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性遗传(2)》高一下册生物必修二PPT课件(第2.3.2课时)

上传人:邂*** 文档编号:167924 上传时间:2021-01-13 格式:PPTX 页数:18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伴性遗传(2)》高一下册生物必修二PPT课件(第2.3.2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伴性遗传(2)》高一下册生物必修二PPT课件(第2.3.2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伴性遗传(2)》高一下册生物必修二PPT课件(第2.3.2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伴性遗传(2)》高一下册生物必修二PPT课件(第2.3.2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伴性遗传(2)》高一下册生物必修二PPT课件(第2.3.2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授课人:XX老师授课时间:20XX 第2章 第3节 伴性遗传(伴性遗传(2 2 ) ParageneticParagenetic 1. What is paragenetic 2. The discovery of red green color blindness. 3. Genotype and phenotype of red green color blindness and normal color perception. 一一.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伴性遗传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芦花鸡性别的判定 芦花鸡羽毛上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芦花)是由Z染色体上显性基因B

2、控制的。 芦花雌鸡与非芦花雄鸡交配 Z b W zBzbzbw 芦花鸡 非芦花鸡 配子 子代 zbzbzBwX 亲代 ZB 从早期的雏鸡就可根据羽毛的特征区分雌性和雄性 一一.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例:芦花鸡的雏鸡的头上绒羽有黄色斑点,成鸡羽毛有横斑,是黑白相间。已知芦花基因(A) 对非芦花基因(a)显性,它们都位于Z染色体上(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鸡是ZW,雄 鸡是ZZ)。某养禽场为了提高鸡的生产性能(多产蛋、多孵雏鸡),需要选择雌性雏鸡进行养殖 ,但在雏鸡时,无法直接辨别雌雄,那么,可供利用的一个交配组合是_( 写出亲本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它们的子代生活能

3、力强,而且在孵化后即可根据头上绒羽上有无 _,就可把雏鸡的雌雄区别开来,其中_为雄鸡,_为雌鸡。 非芦花公鸡(ZaZa)芦花母鸡(ZAW) 黄色斑点有黄色斑点无黄色斑点 一一.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你能设计一个果蝇的杂交实验,使其子代就根据眼色来判断雌雄吗? XWYXwXW XW Y Xw XWYXWXW P F1 配子 红眼雌白眼雄 二、伴性遗传与两大遗传定律的关系二、伴性遗传与两大遗传定律的关系 1与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关系 (1)伴性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伴性遗传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若就一对相对性状而言, 则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4、。 (2)伴性遗传有其特殊性 雌雄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不同,有同型和异型两种形式。 有些基因只存在于X或Z染色体上, Y或W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从而单个隐性基因控制 的性状也能表现, 如: XbY或ZbW等。 Y或W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携带的基因,在X或Z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只限于相应性别 的个体间传递。 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联系。在写表现型和统计后代比例时,一定要与性别相联系。 二、伴性遗传与两大遗传定律的关系二、伴性遗传与两大遗传定律的关系 2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 在分析既有性染色体又有常染色体的基因控制的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遗传时,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

5、伴性遗传处理; 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基因分离定律处理。 整体上则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处理。 【考查角度考查角度1 1】伴性遗传与自由组合定律的伴性遗传与自由组合定律的 应用应用 【典例1】果蝇的眼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仅位于X染色体 上。A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 (1)一只纯合粉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F1全为红眼。 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F1雌果蝇能产生_种基因型的配子。 将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所得F2粉红眼果蝇中雌雄比为,在F2红眼雌果蝇中杂合子 占的比例为_。 aaXBXB4 2

6、1 5/6 (2)果蝇体内另有一对基因T、t,与基因A、a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当t基因纯合时对雄果蝇无 影响,但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不育的雄果蝇。让一只纯合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所得 F1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雌雄比例为35,无粉红眼出现。 T、t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亲代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F2雄果蝇中共有种基因型,其中不含Y染色体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常ttAAXbY 81/5 二、伴性遗传与两大遗传定律的关系二、伴性遗传与两大遗传定律的关系 3研究伴性遗传注意的几个问题: (1)常见的是红绿色盲遗传和血友病遗传及果蝇的白眼、红眼遗传。 (2)书写时将基因写在性染色体的右上角如Xb

7、Xb。 (3)若伴性遗传和其它常染色体遗传同时出现,应将常染色体遗传的基因写在性染色体前。 如白化色盲男性的基因型为aaXbY。 (4)伴性遗传仍以基因分离规律为基础,只不过所研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故表现它特有的规律遗传方式与性别相联系。 三三. .遗传系谱题判断的思路遗传系谱题判断的思路 伴Y染色体遗传父传子; 判断显隐关系; 判断其是属于常染色体遗传还是属于伴X染色体遗传; 代入检验假设是否正确。 四、系谱图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定方法四、系谱图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定方法 遗传系谱的判定 第一步:确定是否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 (1)判断依据:所有患者均为男性,无女性患者,则为伴Y染色体遗

8、传。 (2)典型系谱图 第二步:确定是否是细胞质遗传病 (1)判断依据:只要母病,子女全病;母正常,子女全正常。 (2)典型系谱图 四、系谱图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定方法四、系谱图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定方法 遗传系谱的判定 第三步:判断显隐性关系 只要双亲正常,生出有遗传病的孩子,则该病必为隐性基因控制隐性遗 传病。 “无中生有”(图一) 只要双亲都有病,但能生出正常的孩子,则该病必为显性基因控制的 显性遗传病。 “有中生无”(图二) (图一) (图二 ) 四、系谱图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定方法四、系谱图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定方法 遗传系谱的判定 第四步:再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性染色体遗传 双亲

9、正常,女儿有病 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有中生无”生正常女儿 双亲有病,女儿正 常。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特点 母病,子必病 , 女病,父与儿必病 四、系谱图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定方法四、系谱图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定方法 遗传系谱的判定 第四步:再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性染色体遗传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 父病,女儿必病 男病,母与女儿必病 排除一种可能: 母病,子未病 一定不是伴X隐性遗传 子病,父母未病 一定不是显性遗传 四、系谱图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定方法四、系谱图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定方法 口诀: 无中生有为隐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 隐性遗传看女病 父子有正非伴性

10、显性遗传看男病 母女有正非伴性 女病,父子有正非伴性 男病,母女有正非伴性 四、系谱图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定方法四、系谱图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定方法 遗传系谱的判定 第五步:若系谱图中无上述特征,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推测 (1)若该病在代与代之间呈连续遗传,则最可能为显性遗传病; 若在系谱图中隔代遗传,则最可能为隐性遗传病,再根据患者性别比例进一步确 定。 (2)典型图解上述图解最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 提醒注意审题“可能”还是“最可能”, 某一遗传系谱“最可能”是_遗传病,答案只有一种;某一 遗传系谱“可能”是_遗传病,答案一般有几种。 实验方法:判断基因位置的方法实验方法:判断基因位置的方法 1

11、.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1)在已知显隐性性状的前提条件下,可选择隐性雌性个体()与显性雄性个体()杂交, 据子代性状表现是否与性别相关联予以确认。 隐性性状()显性性状() 若雄性子代中有显性性状 (或雌性子代中有隐性性状) 可确认基因不在X染色体上 (或确认基因应在常染色体上) (2)在不知显隐关系时:用正交和反交的结果进行比较,若正交和反交结果相同,与性别无关, 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交和反交的结果不同,其中一种杂交后代的某一性状(或2个性状) 和性别明显相关,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实验方法:判断基因位置的方法实验方法:判断基因位置的方法 2.探究基因位于X、Y的同

12、源区段,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 纯合隐性雌性个体纯合显性雄性个体 F1 (1)若子代雌雄全为显性,则基因位于同源区段。 (2)若子代雌性个体为显性,雄性个体为隐性,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3.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在雌雄性别中的比例是否一致进行判 定。若后代中两种表现型在雌雄个体中比例一致,说明遗传与性别无关,则可确定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若后代中两种表现型在雌雄个体中比例不一致,说明遗传与性别有关,则可确定基因在X染色体 上。 授课人:XX老师授课时间:20XX THANK YOU 谢谢观看谢谢观看 ParageneticParagenetic 1. What is paragenetic 2. The discovery of red green color blindness. 3. Genotype and phenotype of red green color blindness and normal color percep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生物 > 人教版 > 必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