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应和 教案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51810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 应和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1课 应和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1课 应和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1课 应和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单元概述 西方诗歌从 19 世纪后半叶法国象征派开始,抛弃对世界的理性认识和对现 实生活的如实描写, 一味遁于恍惚的个人内心世界。 诗人们通过不同的语言组织, 让常见的文字产生神奇的魔力。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的先驱人物, 而艾略特作为 后期象征主义的杰出代表,有“西方现代诗歌的里程碑”之称。他给“荒原”人开 的拯救药方,就是皈依上帝。本单元的诗文将带领我们领略这些大师的风采。 课程目标 1.讲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展示现代诗人在语言形式方面的多种实验。 2.介绍一些现代诗歌手法,如象征、通感、意象并置、思想知觉化等,让学 生感受到语言的更多可能性。 3.阅读一些有难度的诗歌, 挑战固有的语言习惯,

2、 从而拓展学生的审美经验。 学法指导 1.了解一些现代派诗歌的基本常识。 2.反复诵读,分析诗歌语言的特点和诗人使用的手法。 3.试着写包含现代派诗歌技巧的诗句。 1 应应 和和 把握发出香味的那一刻 又是木兰花开的季节了。 喜欢木兰花,是因为它那阵香味,尤其在晚上和清晨,香味有时令人精神一 振,有时令人昏昏陶醉。它的味道,没有其他花儿能够代替。 小时候,家里窗外种了一棵木兰,植于钵中,楚楚可怜地开三四朵花,后来 见它开十多朵,惊讶于它的成长。 往外头跑,才知道木兰可长成小树,花开得更茂盛。 为求理想,渐渐地,忘记木兰长得多高。 略为安定, 又看见木兰, 它的花只有毛笔盖子那么大, 像一把合起

3、来的雨伞, 发出清香。 年纪渐长,一年一度,又闻见木兰香味。它在哪里?抬头一看,它已变成一 棵苍劲的树,所结花朵,成千上万。可惜花儿寿命极短,落在地上,终化为泥。 见四五十岁的女人,年轻儿女偷偷地说:“看她把木兰花插在髻上,一大把 年纪,还这么爱美!” 现在, 年轻儿女已四五十岁,却拒绝被叫作老人家取笑别人的人被别人 取笑了,是报应。 花开花落,又花开花落,瞬息间的事。唉,何必那么认真!何必那么伤感! 最主要的,还是把握住发出香味的那一刻。 一、作者简介 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象征派诗歌先驱,现代派 的奠基人。 波德莱尔从 1841 年开始诗歌创作, 1857 年

4、发表传世之作 恶之花 。 1861 年,波德莱尔申请加入法兰西学士院,后退出。作品有巴黎的忧郁 美 学珍玩 可怜的比利时! 等。 二、作者语录 1.不懂得使自己的孤独为众人接受的人,也不懂得在碌碌众生中自立。 2.我的心思不为谁而停留,而心总要为谁而跳动。 3.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骛的人。 4.而终将归于黑暗的眼睛,无论曾多么光彩照人, 也只不过是一面充满哀 怨的镜子。 5.唯有能证实和别人平等的人才和别人平等,唯有懂得赢取自由的人才配享 有自由。 三、写作背景 波德莱尔在苦闷中写诗,但发表的不多。1848 年革命中,他参加过武装起 义,但起义失败,路易 波拿巴称帝,使

5、他圣西门式的空想社会主义破灭。在此 情况下,波德莱尔受美国诗人爱伦 坡的启发,创作了恶之花 ,并于 1857 年 出版。此书一出,舆论大哗,波德莱尔也一举成名,但他因恶之花成的名却 是“恶之名”,成了“恶魔诗人”。法兰西帝国法庭曾以“有伤风化”和“亵渎宗 教”罪起诉他,查禁恶之花并对他判处罚款。波德莱尔推崇布瓦洛在诗的 艺术中说过的一句话: “一首没有瑕疵的十四行诗,抵得上一首长诗。 ”波德莱 尔使法国的十四行诗第一次走上了西方诗坛。 一、字音识记 1.生难字 熟稔 (rn) 轩 昂(xun) 琥珀 (h p) 麝 香(sh ) 篆 烟(zhu n) 2.辨形组词 稔(熟稔) 捻(捻东西) 箫

6、(洞箫) 萧(萧条) 谐(和谐) 楷(楷书) 二、词语辨析 1.期间 其间 “期间”,名词,(某段)时期里面。“其间”,方位词,有两个义项:一是那中间, 其中;二是指某一段时间。“期间”不能单独充当时间状语,使用时前面必须添 加修饰语,如“在此期间” “这期间” “长假期间”等; “其间”可以单独使用, 其前无须添加任何代词或修饰语,因此“那其间” “这其间” “在此其间”等用法 都是错误的。 春节期间,山西省各级公安机关精心部署,广大公安民警坚守工作岗位,通过 严格落实各项安保措施,圆满完成了春节安保任务。 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专 业学习。 2.

7、熔化 融化 溶化 “熔化”,动词,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为液体。“融化”,动词,(冰、雪等)变 成水,一般指自然环境下的物态改变。“溶化”,动词,(固体)溶解,如“砂糖 放在热水中就会溶化”;也可指(冰、雪等)变成水,此时同“融化”。 保险丝是电路安全的报警器。 当电路里的电流超过允许值时, 保险丝就会熔化, 从而切断电源,保障线路和电器的安全。 近日气温明显回升,山东黄河封河段冰凌逐步融化,至 12 日,东营市垦利县 王院村险工附近最后一段封河顺利开通,全线平稳开河。 肥皂一经使用,便会逐渐溶化,甚至消失殆尽,但在这之间,却能使被洗物尽 涤肮脏。 三、词语积累 1.熟稔:很熟悉。 2.凝视:聚

8、精会神地看。 3.轩昂:形容气度不凡,精神饱满。 一、主旨归纳 这首诗集中阐发了象征主义的世界观。强调了世间万物之间相互关联。这首 十四行诗在表达一种美学见解的同时,其本身也是对这种美学见解的具体演示: 自然是一座庙堂,那里活的柱石有时候传出模糊隐约的话音。人穿过象征的森林 从那里经行,树林望着他,投以熟稔的凝视。如悠长的回声、遥相应答的和歌。 二、句段点评 1.正如悠长的回声遥遥地合并, 归入一个幽黑而渊深的和谐 点评 “象征的森林”本身就是宇宙、人生的一个象征,在不同事物的相互 呼应中,所有的存在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在人的感官、内心之中,深藏着这 个“整体”的秩序和奥秘。 2.具有着无极

9、限的品物的扩张, 如琥珀香、麝香、安息香、篆烟香, 那样歌唱性灵和官感的欢狂。 点评 诗人好像很有兴致,继续渲染出一个无限扩张的“香味世界”。许许 多多古怪的“香味”,都发出自己的声音, “歌唱性灵和官感的欢狂”。 三、重点突破 结合诗作的第三、四两节,分析“通感”的手法。 提示 第三节诗人在不同的感官之间架起桥梁,试着想象:为什么“香味” 会“新鲜如儿童的肌肤”“柔和有如洞箫”“翠绿有如草场”呢?香气同触感相似 (“新鲜如儿童的肌肤”);这些香味随之又可以从声音得到理解(“柔和有如洞 箫”);最后融入视觉之中(“翠绿有如草场”)。不同感觉互相呼应,因为它们全都 趋向同一道德概念: 纯粹。 这

10、有违一般的常理, 却扩张了我们经验的可能, 颜色、 触觉、气味与乐音,错综在一起,同时唤醒读者的各种感官。至此,诗人好像还 没有尽兴, 第四节继续渲染出一个无限扩张的“香味世界”。 许许多多古怪的“香 味” ,都发出自己的声音, “歌唱性灵和官感的欢狂” 。 “通感”像一只化学烧瓶, 让观念与经验,以及不同的感官,在其中剧烈地发生“化合”作用。 四、写作特色 通感手法的运用。将“香味”先后比喻为“儿童的肌肤”“洞箫”“翠绿的草 场”,使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气味,有了鲜明的可感性。 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 法波德莱尔 大街在我的周围震耳欲聋地喧嚷。 走过一位穿重孝、显出严峻的哀愁、 瘦长苗条的妇女,

11、用一只美丽的手 摇摇地撩起她那饰着花边的裙裳; 轻捷而高贵,露出宛如雕像的小腿。 从她那像孕育着风暴般铅色天空 一样的眼中,我像狂妄者浑身颤动, 畅饮销魂的欢乐和那迷人的优美。 电光一闪随后是黑夜!用你的一瞥 突然使我如获重生、消逝的丽人, 难道除了在来世,就不能再见到你? 去了!远了!太迟了!也许永远不可能! 因为,今后的我们,彼此都行踪不明, 尽管你已经知道我曾经对你钟情! 品读:喧闹的大街,虽然挤满了各种各样的人群,然而每个人都匆匆忙忙,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奔波,也同样有很多人渴望爱与浪漫,然而,熙熙攘攘 城市里你会轻易找到自己的幸福吗?生活在现代的都市, 天知道有多少这样“交 臂而过”的故事在上演呢?只不过,波德莱尔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将心中的块 垒坦率而真实地表达在他的诗歌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