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认识地球 教学设计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49902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认识地球 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1认识地球 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1认识地球 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章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地球的面貌 第一第一节节 认识地球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认识地球仪。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 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

2、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搜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 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 需要多方 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一)讲授新课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

3、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的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 思考,大胆假设。 思考、回答、分析。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二)认识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 思考、回答、交流。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6371 千米 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 表面积 5.1 亿平方千米 学会描述 重在描述地球大

4、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五)达标反馈 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 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讨论、交流、回答。 (六)了解地球仪 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 在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 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 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展开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地轴、两极。 观察地球仪,分组交流认识地球仪。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三、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人类对

5、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 多方考证的, 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 勇于探索, 用实践认识真理。 要勤思考, 常体验, 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 养成思考、 观察的习惯。 【板书设计】 球的形状是球体。 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对地球形状的证明。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 6371 千米,表面积 5.1 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 4 万千米。 认识地球仪 第二章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第一节 认识地球认识地球 第二课时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经纬度的划分方法。 2记住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

6、,涉及高中立体几何的知识,学生难于理解;同时注意学生年龄 特征,所以应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动手、动脑和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结合多 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水 平。 2通过经纬度变化规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而规律 又是可以被认识的。 【重点难点】 重点 1经度、纬度的划分。 2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 难点 1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2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地球仪上的线分别叫什么?可以有多少条?如何识别它们?

7、观察地球仪, 看看他们是如 何区分的。 学生回答:经纬线可以有无数条,分别标注度数加以识别。 二、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师讲:区分各条经纬线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给它们标度数,给纬线标度数叫纬度,给经 线标度数叫经度。 (一)经线和纬线 提问: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 表,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 经线 纬线 概 念 圆弧状况 长度 指示方向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 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设计意图:对经纬线的特征的学习,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在学生活动

8、的 基础上,最后完成表格,使学生认识到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便于了解相近事物 的特征。既要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将知识内容融于其中。 (二)经度和纬度 提问: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哪条线?因为它具有唯一性,所以被定为纬度的起点。 学生观察地球仪并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是赤道。 提出要求: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讨论纬度、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一会 儿请各小组的同学用合适的方法(语言、图示等)描述。 参考问题: (1)以赤道为起点,纬度数值的大小排列有什么规律? (2)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3)纬度在地球仪上是怎样排列的?如何

9、区分度数相同的纬线? (4)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它们的纬度是多少? (5)南北半球和南北纬的划分有什么关系?北纬是否全部在北半球,南纬是否全部在南 半球? (6)人们将哪一地区划分为低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及高纬度地区? 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教师引导归纳填表,学生按文字叙述记录也可以) 承转:纬度的划分比较简单。经度的划分比较难,请同学们讨论完成经度划分、东西半 球划分的内容。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观察更仔细,总结归纳的更准确,更利于理解和掌握。 参考问题: (1)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2)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3)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说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

10、什么特点? (4)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有何意义? 讨论结果可以按项目填入表中: 纬 度 经 度 起点(0)度 赤道 本初子午线 度数划分 示意图 半球划分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在教科书第 19 页“北半球与南半球”图上标注主要纬线的度数,描绘回归线、极圈、 赤道等纬线。 指出南北两极点和纬度值。讨论回答问题。 (1)起点是赤道,向北向南增大。 (2)最大值出现在两极,最大度数为 90。 (3)为了区分,赤道以北为北纬,赤道以南为南纬。 (4)回归线的度数为 23.5,极圈的度数为 66.5。 (5)南北纬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一致。 采取与上面同样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1)经度划分的起点是本

11、初子午线。 (2)最大度数为 180。 (3)从 0经线向东向西增大。 (4)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 和 160E。因为这一经线圈基本上从大洋上通过。 提问:根据以上的练习,请同学们思考:经纬网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设计】 经线和纬线 经线 纬线 概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 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 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 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 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经度和纬度 纬 度 经 度 起点(0)度 赤道 本初子午线 度数划分 示意图 半球划分

12、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第二章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第一节 认识地球认识地球 第三课时 经纬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熟练利用 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 能力目标 1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 经纬网定位,读图能力的培养。 【教学分析】 连续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仪表面的点、线已经很熟悉,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

13、掌握。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 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经纬线知识。 回忆、思考。 巩固上节课已学知识。 二、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用经纬网定位 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确定位置,它对军事、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 的用途。 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置;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 讨论、思考、回答。 认识经纬网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大错。 (二)用不同方法制作的地图 明确制作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 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

14、力。 三、小结巩固 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多动脑、多动手,在过程中学习地理。在地球仪的经纬网 上确定方向和任何一点的位置,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利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确定位置。 第二章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第一节 认识地球认识地球 第四课时 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概念及特点。 2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现象。 能力目标 利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地球自 转、公转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中,领悟到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和世界观。 2

15、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地理自转、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难点 由于地球的自转、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的交替,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 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二、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地球自转 教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 (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教师: 这里有一个地球仪, 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

16、的自转?(请 23 名学生上 讲台演示,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的方向。) 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球的自转; 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讲述:这和我们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感觉公路两侧的树木向后跑的道理是一样的。 提问: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吗? 演示:出示一个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这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 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 24 小时) 活动: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17、 46 人, 每组一个地球仪, 一个手电筒,完成: (1)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 (2)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讨论: (1)当北京是白天时, 纽约、 东京哪个是黑夜, 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 东京是白天) (2)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3)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 (二)地球的公转 教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你能想象出同时进行的这两种运动 吗? 演示: 灯泡代表太阳, 置于桌心,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

18、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提问:(1)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 (2)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3)公转一周的时间有多长? (4)地球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地球公转时 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 讲述: 我们继续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 同学们想象桌上的灯光中心正好在桌子面 上,我们选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桌上用红笔画出四个大箭头,当作太阳直射点,地 球仪绕灯光(太阳光)慢慢转动。 在演示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观察和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椭圆形) (2)假设地球是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太阳

19、直射点还会 移动吗?那么南北半球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热量会有变化吗?(直射点在赤道上,不移动, 没有变化) (3)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的同时,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直射点的纬度不变) (4)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公转位置不同,直射点 不同,并且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小结:由此看来,正是地球斜着身子公转,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才会使地球 表面接受的太阳热量不同,才会有寒来暑往,于是就产生了四季(板书)。 三、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这一节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下面我们来对比总结一下。 项目 自转 公转 概念 地球绕着地轴旋转 地球绕太阳旋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约 24 小时 一年 地理意义 产生了昼夜更替产 生了地方时差 形成了四季形成 了昼夜长短变化 配合老师完成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地理 > 湘教版 > 七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