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理想 文档编号:163426 上传时间:2020-12-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通州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北京市通州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北京市通州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北京市通州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通州区北京市通州区 20212021 年年九年级上九年级上化学期中试题化学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在一定条件下,12g 碳和 20g 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最后容器内的气体为 A.CO2 B. CO C.CO 和 CO2 D.CO2和 O2 2.在一密闭的容器中,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容器内各相关量与时间(从 反应开始计时)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3.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 O2和 CO 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 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表

2、示 CO 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塞紧橡皮塞 B.加热液体 C.取用液体 D.读出液体的体积 5.碳 12 是指含 6 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对氧 16 和氧 18 两种氧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相同 B.质量相同 C.电子数不相同 D.16 和 18 表示原子个数 6.“” “”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图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7.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A.用排水法收集 O2时,集气瓶装满水 B.用向上排空

3、气法收集 O-2时,导管伸入到集气瓶-的底部 C.用排水法收集 O2时,导管口冒出气泡,立即收集 D.用排水法收集 O2,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 8.某纯净物 3g 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 8.8g 二氧化碳和 5.4g 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纯净物中含有 C、H 元素,不含 O 元素 B.该反应中 O2和 CO2的质量比为 14:11 C.该反应中 O2和 H2O 的分子数之比为 7:6 D.该纯净物中 C、H 原子的个数比为 1:4 9.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与冰块混合得到混合物 B.水的蒸发和水通电分解都属于物理变化 C.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4、 D.水沸腾时可冲起壶盖,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 10.某元素 R 的化合价是奇数(不变化合价) ,已知其氧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m,其氯化物的相对分子质 量为 n,则 R 的化合价为() A. 2 55 mn() B. 2 nm 55 () C. 2 55 mn D. 2nm 55 11.在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使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X 26 2 1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 13g B.乙是反应物 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 5:4 D.物质丙可能是该

5、反应的催化剂 12.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蒋争凡教授研究组发现,锰离子是细胞内天然免疫激活剂和警报素。在元素周期 表中锰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为 25 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25 D.相对原子质量为 54.94g 13.下列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 A. B. C. D. 14.科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科学家们传承前人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形成科学理论,关于原子 结构的学说有:在球体内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原子是可分的原子呈球形原子中有带负电的 电子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其中经过卢瑟福传承和发展后

6、形成的观点是() A. B. C. D. 15.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不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 D.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16.集气瓶中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一种:二氧化碳氧气空气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 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 A.或 B.或 C.或 D.或 17.下列关于 22 S+OSO 点燃 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B.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 2:1 C.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

7、.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 1:1 18.下列物质分别放入一密闭的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 充分燃烧后, 冷却至室温, 由于瓶内压强的明显减小, 使瓶塞难以启开的是() A.木炭 B.红磷 C.蜡烛 D.硫 19.下列客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客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快 水分子间存在间隙 B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C 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搅拌使扩散到水中的蔗糖分子更多 D 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 二者分子构成不同 A. A B. B C. C D. D 20.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

8、变化的是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标号的仪器名称: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择_(填字母) ,但需略作改进,改进方法是 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为了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可选择的收集装置 为_;为了回收二氧化锰,正确的操作先后顺序_(填序号) 。 干燥 溶解 过滤 洗涤 (3)装置 F 可用来制备 CO2,其优点为_,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 (4) 如图装置又称为 “多功能

9、瓶” , 可用于收集气体, 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验满的方法为_; 可用于检验 CO2,进气口为_(填“a”或“b” ) ,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 (5)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纯度,老师利用传感器技术测定了实验装置(如图 1)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 浓度,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 2 所示。X 曲线表示压强变化趋势,Y 曲线表示_(填“温度”或 “氧气浓度” )的变化趋势。结合 Y、Z 两条曲线,解释图 2 中 X 曲线 AB 段压强变化的原因_。 22.小强、小明和小梅三人在学习了铁的冶炼原理后,他们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氢气、碳等物质也能将铁从 氧化物中冶炼出来。小强提出问题: “碳粉与氧化铁反应生成

10、铁的同时还生成了什么?”小明认为: “当然 是二氧化碳。 ”小梅却认为: “也可能是一氧化碳。 ”小强听了他们的话,若有所思的说: “根据质量守恒定 律,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不过我倒认为也许两者都有呢!我们不妨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吧! ”小强、小明都 赞同。下面是他们的实验设计过程,请你和他们一起对产物中气体的成分进行研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1)假设: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全部为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也可能两种气体都有 (2)查阅资料:小强查到:新鲜的鸡血加入抗凝剂后再用水稀释,此鸡血遇氧气呈鲜红色,遇二氧化碳呈 暗红色,遇一氧化碳呈胭脂红 (3)设计实验:小强将一定量的氧化铁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与碳粉

11、反应,实验装置如图 1(他在实验中进 行了规范操作和细致的观察) 。 (4)现象与结论: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为二氧化碳,装置 B、C 中的实验现象是_;如果反 应产生的气体既有二氧化碳又有一氧化碳,装置 B、C 中的实验现象是_;如果反应产生的 气体全部为一氧化碳,装置 B、C 中的实验现象是_。 (5)小梅认为此实验装置有不足之处,你同意小梅的看法吗?_(填“同意”或“不同意” ) 若同意,请你对该装置进行改进,具体措施是_。 (6)小明认为:可以将氧化铁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与过量的碳粉完全反应,通过测定参加反应的碳元素与 氧元素的质量比确定反应产物中气体的成分。他的设计装置如图 2: 实验

12、操作步骤及现象如下:称取 3.2 克氧化铁与 2 克炭粉均匀混合,放入重 48.48 克的玻璃管中,按上图 装置连接通一段时间纯净、干燥的氮气夹紧弹簧夹,加热一段时间,澄清石灰水变浑完全反应后, 冷却至室温,称得玻璃管和固体的总质量为 52.24 克。数据处理。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请你帮他计算参 加反应的氧元素的质量是_克,碳元素的质量是_克。小明通过此实验得出的结 论是_。此实验中第步操作的目的是_。 23.请根据下列实验图 1 回答问题。 (1)仪器 a 的名称是_。 (2)上述三个实验中,水对实验仪器起到安全保护作用的是_(填字母) 。 (3)A 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4)

13、对于 B 实验,小李同学进行了改进与创新,实验过程如图 2 所示:如图 2 改进实验与 B 实验相比,明 显的优点是_(写一条即可) 。 24.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经查阅资料知:白磷着火点为 40,红磷着 火点为 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 不燃烧;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

14、实验事 实是_(填序号,下同)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_。 (3) “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图甲与图乙所 示实验相比,_(填“甲”或“乙” )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25.如同氧元素一样,碳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在生产生活实际中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请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重要档案或票据,一般都要求运用碳素墨水笔书写,其理论依据是_。 (2)焦炭是工业上高炉炼铁的重要原料之一,它们在高炉中发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其中 CO 使氧化铁转 化为铁,就是最重要的反应之一,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

15、方程式:_。 (3)小章同学准备在实验室用下图所示装置模拟工业炼铁。 其中: 实验中产生的现象主要有:_。 装置图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其中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某同学实验完成后,发现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增重 4.4g,则该同学通入装置的 CO 气体质量肯定大于 _,其理由是_。 26.利用下图可进行炭粉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 (1)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图中发生的反应。 _; _。 (2)请将下述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检查装置的_; 平放试管,用_将反应物送至试管底端。 先_试管,然后集中加热试管底部,观察记录。 结束反应时,先将导管移离液体,再_。 (3)为探究炭粉还原氧化铜的最佳条件,有

16、研究小组进行了三组对照试验。各组实验结果如下。 表 1 炭粉和氧化铜不同质量比对照试验 反应物质量比 C:CuO 1:6 1:8 1:10 1:12 固体变 化 实验 中 轻微红热 红热 红热 红热 实验 后 砖红色粉末中有少 量黑色固体 多量球状金属光泽固体 砖红色粉末中有多量细 小光量金属光泽球状固 体 砖红色粉末中有部分 黑色固体 表 2 反应物不同研磨时间对照试验 研磨时间分钟 0 5 10 固 体实验中 无明显现象 轻微红热 红热 变化 实验后 砖红色粉末中有少量黑色 固体 砖红色粉末中有多量细小红色金属光泽 固体 有金属光泽红色球状固 体 表 3 反应物是否烘炒对照试验 是否烘炒

17、否 是 固体变 化 实验中 无明显现象 红热 实验后 大量黑色固体中有少量砖红色粉末 红色金属光泽球状固体小颗粒 上述记录能说明有铜生成的是_(填编号) A.固体红热 B.细小红色金属光泽固体 C.黑色固体 D.球状金属光泽固体 归纳以上实验结果可知,炭粉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最佳条件是:反应物质量比(C:CuO)为_, 反应物要先分别_,然后再混合起来_。 27.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 (填序号) ,为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 导管,该装置需做一点改进的是_,若用 D 装置收集氧气,当观察到_时,便可开 始收集。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一组装

18、置是_(填序号)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图 G 是某同学利用报废试管设计的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该设计除了废物利用的优点 外,请另写一个优点:_。 (3)用收集的氧气完成图 E 铁丝燃烧的实验,集气瓶中预先放少量水的原因是_;如 图 F 向装满 CO2的软塑料瓶注入约 1/3 体积的水, 立即旋紧瓶盖, 振荡, 观察到的现象是_。 28.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名称: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选填序号)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用 E 装置收集氧气完毕后,应先_(选填“从水中取出导气管”或“熄灭酒 精灯” ) 。 (3)实验室制取 CO2,反应的

19、化学方程式为_,为方便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应选择的发 生装置是_(选填序号) ,可用 D 装置收集 CO2的理由是_。 (4)NH4C1 溶液与 NaNO2溶液混合共热可制取氮气,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氨气。如图是实验 室制氮气并模拟合成氨的装置。 合成氨时参加反应的氮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_。 实验中烧杯内导管口有气泡,还可观察到_现象。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在氧气不足时,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此时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 3:4;而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时, 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 3:8;由

20、于密闭容器内碳与氧气的质量比=12g:20g=3:5,可判断此时 12 克碳和 20 克 氧气在密闭容器内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故选 C。 2.A 解析:A 【解析】 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A、气体的分子数不变, 22 C+OCO 点燃 ,故 A 正确;B、气体的质量应增加,故 B 错误;C、氧气是过量的固体质量最终应变 为零,故 C 错误;D、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 D 错误。 3.B 解析:B 【解析】 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含量降低,故曲线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故错误; B、反应后有一氧化碳生成,故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21、反应,故正确; C、蜡烛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故错误; D、当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时蜡烛就熄灭,故错误。故选 B。 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 作错误; B、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 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取液后的胶头滴管不能倒置,以防止腐蚀胶头,图中所示操作 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

22、确。 故选 D 5.A 解析:A 【解析】 A、氧 16 和氧 18 两种氧原子属于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正确; B、氧 16 和氧 18 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质量不同,错误; C、氧 16 和氧 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电子数相同,错误; D、16 和 18 表示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错误。故选 A; 6.C 解析:C 【解析】 A、图 A 中的物质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表示纯净物中的单质,错误; B、图 B 中的物质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表示纯净物中的单质,错误; C、图 C 中的物质分子是由不同原子构成,表示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正确; D、图 D 中的物质

23、是由不同分子构成,表示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错误。故选 C 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排水法收集,集气瓶中装满水,可以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尽,故正确; B、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导气管伸到集气瓶的底部,可以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尽,故正确; C、用排水法收集,没有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就开始收集,原试管内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故错误; D、用排水法收集 O2,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可以防止空气的进入,故正确;答案:C 8.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某纯净物 3g 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 8.8g 二氧化碳和 5.4g 水,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二氧化

24、碳中的碳元素,水中氢元素一定来源于有机物,碳元素的质量为 2.4g,氢 元素的质量为 0.6g,所以该纯净物中只含有碳氢元素不含有氧元素,是正确的叙述; B 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8.85.43112.gggg;该反应中 O2和 CO2的质量比为 14:11 是 正确的叙述; C.有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和生成的水的质量可知反应中 O2和 H2O 的分子数之比(11.2g/32) : (5.4g/18) =7:6,是正确的叙述; D.该纯净物中 C、H 原子的个数比为(2.4g/12) : (0.6g/1)=1:3,故是错误的叙述,故选 D 9.C 解析:C 【解析】 硬水与软水:纯净

25、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A、冰块是固态的水,混合以后还是只有水这一种物质,故 A 说法错误; B、水的蒸发是指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 气,属于化学变化,故 B 说法错误; C、硬水是指含有较多钙镁离子的水,故 C 正确; D、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会变大,故 D 解释错误。 故选 C 1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 R 元素的化合价为 x(奇数) ,相对原子质量为 y;则其氧化物和氯化物的化学式分别是 RZOx和 RC1x, 并且根据相对分子质量

26、的概念和化学式的有关计算公式, 可列出一下两个方程式: 2y+16x=m, 。 y+35.5x=n。 联立这两个方程,并解得 2 - 55 n m x () ; 故选 D 【点睛】 要想解答好该题,首先要设 R 元素的化合价为 x,再结合氧元素在化合物中常显-2 价,书写出其氧化物和 氯化物的化学式;然后再设 R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y,根据其氧化物和氯化物的化学式,结合题干给出的它 们的相应的相对分子质量和试卷的前言给出的氧的相对原子质量(即 16) ,列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计算出 x 的值即可。 1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

27、反应后乙的质量增加了 26g-1g=25 克,是生 成物;丁的质量减少了 32g-12g=20 克, 是反应物;丙的质量不变, 可能做催化剂,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25g-20g=5g,所以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18g-5g=13g,反应物是甲和丁, 生成物是乙,是化合反应,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 25:20=5:4。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 13g,故 A 正确; B、乙是生成物,故 B 错误; 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 5:4,故 C 正确; D、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 D 正确。故选 B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反

28、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作 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12.D 解析: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原子序数为 25,故 A 正确; B、属于金属元素,故 B 正确; C、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25,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故 C 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为 54.94,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故 D 错误。 点睛: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 13.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知,A.B.C 均正确。D.应左物右码,故 D 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14.A 解析:

29、A 【解析】 【分析】 【详解】 因为质子带正电荷,位于原子核内,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高速运动; 原子是可分的,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原子呈球形; 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 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 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选 A 1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 个氧分子,在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变化,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改变,只是进行了 重新组合。 【详解】 A.水分子中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所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此说法正确

30、,不符合题意。 B.反应前是氢元素和氧元素,反应后还是这两种元素,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此说法正确,不符合 题意。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故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D.分子是原子构成的,由水分子的微观图可知:1 个水分子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此说法正确,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使燃着的的木条熄灭。符合要求。 氧气有助燃性,可使木条燃烧地更旺,不符合要求。 空气中含部分氧气,可使木条继续燃烧。不符合要求。 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使燃着的的木条熄灭。符合要求。所以应

31、选 C 项。 1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是正确的叙述; B.根据质量关系可知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 1:1,原选项是错误的叙述; C.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是正确的叙述; D.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知,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 1:1,是正确的叙述;故 选 B 18.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放入一密闭的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充分燃烧后,冷却至室温,由于瓶内压强的明显减小, 使瓶塞难以启开,是因为瓶内氧气被消耗而且没有产生气体物质,木炭燃烧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蜡

32、烛燃 烧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产生;硫燃烧有二氧化硫产生,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选 B 考点:木炭、硫、蜡烛、磷在氧气中燃烧。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注意瓶内氧气被消耗而且没有产生气体物质,否则瓶内气压变化不大,瓶塞不会出 现难以启开的现象。 1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大,与水分子间的间隙无关,选项 A 不正确; B、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只能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解时,水 分子首先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氧原子各自两两重新组合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许多氢分子 聚集成氢气,许多

33、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因此水中不含氢分子和氧分子,选项 B 不正确; C、 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是因为搅拌使得蔗糖和水充分接触, 加快了蔗糖分子在水中的扩散速度, 选项 C 不正确; D、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其原因就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 子构成不同,选项 D 正确。故选 D 20.A 解析:A 【解析】 A、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 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即 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 ,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B、爆竹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

34、、煤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高温煅烧石灰石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钙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 A。 点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 之,则是物理变化。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锥形瓶 A 在试管口塞棉花团 42422 2KMnOK MnO +MnO +O C 2-3-4-1 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322 CaCO +2HCl = CaC1 +H O 解析:锥形瓶 A 在试管口塞棉花团 42422 2KMnOK MnO +MnO +O C 2-3-4-

35、1 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3222 CaCO +2HCl=CaCl +H O+CO 在 b 口放带火星的木条,若 复燃则已满 a 2232 CaOH+CO =CaCOH O () 温度 红磷燃烧放热,气体受 热膨胀,压强变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仪器是锥形瓶,故填:锥形瓶;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应该用 A 装置作为发生装置;为了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 需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42422 2KMnOK MnO +MnO +O ;氧气密度大于空气,且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为纯净; 通过以下四步

36、实验操作回收二氧化锰。正确操作的先后顺序是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故填:A;在试管口塞棉花团; 42422 2KMnOK MnO +MnO +O ;C ( 3 ) 装 置 F 可 用 来 制 备 CO2, 其 优 点 为 控 制 反 应 的 发 生 和 停 止 , 化 学 反 应 方 程 式 为 3222 CaCO +2HCl=CaCl +H O+CO 。 故填: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 3222 CaCO +2HCl=CaCl +H O+CO 。 (4)氧气密度大于空气,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为在 b 口放带火星的木条,若复燃则已满; 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CO2,进气口为 a,

37、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232 CaOH+CO =CaCOH O ()。 故填:在 b 口放带火星的木条,若复燃则已满;a; 2232 CaOH+CO =CaCOH O () (5)X 曲线表示压强变化趋势,Y 曲线表示温度变化趋势,这是因为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完全反应后温度 降低至室温;图 2 中 X 曲线 AB 段压强变化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变大。 故填:温度;红磷燃烧放热,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变大。 2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新鲜的鸡血变为胭脂红 无明显现象,新鲜的鸡血变为胭脂红 同意通过点燃进行尾气处理 0.96 0.48 解析:澄清石

38、灰水变浑浊,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新鲜的鸡血变为胭脂红 无明显现象,新鲜的鸡血变为胭脂红 同意 通过点燃进行尾气处理 0.96 0.48 产物气体不是纯的二氧化碳气体 空气排出,保护气的作用,防止还原出的铁粉被空气中的氧气在 加热条件下又生成氧化铁 【解析】 【分析】 碳和氧化铁髙温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 生成碳酸钙和水,一氧化碳点燃生成二氧化碳。 【详解】 (4)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为二氧化碳,装置 B 中的实验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 C 中的实验现 象是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既有二氧化碳又有

39、一氧化碳,装置 B 中的实验现象是澄 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 C 中的实验现象是新鲜的鸡血变为胭脂红;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为一氧化碳, 裝置 B 中的实验现象是无明显现象,装置 C 中的实验现象是新鲜的鸡血变为胭脂红。 (5)同意小梅的看法,因为一氧化碳有毒,在实验中要进行尾气处理。可以用点燃法或者扎一个气球。 (6)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实验产物中的气体质量为3.2248.4852.241.44ggggg ,根据氧 化铁的质量可计算出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为3.216 3 / 16 356 2100%0.96gg () () ,根据碳 元素的质量为气体质量减去氧元素的质量为1.440.960.

40、48ggg ;故参加反应的碳元素质量为 0.48g, 氧元素质量为 0.96g,两元素的质量比为 0.48g:0.96g=1:2,而在二氧化碳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16 2)=3:8,故不是纯的二氧化碳气体。此实验中第步操作的目的是空气排出,保护气的作用,防止还 原出的铁粉被空气中的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又生成氧化铁。 23.集气瓶 C 2222 2H O2H O+O= 装置简单或操作简便或实验结果更准确(误差小) 或封闭体系更环保或实验成功率高等。 【解析】 【详解】 (1)图中所示仪器是集气瓶; 解析:集气瓶 C 2 2222 MnO 2H O2H O+O 装置简单或操作简便或实验结果

41、更准确(误差小) 或封闭体系更环保或实验成功率高等。 【解析】 【详解】 (1)图中所示仪器是集气瓶; (2)A 实验中,水的作用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B 实验中,水的作用是用水的体积来验证氧气的体积,C 实验中,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溅落物炸裂瓶底; (3)A 实验中发生的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222 MnO 2H O2H O+O 。 (4)如图 2 改进实验与 B 实验相比,明显的优点是,装置简单或操作简便或实验结果更准确(误差小) , 或封闭体系更环保或试验成功率高等。 24.铜片上的白磷烧并冒出大量白烟,铜片上的红磷不然烧,热水中的白磷也

42、不燃烧 乙 【解析】 试题分析: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红磷不发生变化,烧杯底部的白磷 解析: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并冒岀大量白烟,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也不燃烧 乙 【解析】 试题分析: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红磷不发生变化,烧杯底部的白磷不发生变化; (2)不通空 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 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乙实验产生的白烟不会扩散到空气中,不会形成污染, 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考点:燃烧的条件 点评:关于燃烧和灭火题目在中考中考察较为频繁,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均

43、可能出现,考察的都是基础知 识点,注意联系课本。 25.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能保存长久不褪色 232 Fe O +3CO2Fe+3CO 高温 红色固体变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检验产物二氧化碳 2232 CO +CaOH= CaCO+H O() 解析: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能保存长久不褪色 232 Fe O +3CO2Fe+3CO 高温 红色固体变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检验产物二氧化碳 2232 CO +CaOH= CaCO+H O() 2.8g 有一部分一氧化碳没有参加反应 【解析】 【详解】 (1)在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规定使用碳素墨水,这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44、,能保存 长久不褪色; (2)仔细分析炼铁高炉中反应可知,碳首先生成二氧化碳放出大量的热量,可供还原铁矿石提供热量,然 后和焦炭反应生成 CO,然后再还原铁矿石。炼铁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 232 Fe O +3CO2Fe+3CO 高温 (3)实验中产生的现象主要有:红色固体变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装 置 图 中 澄 清 石 灰 水 的 作 用 是 检 验 产 物 二 氧 化 碳 : 则 化 学 方 程 式 为 : 2232 CO +CaOH= CaCO+H O() 某同学实验完成后,发现“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增重 4.4g” 。根据 232 Fe O +3CO2Fe+3CO 高温 可知,并 且一

45、氧化碳反应前和反应后,都得通入一会儿,故一氧化碳要过量;则该同学通入装置的 CO 气体质量大于 2.8g,原因是有一部分一氧化碳没有参加反应。 故答案为(1)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能保存长久不褪色; (2) 232 Fe O +3CO2Fe+3CO 高温 (3)红色固体变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检验产物二氧化碳, 2232 CO +CaOH= CaCO+H O()。 2.8g,有一部分一氧化碳没有参加反应。 26. 2 C+2CuO2Cu+CO 高温 2232 CaOH+CO =CaCOH O () 气密性 纸 槽 (或药匙) 预热 撤走酒精灯(合理答案均可) BD 1:8 烘干 解析: 2 C+2CuO2Cu+CO 高温 2232 CaOH+CO =CaCOH O ()气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化学 > 期中试卷 > 九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