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4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上传人:理想 文档编号:157376 上传时间:2020-10-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新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4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新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4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新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4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新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4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新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4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四第四 单元教学方案单元教学方案 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四年级上学期的第四个单元, 这个单元浩及课程标 地嫁表面有由 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的中年级学习目标, 同时, 在完成课程标准学习内容“2.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中年级学习目标的基础上, 与第三单元共同完 成课程标准学习内容“6.3.2 加热或冷却时物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加热和冷却 也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中年级的学习目标, 可见, 本单元是一个高度综合、 认知难度较大的单元。 二、单元教学目标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 2.知道地球陆地的表面有河流、副泊等水体类

2、型。 3.知道水在加热或冷却时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 冰融化、 水蒸发和 水鼎气凝结。 4.知道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 100或降低到 0时,水会沸腾或结冰 5.知道冰、水、水燕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 种物质。 6.知道冰、水、水蓝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 属 7.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标准单位,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二)科学探究 1.能从对水的分布、水的结冰与水的沸腾现象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 问题 2.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对关于水的分布、水的结冰和水的沸腾等探 究。提出假设,并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3.能在探究过程中,搜集证据,观察并描述地

3、球上水的分市以及水沸腾过程 中的现象、条件等。 4.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描述地球上水的分布 水的结冰与沸腾的现象等,并能整理、陈述证据与结果。 5.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校、推理与概括等方法,得出地球上的水是如 何分布的,以及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或沸脾等实验结论, (三)科学态度 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研究地球上水的分布、水的结冰与水的速腾等现余 感兴趣。 2.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多样的方法完成探究活动,体会创新的乐趣。 3.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调整自己的观点, 完善自己的 探究过程。 4.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并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

4、分享自 己的想法和力量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地球上可俱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 愿查采取行动保护环境并节约用 水。 三、单元知识结构三、单元知识结构 本单元共设计了 3 课,包括第 10 课、第 11 课和第 12 课。 第 10 课是 水的分布 , 地球上的水很多, 因此地球素有“水球”的美称。 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地球仪、用地球仪估算地表的海陆面积比等 趣味性活动,研究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认识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 各种类型的水体。此外,还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有关情况,为树立节约用水的意 识奠定基础。 第 11 课是水结冰了,水遇冷会结冰,这对于北方地区的

5、学生来说,并 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动手使水结成冰,则是一个不小的 挑战。在本课,学生将围绕着科学实践活动“探究水结冰时的温度”,亲自动手 做水结冰的实验,根据实验观测,描述水在冷却过程中发生的温度变化和状态变 化,认识水从液态向固态转化的条件,认识水的冰点等概念。 第 12 课是水的沸腾,水的沸腾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本课,学生将围 绕着科学实践活动“探究水在什么温度时沸腾”,做给水加热的实验,根据实验 观测, 描述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温度变化和状态变化,认识水从液态向气态转 化的条件,认识水的蒸发、水的沸腾(包括沸点概念)以及水蒸气的凝结等现象 在本单元 3 课学习的基础上

6、, 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能够观察到的一些生活现 象和水雨、雪、冰等自然现象,描述水在自然条件下存在的三种状态以及三种状 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四、单元教学策略四、单元教学策略 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辅,力争让学生从 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 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 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 写出观察报告。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及过程的培养。 五、课时安排五、课时安排 10、水的分布 2 11、水结冰了 1 12、水的沸腾 1-2 课时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第 4 单元 地

7、球上的水 10.水的分布 第几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考,思考除了江河以外,地球上 还有哪些地方有水。再通过趣味估算、资料查阅等活动,围绕看“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 这一科学实践活动,建构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的 概念,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分为两个环节进行教学。 学习目标 1.知道地宝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 2.知道地球陆地表出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3.能针对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还是随地面积大这一问题, 提出假设, 并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4.能依据证帮,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分析地球上水的分布情况。 5.

8、在探究地球上水的分布的活动中,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多样方法进行研究,体会创新 乐趣。 6.能接纳他人的观点,究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 成探究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力量。 7.了解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谈水资源有限,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并节约用水。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知道地宝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 2.知道地球陆地表出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3.能针对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还是随地面积大这一问题, 提出假设, 并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4.能依据证帮,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分析地球上水的分布情况。 教学准备 教师:1.充气的塑料地球仪,或者去掉底座的地球仪。每组

9、 1 份, 2.橡皮泥、A4 纸等,每组 1 份。 3.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导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根据课页,提出问题 课页图呈现的是什么? 地球上哪些地方有水? 地球上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地球陆地表面除了河流和湖泊,还有哪些 类型的水体? 2、围绕上述问题,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二)科学实践活动: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 1、探究海洋和陆地分别占据了地球表面多大的面积。 (1)提问: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我们可以观察到,地球上大部分的水分布 在海洋中,但怎样知道海洋和陆地分别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的多少? (2)讨论是否能利用地

10、球仪来证明。 (3)做抛接地球仪的活动,估算地球上海陆面积比。 明确活动方法。 出示一个柱状图表,表上有两个柱,分别代表“海洋”和“陆地”,每个柱 划分成很多小格。(或者用画 “正”字等其他方式进行记录。)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学生做记录员。 .一位学生将地球仪投掷给另一位学生。 .接到地球仪的学生, 手不动, 观察自己右手拇指所按的位置是海洋还是陆地, 然后告诉记录员。 记录员在柱状图中代表“海泽”或“陆地”的柱上用笔涂满一格。(或者画 上“正”学的一笔,代表一次。) 再次投掷地球仪,重复上述过程 重复操作,每个小组抛接地球仪的次数至少达到 100 次 统计拇指按在海洋或是陆地的总次数 学生按照

11、要求活动。 分析统计结果。 提问:抛接地球仪 100 次中,右手拇指有多少次所按的位置是而洋?有多少次 所按的位置是陆地? 右手拇指按在海洋上的位置比在陆地上的位置次数多,这说明了什么?(因为 地球仪上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因此右手拇指按在海洋上的概率比按在陆地上的概 率大。 将各个小组统计的次数加起来,分析全班总和的数据中,右手揭指按在海洋 的次数和按在陆地的次数分别是多少,占总次数的百分 数分别是多少? (海洋的次数/总次数约等于 70%, 陆地的次数/总次数约等于 30%)。 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陆面积比为 7:3,即地球 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4)做粘贴橡皮泥

12、活动,估算地球上海陆面积比。 明确活动方法。 每个小组发 12 张面积总和相当于地球仪表面积的“橘子瓣”轮廓纸片。 学生用橡皮泥把地球仪上的陆地部分粘贴住。 把粘贴在地球仪陆地部分的橡皮泥轻轻揭下来,再粘贴在“橘子瓣”轮廓纸 片上。(注意,在此过程中,要提示学生尽量不要挤压橡 皮泥,保持橡皮泥的厚度不变。) 看一看,粘贴在地球仪陆地部分的橡皮泥能粘贴多少份这样的“橘子瓣”轮 廓纸片。 学生按照要求活动。 分析统计结果。 粘贴在地球仪陆地部分的橡皮泥大约粘贴了 4 瓣“橘子瓣”轮廓纸片。 由此得出结论:陆地部分大约占整个地球的 4/12=1/3,而海洋部分大约占整 个地球的 2/3. (5)根据

13、上述活动,得出对地球上海陆分布情况的认识。 板书设计: 10.水的分布 地球表面的大部分是海洋,其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 71,陆地面积约占 29%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第 4 单元 地球上的水 10.水的分布 第几 课时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考,思考除了江河以外,地球上 还有哪些地方有水。再通过趣味估算、资料查阅等活动,围绕看“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 这一科学实践活动,建构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的 概念,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分为两个环节进行教学。 学习目标 1.知道地宝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

14、。 2.知道地球陆地表出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3.能针对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还是随地面积大这一问题, 提出假设, 并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4.能依据证帮,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分析地球上水的分布情况。 5.在探究地球上水的分布的活动中,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多样方法进行研究,体会创新 乐趣。 6.能接纳他人的观点,究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 成探究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力量。 7.了解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谈水资源有限,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并节约用水。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知道地宝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 2.知道地球陆地表出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3.能针对

15、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还是随地面积大这一问题, 提出假设, 并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4.能依据证帮,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分析地球上水的分布情况。 教学准备 教师:1.充气的塑料地球仪,或者去掉底座的地球仪。每组 1 份, 2.橡皮泥、A4 纸等,每组 1 份。 3.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导学过程 设计意图 2.认识地球上有哪些类型的水体。 (1)提问:地球上除了海洋,还有哪些地方有水呢?请小组之间交 流。 (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适时补充、启发提问。 (3)教师小结:地球表面除了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存在水 以外,大气中以及地表以下都有水

16、。 (三)拓展与应用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谈一谈对水是生命之源的理解。 2.教师演示地球上的总水量、淡水量和人类可利用的淡水量的对 比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有限性和宝贵性。 3.学生讨论:生活中如何用水? 板书设计: 10.水的分布 地球表面除了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存在水以外,大气中以及地表以下都有 水。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第 4 单元 地球上的水 11.水结冰了 第几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在第一课,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到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地 球上有哪些类型的水体,并了解到水在自然状态下,有液态、固态

17、和气态三种存在状态。在 本课,将引领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收集,探究液态水与固态冰是如何转化的,知道水在 什么温度时结冰。同时,本课还涉及水温计和温度单位的使用等多项学习目标。本课的科学 实践活动是“探究水结冰时的温度”,分为四个环节。 学习目标 1.知道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 0C 时,水会结冰。 2.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3.知道用水温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 4.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标准单位,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5.会做水结冰的实验, 能观察并描述水在冷却过程中发生的状态变化, 并能收集温度变化的 数据。 6.能用折线图整理并分析水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得出水在什么温度

18、时结冰的结论。 7.能分工协作, 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并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 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力量。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知道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 0C 时,水会结冰。 2.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3.知道用水温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 4.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标准单位,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5.会做水结冰的实验, 能观察并描述水在冷却过程中发生的状态变化, 并能收集温度变化的 数据。 教学准备 教师:纯净水、碎冰、盐、烧杯、试管、水温计和铁架台等,每组 1 份。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导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呈现课页,提出问题: 课页图呈

19、现的是什么现象? 什么叫水结冰? .水是在什么条件时结冰的? 2.学生交流讨论。 3.提出任务:如果研究水的结冰,我们怎样去研究呢? (二)科学实践活动:探究水结冰时的温度 1.准备实验材料和工具,探讨实验方法。 (1)引导学生认识实验材料及实验用具,如烧杯、试管、水温计、 盐、冰块、纯净水、铁架台等。 (2)谈话:如果用这些器材制作一个实验装置研究水结冰时发生 的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做实验? (3)围绕着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水结冰过程中会出现什么现 象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方法。 2.组装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了解水温计的使用方法,练习用水温计测量水的温度。 (2)按照步骤,组装实验

20、装置。 在试管里加入大约 3 毫升的纯净水(标记液面位置),用水温计 测量并记录水温。 将碎冰倒入烧杯,再撒较多的食盐(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制造 低温环境,促进水结冰)。用另一支水温计测量冰与食盐混合后的温度 并记录。 将装有冰盐混合物的烧杯放置在铁架台上。 将试管放入烧杯用复夹固定。注意试管的液面应略低于冰盐混 合物,能从斜上方观察到液面即可。 将水温计的玻璃泡浸入试管的纯净水中,但不能触碰试管的底 和壁。将水温计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 (3)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 每隔 1 分钟观测一次试管内的水温和水的状态,并记录。 水结冰后还要持续观测一段时间。 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实

21、验完成后,将测得的水温数据标注在学生活动手册第 11 页的 水温计图上,再将相邻的点连起来,形成水温数据的折线图。 观察折线图,总结水结冰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 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成冰?将观察发现记录下来。 4.比较水结冰前后的体积。 一般物质受热遇冷时,体积是怎样变化的? .比较实验中试管中的水结冰前后的体积,我们有什么发现? 阅读教科书上的小资料,了解水结冰后体积膨胀的原因。 (三)拓展与应用 1.提出问题: 什么是体积? 怎样测液体的体积? 怎样测这个正方体的体积? 如何测这个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卵石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讨论、思考。 3.想办法测量卵石的体积,对体

22、积的概念进一步形成认识。 板书设计: 11.水结冰了 液态的水凝固成冰以后,水微粒(水分子)的排布方式发生改变,间隙变大,致使水结冰后体积 变大。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第 4 单元 地球上的水 12.水的沸腾 第几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在上一课的学习中,通过实验观察、数据收集和分析等 形式,探究了液态水和固态冰之间的转换条件,知道冰点是 0C。本课将继续探究液态的 水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转换的条件,知道一般情况下,水的沸点是 100“。本课的科学实 践活动是“探究水沸腾时的温度”,分为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学习目标 1.知道一般情

23、况下,当温度升高到 100时,水会沸腾。 2.能做水加热实验, 能观察并描述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状态变化, 并能收集温度变化的数 据。 3.能用折线图整理并分析水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得出水在什么温度时沸腾的结论, 4.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 积等方面的区别。 5.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调整自己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过程。 6.能分工协作, 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并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 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力量。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知道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 100时,水会沸腾。 2.能做水加热实验, 能观察并描述

24、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状态变化, 并能收集温度变化的数 据。 3.能用折线图整理并分析水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得出水在什么温度时沸腾的结论, 4.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 积等方面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师:铁架台、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水温计、水、火柴、湿毛巾等,每组 1 份。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导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呈现课页,提出下列问题: 课页图呈现的是什么现象? 什么叫水开了? 水是在什么温度时开的呢? 水开了有什么现象? 2.学生交流讨论。 3.提出任务:如果研究水的沸腾,我们怎样去研究呢

25、? (二)科学实践活动:探究水沸腾时的温度 1.准备实验材料和工具,组装实验装置。 (1)探讨实验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实验材料及实验用具,包括烧杯、水温计、酒精灯、三脚架、 石棉网、铁架台等。 谈话:如果用这些器材制作一个实验装置研究水加热时发生的现象,我们应 该怎样做实验? 围绕着什么叫水沸腾,水在什么条件下会沸腾,水沸腾过程中会出现什么现 象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方法。 (2)组装实验装置。 提示组装实验装置的一些注意事项。学生组装实验装置,收集初始的水温和 水量数据。 (3)明确实验中小组同学分工和观察事项。 小组同学怎样分工?实验时应注意什么?实验时应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和记 录? 2

26、.给水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1)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每隔 2 分钟观察并记录水温计上的数据,烧杯内出现 的现象以及水量的变化。 (2)水沸腾后继续观测 2 分钟。 3.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 实验完成后,将测得的水温数据标注在学生活动手册第 12 页的水温计图上, 再将相邻的点连起来,形成水温数据的折线图。 观察折线图,总结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水在什么温度时 会沸腾,状态变化是怎样的。 4.交流实验发现,得出实验结论。 (1)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出现的“水泡”是什么? 水是在什么温度时沸腾的? 水沸腾的过程

27、中,看到什么现象?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时,温度有什么变化? 水量有什么变化? 变少的水去哪了? (2)教师小结:水在加热过程中,一部分液态水蒸发成水蒸气;在一般情况下, 当水的温度升到 100C 时,水就会沸腾。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的沸点是 100C。 (三)拓展与应用 1.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生活中常见的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分别是什么? 生活中常见的水的三态相互转化的现象有哪些? 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相互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2.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拓展与应用的文字,对水的三态变化形成综合认识。 3.调查了解利用水的三态变化,人们可以做哪些事情。 板书设计: 12.水的沸腾 一般情况下,当水的温度升到 100时,水就会沸腾。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的沸点是 100.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科学 > 人教鄂教版 > 四年级上册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