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检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55920 上传时间:2020-10-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检测(一)一、选择题1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指的是()A陈胜、吴广起义 B楚汉战争C长平之战 D秦王嬴政完成统一答案D解析由“秦王”“六合”“西来”信息可以看出,李白赞扬的是秦始皇兼并六国,完成统一。2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来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A皇权至高无上 B三公九卿形同虚设C秦律严苛细密 D皇帝处理一切事务答案A解析“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都是皇权至高无上的反映。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

2、,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实现了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实现了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实现了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答案A解析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前,是我国奴隶社会盛行的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而秦始皇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打破贵族政治,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政治。4“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行省制度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A B

3、C D答案B解析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王朝所沿用,这套制度包括皇帝制、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故B项正确。行省制度是元朝时创立的,与秦朝无关。5如图所示,将“战国七雄”诸侯国的“马”字的不同写法统一为小篆字体,随后又发展为隶书的是()A齐国 B魏国C秦国 D秦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秦统一全国后“书同文字”的措施。“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代”才是秦国统一全国后的说法,故选D项。6谁当得起“千古一帝”?中国历代帝王吧发起的网上投票活动。数据如下:秦始皇(28.9%)、唐太宗(69.5%)、明成祖(14.4%)。唐太宗高居榜首的依据不包括()A开创“贞观之治”局面B灵活有效的民族政策

4、C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D解析“独尊儒术”是始于董仲舒时期的历史现象,当时处于汉武帝时期,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关系不大,故选D。7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对这句话的评论不正确的是()A以人为本的施政观点B兴兵备战的强国主张C不夺农时的让步政策D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答案B8有网友在网络上回答“中国古代最杰出的皇帝是谁”这一问题时认为是唐太宗李世民,下列理由不能成立的是()A吸取教训居安思危 B反躬自省千古名君C厉行刑法稳定秩序 D仁政爱民文德治国答案C解析唐太宗慎用刑法、减少死刑

5、,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9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崇尚儒家文化着力提升满族文化延揽汉族文士努力缓和民族矛盾A BC D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要阅读题干,依据康熙帝的作为进行思考。结合祭孔、听学、授官可知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提升满族文化”的内容,故B项符合题意。10观察下图中的绘画,画中诗为:“大漠孤城祁连山,戍楼遥望暮云间。西风忽报边关紧,十万兵勇过桥湾。”图中的清军“过桥湾”是为了()清军过桥湾图A平定三藩之乱 B挫败沙俄侵犯C平定噶尔丹的叛乱 D开发西北边疆答案C解析诗中的“祁连山”“大漠孤

6、城”等信息表明,清军要去西北平定叛乱,因此,C项符合题意。11清军入关后,在郑成功收复管理台湾三十多年后,据守于台湾的郑经之子郑克塽又投降清朝,对此正确的评价应是()A二者都应肯定 B二者都应否定C否定前者,肯定后者 D肯定前者,否定后者答案A解析A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打击了荷兰殖民侵略者,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清朝进驻台湾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二者均应肯定。12黄宗羲晚年为人撰写的碑铭传状和致友人书中赞誉康熙帝为“圣天子”,称清朝为“国朝”,并使用清朝年号。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统治得到汉族知识分子认可B康熙帝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C黄宗羲充分肯定君主专制制度D清政府不再限制知识分子言

7、论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黄宗羲认为康熙是“圣天子”,称清朝为“国朝”,并使用清朝年号。这说明康熙帝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B项符合材料信息;A项错误,清朝统治得到汉族知识分子认可,黄宗羲一人的思想不代表所有知识分子;C项明显错误,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D项错误,清朝实行文字狱。13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B唐太宗着眼于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C两人没有认

8、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D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董仲舒是从秦朝赋税繁重、贫富分化的角度评价的,唐太宗是从国家统一、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秦始皇;董仲舒持批评态度,唐太宗则是持肯定、颂扬的态度,故D项符合题意。14下列事件,其性质与另外三个事件根本不同的是()A平定三藩 B统一台湾C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D雅克萨之战答案D解析A、B、C三项都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国内战争,D项是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15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都()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C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民

9、族政策D实行了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答案A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新唐书材料三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施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蛊

10、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清史稿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措施?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3)根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古代政治家共同的历史贡献。答案(1)结束分裂局面,建立统一国家。(2)措施:设置州县,封官晋爵。评价:这是一种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促进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3)措施:决定在台湾设立

11、统治机构,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原因:台湾国防地理位置重要,关系到东南沿海的安全与稳定。(4)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解析第(1)问,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结束了以往争霸割据的局面。第(2)问,考查唐朝实行的边疆政策。第(3)问,清朝统治者鉴于台湾的重要地理位置,设台湾府,实施有效统治。第(4)问,不管何种措施,三位古代政治家本身就是属于统治阶层,当然其目的都是为维护统治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熙帝)平定三藩,扫清漠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指国库)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

12、费,谓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彩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清实录材料二康熙始终没有使中国越过封建国家雷池一步,始终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并且从那以后,旧中国与旧俄国在近代工业和科学水平上,在将近两个世纪里一直保持相当距离。刘大年论康熙(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皇帝的主要功绩。(2)你是否认同材料二中对康熙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爱惜民力;生活节俭。(2)评分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行文简洁流畅。如:不认同材料二中的观点。当时中国处于中国封建统治晚期,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闭关锁国的政策;现代科学技术力量不足;远离西方,受其影响较小等。所以,当时中国不具备超越封建制度的条件,康熙帝“越雷池一步”的可能性较小。康熙统治时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康乾盛世”局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人民版 >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