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54760 上传时间:2020-09-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辽宁省六校协作体辽宁省六校协作体 2021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文学理论在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和对话能力上存在缺失。结果,文学理论没有被创作 界重视,创作界认为文学理论不但没有提升其写作水平和认知水平,反而误读了他们的作品, 尤其是那种概念扎堆、生硬搬套西方批评理论的。 事实上, 我们都知道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活动的一整套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文学的基 本原理、 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相关知识

2、。 这些知识总是在一种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建构起来的, 因而文学理论说到底是特定历史语境中文学实践的产物。所以先有人们的文学创作实践, 再有 后来关于文学创作的批评和理论,正如先有诗经后有诗品 ,古今中外无不如此。所以 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是文学理论的活水源头,是原点。 那么,现在文学理论为何敢抛弃源头,甚至患上理论自大症,完全摆脱文学创作实践而自 我扩张?其根本在于理论有一种自我生成的特性。一个概念可以派生出其他相关概念,一种范 畴也可顺势推导出其他相似的范畴,比如从“意图”派生出“动机” ,再顺势推出“移情”或 者“童年记忆”等等。如此一来,理论的自我繁殖就容易使文学理论脱离文学创作实践,在

3、扩 张中凌虚高蹈,最终导致文学理论与现实的文学创作活动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对话关系。这正是 当下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悖离状态,也是文学理论难以创新的深度原因。 无论哪种文学理论,它们的有效性并不在于它们是永恒的真理,而在于它们能够解释某个 历史文化时期的文学作品,引导某一时代人们对文学的理解、思考以及实践。以为理论的建构 适用于所有时代、所有地域、所有民族的所有文学作品,其实是理论的迷途。 这种理论的自大状态必须改变。怎么改变?首先,回到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和文学事件所 建构的文学现场,也就是使文学理论再次回到源头,使理论重新历史化、事件化、语境化,在 文学创作实践中捕捉新的文学经验,获取新的知识,

4、建构新的范畴和理论。文学理论如果只在 中西文论中左冲右突,是没有出路的。脱离文学的创作实践,理论就失去了活水源头,就无法 摆脱创新瓶颈和发展困境,就只能愈加贫乏而僵化。 其次, 传统文学理论不少已经落后于文学创作实践,特别是落后于与网络媒介结盟的新文 学。当今已然是一个全球开放多元实践的文学时代。这个文学时代有一个重要特征,如果只用 一种文学理论,就无法有效完成对文学事件或文学现象的精准阐释。只有跨学科多知识的综合 性理论才能有效阐释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现在的文学创作、文学事件和文学现象,往往是多 元的、 错综复杂的文化语境的产物,只有动员和调集跨学科的理论资源才有可能与文学实践建 构有效的对

5、话关系,进而从事积极的文学阐释和比较研究。所以,当下的文学理论应当是一种 大文学理论,是跨学科的、多元交叉的知识集合体,是文艺学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 研究等众学科多元互动的综合性理论。这对我们的总体视野和知识背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向荣在文艺现场提炼文艺理论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学理论总是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建构起来的,因而先有文学创作,后有文学批评 和文学理论。 B.文学理论自大症的根源在于理论的自我繁殖, 文学理论难以创新的深度原因则是脱离文 学创作实践。 C.文学理论来源于文学实践,又高于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可以

6、与现实的文学创作活动不发 生对话关系。 D.文学理论既要正本清源,又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以适应全球开放多元实践的 文学时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由创作界对文学理论的误解、误读引发思考,逐层深入地阐明在文学现场构建文学 理论的观点。 B.文章针对当下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悖离情况, 从两个角度阐述了改变理论自大状态的 可行办法。 C.文章主要运用道理论证法,辅以例证法和对比法,有理有据地阐述了文学理论的发展与 创新问题。 D.文章按照“摆现象、析原因、提办法”的逻辑,分析当下文艺理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 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

7、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传统文学理论由于没有被创作界重视,缺失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和对话能力,结果患上 理论自大症。 B.文学理论虽是文学实践的产物,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时代、地域、民族的所有文学作品 和文学现象。 C.如果单纯用文艺学理论来指导丰富的文学创作实践, 就无法完成对文学事件或文学现象 的精准阐释。 D.文学理论只要关注文学实践,不玩概念游戏,就可摆脱创新瓶颈和发展困境,脱离理论 的贫乏而僵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

8、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 物之性” ,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 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 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 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 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 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 他们的做法是: 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 天下

9、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 ,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 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 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 “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 生, 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 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 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和新时代生态

10、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 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 45 亿年,产生生命已有 42 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 300 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 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 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 人是自然的产物,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自然孕育了人类, 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 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 生活。 ”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

11、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 球史便进入 “人类纪” , 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 随着文明的发展, 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 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 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 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 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 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 人类自己。 其实, 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学理依据在于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 共同体,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12、。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 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 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 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 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 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13、三点阐释 )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 ,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 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 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 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 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 ,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 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 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

14、味着人类并没有 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 束条件, 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 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 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 长期以来, 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 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 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 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 “我

15、们不要过分陶 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人们不 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 动性的统一。 总之, 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 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 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

16、 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 “善待地球” “掠 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 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 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 ,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 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

17、权,但地球的毁 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 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6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请结合以上材料 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 【英】萨基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着 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 而

18、, 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 他们有的荡来荡去, 无声无息; 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 黄昏, 在他看来, 是失意者的时刻。 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者的寻 根问底。 长凳另一端, 就在他身旁, 坐着一位老先生。 从他的神态里, 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 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 嘴里还狠狠地

19、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大好啊。 ”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 您的心情也好不了, ” 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事。 ”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 ”年轻人接着说道, “可是到了那 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 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

20、又逛 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 它在哪条街上。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一先令。买了 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 “您大概想,我讲的这 段遭遇荒诞无稽吧。 ”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 ”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 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 “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个够朋友的人,他 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

21、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他基本上已经 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 ”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 “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来。 “准把它丢了。 ”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 ”葛尔特茨比接 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着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说来怪可惜, ”葛尔特茨比想道, “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 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

22、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香皂。 ” 想到这里, 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 准备离去。 就在这时候, 他惊讶地喊了一声。 只见地上, 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 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忽 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候, 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据找到了, ”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 过去。 “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

23、您如不嫌弃,我可以 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 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 “幸好给你找着了。 ”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呜咽。他急忙跑开了。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 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 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 望来望去,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 “对了,丢了一块香皂。 ” (有删改) 7下列关于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刻意描绘了一起在黄昏时分的欺诈事件,使小说的故事背景、社会背景、人物命 运等

24、都涂染上了“黄昏”的具象而强烈的象征意义。 B小说围绕“一块香皂”叙事写入,三个人物、全部事件都跟香皂有关。它既能推动情 节发展,又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C作品情节构思扑朔迷离,以开放的架构给读者预留了再创作的空间,使小说具有了 “欧亨利”式幽默滑稽的效果,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D小说写出了小人物的“黄昏人生” ,展现了一个真实的“黄昏社会” ,并对“黄昏人生” 背后的人性价值堕落给予了不露声色的审视和批判。 8 小说开头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9有人说: “小说给出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并非那么简单,看似是年轻人单独行

25、骗,其实是年轻人和老先生合作设局甚至其中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曾经可能也是个骗子。 ”请 在文中为这段话中的观点找出依据。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434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时,字伸道,邛州人。初举进士,得学究出身;再试,中甲科。知华州郑县,转运使檄 州运米五万输长安,郑独当三万。时贻书使者曰:“会三万斛之费,以车则千五百乘,以卒则 五万夫,县民可役者才二百五十八户耳。 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 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华、雍相去百六十里,

26、一旦欲用,朝发而夕至矣。”使者从其言。 陆师闵干秦、蜀茶马,辟为属。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 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为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华州诸生有触忌讳者,教授欲 上之, 曰: “是间言语, 皆臣子所不忍闻。 ”时即火其书, 曰: “臣子不忍闻, 而令君父闻乎?” 张商英罢相,言者指时为党,出知耀州,又降通判鼎州;未赴,提举河东常平。岁饥,发 公粟以振民。童贯经略北方,每访以边事,辄不答。还为大晟典乐,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内 侍何谪监衡州酒,犹领节度使,时奏夺之。 召为工部员外郎,改礼部,兼辟雍司业。大观兴算学,议以黄帝为先师。时言:“今祠祀 圣祖,祝板

27、书臣名,而释奠孔子,但列中祀。数学,六艺之一耳,当以何礼事之?”乃止。迁 太仆少卿。 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蔡攸闻之,以告王黼, 黼怒,斥为腐儒。时求去,以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俄提举上清太平宫。西归,遇其里人赵雍, 为言:“取燕必召祸。吾老,得不遭其变,幸矣。”累岁而卒,年七十八。 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节选自宋史吴时传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 达 B. 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

28、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 达 C. 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 达 D. 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 达 11.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学究,古代是读书人的泛称,文中指吴时第一次应举进士,考取了学究。“学究”是科举 中的科目名,后来一般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 B. 斛,原是古代量器,后指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一斛。 C. 教授,文中的“教授”是学官名,在宋代是指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

29、员。 D. 文中的“六艺”和韩愈的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中的“六艺”意思相同。 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吴时办事灵活,所提建议利国利民。他进士及第后任职华州郑县,接到运送粮食到长安的 指示,他建议“移兵于华”以节省运费,转运使听从了他的建议。 B. 吴时宽宏大量,大力提倡言论自由。他担任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时,华州有的 诸生写文章触犯了忌讳,吴时对当地教授写信举报此事非常恼火。 C. 吴时狷介耿直,不惧怕跟权势结怨。童贯经略北方时常以边防事务问他,他总是不回答; 宦官何谪监衡州酒税仍兼任

30、节度使,吴时上奏取消了他节度使之职。 D. 吴时学识渊博,撰写文章倚马可待。他写文章很敏捷,从来不打草稿,下笔就能写成,京 师两个学府里的人称他为“立地书橱”。“立地书橱”这个成语即源于此。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 (2)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引 洪 适 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

31、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注】子月:农历十一月。圉圉:困而未舒的样子。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 南,这里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上片“子月”一句为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渔人捕鱼的节令气候,也为下文诸多内容作了张 本。 B. “巨鱼”以下三句,写巨鱼漏网,圉圉而去,但是渔人不以为意,因为他本来就志不在鱼, 是想表达壮志难酬的无奈。一个“从”字尽显其洒脱旷达状。 C. 下片“昨夜”二句不仅勾勒了优美的意境,也通过时间和场景的迅速变换,表现了渔人生 活的旷放无拘。 D. “不知”一句,藏辞锋于婉

32、转之中,由对渔人一家生活的描写,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 示,名为渔人的“不知”,实为作者的“深知”。 15. 渔夫(渔父或渔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试将本词中的渔夫与柳宗元江 雪中“独钓寒江雪” 的渔翁作个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1 小题,小题,6 6 分)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过秦论中“_,_ ”两句形象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 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 望海潮中“_,_”几句,写达官贵人不思离去,还要将好景 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仙境。

33、这也从侧面烘托出西湖之美。 (3) 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 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 “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笔“文房四宝”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随着文化的发展,毛笔 被赋予很多_。毛笔虽然是一种书写工具,但是它所衍生出来的毛笔文化, 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体现在了“用笔之道”上。 “用笔之道”便是“做 人之道”,简单来讲,就是外柔内刚。毛笔的毛很软,蘸上墨后则要写出力度,要 _,这就叫以柔克刚。毛笔的毛是个柔软的东西,写出来的字却很有风骨

34、, 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学。把那么多柔软的毛集中在一起,体现了君子_的文 化理念。每个人_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但是都朝着相同的目标努力前进, 彼此尊重,形成合力。那么在我们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散, 这就是智慧的中华民族。 17.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毛笔文房四宝之一”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 项是(3 分)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吱前面一个紧急刹车,我自行车的前轱辘差点顶住了那辆车的尾灯。 C一首优美而真挚的小诗可能长久地波动人们的心弦只要人们的心中还存有诗意。 D“娘娘!”这种叫法,是我们地方上对年龄长于自己母亲的女人的昵称。 18.依次

35、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内涵 入木三分 和而不同 都 B内含 入木三分 和而不同 虽然 C内涵 大笔如椽 同而不和 都 D内含 大笔如椽 同而不和 虽然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那么我们在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散,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智 慧。 B所以在我们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散,这就是智慧的中华民 族。 C那么我们在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能让它散,这就是智慧的 中华民族。 D所以我们在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能让它散,这就是中华民 族的智慧。 20.

3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围棋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古老的博弈游戏,_,围棋具有令人难以置 信的深度和微妙之处,堪称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棋类游戏。国际象棋的变化可能性为 10 的 48 次方,而围棋的变化可能性大约是 10 的 170 次方,这是非常庞大的数字。在已经观测到的宇 宙中,原子的数量是 10 的 80 次方,换言之,即使可观测到的宇宙中每个原子都能存储一种围 棋的局面,也存不完。正因为_,一直以来围棋都被视为人类智慧王国的 最后“堡垒”。可以说,AlphaGo(阿尔法狗)的胜利创造了一个里程碑

37、,因为在此之前,人们 相信_。 2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简要概括其信息。要求:要点全面;表述连贯;不超过 45 字。 (5 分) 版 画 是 绘 画 形 式 的 一 种 。制 作 版 画 ,要 先 用 刀 具 在 版 上 刻 出 画 面 , 也 可 以 用 化 学 药 品 在 版 上 腐 蚀 出 画 面 , 再 复 印 到 纸 上 。 所 用 的 版,可 以 是 木 版 、石 版 、铜 版 、锌 版 、 麻 胶 版 等 ;形 成 的 作 品 可 以 是 单 色 的 ,也 可 以 是 套 色 的 ;制 作 时 ,可 以 采 用 凹 版 、凸 版 、 平 版 、 孔 版 、 综 合 版 、 电

38、脑 版 等 方 法 。 四、写作(四、写作(6060 分)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 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你认为当今的时代还 有英雄吗?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于 2020 年 9 月 8 日上午 10 时在北京人民 大会堂隆重举行。在雄壮的向祖国英雄致敬乐曲声中,习近平为国家勋章 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一一颁授勋章奖章,并同他们亲切握手、表示

39、祝贺。 钟 南山获得“共和国勋章”,张伯礼、张定宇、陈薇获得“人民英雄 国家荣 誉称号”。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感触或思考 ?请你准备一篇面向“复兴中学”全 校同学演讲的稿件,表达你的看法或认识。 要求 :自 拟标题 ,自 选角 度, 确定 立意 ;不 要套 作, 不得 泄露 个人 信息 ; 不少于 800 字。 语文试题答案语文试题答案 1.C(混淆是非。 “文学理论可以与现实的文学创作活动不发生对话关系”错。原文说的是 “理论的自我繁殖就容易使文学理论脱离文学创作实践最终导致文学理论与现实的文学 创作活动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对话关系。这也是文学理论难以创新的深度原因” 。 ) 2.A(张冠

40、李戴。 “创作界对文学理论的误解、误读”错,应该说,当下的文学理论无视文 学实践, 误读文学作品,“患上理论自大症” ,“在反思能力、 创新能力和对话能力上存在缺失” , 导致“文学理论没有被创作界重视” 。 ) 3.B(A 项,颠倒因果。据文意可知,由于传统文学理论患上理论自大症,且“在反思能 力、创新能力和对话能力上存在缺失,结果,文学理论没有被创作界重视” 。C 项,遗漏信息。 原文说的是“如果只用一种文学理论,就无法有效完成对文学事件或文学现象的精准阐释” , 选项中漏掉限制词“有效” 。D 项,说法绝对。 “只要关注文学实践,不玩概念游戏,就可摆脱 创新瓶颈和发展困境,脱离理论的贫乏

41、而僵化”错。据文意可知, “当下的文学理论应当是一 种大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研究等众学科多元互动的综合性理 论” 。 ) 4 (3 分)C(A.理解概念有误,文中“差等之爱”指对人的爱也有亲疏之别,并非“对 所有人一视同仁” 。B.夸大人类对地球的作用,错在“更离不开” “才有了” 。原文“地 球可以没有人类” ,说明对地球而言, “人类的力量支持”绝非必要。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 主宰者” ,对人类的界定错误。 ) 5 (3 分)B(是相同的。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应和谐仁爱,其“尽 物之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尊重了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在

42、关系。 ) 6. (6 分) 了解自然。 加强对自然规律的了解, 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爱护尊重自然。 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 。适当利用和改造自然。遵 循自然规律, “杀伐以时” (控制自我欲望, 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 (每点 2 分, 意思对即可) 7C( “扑朔迷离的开放情节”不是欧亨利的典型风格,本文也没有“幽默滑稽的效果” 。 “欧亨利”式的小说以戏剧性的情节和出乎意料的结尾而引人入胜,常常具有批判讽刺的效 果。 ) 8为人物出场做铺垫。小说开头写暮色苍茫,夜幕昏暗,这为小说中三个失意落魄的 人物的出场提供了昏暗模糊的背景。 使情节展开自然合理

43、。因为昏暗的环境,使得老人丢香皂、找香皂,葛尔特茨比从 怀疑到相信进而资助年轻人等一系列情节的展开自然而合理。 暗示了故事的结局。开头昏暗凄凉的背景暗示了葛尔特茨比从怀疑一切到最终被骗 的可悲结局。 (每点 2 分) 9“年轻人和老先生合作行骗” : “老先生”离开长凳时遗落了香皂, “他坐过的地方几 乎立即就被一个年轻人占领了” 。 这便是合作的明证不能将空位让与无关之人占据。(2 分)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曾经也是个骗子” :葛尔特茨比初见“年轻人”时,一眼就看 出他的企图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对方尚未说话,仅仅一个表情就使他立刻警觉起来。他不 动声色地听完“年轻人”的故事,嘴上应付说“并非

44、完全不可能”而内心已经确认对方是个幼 稚的骗子,然后得意地指出行骗剧本中的破绽。他对“年轻人”的言行有着准确的了解,说明 他深谙其道,可能曾经也是“同道中人” 。 (4 分) (文中依据不止一处,言之成理即可) 10. 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 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 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 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章楶欲以御 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这 段话是说“章楶想推荐吴时为御史,吴时极力

45、辞绝。徽宗求直言,远方的臣子上奏章,封口标 识大多不能遵照格式,有关部门都退了回去,吴时提出建议,使奏章得以呈达” , “力”为副词, “极力”的意思,修饰“辞” ,其后不可断,排除 CD 两项; “封识”为名词, “封口标识”的意 思,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 A 项。故选 B 项。 11.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 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 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 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

46、,D 项, “文中的六 艺和韩愈的师说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中的六艺意思相同。是指礼、乐、射、 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错误, 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故 选 D 项。 12.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 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 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 项, “吴时宽宏大 量,大力提倡言论自由”错误,选项夸大其辞, “吴时对当地教授写信举报此事非常恼火”的 理解也有误,从文中来看, “火其书”的意思是“烧了举报信” ,选项

47、曲解实词的意思。故选 B 项。 13. (1) 古代打仗时就背着粮食去供养军队,没有战争时就移动军队以便得到粮食,如果 能够把军队调到华州,那么前面所说的费用就能够免掉。(用师,赢,诚各 1 分,大意 2 分) (2)又因为上朝入对时论及夺取燕州之事,吴时说: “祖宗盟誓的血迹还没有干,改变必 定会招致祸乱。 ” (进对,渝,速各 1 分,大意 2 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 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 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 “用师”

48、 ,打仗, 作战; “赢粮” ,担负粮食,引申指携带粮食; “事” ,战事,战争; “以” ,目的连词,来; “诚” , 如果; “于” , 到; “前费” , 前面所说的费用。 第二句中, “因” , 因为; “进对” , 上朝入对; “取” , 夺取; “渝” ,改变; “速” ,招致。 14.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内容的理解。B 项“志不在鱼” “壮志难酬”错,对 巨鱼漏网,渔人也是无可奈何。 15. 江雪中展现的是一个超然物外、沽身自好、不向世俗妥协的渔翁形象,是一个明 显地带有某种政治色彩的隐士。(3 分)而本词中的渔夫却是一个真渔人,他生活贫困艰辛,但 又乐观旷达,只要没有“人世多离别” ,一家人能聚首 在一起,纵使“衣百结” ,也是快乐与 满足的。(3 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此题属于比较阅读,就意象“渔夫”命 题,其实就是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需要结合诗词的情感分析等。如江雪中展现的是一 个超然物外、沽身自好、不向世俗妥协的渔翁形象,是一个隐士。而本词中的渔夫却是一个真 渔人,他生活贫困艰辛,但又乐观旷达。 16 (1).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3). 六朝旧事随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三上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