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平市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考试时间:120 120 分钟;分钟; 满分:满分:150150 分;分;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形式:闭卷)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须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020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 分)分) (1)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2)烽火连三月, 。(杜甫春望) (3)日暮乡关何处是? 。 (崔颢黄鹤楼 ) (4)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三章) (5) ,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6) ,绿杨阴里白沙
2、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 。 (8)赤壁一诗中化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诗句是: , 。 2. .下列句子中下列句子中没有没有 语病的一句是(语病的一句是( )( (3 分分) ) A.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B.为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我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为市民保驾护航。 C.每年的 12 月 4 日为宪法日,其设立的目的在于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 D.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们的好评,是因为节目新颖、内涵丰富的缘故。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
3、作答。 (7 分)分) 松溪版画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历史可追 s (A A.朔 B B.溯)至千年前的建安版画。早期的松溪 黑白木刻版画讲究刀法和黑白灰的 甲 (A A.布局 B B.格局) , 而单一的黑白语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艺术家 的创作表达。之后绝版套色木刻的引入拓宽了松溪版画的技法和创作语言,保护了松溪版画的艺术性。各 种颜色在有色纸上叠加会产生 乙 (A A.意料之中 B B.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版画充满不确定性,使作品惟 妙惟肖 (A A. xio B B.xio)。我们期待更多的版画爱好者 丙 ,尽享松溪版画之神韵,领略民间 艺术之风采。 (1)为处拼音选择正确汉字,根据处
4、加点字选择正确拼音。 (只填序号) (2 分) 处 处 (2)从文中括号中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两处。 (只填序号) (2 分) 甲 乙 (3)在文中丙处横线上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 的一项是( ) (3 分) A.爱上松溪、走进松溪、亲近松溪 B.爱上松溪、亲近松溪、走进松溪 C.走进松溪、爱上松溪、亲近松溪 D.走进松溪、亲近松溪、爱上松溪 二、阅读(7070 分) (一)阅读相见欢 ,完成(一)阅读相见欢 ,完成 45 题。 (题。 (6 分)分) 相见欢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4. .下列对词的理解
5、和分析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不正确 的一项是(的一项是( ) () (3 分)分) A.“西楼”点明词人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深秋时节,渲染一种恬静的气氛。 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这一句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 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一句为全词的点睛之笔,表现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 5.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 分)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二)阅读下面文言文,
6、完成 69 题。 (题。 (16 分)分)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 ,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 “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 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 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 “一知 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注】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朝士:中央官员。同列:同僚。 6. .解释下列各组加点字。解释下列各组加点字。( (4 分分) ) (1) 【过】A.不喜记人过 ( ) B.及鲁肃过 寻阳( ) ( 孙权劝学 ) (2) 【止】A.蒙正遽止 之( ) B.止 增笑耳( ) ( 狼 ) 7. .下列对
7、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正确 的一项是(的一项是( )( (3 分分) ) A.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不如无知也 B.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不如无知也 C.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不如无知也 D.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不如无知也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 分分) )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2 分) (2)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 (3 分) 9. .文章通过记叙一件事来表现吕蒙正的“量”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件事的起因和经过。文章通过记叙一件事来表现吕蒙正的“量” ,请用自己的
8、语言概括这件事的起因和经过。 (4 分) 起因: 经过: 结果: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4 题。 (题。 (20 分)分) 七块红烧肉七块红烧肉 我十三岁那年的正月十三,天下着蒙蒙细雨,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那是我第一次离家住 校。担子一头是两床沉甸甸的被子,一头是衣物和米,还有一罐子咸菜,仅此而已。 三十年前,大年正月的乡村是热闹的。一路走过好几个村庄,地上都是红鲜鲜的爆竹纸,屋里都是 笑声,空中飘着酒菜的香气。因为细雨,初泛青绿的原野上,只有我和母亲两个行人。 担子很重,但一路泥泞,母亲不能放下歇肩,只能以换肩的方式来
9、放松疼痛 的肩膀。 “姆妈,我来挑一截。 ” “不要的,我行。 ” 草色稀淡,野雨如烟。穿过枫河北端的滩涂,再过一个水村,绕着一条溪水转到对面的山梁,顺着 山道走下,径直穿过西湾的田野,到枫河入江的狭长河道时,乘渡船而过,爬上河埂,便可望见五校的校 舍了。后面的路途是沉默的,只有细雨洒在盖物薄膜纸上的沙沙声和胶靴拔泥而出令人疲惫的声响。我们 到达河边时,已是午后一点多了。河边无船,一条粗绳子横贯河面。对面,细雨落水,野渡无人。母亲已 经累了,身子随着担子一起摇晃着。 “姆妈,让我来。 ”我来到母亲身边。 “我行。 ”母亲不让。她大声喊: “有人吗?有人吗?” 岸上的红砖房门开了,一个人走下来。
10、也不用划桨,人站在船上,手抓着粗绳,把船悠到对岸。那 是个穿蓑戴笠的女人。她紧紧抓着绳子,看着我们,说: “那孩子,你先上来,帮你妈接一下! ” 我走上船,晃得站不稳。母亲说: “我行。 ”她挑着担子走上来,船大幅度晃动起来,差点没翻。女 人夺 过,将被子摁 在船板上,厉声说: “被子湿了还能晒,人死了就死了! ”母亲嗫嚅着,没说话。 女人不是渡船的,她是给挖沙船上的男人们做饭的。她不要钱,只是看着我们发出一连串地叹息,目 送我们走进了五校。 很快就报完名,我住进了宿舍。母亲帮我铺好被子,一边铺,一边流泪。被子湿了半边,她叮嘱我, 一出太阳就抱出去晒。她跟我的同学们请求带我睡几夜,直到我晒干被
11、子,但终于不放心,叮嘱我不要睡 湿的这边。时间不早了,她也该走了。她站在走廊上,回头看着我。 “我走了,你记得四点去换饭票啊! ” 我点点头。走廊上只有我一个人,还有几只叽叽喳喳的麻雀。 “你一定别忘了。 ”她穿好了雨衣,走进细雨中。远方,山色苍茫,风斜雨细,淅淅沥沥,瑟瑟寒侵。 看着母亲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里充满着少年的忧伤。 她是在第三天赶来的。来的时候,我快上下午课了,便匆匆去食堂为她打饭。我打了半斤饭两个菜, 一个炸酱,一个红烧肉,一共一块五毛五。在五校待过的同学都该知道,那个上海大厨做的炸酱和红烧肉 是怎样的美味啊! “你一定要吃掉,我要上课了。 ” 下课的时候,母亲已经走了。饭盒里,
12、炸酱没动,十块红烧肉还剩七块,整整齐齐地挨着。酱红色的 浓汁,隐隐的油光,肥厚的肉块儿。为她吃掉了三块红烧肉,我开心得流泪。那时候,我一周只有五块钱 的伙食费。那是我在五校第一次吃红烧肉,也是最后一次。 有一个黄昏,我到河堤上背课文,遇到了上次撑船的那个女子。她看着我说: “那天你妈妈回去时, 胶靴里都是水。我让她坐在床上,帮她使劲儿拽,半天才拽下来。我收不住势头,一屁股坐在地上,摔得 不轻。靴子拽下来,也把她的眼泪和哭声拽出来了。她是哭着走回去的。 ” 她深深地看着我,又说: “你妈那天给我带了三块红烧肉,那是我吃过最好 吃的红烧肉。 ” 夕阳在天,河水粼粼。我沿着河堤跑起来。我不要她看见我
13、的泪水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不正确 的一项是的一项是( ) (3 分)分) A.选文第段写大年正月乡村的热闹与我和母亲路上的孤独形成对比。 B.选文 两段补充交代了三块红烧肉的去向,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C.文章结尾“我不要她看见我的泪水” ,是怕她看见后笑话我的软弱。 D.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传达出母子情深。 11. .文章第文章第段作者罗列担子里的东西,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段作者罗列担子里的东西,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3 分)分) 12.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6 分)分) (1)远方,山
14、色苍茫,风斜雨细,淅淅沥沥,瑟瑟寒侵。(从描写角度赏析)(3 分)分) (2)女人夺夺 过,将被子摁摁 在船板上,厉声说: “被子湿了还能晒,人死了就死了! ” (请赏析加点词语) (3 分)分) 13.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4 分)分) 14. .文章以“七块红烧肉”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文章以“七块红烧肉”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分)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 (题。 (12 分)分) 一鲸落而万物生一鲸落而万物生 “鲸落”
15、,火了!不久前,中国“深海勇士”深潜器搭载母船“探索一号”完成 2020 年首次科考任 务。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科学家们在本次科考过程中收获了一个重要成果在中国南海 1600 米深处发 现了鲸落,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 “鲸落”一词迅速登上搜索排行榜,让更多人认 识了这种奇特的生态现象。 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在生物 学意义上,它也可以是一个名词,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当这样一个 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于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被“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触动。 鲸落现象的整个过
16、程,一般能够持续上百年之久。 当一条鲸鱼在深海地区死去后,尸体会慢慢沉入海底。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成千上万的海洋生物聚 集在鲸鱼尸体的周围,来分解、吞食鲸鱼的尸体。从尸体下落开始,到尸体被分食干净,整个过程会依鲸 鱼的体型而持续 4-24 个月。在这场长达两年的“宴会”上,这些“宾客”每天能吞食掉 40-60 公斤的皮 肉。最后,大约鲸鱼尸体的 90%都被吞食干净。 之后,鲸鱼的尸体上就只剩下一点“残羹剩饭”了,而这些也不会被浪费掉。鱼类离开后,体型更 小的一些甲壳类动物,还有一种只会在鲸落现象中出现的食骨蠕虫就会出现。它们一边寄生在鲸鱼的骨骼 上,一边啃食鱼骨,这些生物会把鲸鱼骨架上最后的一点
17、血肉啃食干净。 而在鲸鱼骨骼被完全啃食干净之后,大量的厌氧细菌就会进入到鲸鱼的骨骼,这些细菌会分解鲸鱼 骨中丰富的脂类,同时产生一种有毒的气体:硫化氢,这是一种有着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这种气体虽 然有毒,但却能够在海底形成一个适合许多“化能自养细菌”生存的天堂。简单来说,这种细菌能给海底 的贻贝、蛤和海蜗牛一类的海洋生物提供营养,帮助这些生物繁衍生息。 最后,这些海洋生物榨干了鲸鱼骨架里的最后一点有机物之后,鲸鱼的遗骸还会化作礁岩,给一大 批海洋生物提供一个宜居的场所。 “一头鲸的死亡,造就了一个深海生态系统。 ”这样的说法并不夸张。当一头鲸用这样的方式反哺大 海, 不仅支撑了大批深海生物的
18、生存和繁殖,它的身躯还化作一个落脚点和加油站, 帮助深海生物停下来、 歇歇脚,继续远距离扩散和迁移。大自然有其规律,如果没有鲸落,一些依赖它生存的物种或许就会受到 威胁,深海的生物多样性也会受到影响。一鲸落,万物生,对于漆黑的深海而言,鲸落无疑是一份极其贵 重的礼物。 鲸落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发生却有很大偶然性。直到现在,人类发现的现代自然鲸 落的数量,不超过 50 个。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鲸被捕杀或者由于受到 声呐干扰而搁浅的数量增多,海洋中鲸类数目急剧减少,鲸落也变得稀少。深海生物对于环境变化的抵抗 能力较浅海和近海更低,一旦潜在的海洋生态系统平衡
19、被打破,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鲸落这样一座庞大繁茂的“生命绿洲” ,滋养了各类生物,让人为之动容。愿鲸落这个词语,能唤起 更多人对海洋生物的爱与呵护。要知道,万物相依相存、共生共荣,人类也是其中一员,保护海洋就是保 护自己。 1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不正确 的一项是(的一项是( )( (3 分分) ) A.科学家在中国南海 1600 米深处发现鲸落,这是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 B.在生物学上,鲸落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 C.随着气候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洋中鲸类数目急剧减少,鲸落也变稀少。 D.世界上万物相依相存、共生
20、共荣,人类也是其中一员,保护海洋就是保护自己。 16. .请梳理鲸落现象的过程,填写下面横线内容。请梳理鲸落现象的过程,填写下面横线内容。( (6 分分) ) 鲸鱼尸体沉入海底 (1) (2) 厌氧细菌分解鲸鱼骨中的脂类产生硫化 氢,形成“化能自养细菌”生存的天堂 (3) 17. .为什么说为什么说“一头鲸的死亡,造就了一个深海生态系统”?“一头鲸的死亡,造就了一个深海生态系统”?请简要分析。请简要分析。( (3 分分) ) (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820 题。 (题。 (10 分)分) 【材料一】【材料一】 据人民日报报道,近年来,一些创意新颖、形式多样的“花样课
21、间操”在网上引来颇多关注。甘 肃酒泉市敦煌中学编排出一套独具地方特色的舞美敦煌课间操,飞天、反弹琵琶等敦煌壁画中的经典 动作随着同学们一招一式的演绎,给人深刻印象。我省不少中小学也进行了“花样”探索, “网红舞” “白 鹤拳” “国学礼仪操” ,形式多样的课间操深受学生、家长青睐。 【材料二】【材料二】 “花样课间操”是学习间隙强身健体的重要方式。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年龄阶段量身打造的特色课间 操,将增强体魄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正是寓教于乐、以体育心的生动实践。 “花样课间操”还有利于减少近 视和“小胖墩”现象,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融入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课间操,也是展示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22、除了舞美敦煌 ,具有地域特色 的体育课还出现在许多地方的课堂,比如四川绵阳的川剧韵律操,福建晋江的“高甲戏” “南拳”等。这些 有益尝试不仅提升了课间操的趣味性,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体现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水 平的不断提升。 积极向上的励志歌曲,丰富有序的课间活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快乐放松的互动交流,帮助学生释 放了学习压力,缓解了紧张的学习情绪,为更有效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材料【材料三】三】 我市阳光中学拟在课间操时段推广武术操,特邀全校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你喜欢传统课 间操吗 喜欢 不喜欢 无所谓 2222% 5858% 2020% 不喜欢传统课 间操的原因 形式
23、单一枯燥 不爱运动 影响学习时间 5656% 2929% 1515% 你喜欢课间做 武术操吗 喜欢 不喜欢 无所谓 5757% 2525% 1818% 18. .下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 理解,理解,不 正 确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的 一 项 是 ( )( (3 分分) ) A.独具地方特色的舞美敦煌 ,再现了敦煌壁画中的经典动作,使人印象深刻。 B.我省不少中小学对“花样”课间操进行探索,形式多样,深受学生、家长青睐。 C.推行花样课间操,就能防控青少年近视和“小胖墩”现象,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D.绵阳的川剧韵律操,晋江的“高甲戏”等是将课间操融入地域特色的有益尝试。
24、19. .阅读材料二,概括阅读材料二,概括“花样课间操”的益处。“花样课间操”的益处。( (3 分分) ) 20. .阅读材料三,阅读材料三,概括阳光中学学生对传统课间操和概括阳光中学学生对传统课间操和课间做武术操的看法。课间做武术操的看法。(4 分分) ) (六)名著阅读(六)名著阅读, ,完成完成 21212222 题。题。(6 分)分) 21. .填空题。 (填空题。 (3 分)分) 昆虫记被誉为“ ” 。在这本书中, 在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 在地下 “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多星期。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3 分)
25、分) 我一边和 A 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 的人物。他个子清瘦,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寄予热 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他讲英语有点缓慢,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 到惊讶。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 文中的 A 是 (人名)。在作者笔下,A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 分) 三、写作(6060 分) 23. .阅读下面文字阅读下面文字, ,按要求作文按要求作文。( (60 分分) ) 每个人的生命中,总会有某个重要时刻:也许是你豁然开朗的时刻,也许是你勇往直前的时刻,也许 是你学
26、有所成的时刻这个重要的时刻一定在你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请以“我的重要时刻”为题,写一篇作文。请以“我的重要时刻”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叙事完整,感情真实,不少于 600 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 替。 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 (10分) (1)长河落日圆 (2)家书抵万金 (3)烟波江上使人愁 (4)地利不如人和 (5)烈士暮年 (6)最爱湖东行不足 (7)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8)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2.(3 分)C(说明:A 项“能否”与“是的基本要求”两面和一面搭配不当,可删去“否”;B 项删 去“不再”; D项
27、“是因为”和“的缘故”重复,应删去一个。) 3.(7分) (1) (2分) B A (2) (2分) 甲 A 乙 B(说明:“布局”的意思是“对事物的结构、格局进行全面安排”,“格局” 的意思是“结构和格式”,结合语境文中用“布局”更合适。“意想不到”是指某事的发生出乎意料,更 符合下文“版画充满不确定性”。) (3)(3分)D 二、阅读(70分) 课间做武术操 的意义 弘扬武术精神 传承传统文化 可以强身健体 4848% 2828% 2424% (一)(6分) 4.(3分) A (说明:“渲染一种恬静的气氛”有误,应是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 5.(3分)一是抒发词人渴望早日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28、(或抒发词人对中原沦丧的感慨)(2 分);二是对朝廷苟安的愤慨和抗议(或对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愤慨和抗议)(1分)。(意 对即可) (二)(16分) 6.(4分) (1) (2分)A.过失、过错 B.经过 (2) (2分) A.阻止 B.同“只” ,只有 7.(3分)D 8.(5分) (1)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走过去了。(句意正确给 1分,“佯”翻译正确给 1分) (2)散朝以后,同僚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句意正确给 1分, “罢” “犹”翻译正确分 别给 1分) 9. .(4分)起因:一位官吏当面嘲笑(轻视)吕蒙正(或:一位官吏在帘子后面指着他说: “这 小子也来参政啊?” )
29、(2分) 经过: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走过去并制止和劝说同僚。 (2分)(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吕蒙正宰相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他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官吏在帘子后面指 着他说: “这小子也来参政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走过去了。他的同僚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官员的 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他们。散朝以后,同僚仍然愤愤不平,后悔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说: “一知道那个 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再忘记,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有什么损失呢?” 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三)(20分) 10. (3分)分) C (说明:不是怕被女人看见笑话“我”,而是不想让她看
30、见“我”的泪水,进而让母亲知道。) 11. (3分)结构上:为下文上船的“事故”做铺垫(1分) 。内容上:行李品类的单一暗示了“我”家境的贫苦,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或担子里的东西沉重, 突出母亲挑担行走的艰难, 表现母亲的坚强和爱子之情。 ) (写出一点即可得 2分) 12.(6分) (1) (3分)运用景物描写(1分) ,渲染了一种忧伤的氛围(1分) ,烘托了“我”难过(或 悲伤、失落、伤感)的心情,表达了“我”对母亲的依恋(或担心、不舍)(写出一点即可得 1分)。 (2) (3分) “夺” “摁”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人动作之快(或心情迫切) (1分) ,体现了当时危险的情形
31、,表现了女人对“我”和母亲的担心(或女人善良的品质) (2分) 。 13. (4分)关爱孩子(心疼孩子) :千辛万苦送“我”上学;一路上不让“我”背行李;帮“我”铺好被子,叮 嘱“我”不要睡湿的被子;因被子弄湿, “我”要睡湿的被子而流泪;请求同学带“我”睡几夜;把红烧肉留给“我” 。 (答出一例即可) 知恩图报:她自己舍不得吃红烧肉,却带给撑船帮她渡河的女人。 要强(坚强、忍耐、吃苦) :她上船不要“我”帮忙;坚持在泥泞的路上挑着沉重的担子却不让“我”帮忙; 回家双脚浸满水却一直没有告诉“我” 。 (答出一例即可) 细心:帮“我”铺好被子,并一再叮嘱“我” 。 (答到其中两点即可,答出一点得
32、 2分,其中特点 1分,分析 1分。意对即可) 14. (4分)表现文章的主旨,以小见大, “七块红烧肉”凝聚了贫苦年代可贵的真情(或表现了母亲节俭吃 苦、知恩图报的品质,或表现了母子深情)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出一点得 2 分,答出 两点得 4分。意对即可) (四)(12分) 15. (3分)A(说明:“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有误,应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 16. (6分) (1) 海洋生物分解、 吞食鲸鱼的尸体 (2) 甲壳类动物和食骨蠕虫啃食鲸鱼骨架上的血肉 (3) 鲸鱼的遗骸化作礁岩,给海洋生物提供宜居场所 (每条横线 2分,意对即可) 17. (3 分)鲸
33、鱼尸体支撑了大批深海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鲸鱼的身躯化作深海生物一个落脚点和加油 站,帮助它们继续远距离扩散和迁移;保证了深海生物的多样性。 (答出一点给 1分。意对即可) (五)(10分) 18. (3分)C(说明: “就能防控”说法太绝对,应为“有利于减少” 。 ) 19. (3分)强身健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1分) 展示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 (1分) 帮助学生释放了学习压力,缓解了紧张的学习情绪,为更有效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1分) (答出一点得 1分。意对即可) 20. (4分)多数学生不喜欢传统课间操(1分) ,最主要原因是课间操形式单一枯燥(源于课间操形式单 一枯燥、不爱运动、影响学习时间) 。 (1分) 多数学生支持(喜欢)课间做武术操(1分) ,认为其能弘扬武术精神、传承传统文化、强身健体。 (1分) (答出一点得 2分。意对即可) (六)(6分) 21. (3分)昆虫的史诗(1分) 蜘蛛(1分) 蝉(1分) 22. (3分)周恩来(1分) 态度温和,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有个人魅力,自信(答 到其中两点即可,答出一点得 1分) 三、写作(三、写作(60分)分) 23. 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