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分层集训 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咏史讽谏类)B卷(含答案)

上传人:理想 文档编号:166633 上传时间:2021-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分层集训 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咏史讽谏类)B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分层集训 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咏史讽谏类)B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分层集训 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咏史讽谏类)B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分层集训 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咏史讽谏类)B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分层集训 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咏史讽谏类)B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代诗歌阅读(咏史讽谏类)古代诗歌阅读(咏史讽谏类)B B 卷卷 一、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下列问题 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 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 的感慨, 抒发了 的 思想感情。 3.“古人” “来者”分别指的是 。 “独”字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整首诗通过 采用 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 的感情基调。 4.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个画面。 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

2、对 这两句诗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列各题。 赤壁赤壁 杜牧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1.请解释赤壁这首诗中加横线的句子。 2.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三、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赤壁【甲】赤壁 唐唐 杜牧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题乌江亭【乙】题乌江亭 【注】 唐唐 杜牧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

3、可知。 【注】乌江亭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1.下列对杜牧赤壁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 因为该兵器埋人沙土的年代不久, 时间不 长。 B.后两句中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提供方便,赤壁之战的 胜者就有可能是曹操。 C.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 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D.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 平。 2.【甲】【乙】两首诗均是杜牧的咏史诗,请结合这两首诗中的议论句,具体说说它

4、们所 表达的共同观点。 四、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甲】赤壁【甲】赤壁 杜牧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题乌江亭【乙】题乌江亭 杜牧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请概括两首诗的内容。 2.甲、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赤壁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 有的咏史, 有的写景, 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 赤 壁属于哪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试体会“东

5、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六、阅读次北固山下和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 王湾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校园诗词大会”中,“文字线索题”的环节扣人心弦。而在比赛的筹备过程中,命制试 题的同学也颇费心思。下面这道文字线索题设定的答案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6、”,该 题已有三条线索,请你编写最后一条线索,能让答题者锁定答案。 A.这两句出自唐代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是诗人在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 又名 江南意 。 B.诗人于唐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前人说他“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 C.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指出,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习近平主席 曾引用它来形容中国和巴西未来发展的前景。 D._ 2.辛词的特点是活用典故,请从文中选择一处符合这一特点的词句,说说你的阅读体验。 3.同一座北固山,王诗和辛词的主旨迥异,可见古人面对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感悟。请你从 读过的古诗文中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并简要说明。 4.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

7、亭有怀的下阙高度评价了孙权,辛弃疾的另一首永遇乐 京口北 固亭怀古也在开篇即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请你结合三国演义的 阅读,说说为什么“生子当如孙仲谋”。 七、阅读下面曲词,完成下列各题。 南乡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山坡羊骊山怀古骊山怀古 张养浩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贏,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解释“千古兴亡多少事?悠

8、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一词的含义。 2.所选曲词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八、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宋 辛弃疾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南乡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宋 辛弃疾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关于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9、A.破阵子从“吹角连营”到“霹雳弦惊”,描写了好友陈同甫雄壮的战斗生活。 B.“沙场秋点兵”中的“秋”,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C.南乡子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全词借景抒情,借古讽今。 D.“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化用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辛 弃疾写国家兴亡之感,两者意境不同。 2.破阵子中表明词人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基调由雄壮变为悲壮的一个词语是“”。 3.南乡子也是一首“壮词”,请结合全词,从题材内容、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三个方面 说说其“壮”在何处。 九、古诗词赏析 (甲甲) 南乡子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怀古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辛弃疾 何处

10、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乙) 山坡羊山坡羊 潼关怀古潼关怀古 张养浩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 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对这两首词曲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中“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借用杜甫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不但写出了 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B.(乙)曲“聚”“怒”二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了潼关之险,暗 示它历来是兵

11、家必争之地。 C.(甲)词“年少万兜鍪”一句中“兜鍪”的意思是战甲,作者用战甲指代士兵,意指孙权年 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 D.(乙)曲中“意踌躇”一词表达了作者看到长安衰败的景象而内心犹豫不决的状态。 十、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 1-2 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渲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未央怀古山坡羊未央怀古 张养浩张养浩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 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从视

12、觉、听觉的角度说说这句话的妙处。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与“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两句诗有哪些异 同点。 十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 1-3 题。 泊秦淮泊秦淮 杜牧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台城台城 刘禹锡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1.下面对这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泊秦淮首句写景,先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朦胧;次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引出酒 家,为下文听歌作铺垫。 B.台城首句总写台城,综括六代。“豪华”之前,着一“竞”字,形象揭示六朝帝王争 奇斗巧、富丽

13、堂皇的六代皇宫图景。 C. 台城 第三句由上文的实写转入虚写, 描写眼前野草丛生, 满目疮痍的景象, 与当年 “万 户千门”的豪华景象形成强烈对比。 D.两首诗三四句都用了后庭花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 切忧思。 2.“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试作分析。 3.两首诗都揭露了统治者不以国事为怀,因极尽享乐而误国的行径。但表现主题所用的手法 却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十二、古诗词赏析 泊秦淮杜牧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品味“烟笼寒水月笼沙”句中两个“笼”字的妙处。 _ 2.“商女不知亡

14、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卖炭翁卖炭翁 白居易白居易 苦宫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 于揭露唐朝宫

15、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 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 运炭和卖炭的经过, 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 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 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2.“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十四、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 1-2 题。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垒垒。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

16、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 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十五”“八十”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 2.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_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 孤独感。 2、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分) 3、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孤独寂 寞凄凉; 直抒胸臆; 苍凉悲壮。 4、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 边无际,但看不

17、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 感。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 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 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 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之情。 2、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了解和对诗歌感情的体会。做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 再认真阅读诗歌,了解内容及作者抒发的感情。这首诗是作者

18、登临幽州台时所作,前两 句是俯仰古今,第三句登楼眺望,第四句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由此可做出解答:第 一个空填登楼远眺或凭今吊古;第二个空填怀才不遇、理想破灭或孤寂沉郁。 3、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内容的理解及情感的抒发。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 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幽州台”即燕台。据历史记载,战国时 期,燕国在齐国的侵略之下,国势日益穷蹙,国土逐渐缩小。公元前 312 年,燕昭王继 位, “卑身厚币” , 以招揽天下的贤能之人, 所以 “士争趋焉” , 很多贤士就都到燕国来了。 后来,燕国逐渐强大,终于打败了齐国,而燕昭王也成为燕国的中兴之主。作者在诗中

19、 感慨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 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 然流泪了。 “独”写出了自己 生不逢时的孤单寂寞,壮志难酬的悲愤情绪。 4、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画面的想象能力。要注意紧扣这句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展开联 想。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 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围绕这些来写即可。 5、本题考查诗歌重点句子的赏析,做此题要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去

20、体会完成。此句句 意是: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 泪流。作者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 苍茫的孤独感,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译文: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二、答案:1.折断的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销蚀。自己拿起来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2.诗人自己登楼远眺, 思绪万千, 想到了过去、 现在和未来; 看这茫茫宇宙, 虽然无边无际, 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抒发了诗人抑郁 已久的悲愤之情。

21、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榨的境遇。 表达 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解析: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解释其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描 述时要忠实于原句。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销,销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 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根据这些词的理解描述,如,赤壁的泥沙中,埋 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2.考查对诗歌的赏析。结合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和作者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发挥联想 和想象, 体会作品情境。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 眼看报国宏

22、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 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看不见前 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 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 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当登台远眺时, 只见茫茫宇宙, 天长地久, 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 登楼眺望, 写空间的辽阔无限; 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前两句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 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 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23、 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 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三、答案:1. A 2.不以成败论英雄,强调历史的偶然性。杜牧认为,如果周瑜没有借到东风,赤壁之战将以 东吴的失败而告终;如果项羽愿意退守江东,或许能够卷土重来。两者都是由于偶然因素而 成功或失败,因此要关注历史的偶然性,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解析:1.“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错。此句意思是“一支深埋在泥沙 里的断戟,虽然历史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 2.作答本题,首先应知晓这两首诗的大意,找出诗中的议论句,理解诗人表达的观点。结合 “东风不与

24、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和“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可知,杜牧 不以成败论英雄,强调历史的偶然性。 四、答案:1.甲诗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乙诗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 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2.甲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乙诗表 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惋惜之情,同时暗含讽刺之意;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甲诗由一把折断的戟,引发对前朝和作者自 己的感慨。乙诗从议论项羽兵败一事,品论人物,来总结历史教训。 2.本题考查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甲诗表达了作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乙诗 批评项羽不能正确

25、对待胜败,以致大业功败垂成,既有惋惜又含讽刺。 五、答案:1.咏史诗。特点:借史实抒情。2.诗人并未从正面评论战争胜利的原因,而是提 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 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 六、答案:1.示例:第二句中着一“正”字,精准地描摹出在既是顺风又是和风的状态下行 船的情景,体现出古人炼字的动力。 2.示例:我选择“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我仿佛看到了孙权虽年纪轻轻,但仪表 堂堂、威风凛凛,他统率千军万马,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江东;我仿佛看到了辛弃疾 在京口北固亭登高远眺,抚今追昔,感受到他对满朝文武庸

26、碌无能、怯懦苟安的痛心。 3.示例:同样是“秋”,马致远笔下的秋是“古道西风瘦马”,流露出游子漂泊无涯的愁思; 曹操笔下的秋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充满了豪壮的气概;刘禹锡笔下的秋是“晴空一 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洋溢着激越向上的豪情。 4.孙权在赤壁之战中与刘备联盟战胜曹操,巩固了东吴政权,他的领袖气质、过人谋略得到 了曹操和辛弃疾的高度认可。 七、答案:1.“悠悠”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包含着浓浓的爱国 思想,但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山坡羊骊山怀古咏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忧国忧 民的思想感情。 解析:1.

27、此题考查重点字词的理解,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千古兴亡 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意思是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 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 无穷也。 2.此题考查了句意及作者的情感理解,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南乡子登京口北固 亭有怀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 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 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山坡羊骊山怀古从王朝的 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兴亡, 封建统治者

28、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辛辣地批判 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伴随着 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八、答案:1.A; 2.可怜; 3.从题材内容上看,这首词写登高远眺中原、俯瞰长江, 赞叹 孙权的英雄亊迹,这些内容都是雄健的,堪称“壮”(点到描写军旅生活、壮阔之景也可)。 从思想感情上看,这首词表达词人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点到爱国激情也可)。从语言风格上 看,这首词三问三答,气魄阔大,声调昂扬,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 “壮词”(点到以散文 句法入词,声调昂扬也可)。 解析:1.“梦回

29、”二字告诉我们,全词描写的战争场景是词人辛弃疾重温的旧梦,并非陈同 甫的战斗生活。 3.“壮词”即雄壮的词,多抒发壮志情怀。题干已经给出从三个方面分析,结合南乡子 中的具体词句,从中提炼出体现 “雄壮”的内容即可。 九、答案:A 解析:B.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误。改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 “兜鍪”的意思是“战甲”有误。兜鍪: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 这里代指士兵; D. “作者看到长安衰败的景象”有误。此时作者身处潼关。 故选:A。 十、 答案: 1.重峦叠峰向潼关聚拢, 咆哮的黄河像发怒一般汹涌奔腾。 作者看到高峻的群山, 听到黄河的怒吼,从视觉、听觉角度

30、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地势。 2.相同点:句式相同,写法相同。都运用反义词,“兴与亡”“东与西”;且都用反复的手 法突出诗人的感情。 不同点: 情感不同。 第一句表达了朝代兴替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 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二句表达了作者对如画江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十一、答案:1.C; 2.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了一幅朦胧冷寂的水边夜色 图,(意近即可)创造出了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的心境。(意近即可); 3.台城用的是对比手法,将眼前野草丛生、满目疮痍的景色与当年“万户千门”的景象 形成强烈对比。(意近即可)泊秦淮用的是曲笔手法,表面批评

31、“商女”,实则讽刺沉溺 于声色歌舞中的达官贵人,于婉曲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意近 即可); 解析:应是“由虚写转入实写”。 十二、答案:1.两个“笼”字连用,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 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2.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 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 深切忧虑的情怀。 解析:附【乙】文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 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 几件伤心事似的。”(妇人)就说:“(是)这样

32、,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 又被老虎咬死了, 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 ” 孔子问: “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妇人)回答说: “(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 苛刻的法令。 ” 孔子说: “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 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十三、答案:1.A; 2.“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 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 市”的罪恶。 解析:B.白居易是唐朝诗人;C.卖炭翁并没有敢于反抗;D.“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 指黑”是运用描写。 十四、答案:1.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2.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在兵役严苛的封建社会,这首十五 从军征里道不尽的心酸与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