期日轮休,没有轮休的去巡视、维护通信线路,其实到了星期日,休息不休息都一样, 反正也没地方去。或者到林子里打野兔、捡蘑菇、采山果,或者躺在床上睡大觉打发时间。自打山杏 到十家堡代销点当营业员,情况就变了,谁轮休谁跑三四里山路去十家堡代销点看山杏,和她聊天。开始 还
16、找个理由,买双袜子呀,买块肥皂呀,买把牙刷呀这都是借口,就是想到代销点去看山杏,和她聊 一会儿,私下里说就是饱饱眼福。 总去看人家姑娘,总去和人家闲聊,耽误人家做生意,士兵的津贴是六元五角钱。买不了多少东西, 不买什么东西还找山杏聊天,时间长了怪不好意思的,小钱和小孙去的少了,偶尔去。只有小赵每个轮休 日都去。三个人当中数他嘴笨,没啥和山杏聊的,就是想去看看她,时间长了,小钱和小孙就说他: “你 光去看人家姑娘也不买东西,影响人家生意的! ”其实他俩也知道代销点一天没多少生意,自己不好意思去 看山杏,瞧着小赵去,心里有点不平衡才这么说。 小赵被他俩说得满脸通红,急得干咂巴嘴,啥也没说。 过了两
17、天,轮到小赵休息了,他本来是想去代销点看山杏的,因天气突变,暴雨倾盆,越是这个时候 越要加强线路巡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小赵主动不轮休了,和两个战友一起去巡线。 来到青鹰峰脚下,看到一根通信线杆被山洪冲歪了,必须抓紧时间扶正,小钱和小孙用肩膀扛住线杆 防止倾倒,让小赵拿锯伐树,准备两根木头把线杆架住。小赵抬头看旁边哪棵树合适时,突然发现旁边悬 崖上滚下的大石头朝着战友而来。来不及呼喊,他冲上前推开小钱和小孙,自己却不幸被大石头击中 收拾小赵的遗物, 小钱和小孙在他的军用挎包里发现了 990 枚别针。 别针是代销点里最便宜的东西了, 原来小赵每次去看山杏就买些别针,心里有点安慰,和别针在一起的还
18、有一幅画儿,画在信纸上:两颗心 用一枚别针穿到一起,下面写着“1000” 。他买到 1000 枚别针时,是不是要向山杏表达自己的爱情呢? 小钱和小孙到代销点去找山杏。 山杏问: “他怎么没来? 小钱和小孙默默地把 990 枚别针和那幅画儿交给山杏. 山杏拿着别针和画儿,热泪涌出眼窝, “滴答、滴答” ,眼泪把手里的画儿洇湿了 小赵的父母要求把儿子安葬在他生前守护线路的地方。 小钱和小孙约定,不管退伍到什么地方,清明节时都要来给战友扫墓,退伍后,第一个清明节时,他 俩来给战友扫墓,长白山里青草刚刚冒头,只有金达菜不畏春寒,开放淡黄的小花。小钱和小孙在墓碑前 看到了一束金达菜,有人在他们之前来扫墓
19、了。他们知道是谁,金达菜旁边放着一串别针。 别针里蕴藏着无限深情,这生这世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老钱和老孙称呼战友 “小赵” ,是因为战友的生命定格在 19 岁, 他们以此表达对战友的感激和缅怀之情。 B.文章列举三个战士的年龄,旨在向读者强调他们把最青春的年华奉献给了维护边境军用通讯线路的事业。 C.山杏热泪盈眶,一方面是为小赵勇敢无私的大爱所感动,另一方面也是为她和小赵的爱情悲剧而伤感。 D.文章宕开一笔写小赵父母的要求,意在突出父母对小赵的青春经历和生命选择的理解,烘托了小赵的光 辉形象。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0、3 分) ( ) A.文章塑造的青年群像与百合花十分相似,青年战士忠于职守、善良互助,姑娘含蓄善良、重情有爱。 B.文章开头设置了双重悬念,一是老钱和老孙清明扫墓,二是送花人比他们还早,引发读者对小赵的阅读 关注。 C.文章叙写深山老林环境寂静和生活单调, 意在为山杏的出场作铺垫, 对后文的情节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 D.文章在小赵休息日和天气突变的双重偶然因素的推动下走向高潮,旨在突出偶然事件可以改变一个人命 运的主题。 8.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塑造小赵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 分) 答: 9.小说别出心裁地使用了“别针”这一物象,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4 分) 答: 二、古代诗文
21、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636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登泰山记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 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 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 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
22、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 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 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
23、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0.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余以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余始循以 入 其远古刻尽漫 失 A.相同,不同 B.相同,也相同 C.不同,相同 D.不同,也不同 11.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文中“泰山之阳”指的是泰山南面。 B.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是古代常见的纪年法。前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后者如“壬戌之秋” 。 C.东岳泰山, “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
24、、北岳衡山、南岳恒山、中岳嵩山。 D. “戊申晦”中的“晦”是根据月亮的情况来纪日,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后一天为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是桐城派作家姚鼐的代表作,全文虽不到 500 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 情趣。 B.文中第二段写作者和友人登山的经过。他们顺着中谷进山,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 色。 C.文中第三段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描写泰山日出时和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写出了泰山日出的万千 气象。 D.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用“半山居雾
25、”和“足 下皆云漫”加以烘托。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 分) (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5 分) 译文: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旅夜书怀旅夜书怀 杜甫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前两联写景,诗人由近及远,描绘了一个宁静孤寂、宏阔非凡的旅夜图。 B.颈联立意直白,抒发了诗人的忧愤,揭示出
26、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C.尾联中的“沙鸥”是诗人自喻,寄托着诗人漂泊无依的失意感、落魄感。 D.这首诗内容紧扣题目,结构严谨,情景交融,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15.诗的颔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獸写(本题共 1 小題, 8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沁园春长沙中“ , ”两句表现了青 年学子意气奔放,正当强劲有力之时。 (2)曹操在短歌行中: “ , ”两句,以周 公自比,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之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 。 ” (4)人们常说“活
27、到老,学到老” ,荀子劝学篇中“ ”一句印证了这句话。 (5)秦观在鹊桥仙中表明爱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依恋的句子是: “ ,又 岂在朝朝暮暮。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 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在这场 的疫情中,不少人重新捧起了那些“沉重的书籍” ,比如加缪的鼠疫 、马尔 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普雷斯顿的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毕淑敏的花冠病毒.这些疫病灾 难类文学作品,或虚构,或纪实,都受到了格外的关注。 人类总是渴望平安,但灾难却从未远离过人类社会,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 的作品,很多
28、都是写照现实,从病毒的肆虐 到市井的人间百态,由此产生了极具张力的纠 葛:荒诞、无奈、疼痛、分离、真诚、牺牲、成全、坚守正是在感同身受的情感里、在 的思考 中、在意味悠长的警醒里,文学与心灵产生了共鸣,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被打破,这是疫情文学当下流行 的精神意义,也是灾难作品长久不衰的现实价值。 毫无疑问,或许从中读出了苦难,一场疫情,侵害的不仅是人的身体,更有心灵上成年累月的伤痛, 加缪写道, “鼠疫带来的梦魇将永远萦绕奥兰人的心头,如这荒谬的世界。 ”尽管鼠疫里的世界是荒诞 的,但人们对疾病的恐惧是真实的,对死亡的悲伤是真切的。 ( )在眼下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中,许 多同胞失去了生命,一些家
29、庭遭受了重创铭记那些犯过的错、经历的痛、面临的困,才能让逝者长眠, 让心灵永恒。 不出预料,也会从中萌生起反思,在灾难中思索人性与文明,是这些有关疫情的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 题,每一次灾难都是一场叠梦,关键是梦醒时分的沉淀与洞察,在雅典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 争史中,不仅洞悉了灾难之后人性的测谢和制度的败坏,更用史家的冷峻记录下了灾情。比瘟疫更可怕 的是灵魂的沉沦,越是灾难降临的时刻,越需要呼唤文明之光、坚守人性本质。 但请相信,定能从中寻觅到希望,灾难,是人类无奈的“悲怆奏鸣曲” ,也是闪烁人性光辉的“命运交 响曲” ,悲凉之外总是维系着希望。当方舱医院里跳起久违的舞蹈,当各地工厂中响起
30、机器的轰鸣,当援鄂 医疗队受到至高的礼遇蓦然发现,我们不只有 的悲伤,还有高风亮节的精神,更有坚韧不拔 的意志。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猝不及防 蔓延 设身处地 肝肠寸断 B.措手不及 漫延 身临其境 肝肠寸断 C.措手不及 蔓延 设身处地 肝脑涂地 D.猝不及防 漫延 身临其境 肝脑涂地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如果说文学里的情节刷新着认知,那么现实里的情景就在冲击着心灵。 B.如果说文学里的情节冲击着心灵,那么现实里的情景就在刷新着认知。 C.如果说现实里的情景刷新着认知,那么文学里的情节就在
31、冲击着心灵。 D.如果说现实里的情景冲击着心灵,那么文学里的情节就在刷新着认知。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雅典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不仅洞悉了灾难之后人性的凋谢和制度的败坏,更 用史家的冷峻记录下了灾情。 B.雅典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不仅用史家的冷峻记录下了灾情,更洞悉了灾难之 后制度的败坏和人性的凋谢。 C.在雅典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不仅洞悉了灾难之后制度的败坏和人性的凋谢,更 用史家的冷峻记录下了灾情。 D.在雅典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不仅用史家的冷峻记录下了灾情,更洞悉了灾
32、难之 后人性的凋谢和制度的败坏。 20.某校举行 40 年校庆大典,一个校友主动上台为同学们做励志演讲。不料,才开讲了几句,台下就一片 哗然。下面是该校友演讲词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5 分) 多次接到母校的召见函,总因各种事务缠身未能成行,今天,我于百忙之中抽身前来,惊闻母校 40 年 庆典,能与同学们一起为母校过生日,大快人心,我也真诚地希望我的经历能够为同学们的成长提供一些 经验或教训,同学们有什么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 (3)将 改为 ; (4)将 改为 ; (5)将 改为 。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
33、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5 分) 2020 年 11 月 15 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正式签署。RCEP 协定货物贸易自由化成果 丰硕,各成员之间关税减让以立即降至零关税、十年内降至零关税的承诺为主,自贸区有望在较短时间内 取得重大阶段性建设成果,中国和日本首次达成了双边关税减让安排,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协定有利于推 动实现区域内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将为区域经贸繁荣带来更大促进,协 定的优惠成果直接惠及消费者和行业企业,将为丰富消费市场选择、降低企业贸易成本发挥重要作用。 四、作文(四、作文(6060 分)分) 22.
3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非学无以广才” ,学习是成才的基础,也是强国的基础。 “盘壁偷光” “囊萤夜读” ,热爱学习是中华 民族的优秀传统,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不理解学习,不愿意学习,不明白为什么而学习.有人说: “这是拼爹的时代,学习没有用! ”有人说: “现在百度这么好用,不会的搜索一下就行,还学习那么多 知识干什么? ”也有人说: “我学习是为了满足我爸妈的期待,将来容易找工作、挣大钱。 ”此外,我们 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重视学习的言论和观念。 对于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问题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35、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1. D (A 项,强加因果。 “乡下人离不开泥土” ,并非因为城里人这样说,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 谋生办法。B 项,曲解文意。原文是“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选项“气候与战乱 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错误。C 项,因果倒置,因为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 于斯的社会,所以,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所以选 D 项。 ) 2. D (D 项, “中国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发生了转变”错误,和原文比较,
36、缺少限定语“到了 20 世纪末” “全 国绝大多数地区” ,范围扩大。所以选 D 项。 ) 3. C (C 项, “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说法过于绝对。让乡村环境美化起来,才能让乡村更具 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而要“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所以选 C 项。 ) 4.(4 分)第一段总说,提出乡村振兴需要依靠“新”来助推这一观点;第二、三、四段分说,分别从 打造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三个角度条分缕析;第五段总结上文,重申论点,照应开头。 (每 点 1 分,答出 3 点给满分。 ) 5.(6 分)现代社会,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强力推进,乡土中国
37、的宗族等地缘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逐 渐解体。现代社会,传宗接代的思想逐渐淡化,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值。现 代社会,村庄边界大开,城乡流动加快,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 (每点 2 分) (二)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6.C (山杏热泪盈眶“是为她和小赵的爱情悲剧而伤感”错。 ) 7. D ( “旨在突出偶然事件可以改变一个人命运的主题”错。 ) 8.(6 分)通过神态描写,小赵“满脸通红” “干咂巴嘴” ,突出小赵想要辩驳却嘴笨无奈的处境,体现他 的单纯善良。 (3 分)通过动作描写,小赵“来不及呼喊” , “冲上前推开”两人,突出小赵临危不
38、惧、勇 敢无私,以及真挚的战友情。 (3 分) 9.(4 分)别针寄托小赵对山杏纯洁的感情;是小说主要情节的物象线索;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 (每 点 2 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636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10. D (以:介词,在;以:连词,相当于“而” ,表修饰关系。所以不同。漫:弥漫; 漫: 模糊。所以也不同。故选 D。 ) 11. B (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是年号纪年法, “王成之秋”是干支纪年法。 ) 12. C (文中第三段描写泰山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三个时间段
39、的景色) 13.(5 分) (1)等到已经登到山顶, (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 “及”1 分, “负” 1 分, “烛” 1 分,文从句顺 2 分。 ) (5 分) (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 鞠躬的样子。 ( “或” 1 分, “偻”1 分, “驳色”1 分,文从句顺 2 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4. B (B 项, “立意直白”分析错误。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意为“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 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这是反话,诗人
40、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 展,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和 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两句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 本原因。所以选 C 项。 ) 15.(6 分)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广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2 分)通过动静结合,借景抒 情(或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1 分) (写出其中一种手法即可)写出了景色的雄浑阔大,反衬出诗人孤苦 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靠的凄怆心情。 (3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8 分) 16.(1)书生意气 挥斥方道 (
41、2)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3)寄野螃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4)学不可以已 (5)两情若是久长时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17.A (猝不及防: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措手不及: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 “措手不及”一 般不作定语。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漫延:指水向周围扩展;曼延,连绵不断。身临其境: 亲自到了那个环境。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肝肠寸断:形容非常悲痛。肝脑涂地: 原指在战乱中惨死,后指牺牲生命。 ) 18. A ( “文学里的情节”承上文, “现实里的情景”接下文; “刷新着认知”与上
42、文提及的文学作品中的 “荒诞”世界相承, “冲击着心灵”对应下文“史无前例” “重创” 。 ) 19. B(其它句子主语残缺或递进语序不当。 ) 20. (5 分) 将“召见”改为“邀请” ,将“于百忙之中抽身”改为“有幸” ; 将“惊闻”改为“欣 闻” ;将“大快人心”改为“倍感高兴” ; 将“鼎力”改为“全力” (每处 1 分) (有其他改法,得体即 可。 ) 21.(5 分) 2020 年 11 月 15 日, (1 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 (2 分)协定货物贸易自由 化成果丰硕,将更大促进区域经贸繁荣。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新闻主要讲的是 “
43、2020年11月15日,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 ) 正式签署” 。时间为 2020 年 11 月 15 日;事件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后面主要讲“成 果丰硕” 。主要涉及“各成员之间关税减让” “中国和日本首次达成了双边关税减让安排” “推动贸易自由化” “惠及消费者和行业企业”等。事件影响或意义为协定货物贸易自由化成果丰硕,促进区域经贸繁荣。 四、作文(本题共四、作文(本题共 1 1 小题,小题, 6060 分)分) 22.参考立意: 立意方向立意方向 1 1: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广才 社会上流行种简单粗暴的“读书无用论” ,很多人表示, “一流学生科研,二
44、流学生打工,三流学生 当老板。他们用“搞科研” “打工” “做老板”三种出路区分三种不同的学习者,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 这三类人,他们都是学习者,都需要修身学习,虽然他们的学习目的、方法和路径可能大相径庭。其次, 这种“读书无用论”的宣扬者,他们的“用”显然是直接指向“钱” ,这是将学习的目的狭窄化、庸俗化, 学习的目的固然有支撑自我的生活的成分,但是绝不仅仅如此。 立意方向立意方向 2 2: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 一只站在树上的鸟儿,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他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他自己的翅膀。每一个 人都应该活成一只有底气的鸟,练就一双坚实的翅膀。学习就是练就内功
45、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学习给予学 习者的绝不仅仅只有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的智慧等等,那些叫嚣着“这是拼爹的时 代,学习没有用”的人,那些轻佻地说“现在百度这么好用,不会的搜索一下就行”的人,他们既太过看 轻知识,也过于倚仗外界的力量,不明白外在凭借的不稳定性与不可靠性,更不能体会一只会糊翔于天际 的鸟儿的那种自由。那是一种源于内在的生命力,需要我们在自我厚积薄发中修炼而成,世界永远不会抛 弃一个诚恳的学习者。 立意方向立意方向 3 3:敬畏学习,杜绝功利:敬畏学习,杜绝功利 荀子“性恶论”主张其实强调的是人天生是不完美的,因而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汲取外在的力量,所 以他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我学习是为了满足我爸妈的期待,将来容易找工作、赚大钱”这 样的论调,相信也是今天很多不谙世事的学习者的“肺腑之言” ,但学习不是为了别人,更不仅仅是为了功 利的目的。怀揣这样的目的学习,也许能取得一时的成绩,但是绝不会主动积极,持久地学习,所以即便 他暂时品尝到了学习的成果,将来有一天也会遭遇抛弃学习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