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铁生,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奖 评价: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 人敬佩的作家之一,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史铁生其人,2002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那段授奖词也许是对他最精当的概括
2、:“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爱情,史铁生在随笔重病之时中写道:妻子没日没夜地守护着我,任何时候睁开眼,都见她在我身旁,我看她,也像那群孩子中的一个。我说:“这一回,恐怕真是要结束了。”她说:“不会。”我真的活过来。太阳重又真实。昼夜更迭,重又确凿。我把梦里的情景告诉妻子,她反倒脆弱起来,待我把那支歌唱给她听,她已是泪眼涟涟。这段文字曾经让我感动了很久,但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
3、陈希米对史铁生的爱比我们眼前的文字要深厚得多。,他的爱情,作为一名翻译家,陈希米女士牺牲了很多自己的事业,全力保护爱人。为了和史铁生通上电话,我和陈希米女士接触了很多次。第一次,陈希米耐心地“盘查”了我的“出处”;第二次,陈希米爽快地告诉我,关于史铁生作品的事情,最好还是亲自问他;第三次,当我提出想对史铁生进行采访时,陈希米怒了,她告诉我,史铁生不接受任何采访。后来我才知道,一个同行两年前采访他的时候,谈话持续了不到一个小时就无法再进行下去了,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对话,对史铁生的身体而言,却是太过沉重的负荷。,他的文字,“您现在的写作状态是怎样的呢?”我问史铁生。“每周三次透析,一、三、五下午,
4、剩下的时间就不多了,只在上午时精力好一些,写作也是在上午完成的。”他说。这个答案并没有令我吃惊,因为我知道在写病隙笔记的时候,由于身体原因史铁生甚至每天只能写几行字。想象他写作的艰难,我短暂沉默了,但电话那头的史铁生却笑了起来,“作透析就像是去上班,有时候也会烦,但我想医生护士天天都要上班,我一周只上三天比他们好多了,就当我是和医生们一起上班啦。”这就是豁达的史铁生,面对我的感叹,他说:“幽默包含着对人生的理解。”,他的文字,21岁在清平湾插队时,史铁生一次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于是他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疾了双腿”,一个本是活蹦乱跳的男孩子只有靠两手摇
5、着轮椅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年轻的史铁生曾经长达10年都无法理解命运的安排,觉得自己的生命就是一场冤案。很自然地,他质疑自己活着的必要性,也曾想到过用自杀的方式抗议,但他最终找到了文学这条路来解放自己。史铁生说:“我从双腿残疾的那天,开始想到写作。孰料这残疾死心塌地一辈子都不想离开我,这样,它便每时每刻都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就是说,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他谈不幸,作家莫言说:“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很多人知道史铁生,都是因为陈凯歌早年改编自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的电影边走边唱,电影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贯穿始终
6、:“千弦断,天眼开。”这句话的背景是盲人琴师的师傅说过,弹断的第1000根琴弦能带来光明。盲人对于光明的渴望,残疾了双腿的人对于行走的渴望,从来不会停止,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我们始终能够读到这样的渴望,他从来没有掩饰过。我们的话题谈到了命若琴弦,“这算不算是您转折性的一部作品?”我问道。“算是吧。在命若琴弦之前我写的是残疾人,这是一个个体的问题,是我个人的问题;命若琴弦之后,我发现所有人都是残疾的,我开始写人的残疾,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是整个人类面临的困境。”史铁生说。,史铁生的作品,我曾经问过我身边的人,史铁生的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有人说是一种达观和情怀;有人说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力量。但
7、更多人喜欢史铁生是因为那些软化人心、温暖人心的亲情故事。比如在合欢树、我与地坛等作品中,那个一直默默陪伴在他身边的母亲.一位残联的朋友曾说过:“因为自己是残疾人,生活上处处需要别人的帮助,于是对亲情和爱有更深的体会。”史铁生也是这样,对于一个健全人来说,那些细心、琐碎的关心会被我们忽视,而只有在一个常年累月需要人照顾的人那里,才会记得更深,感激更深。所以史铁生说:“爱是人类惟一的救赎。”,合欢树赞颂的主题是什么?,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我与地坛(节选),合欢树这篇
8、文章哪类词语用得最多?,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上特点?,前半段回忆;后半段重点写合欢树。,两者之间的关系?,前段的回忆就是了后文写合欢树铺垫。,十岁那年,作者起笔写了什么?表达作用和效果?,明确:通过细节的回忆,写了儿子对母亲的最初的记忆,写了母亲的好强,爱美的性格。 作用:与下文母亲全身心照顾“我”和衰老早逝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我”的生病给母亲的命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母亲在为治“我”的病奔波劳累并支撑“我”生活下去的岁月中,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不懈努力。,二十岁,作者二十岁后,母亲有了怎样的变化?,明确:好看华发;爱美、能干心里只有儿子;争强好胜隐忍退让;,这部分作者写了几件事?什么手法?,
9、明确:为“我“治病; 为“我”借书; 推“我”去看电影;鼓励我好好写作; (细节: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我与地坛:“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二十岁,这部分母亲的形象?,明确:母亲是一位对生命有崇高理解的母亲,懂得为儿子寻找一根精神支柱,比什么都重要。,点评:正是母亲始终如一的“抱着希望”,再造了“我”。诚如高尔基所说,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三十岁,说说阅读这段的感受,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点评:当母亲只活到49岁,因过度操劳早早离去后,作者的悲伤越积越深。文章用了一半的篇幅,静静流淌这份怀念之情。“我”的每一步成功,都与母亲紧紧相连,饮水思源,不禁唏嘘。,
10、第五段,“我”是怎样的一种心情?而后为何“安慰”?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点评:内疚之情。为自己使母亲奔波劳累而早逝感到内疚。,戴叔伦曾在沅水边凭吊屈原,“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被后人评为“此格最高”,史铁生何尝不是!,最后一句话,以景结情,感伤无限。,王安忆评价: 在叙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合欢树,写合欢树之前,又写了什么?,明确:院子里的一群老太太。,大家看,写这群老太太,主要写了她们的什么?,明确:“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说明一群老太太是善良、忠厚、慈爱的老太太,非功利的。,合欢树,她们最关心什么?,她们一起聊天,为何从来不提母亲?,明确:怕他伤
11、心,更怕他忘了母亲,从“终于”可以看出。,合欢树,体会“终于”包含几层意思?,明确:时间的等待;头脑的酝酿、以及行动的努力。“终于”是邻居们担心“我“伤感,表现了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小结:文中写老太太,除了使主题更有厚度,还有过渡的作用。,合欢树,如何理解“一阵抖”?,明确:因为合欢树是由母亲一手栽培而成,它象征着母亲的爱,作者为自己将曾经的往昔淡忘, 如今也无法报答母亲而感到愧疚、悲痛,因此当别人提及时,他倍感震动。,作者为何不进去看合欢树?,明确:一方面想要忘记那种丧母的悲痛,另一方面,对母亲的那份愧疚使得作者难以面对象征母爱的合欢树。,王安忆的评价: 情感经过历练逐步趋向理性。,合欢
12、树的由来,母亲为何把路边的“含羞草”搬回来?,明确:母亲是爱美的;“含羞草”生命力顽强;和母亲一样朴素,美丽不张扬;母亲在史铁生眼里就是一个温柔而又坚强的女人。,文中有两个副词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明确:“竟”、“却”,给史铁生一种深深的震撼。,合欢树的由来,母亲为何把路边的“含羞草”搬回来?,明确:母亲是爱美的;“含羞草”生命力顽强;和母亲一样朴素,美丽不张扬;母亲在史铁生眼里就是一个温柔而又坚强的女人。,文中有两个副词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明确:“竟”、“却”,给史铁生一种深深的震撼。,合欢树的由来,作者详细记叙了母亲培育合欢树的过程,,为什么?,明确:母亲对合欢树精心摆弄的过程就是对“我
13、”的精心呵护的过程,写树就是写人。母亲对合欢树从忽视到精心侍弄到后来的再次遗忘,都是因为对儿子的深切关爱。,作者对合欢树态度的变化?,明确:忘记(治愈伤痛,让记忆淡去。)找借口不去(愧疚悲痛,无法承受之重)老记着(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合欢树的象征意义,文中几次写到合欢树?,明确:4处,合欢树的象征意义?,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树是母亲种的,母亲死了以后没有人照料,然而现在还活着,就像她的爱子没有母亲照料仍顽强地活着。) 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实物,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它是母亲曾活在人世的见证。它好像是母亲的化身。 合欢树和它晃动的树影,象征着作者对母亲的不尽思念。 合欢树也是这
14、一段生命历程的见证。,难句理解,“悲伤也成享受”。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为母亲去世,自己命运坎坷而悲伤,对人事的代谢感到无奈,悲伤本是痛苦,但是过去的生活,母子共同为治病相扶持而走过的艰难过程,在母亲去世后,成了“我”怀念母亲最好的凭借和寄托,往昔历历在目,“我”更真切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因而,悲伤成了享受,感受母爱恩泽的享受。母爱鼓舞着作者,悲伤之后是对生活的信心。,难句理解,为什么文章要多次(3次)提到那棵合欢树的影子,提到那个小孩儿,有何用意?,明确:意蕴无穷。 作者从孩子身上折射出了自己,想到了童年的事。 他的散文给读者一种神秘感。是不是母爱的感召,终于让一个残疾的儿子成为著名的作家
15、?是不是因为母爱的感召,让那个不懂事的孩子,整天望着树影,不吵不闹。 结尾作者想表现:母爱是普遍的、永恒的,又是独特的。 效果: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王安忆:理性最终孕育着哲学的果实。,小结:想想屋内幸福的三口之家与窗外的树影相映成趣的画面,可以让“我”有多少愧疚,更有多少安慰!仿佛过去对母亲的狂躁与伤害,可以借此补偿。耐人寻味的是,文中所有的“母亲”,在结尾处化为“妈妈”。(泰戈尔说,妈妈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这份母子深情,再一次得到了升华。),“母亲”,在结尾处化为“妈妈”。,泰戈尔说,妈妈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这份母子深情,再一次得到了升华。,小结:史铁生是真正获得了宁静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生硬的,反而是极其敏感、极其温柔、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庄子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