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四 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49136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2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园地四 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园地四 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园地四 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园地四 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文园地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突显了单元的语文要素, 总结了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三个基本维度和方法: 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通过小说的情节来感受;借助环境描写来感受。 “词句段运用”围绕感受人物形象, 安排了两项内容。 一是选取 三国演义 第五回“发 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的经典情节“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感受关云长的英 勇神武。文中“操教酾热酒一杯”中的“教”读第四声,“酾”读 sh,句子意思是“曹操 让手下倒了一杯热酒”;“中军” 是军队的指挥中枢,这里指主帅的营帐。 二是体会和表达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选择的内容分别是 穷人 和

2、我的战友邱少云 。 穷人的片段是课文第 9 自然段,写桑娜忐忑不安的内心独白,是着重从桑娜设想丈夫如 何反应的角度来写。 我的战友邱少云 的片段描写了 “我” 看到大火在战友身上燃烧时那 种不安和痛苦的心情。这两段话都是描写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第一个片段侧重以标点符号 的运用来表现人物内心的不安和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第二个片段侧重于“我”内心痛苦的 变化:担心不忍忍不住心如刀绞。两个片段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学生对心理描写 的认知,巩固了抓心理活动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为学生仿写提供了范例。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旨在引导学生继续积累语言,积淀文 化。这首诗是诗人 86 岁辞去官

3、职,告老还乡而作。诗歌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真挚,从自 身和儿童两个视角,抒发了诗人心中无尽的乡愁与淡淡的感伤,充满生活情趣。首句 “少小 离家老大回”很凝练地叙述了诗人离家之久;第二句看起来平铺直叙,感情其实最为深沉 “乡音无改”表达了诗人无论漂泊何方,都难忘血浓于水的桑梓之情,“鬓毛衰”表达 出诗人离乡五十余年物是人非的淡淡惆怅;三、四句笔锋忽转,以儿童天真的询问,写出诗 人无限的沧桑感慨。诗中的“衰” 字,旧读“cu”,在这里读“shui”。 1通过回顾总结,梳理并总结感受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2通过朗读和交流,学会分析小说中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借助小说人物的语

4、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 结合教材插图和工具书帮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 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诗人百 感交集的心境,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和交流,学会分析小说中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 写,体会人物形象。 2结合教材插图和工具书了解回乡偶书的古诗大意,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背 诵。 教学难点 1分析小说中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受回乡偶书一诗中诗人百感交集的心境。 1联系文本,归纳总结 在“交流平台”的交流中,可以引导学生先读读教材中的提示,明确方法,然后联系本 单元的两篇小说来进行具体

5、分享交流,避免“空谈”。也可以先安排学生联系其中一篇小说 进行交流,再共同总结。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交流阅读课外小说的经验,分享在感受人物 形象方面的方法。 在“词句段运用”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抓住小说的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 理解小说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中的关键词, 体会小说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物形象; 在朗读中读出人物的气概,或忐忑不安、犹豫不决的复杂心理。 2方法运用,学会阅读 通过小说的学习,掌握小说人物塑造的方法,是本单元小说教学的主要目标。前面对本 单元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进行了归纳梳理,在“词句段运用”中则需要侧重在学生通过已经掌 握的方法进行运用。教学时,要以学生为

6、主体,教师通过布置任务和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方 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并做到读后有得,从而做到学以致用。 1复习本单元三篇课文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语段,回顾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 2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 ,了解故事背景,感受人物形象。 3收集贺知章的相关资料。 2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1回顾与总结关注情节、环境和感受人物形象的经验。 2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通过小说人物的语言、动 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方法。 板块一 交流总结,分享体会 1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三篇小说,谈谈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学生自由分享或教师指名学

7、生进行分享,教师进行适时指导和总结。 3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本单元三篇小说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给我们塑造了 三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如桥中的老支书、 穷人中的桑娜、 在柏林中的老 妇人,他们或用自己质朴善良,或以自己的勇于牺牲的精神,或坎坷的命运打动着我们,让 我们的心情随之起伏,心灵为之震撼,那么,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又是怎样来理解这些人物 形象的呢?今天我们就再次回顾穷人的相关语段,来体会小说阅读的方法。 4学生快速阅读穷人 ,思考小说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 5学生自由分享,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适时指导。 (1)出示环境描写的句子。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

8、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 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 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2)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环境描写的词句,并联系课文说说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3)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这个句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渔夫还在外面打鱼,可见 他们生活的艰难,结合他们收养邻居孩子的行为,可见他们的善良和热心。 (4)教师总结:小说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突显人物鲜明的特点。 (5)出示情节相关的句子。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

9、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 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 (6)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抓住画线的地方思考:从画线句子中能够读出哪些信息。 (7)学生交流,教师通过抓住关键词的方法进行引导并明确。 桑娜在做出收养西蒙孩子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只知道非这样 做不可,说明她做出这种行为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表明她帮助他人是不需要理由的,即使是 被丈夫责骂。可见桑娜的善良与伟大。 (8)教师归纳总结:阅读小说时,可以通过小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感受人物形象。 (9)出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10、。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 心惊肉跳。 “他现在在哪儿?老天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自言自语着。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 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10)学生默读这些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11)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从桑娜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中,可以感受到她对丈夫的担心,对邻居的关心。 (12)教师归纳总结:在阅读小说时,要注意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这样可 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6教师根据交流的情况

11、进行总结、过渡:在小说阅读中,我们可以通过从小说的故事情 节、环境的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等描写中去感受人物形象。接下来我们就来 用一用这些方法。 板块二 方法运用,迁移写作 1出示“词句段运用”中三国演义的阅读片段。 (1)学生自读语段,并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掌握,了解句段大意。 (2)指名学生进行朗读, 并说说句段的大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时指导, 注意“酾、 斟、鸾”三个字的读音。 (3)过渡: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尊重人才 的刘备,心直口快的张飞等,人物的形象都放在情节中进行体现。这个片段是三国演义 中的“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这个情节,

12、体现了关云长神勇的特点,请找出该语段中能够体现 关云长神勇的句子。 (4)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通过画面想象和表演等方法进行引导并明确。 “飞身上马”可见关云长的英勇的身姿。“其酒尚温”,关云长斩下华雄的人头之后, 温好的酒还没有凉,可见速度之快,从侧面表明了关云长的神勇。 (5)通过指名读、共读和对比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读出神勇之气。 2出示“词句段运用”中两个心理描写的语段。 (1)学生默读这第一个语段,思考这段话是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内心不安的。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密集使用的省略号、问号来体会由忐忑不安到下定 决定的心理过程。 (3)引导学生通过桑娜的内心活动体会

13、桑娜的朴实、善良和富有同情心。 (4)学生默读第二个语段,并出示自读任务。 “我”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 概括邱少云的人物形象特点。 (5)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6)指名学生进行回答,教师适时指导。 引导学生抓住“绷”“怎么受得了”“不敢”“不忍”“忍不住”“盼望”这些心理 描写,调动学生的认知,感受“我”想要救却不能救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他跳起来离 开火场,一方面理智又告诉他不应该跳起来,一方面想看又害怕看,但是又期待奇迹发生。 从而明确“我”此时此刻的心情是紧张、担心。 引导学生从“我”的心理活动出发去想象邱少云此时的遭遇。 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邱少云被火烧的痛苦与煎

14、熬,联系“我”矛盾的心理,体 会邱少云的人物形象。 语段从“我”的心理活动描写,侧面衬托出邱少云的自觉、严格遵守纪律的英勇以及钢 铁般的意志。 3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这两个语段都是通过心理描写来描写人物,但是表现的心理是 不同的。请大家看看这两个语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4学生回答,教师通过语段要表现的人物是谁,结合相应的背景资料适时指导。 第一个语段是直接从人物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感受人物朴实、善良的人物形象。第二个 语段是从人物紧张、担心的矛盾心理侧面烘托人物高尚的英雄形象。 5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写一段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理活动。 6学生自由分享自己写的语段,教师与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15、。 7小结:本节课通过回顾课文内容,理解小说人物形象,分析语段,学习了进行小说阅 读的方法,也学会了如何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体现人物特点。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阅读 中运用我们所掌握的方法,认识更多有特点的人物。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1熟读并能够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板块一 情境导入,走近诗人 1播放歌曲静夜思 ,学生欣赏。 2指名学生说一说这首诗的作者和表达的情感。 3教师归纳总结并导入新课:这首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客居他乡时写的一首思乡 诗歌。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常常人在 外地却

16、心系故乡。 今天, 我们就要学习一首与家乡有关的诗歌。 他的作者是李白的好朋友 贺知章,这首诗就是回乡偶书 。(同步书写课题和作者名字) 4教师范读诗歌题目,学生齐读诗歌。 5让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对诗歌题目的意思进行理解,教师点拨。 偶:偶然。 偶书:偶然间写下的诗。 6让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贺知章的相关资料。 贺知章(约 659744),字季真,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少时以诗文知名。与张若虚、 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他的诗作以绝句见长, 风格独特,清新潇洒,代表作有咏柳 回乡偶书 。 板块二 自主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将不会读

17、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对容易读错的字进行指导,尤其注意“鬓”和“衰”的读音。 3四人一个小组,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对诗歌的大意进行理解。 4 小组派代表反馈本组的交流结果, 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完善, 教师适时指导。 注意“老 大”“鬓”和“鬓毛衰”的意思。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5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出节奏。 6指名学生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7学生按照诗歌

18、的停顿和节奏进行朗读。 板块三 想象画面,读中悟情 1出示配乐朗读,要求学生借助插图和诗歌的大意,想象诗歌的画面。 2学生自由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教师适时指导。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离开了很久但是很想要回去的地方,引导学生想象回到这个地方去 后的心情。 (2)学生自由表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过渡:诗人迫不及待,无比激动地回到了家乡,他会看到家乡怎样的变化?又会有怎 样的感受呢?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三、四句诗,其他学生思考。 (3)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 (4)引导学生结合诗人 86 岁的高龄,回故乡

19、很激动的原因去理解诗人面对“儿童相见不 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时的感受。 人们年老回到故乡是因为家乡有自己的根,有着熟悉的乡音,贺知章也是如此。但是回 到故乡之后,他面对的却是一群不相识的人,自己的身份也由主到客,这是一种悲哀,可见 他心中此时的难受;但是毕竟回到了家乡,心中又是欢喜的。因此,诗人此时的感受是又悲 又喜。 (5)指名学生对这两句诗进行朗读,要求读出诗人心中的难受,教师适时指导。 (6)学生齐读,感悟诗人此时此刻又悲又喜的心境。 3过渡: 回乡偶书用朴实无华的句子,把诗人重回离别几十年的家乡时又悲又喜的 感情表现得自然亲切。让我们一起分组来朗读这首诗,看看哪个组更能读出这种又悲又

20、喜的 情感。 4小组依次朗读诗歌,评选出读得最有感情的一组。 板块四 课堂总结,拓展积累 1总结: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时间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 外的游子已经不是年少时的模样,家乡也早已物是人非了,但唯一不变的是游子那颗想要回 家的心和对家乡深深的爱。 2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在贺知章没有回家之前,每逢中秋和重阳节时,会怎样思念家 乡呢? 3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进行想象体会。 4指名学生进行回答,教师适时点拨或点评。 5出示回乡偶书 其二 ,学生自由朗读。 6指名学生对这首诗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 回乡偶书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 人非的

21、感慨与无奈之情。 7配乐自由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8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或自己课外积累的关于思乡的古诗并进行分享。 9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对回乡偶书朗读和理解,感受到诗人久客他乡的伤感和久别 回乡的亲切感,同时大家还分享了很多关于思乡的诗歌。思乡诗在古诗词中比较常见,请大 家课后也多搜集一些思乡诗歌进行朗读和积累。 1讲授法与任务驱动相结合。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 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兴趣和求知 欲。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强调小组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分享自己的思 想,通过思想的碰撞拓宽自己

22、的思路,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在加深理解,巩固所 学的同时,培养合作意识,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的精神。 2朗读与表演结合。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从内容方面来划分,可以分为两个板块,分 别为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进行人物心理描写练习;古诗词积累。在教学时,都要注重 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人物形象,在朗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除此之外,还 可以加入表演的形式。如在对人物形象进行感受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对描写的 语段进行表演呈现,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将画面具象化,让学生理解起来更 直观,也更深刻。再如在学习回乡偶书一诗时,还可以让学生表演儿童和诗人对话的场 景来理解最后两句,从而更好地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六年级上册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