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济南的冬天(第2课时)同步讲义(含答案)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66579 上传时间:2021-01-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 济南的冬天(第2课时)同步讲义(含答案)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2课 济南的冬天(第2课时)同步讲义(含答案)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2课 济南的冬天(第2课时)同步讲义(含答案)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2课 济南的冬天(第2课时)同步讲义(含答案)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2课 济南的冬天(第2课时)同步讲义(含答案)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 济南的冬天(第济南的冬天(第 2 课时)课时) 知识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济 南( ) 伦敦 ( ) 镶 边( ) 一髻 儿( ) 贮 蓄( ) 2填空。 (1)老舍,原名_,字_,_人。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作品有小说_ _、话剧_等。 (2)本文开头用了三组对比,即通过和北平的_,伦敦的_,热带的_对比,写济 南的冬天_、_、_的“奇迹”、“怪事”,这样写的好处是_ _。 3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 宝地: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 里。 摇篮: (3)因为有这样

2、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慈善: 4揣摩下面的句子,说说句中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 那些长枝的垂柳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 儿呢!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j dn xing j zh 2(1)舒庆春 舍予 北京 作家 骆驼祥子 茶馆 重点重点 1作者是抓住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并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其景色的?作者是抓住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并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其景色的? 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文章先通过对比,总写济南冬天“温晴” 的特点,赞美济南是个“宝地”。然后紧紧抓住这一点,使笔下的种种景物跟这“温晴”的天气紧密联系

3、在一起, 构成一幅温暖、 晴朗的济南冬天的图景。 写济南的山,由济南的地理环境想象小山使济南具有 “温 晴”的特点,分别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写济南的水,写出水的温暖、澄清 和多情,充满赞美之意。文章就是由这样几幅画面组成,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1)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 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

4、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 人的形态; “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3本文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能不能改成“这就是济南的冬天”?为什么?本文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能不能改成“这就是济南的冬天”?为什么? 观点一:能。文章的题目是济南的冬天,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描写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在描写完这 些特点之后,用“这就是济南的冬天”结尾,照应了题目,突出了中心,水到渠成,自然贴切。 观点二:不能。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为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

5、冬天,不同于其他地 方的冬天。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 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这样的结尾, 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基础基础 1选出加点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日光永远那么毒,响亮 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 A声音很大 B非常晴朗 C亮光很强 D宏大明亮 (2)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 的蓝水晶。( ) A透明清亮 B不可捉摸 C十分灵巧 D空旷灵巧 2“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

6、儿口儿。” (1)作者观察的角度是( ) A仰视 B俯瞰 C平视 (2)这一句交代的内容是( ) A地理位置 B地理环境 C小山的特点 (3)这一句写出了( ) A山的美 B济南的美 C济南冬天温暖的原因 3文学常识填空。 济南的冬天 的作者_, 原名_, 字_, _人。 我国现代著名的_。 主要作品有小说_,话剧_等。 4思考与探究。 (1)作者写济南的冬天主要抓住了它的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请填写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总写济南的山;先写 ,次写 ,再写 ,最后总写济南的 。 (3)为什么文章题目是济南的冬天而结尾却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二者有什么区别? (4) 文中使用了不少

7、儿化词语, 如 “缺着点儿口儿?” “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天儿越睛” , 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能力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 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 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 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

8、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 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 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 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 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 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

9、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 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 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 儿 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 出点 儿 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 城里那么狭窄, 城外又那么宽敞,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 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 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

10、个影儿呢。看 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 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 济南。 1本文作者抓住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2阅读第段,用一句话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3本文作者擅长用比喻,在文中,作者分别将阳光下的老城、雪后的山坡和村庄比成什么?突出了它们的 什么特点? 4赏析句子: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 粉色。 真题真题 【2018 年中考山东潍坊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目光里的松阳 彭彭程 “按节

11、下松阳,清江响铙吹。”诗人王维的诗句给深藏在浙西南群山中的松阳注入了一种悠久厚重 的历史感。僻远的地理位置,让松阳有幸保存下众多的古村落,也保存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里,蓝天白云是天空的常态,缭绕的云雾是山中的常客;溪水澄碧清亮,茶园舒缓开阔,桂花浓 香飘逸。行走于山水间,仿佛置身于一幅立体的水墨长卷中。更为可贵的是,这巨幅山水画中,保留了一 百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这些山水环绕、林木蓊郁的村落,依据地形的不同,或倚靠青山,或襟带绿 水,或俯瞰幽谷,散布在县境各处。 来到村头,或者是一道溪流,溪水汩汩有声,清净见底;或者有一棵甚至几棵高大粗壮的古树,伸 展的树冠遮住了一大片地面。再向里走

12、,街巷里大青石铺就的石径弯曲幽深,石径的边沿和墙脚交界处, 覆盖着一层湿滑的绿苔;街巷两侧分布着宗祠、水井、水槽、晒谷坛这些在别处早已经消亡的典型的 农村建筑和器具,仿佛一位位耄耋老者,虽历经沧桑却安然无恙。随意推开一扇老旧的门板,走进一座老 宅,都会看到曲折的廊道、萦回的天井,地面的方砖大半已经龟裂,纹路纷乱;房屋里外上下,石雕、木 雕或彩绘到处可见,构图生动,笔法细腻,堪称精美的艺术品。 古村落弥漫着传统美学的韵味和情致,同时,在种种美的样貌形态背后,还有丰厚的蕴含。石雕、 木雕和彩绘,内容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或传统典籍,八仙过海、岁寒三友、松下问童子、鲤鱼跳龙门有 祝祷的寓意,有教化的作用;

13、“耕读传家”被刻写无数古宅老院的匾额上,并扩展成“耕读传家久,诗书 继世长”镌刻于楹柱上, 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杨家堂村是明代开国第一文臣宋濂后裔聚居地, 文风昌盛,绵延不衰,这不能不说是先人的文魂引领的结果。古村落中这些传承数千年的文化价值,滋润 着一代代人的灵魂。 仿佛是上天的特意安排,在遥远宁静的群山之间,安放一种古朴传统的美好,让人们真切地领悟到 什么才是诗意的生存。今天,这里的人们也没有辜负上苍的厚爱。 西屏街是一条明清老街,长约两公里,青石板的街路两旁,鳞次栉比地排列着下店上宅式的几十家 二层木结构店铺。通过设施改建,西屏街既提高了居住舒适度,又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当年的样

14、子,堪称街 区“活态传承”的样本。位于半山腰处的平田村,在古村落改造中强调“原真性保护”,二十八幢老屋被 改建成不同档次的民宿,以品位不俗、知名度高吸引着大批的游客。 但是,现代化浪潮席卷之处,一应城市乡村都无所逃遁。这样的古村落在不少地方或者被拆除,或 者住户被迁走,只留下徒有“古老”外壳、毫无“人气”的所谓的旅游项目。喧嚣和躁动,忙乱和焦虑, 速度和效益,织就一张无形巨网,让人们灵性窒息,疲惫不堪。相形之下,这里静谧古雅的氛围、诗意的 生活方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便愈发显得可贵。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1阅读第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顺序 景物 村头 _ _ 石径,宗祠、水槽等建筑和器具

15、 老宅 廊道、天井、方砖,雕刻、彩绘等 2第段中,“丰厚的蕴含”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3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喧嚣和躁动,忙乱和焦虑,速度和效益,织就一张无形巨网,让人们灵性窒息,疲惫不堪。 4作者通过“目光里的松阳”,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基础基础 1(1)C (2)A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学生日常要注意积累识记常见词语的意思,注意阅读课下注释。 解释时不能只解释词语的本义,要结合其语言环境解释其在句子中的意思。 2(1)B (2)B (3)C 【解析】解答本题,考生要注意分析句子的含意,联系上下文语境分析。 3老舍 舒庆春 舍予 北京 作家(文学家)

16、 四世同堂 骆驼祥子 龙须沟 茶馆 特色。 能力能力 1响晴、温晴。 【解析】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此处能总结概括出冬天 的特点即可。 2描写济南小雪后的美丽山色。 【解析】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景物来概括,当然,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3小摇篮(温暖舒适)、小水墨画(清新雅致、秀美典雅、秀丽如画)。 【解析】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的,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生动形象 地写出 xx 事物的 xx 特点。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4运用拟人,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生动传神地

17、表现了积雪在落日的 照耀下慢慢溶化的情景,突出了济南小雪后的温暖。 【解析】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 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真题真题 1溪流、古树 街巷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脉络的梳理。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 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 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

18、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空的答案应 为第段的“溪流”和第段的“古树” 。空可抓住第段的“街巷两侧分布着宗祠、水井、水槽、晒谷 坛”一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为“街巷” 。 2雕刻、彩绘等内容的教化作用。匾额、楹联语句的熏陶作用。先人文魂的引领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文句。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 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 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 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 句分析。 “喧嚣和躁动,忙乱和焦虑,速度和效益”为排比; “织就一张无形巨网,让人们灵性窒息, 疲惫不堪”属于比喻。前者的作用增强语势,表意丰富。后者的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刻画描写对象。答题时 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和文章的中心,体会语句 的表达作用。 4古村落既有美学价值,又有文化价值,要注意保护,不能一拆了之。古村落保护要注重人文关 怀,考虑人居环境。静谧古雅的氛围、诗意的生存方式、浓郁的人文气息,在现代社会弥足珍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