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共 11 页 2019-2020 学年安徽省毫州市蒙城中学九年级下学年安徽省毫州市蒙城中学九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共 10.0 分) 1. 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干冰升华 B. 铁钉锈蚀 C. 活性炭净水 D. 风力发电 2. 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 通过焚烧秸杆为农作物提供养分 B. 寻找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C. 施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D. 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工业废气 3. 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
2、法错误的是( ) A. 碳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 B. 氮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7 C. 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 D. C,N,O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4. 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正确的是( )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测定溶液酸碱度 C. 蒸发结晶 D. 稀释浓硫酸 5.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是临床上治疗冠状病毒的有效药物,每片含洛匹那韦( 374845)200、利托 那韦(3748652)50。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属于混合物 B. 洛匹那韦含有 48个氢原子 C. 利托那韦由五种元素组成 D. 洛匹那韦中碳、氧原子数目比为 37:5 第 2 页,共 11 页
3、 6. 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减少 B.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D. 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均没有改变 7. “见著知徽,见微知著”是一种常见的化学思维方法。对下列事实用微粒的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水和过氧化氢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B 自然界中的水有三态变化 水分子的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C 自然界中,金刚石最硬,但石墨质软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 酸、碱、盐溶液都能导电 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A. A B. B C. C D. D 8.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
4、理正确的是( ) A. 碳酸盐与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 B. 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 酸性溶液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的溶液一定显酸性 D. 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9. 下列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除去氧气中少量的水蒸气 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B 鉴别硬水和软水 滴加肥皂水振荡,观察产生泡沫的情况 C 除去 CO气体中混有少量的2 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干燥 D 探究稀盐酸和 NaOH 溶液是否完全反应 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3溶液 A.
5、A B. B C. C D. D 10. 如表是3和()2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 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2 0.19 0.17 0.16 0.14 0.13 0.11 A.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 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氢氧化钙时,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硝酸钾 C. 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D. 20时,氢氧化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0.17%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5
6、.0 分) 11. 抗疫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是人民心中最美英雄。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中所含的金属元素是_(填化学符号,一种即可)。 (2)使用铝制做口罩的优点是_。 (3)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的_(填“强”或“弱”)。空气中,铝比铁具有更好的抗腐蚀性,原因是 第 3 页,共 11 页 _(结合化学方程式解释)。 (4)废旧金属材料不要随意丢弃,应回收利用,这样做的意义是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4.0 分) 12. 波尔多液是一种运用广泛的农药,由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而成。某工厂用以下反应:2 + 2+ 224= 24+ 22来生产硫酸铜,若要制得 40kg硫酸铜。试
7、计算: (1)硫酸铜中铜元素质量分数是_。 (2)若恰好消耗稀硫酸的质最是 200kg,则该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5.0 分) 13. 实验室中有一包由 KCl、4和2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得到纯净 的 KCl,设计了如图实验方案: (1)操作 a 的名称是_,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 (2)加入的 Y 溶液是_;写出 KCl 的一种用途_。 (3)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6.0 分) 14. 如图是初中化学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 a
8、 的名称是_; (2)写出装置 B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若用 C装置收集氧气,当_时开始收集; (3)实验室制取氢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填字母), 该发生装置还可以制取的气体_(填化学式 ); (4)若用 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检验气体收集满的操作方法是_。 15. 实验小组同学取一定量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未见变浑浊。为探究其原因,小组 同学讨论后做出如下猜想: 第 4 页,共 11 页 【作出猜想】A_。.气体中有挥发出来的 HCl 气体。 【实验探究】 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来验证。请你帮助完成实验,填写表格: 实验步骤 实
9、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石灰水于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 酚酞试液,振荡 _ 猜想 A不成立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 _ 溶液中 产生白色沉淀 气体中有 HCl 猜想 B 成 立 16. 某班同学为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迅速用 带导气管的橡胶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如图 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提示:2溶液显中性): (1)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 (2)实验结束后,将两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废液缸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澄清溶液。同学们对 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10、(忽略二氧化碳的影响): (提出问题)废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2、NaCl和 HCl;猜想二:2、NaCl 和23;猜想三:2、NaCl。 小明对上述猜想二提出质疑,认为该猜想不成立。其原因是_。 (设计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 _ ; _ 猜想一成立 (反思拓展)最终同学们确认了废液中溶质的成分。 若将废液直接排入铸铁管道引起的危害是_, 你 认为该废液的处理方法是_。 向含有氯化钠、氯化钙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的 pH变化情况如图 2所示: (1)0 段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 (2) 段溶液的
11、pH没有变化的原因是:_。 第 5 页,共 11 页 答案和解析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铁钉锈蚀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C、活性炭净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风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B。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 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 质生成属于
12、化学变化。 2.【答案】B 【解析】解:.焚烧秸秆时,会污染空气,同时又会烧掉秸杆中的营养成分,故错误; B、开发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可以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故正确; C.提高农作物产量要合理地施用化肥和农药,防止多余的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故错误; D.加高烟囱排放工业废气,只是把工业废气排放到高空中,还是会造成空气污染,故错误。 故选:B。 A.根据焚烧秸杆会造成空气污染来分析; B.根据能源的开发利用来分析; C.根据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来分析; D.加高烟囱排放工业废气,只是把工业废气排放到高空中,还是会造成空气污染去分析解答。 本题目是一道化学和生活相结合的题目,要求学生熟
13、记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3.【答案】A 【解析】解:A、根据同一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金刚石,石墨,活性炭等都是碳元素的单质,故 A 错误; B、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图示,可知:氮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7;故 B正确; C、根据题中的图示,元素周期表所提供的信息可知: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故 C 正确; D、根据题中的图示,元素周期表所提供的信息可知:C,N,0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故 D正确; 故选 A A、根据同一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金刚石,石墨,活性炭等都是碳元素的单质,进行解答; B、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图示进行解答;
14、C、根据题中的图示,元素周期表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解答; D、根据题中的图示,元素周期表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同一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和元素周期表所提供的信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应用 进行解题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解:A、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左边的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导 管口都不会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用 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 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 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 第 6 页,共 11 页 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 pH 试纸上, 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不能将 p
15、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 以免污 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 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A、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用 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 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
16、解答此类试题 的关键。 5.【答案】B 【解析】解:.由化学式可知,洛匹那韦(374845)利托那韦(3748652)混合后属于混合物,说法正 确; B.由化学式可知,洛匹那韦是由利托那韦分子构成,每个利托那韦分子中洛匹那韦含有 48 个氢原子,说法 不正确; C.由化学式可知,利托那韦由,碳、氢、氮、氧、硫五种元素组成的,说法正确; D.由化学式可知,洛匹那韦中碳、氧原子数目比为 37:5,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来分析; B.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
17、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6.【答案】C 【解析】解:A、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选 项说法错误。 B、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 不正确;。 C、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观察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再分分为 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故选项说法正确。 D、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单质参与,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由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反应前的物质为两种构成不同的分子构成,反应后的物
18、质也是由两种构成不 同的分子构成;然后结合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 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答案】B 第 7 页,共 11 页 【解析】解:A、水和过氧化氢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 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B、自然界中的水有三态变化,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改变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自然界中,金刚石最硬,但石墨质软,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酸、碱、盐溶液都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自由
19、移动的离子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 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答案】A 【解析】解:A、碳酸盐与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 属等,故选项推理正确。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2+ 2 = 23+ 2,故 选项推理错误。 C、酸性溶液不能使酚酞溶
20、液变色,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也可能显中性,故选项推理 错误。 D、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25,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A。 A、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B、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C、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 D、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 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9.【答案】
21、D 【解析】解:A、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滴加肥皂水振荡,产生泡沫的是软水,产生浮渣的是硬水,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被吸收,干燥得到一氧化碳,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稀盐酸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A、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 B、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 C、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D、稀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
22、断,从而得出正 确的结论。 10.【答案】D 【解析】解:.由表中的数据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是 3,正确; B.()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氢氧化钙 第 8 页,共 11 页 时,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硝酸钾,正确; C.由于()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故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 方法,正确; D.20时,氢氧化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0.17 100+0.17 100% 0.17%,错误。 故选:D。 A.根据表格信息分析; B.根据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
23、解度与温度关系解答; C.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与温度关系解答; D.根据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关系解答。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的意义和随温度变化规律,以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计算饱和溶 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来解决相关的问题。 11.【答案】Al等 耐腐蚀,质量轻等 强 通常情况下铝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 + 32= 223 减少环境污染、节约金属资源 【解析】解:(1)由图示可知,图中所含的金属元素是 Al、Fe。 (2)使用铝制做口罩的优点是:耐腐蚀,质量轻等。 (3)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的强,空气中,铝比铁具有更好的抗腐蚀性,原因是:通常
24、情况下铝能和空气中的 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 + 32= 223。 (4)废旧金属材料不要随意丢弃,应回收利用,这样做的意义是:减少环境污染、节约金属资源。 故答案为:(1)等。 (2)耐腐蚀,质量轻等。 (3)强;通常情况下铝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 + 32= 223。 (4)减少环境污染、节约金属资源。 (1)根据常见的金属分析; (2)根据铝的特点分析回答; (3)根据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的强,通常情况下铝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分析; (4)根据回收废旧金属的意义分析回答。 本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主要
25、考查了有关金属的知识,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12.【答案】40% 【解析】解:(1)硫酸铜中铜元素质量分数为: 64 160 100% = 40%;故填:40%; (2)设需要硫酸的质量为 x。 2 + 2+ 224= 24+ 22 196 320 x 40kg 196 320 = 40 = 24.5 该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第 9 页,共 11 页 24.5 200 100% = 12.25% 答:该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2.25%。 (1)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 (2)根据硫酸铜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硫酸的质量,再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稀硫酸溶质的质 量分数。
26、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13.【答案】过滤 引流 碳酸钾溶液 钾肥 4+ ()2= 4 +()2 【解析】解:(1)由分析可知操作 a 是过滤;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填:过滤;引流; (2)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 Y溶液是碳酸钾溶液,氯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钾,氢氧 化钡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钾,KCl 可做钾肥;故填:碳酸钾溶液;钾肥; (3)硫酸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镁白色沉淀;故答案为:4+ ()2= 4 +()2; 本题属于推断题, 根据题目给出的流程图和信息: 由 KC
27、l、 4, 和2组成的固体混合物, 加水溶解, 然后加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硫酸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镁白色沉淀,过滤后,向滤液 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钾溶液,氯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钾,氢氧化钡和碳酸钾反应生 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钾,过滤后,向滤液加盐酸,蒸发即可得到固体氯化钾。 本考点属于物质的推断题,是通过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 论。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图框式推断题;二是文字描述型推断题;本题 属于第一种类型。不论哪一种类型,都是通过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物质的组成。此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 和实验题
28、中。 14.【答案】锥形瓶 23 2 2 + 32 导管口出现连续均匀气泡 A 2 燃着的木条置于处, 木条熄灭,则已集满 【解析】解:(1)是用于固液反应不加热的发生装置锥形瓶; 故答案为:锥形瓶。 (2)为固体加热发生装置,且没有棉花,所以选择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备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 用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试管内有空气,开始加热时,气体受热膨胀,空气先排出试管,在导管口形 成气泡,此时氧气浓度较低,大部分为内部受热逸出的空气,气体较少,气泡不连贯冒出,不能收集,当 加热一段时间,氧气稳定输出时,导管口出现连续均匀气泡,此时才是较为纯净的氧气,可以进行收集; 故答案为:23 2
29、2 + 32;导管口出现连续均匀气泡。 (3)制取氢气为固液不加热装置, 所以为 A; 大理石与稀盐酸为固液混合物, 在不加热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 所以可以制备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A;2。 (4)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进入集气瓶先在底部聚集, 因此从长口进气, 从短口排气, 达到收集目的, 所以验满时从处,燃着的木条置于处,观察木条是否熄灭判断是否集满; 故答案为:燃着的木条置于处,木条熄灭,则已集满, (1)考查实验室常用仪器名称; (2)根据装置特点选择反应物,然后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气体热胀冷缩原理以及制备气体的反应过程回答 此题; (3)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装
30、置特点选择制备的气体; 第 10 页,共 11 页 (4)根据二氧化碳密度和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回答此题。 根据已有知识,在情景相似的情况下,进行知识地大胆迁移,是解决新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15.【答案】3+ 2 = 2+ 2 + 2 石灰水已经完全变质 溶液变红色 硝酸银 【解析】解:实验室常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同时生成氯化钙、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 2 = 2+ 2 + 2。 【作出猜想】如果澄清石灰水已经完全变质,则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未见变浑浊,则可猜想 是石灰水已经完全变质, 【实验探究】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取
31、少量石灰水于 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实验结论是猜想 A不成立,则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 会观察到溶液变红色。 由实验结论,气体中有 HCl,检验氯化氢气体可用硝酸银溶液,则将生成的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中,产 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氯化氢气体。 故答案为: 3+ 2 = 2+ 2 + 2; 【作出猜想】石灰水已经完全变质; 【实验探究】溶液变红色;硝酸银。 根据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同时生成氯化钙、水,进行分析解答。 【作出猜想】根据澄清石灰水中,未见变浑浊,可能是石灰水已经完全变质,进行分析解答。 【实验探究】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
32、液变红,进行分析解答。 气体中有 HCl,即检验氯化氢的存在,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由一定难度,明确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可能原因,掌握氯化氢气体的检验方法、碱的化学性质等是 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2+ 2 = 23+ 2 氯化钙与碳酸钠不能共存 少量碳酸钠溶液 试管内有气泡产 生 腐蚀管道 加入过量的大理石 2 + 23= 2 + 2 + 2 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 钙沉淀和氯化钠,对溶液 pH 没有影响 【解析】解:(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 故答案为:2+ 2 = 23+ 2。 (2)(作出猜想)反应后废液倒在一起,溶液澄清,说明碳
33、酸钙全部反应,盐酸在与氢氧化钠反应时过量,混 合后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二氧化碳,因此溶质一定存在氯化钠和氯化钙,而盐酸是否有剩余, 无法判断,因此猜想就是除了氯化钙与氯化钠,验证盐酸是否存在;猜想二中碳酸钠与氯化钙不能同时存 在,两者会生成沉淀碳酸钙; 故答案为:氯化钙与碳酸钠不能共存。 (设计实验)验证盐酸是否存在,可以加入碳酸钠,利用盐酸与碳酸钠生成二氧化碳时,有气泡出现,判断盐 酸的存在; 故答案为:少量碳酸钠;试管内有气泡产生。 (反思拓展)废液中含有盐酸,盐酸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因此铁管道会被盐酸腐蚀溶解,造成管道 漏液;大理石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34、物为气体和中性物质,不会腐蚀管道,因此可 以加入大理石避免腐蚀发生; 故答案为:腐蚀管道;加入过量的大理石。 (1)开始时溶液 pH小于 7,说明盐酸存在,加入碳酸钠,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书 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 故答案为:2 + 23= 2 + 2 + 2。 第 11 页,共 11 页 (2) 溶液 pH不变,说明盐酸消耗完毕,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不会引起溶液 pH 的变化; 故答案为: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对溶液 pH没有影响。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据此书写方程式; (2)(作出猜想)根据实验现象及离子共存问题回答此题; (设计实验)根据盐酸的性质,加入合适的试剂检验盐酸的存在; (反思拓展)根据铁与稀盐酸反应的性质回答此题; 利用大理石不易溶解且与酸反应后生成物为中性的性质回 答此题; (1)根据题目中 pH的变化以及加入试剂的性质,判断为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 (2)氯化钙显中性,碳酸钙不溶于水,都不会改变溶液的 pH。 根据已有知识,在情景相似的情况下,进行知识地大胆迁移,是解决新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