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扬州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调研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理想 文档编号:158090 上传时间:2020-10-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镇江市扬州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调研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苏省镇江市扬州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调研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苏省镇江市扬州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调研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苏省镇江市扬州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调研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镇江市扬州外国语学校镇江市扬州外国语学校 20192019-2020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 九年级语文调研测试卷九年级语文调研测试卷 (满分:12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积累运用(共一、积累运用(共 2525 分)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把其中加点字的拼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方格内。 (2 分) 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自惭形 hu。 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 )怀,不知积累至那种广 mo,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 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 )? 2.默写。(8 分) 汉文有道恩犹薄,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槲

2、叶落山路,_。(温庭筠商山早行) _?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_,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露从今夜白,_ 。杜甫月夜忆舍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论语-雍也) 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但愿人长久,_ 。(苏轼水调歌头) 3名著阅读。(6 分) (1)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 ) A 刘四爷过寿日那天, 坚决不同意虎妞嫁给祥子, 与她彻底吵翻。 后来虎妞就自己做主, 在外租房,与祥子结了婚。 B 保尔将计划中的小说写好了一部分, 把它寄给一些老同志征求意见, 人家都给以好评, 但手稿在寄回途中被邮局丢失

3、了。 C西游记中,孙悟空经过火焰山时,不仅没被烧死,还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D艾青原名蒋正涵,20 世纪 30 年代,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太阳”和“土地”。 (2)阅读水浒传,回答问题。(4 分) 水浒传中他的性格粗中有细,虽嫉恶如仇,却从无武松鸳鸯楼连杀十五人的血腥,也 没有李逵两把板斧排头砍到一片百姓的凶残;他对人间苦难有深切的体悟, 如在桃花村痛 打小霸王周通后, 劝周通放弃亲事, 为的是让刘太公能够老有所养, 不要 “教老人家失所” ; 梁山上见着林冲便问“阿嫂信息” 文中的“他”是 ,“他”的绰号是 。(2 分) 除上面资料所述内容外,简要地写出原著中有关“他”的另一个故事。(2

4、 分) 4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3 分) 书信不仅传承文化,更传递感情,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古人写信, 内容包罗万象,把天气地理、风俗人情,都被写入了书信。在书信中,人们议论时政、 品尝诗文、训诫子弟、抒情言志乃至谈情说爱、讨论物价等等。所以,书信不知不觉于 无形之中成了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者。 (1)第处语序不当,应将 与 互换位置。 (2)第处结构混乱,应将 删去。 (3)第处搭配不当,应 把改为 。 (4)第处成分赘余,应删去 。 5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6 分) 【材料一】【材料一】类似“脑残”“矮矬穷”这样不雅的词语,经由互联网传播,已经渗

5、透进 民众的日常生活里。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语言传播设备的普及,网民接受新词且被新词 浸染的速度异常快。同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相比,新媒体则显得原始而粗 放得多。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材料二】作家池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一个耄耋老人、一个公务员、一个银 行职员、一个汉绣的绣花徒,上来都称呼我为亲时,我何止被惊呆,简直是崩溃。” (摘自文汇报) 【材料三】【材料三】2 月 21 日为“国际母语日”,这个国际性纪念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 多样性。在各种新兴表达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网络新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的当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99 年设立的这个节日, 显得前

6、瞻而又意义非凡。 (摘自 文汇报 ) (1)根据材料说说传统媒体少有不雅之词的原因。(2 分) (2)“点赞”一词现在使用频率极高。根据材料,指出这种表达的缺陷。(2 分) (3)在个人言论都有机会发表的今天,请你就如何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对社会和个 人各提一条建议。(2 分) 二二、阅读理解(共、阅读理解(共 4545 分)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6 分) 初晴游沧浪亭 宋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连明:直至天明。 6.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 分) 7.这首诗运用多种表达

7、技巧,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鉴赏。(3 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 811 题。(共 13 分) 松江产鱼非一,取鱼者,或以罩,或用叉,或以笱,或以罾。巨家则斫大树置水中, 为鱼藂,鱼大小毕赴之。纵横盘亘,人亦无敢辄捕者,故萃而不去。天始寒,大合。渔 者编竹断东西津口, 以防其佚。 乃彻树, 两涯鼓而殴之。 鱼失所依, 或骇而跃, 或怒而突, 戢戢然已在釜中矣。 于是驾百斛之舟, 沉九囊之网, 掩其左右, 遮其前后, 而盈车之族, 如针之属,脱此挂彼,损鳞折尾,无一纵者。 予观而叹曰:“鱼之托于水也,非无九州四海之可归也,而归于数亩之陂,朽株之下,以 为至安无患,若登龙门焉

8、。恶知诱之者将以致之,养之者将以杀之?人之机亦巧且深矣! 予又伤其而无遗,何其不仁之甚耶?呜呼!天下之死于尽取者,岂独鱼已乎?” 余读书朱氏西斋,左苑而右渠。书稍辍凭槛注目焉。方天不雨,水涸可越,鱼皆徙而 去之。其不及徙者,戢戢泥沙中,蹙鳞损介,日就于殆,将为乌鸢之所啄,蝼蚁之所噬, 孰有援而活之者?余观之戚焉而悲。及春夏之交,淫雨弥月不止,百川暴溢,浩乎如云, 不见涯涘。 渠亦潴而为大泽矣。 于是大小鱼毕萃。 洋洋焉而泳, 喁喁然而噞, 有戏而唼者, 有触而跃者,有惊而逝者。往来无时,隐见无方,余观之又欢焉而悦。乃为之叹曰:“噫 嘻!天下之物各有所依,而鱼之所依者水也。昔之局而戚者,失所依也

9、;今之纵而逝者, 得所依也,苟得所依,其乐如是,矧遇风雷乘洪涛而上龙门者当何如哉?”“以鱼之一物 验天下之物,使各得所依,相生相保,其乐奚啻鱼之纵于水也!天下之物,各得其所依, 相生相保,亦若鱼焉。则余之悦于心而无憾者亦不止于观此为足也。所惧不得如鱼之得所 依,嗷嗷焉有泥沙之困而日就于殆,乌得不重余之戚乎?” (选自清江贝先生文集,有改动)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 或以罩( ) (2)故萃而不去( ) (2) 以防其佚( ) (4)斫大树置水中 ( )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5 分) (1) 损鳞折尾,无一纵者。(2 分) (2)恶知诱之者将以致之,

10、养之者将以杀之?(3 分) 10.以下六个短句分别编为四组, 能够作为作者阐发感慨的依据的一项是 ( ) (2 分) 取鱼者,或以罩,或用叉,或以笱,或以罾 纵横盘亘,人亦无敢辄捕者, 故萃而不去 脱此挂彼,损鳞折尾,无一纵者 余读书朱氏西斋,左苑而右渠 方天不雨,水涸可越,鱼皆徙而去之 有戏而唼者,有触而跃者,有惊而逝者 A B C D 11.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所阐释的道理。(2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216 题。(共 10 分) 朱万曙 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 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

11、,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 可以带来的好处。 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 品读经典可 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 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 ”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 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 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 认可、 推崇。 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 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够触及

12、人们的心灵。 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 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 A 又如,马克思、 恩 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品读马克思、 恩格斯的经典著作, 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 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 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 心灵。 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 B 史记 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 从 史记 中可以看出,司马迁的追求是“

13、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 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 读出并且学习到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 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 舒旷,意境悠长。 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 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 百零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 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 C 又如,红楼梦通过对

14、贾家的细致描 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特定的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 D 经典 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 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12.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2 分) 13.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其作用是什么?(2 分) 14.文章第段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请简要回答。(2 分) 15.文章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 分) 16.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 ABCD 哪

15、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2 分)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 替代的价值。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721 题。(共 16 分) 故乡滋味 凸凹 这是 8 年前的旧事。那年,刚刚过完 40 岁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 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 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门,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睛潮 潮地红起来。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 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

16、是为这质朴而来。 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烧得热烈。 “住几天吗?”母亲问。 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 20 年来不曾细唠的家常。” 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感觉里,我 居然跟她一样老了。 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奶一 样。 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 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 晚上,母亲问:“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 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 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我的,揭 开席

17、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母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 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 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 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 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 停止。 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睡醒来,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酒给你温好了,喝几 盅吧。”母亲安然说道。 饭桌中央,果然就是那把几代人用过的黄泥酒壶。 说温酒,其实是把罐中的老酒舀到壶里去。母亲给祖父舀酒,给父亲舀酒,如今,又 给她的儿子舀酒,那么,在她眼

18、里,儿子是条有分量的汉子了。 在老家的日子,我彻底让自己放松了。每天起得很迟,睡到日上三竿。母亲从不叫醒 我,开心地放任她的儿子。 “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 “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宠呢?” 听了娘的话,我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媳妇好,爱情的后面是温柔的束缚;儿 子好,伦常会把一副叫责任的担子不由分说地让你担下去;朋友好,友谊时时提醒你要保 持一种无奈的却是必须的心灵对等这一切,都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 吃过母亲的早酒,便是走走儿时的路,爬爬儿时的山 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 儿时高高的曾绊得我摔破了膝的石阶,已显得很矮很矮。 儿

19、时深深地看一眼都眩晕的水井,也显得很浅很浅。 山路曲折悠长,我却走来走去,又走回原处。 折回母亲的 柴门,看到柴门下的母亲,霜雪已浸染了大片发际。 我不禁低沉地吟了一声:“哎,故乡。” 晚上, 盘腿坐在母亲的土炕上, 在小饭桌上摊了几页纸, 想随便写些什么。 笔落下去, 却写出了这么几行字: 故乡,就像母亲的手掌,虽温暖,却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风雨,挡不住光阴,给你的 只是一些缠绵的回忆 写到这里,我抬头看一眼熟睡的母亲,想到明天就要走了,泪水不禁热热地流下来。 17.文章重点叙写“我”回故乡后的哪几件事?(3 分) 18.揣摩品味语言。(4 分) “故乡滋味”中“滋味”的含义是什么?(2 分)

20、 请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中“酸楚”所包含的情感。(2 分) 19.根据文意,简要描述“我”眼中的“母亲”和我所见的故乡。(4 分) “母亲”: 故乡: 20.说说你所感受到的作者对故乡的深情。(2 分) 21.文题为“故乡滋味”,而内容以写“母亲”为主,作者是如何将“母亲”与故乡 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3 分) 三、三、作文(共作文(共 5050 分)分) 向后看才懂得生活,向前看才能生活。也许,有的人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但有的 人的道路却是崎岖不平的, 但无论是怎样的路, 行走的过程中回首望一望曾经经历的坎坷, 你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人生收获。 22请以“别忘了回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2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 600 字;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 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3. (1)C (2)(1)鲁达(鲁提辖、鲁智深) 花和尚 (2) 拳打镇关西 倒拔垂杨柳 火烧瓦罐寺 大闹野猪林等 4 (1)传承文化 传递感情(2)把(或“被”) (3)品尝 品赏(或“欣赏”“品 析”“品味”等) (4)不知不觉(或“于无形之中”) 5(1)传统媒体对新词(或“不雅之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意思对即可) (2) “点赞”一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 破坏了汉语的多样性。 (意思对即可) (3)社会: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用语的监管;新媒体对新词要有筛选和冷却的过 程

22、;学校要倡导阅读经典作品。(建议合理即可) 个人:加强母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交流时慎用新词,不用生造的晦涩的 词语。网络语言要传播正能量。 6. 前两句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发、 静谧安宁的画面。 春日雨霁, 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 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由衷喜爱沧浪亭景色的心情。 (描述画面正确得 2 分,表现心情正确得 1 分。意思对即可。) 7.情景交融。全诗无一字言情,但景中寓情,以景传情。 运用拟人。“娇”“弄”两字神韵毕现,描绘出时而薄云遮日,时而云破日出的阴晴不定的 景象。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寂(或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

23、鸣 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3 分 ) 8.有的 聚集 同“逸”逃跑 砍,斩 9(1)损坏了鳞断折了尾,没有一尾被放掉的。(2 分) (2)怎么会知道诱骗它们的人将要对付它们,养它们的人将要杀它们啊?(3 分) 恶:怎么 致:对付 10. A 11. 作者由渔人捕鱼,联系社会实际,讽刺上窜下跳以谋取地位私利的人,最终不会得到好 结果.该文有虚有实,名为写鱼,实则写人,文章含而露,意味深长. 12.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2 分) 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2 分) 13.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其作用是什么?(2 分) 引出中心论点;(1 分)增强论点的说服力;(1 分)激发

24、读者的阅读兴趣。(1 分) 14.文章第段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请简要回答。(2 分) 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15.文章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 分)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1 分)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 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1 分) 16.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 ABCD 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2 分)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 替代的价值。 放在 A 处最为合适。(1 分)因

25、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 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的分论点。(1 分) 17. (3 分)(1)和母亲一起剥玉米吃。(2)和母亲同睡一条土炕。(3)喝母亲为我温的 早酒。(4)重走故乡的山路。 18.(1)质朴、温暖的感觉。(2 分) (2)为母亲年老,我受宠的日子越来越少而伤感。为我与母亲相处的时日太短而 愧疚。体会到相对于母爱,“爱情”“伦常”“友谊”却美丽而忧伤。(2 分,答出其 中两点即可) 19.(2 分)母亲变得衰老、矮小,但依然质朴,仍是那样的慈祥、善良。 (2 分)故乡仍带着质朴,单路依旧,山依旧,仿佛都没有什么变化。 20.(2 分)人到中年,仍有思乡的冲动,而且感情很强烈。回到故乡,始终感到 故乡的温暖。虽然故乡依旧没有变化,但对故乡仍深深的依恋之情。(答出其中两点, 意思对即可) 21.(3 分)示例:借写母亲给我的爱,含蓄地表现故乡对我的情。借我对母亲的 依恋,表现对故乡的依恋。故乡就像母亲一样,给我滋养,给我温暖。故土难离,就 像我对母亲的情感一样,即使身处异乡也难于割舍。(能说清楚其 中一点,意思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九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