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课时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48724 上传时间:2020-07-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课时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课时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课时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课时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节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剖析桂林“山水山水”的成因的成因 一、选择题 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 申报项目,2007 年 6 月 27 日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全票通过,成功跻 身世界自然遗产之列。据此回答 12 题。 1.图中石林的形成原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岩浆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变质作用 2.下列有关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 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气候越湿润,喀斯特地貌的发 育程度就越好 气温愈高,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喀斯特地貌与生物 活动没有

2、关系 A. B. C. D. 解析 石林为典型的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它的形成与岩石的透水 性、湿热的气候及旺盛的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答案 1.C 2.C 洞穴呼吸, 指通过洞口及围岩裂隙等通道, 洞穴与外部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当洞内空气的温度低于洞外大气温度时,空气交换以洞外流入洞内(即吸气)为主; 反之,则以洞内流出洞外(即呼气)为主。读“某地溶洞示意图”,完成 34 题。 3.下列四幅图中,可正确反映洞穴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是( ) A. B. C. D. 4.与洞穴外相比,洞穴内( ) A.温差较小 B.气温较低 C.风速较大 D.气压较高 解析 第 3 题,洞穴内部受

3、太阳辐射影响弱,环境相对稳定,而外部气温变化较 大,由此可以判断白天外界气温高于洞内,结合题目所给“呼气” “吸气”的原理 即可判断白天空气从洞外流入洞内,晚上从洞内流出。第 4 题,由于洞内气体性 质相对稳定,而外界气温、气压的变化大,因此无法单一的说洞穴内气温(气压) 高低;由于洞内相对封闭,温差较小,风速较小。 答案 3.D 4.A 人民币被誉为中国的名片,目前人民币一共发行了五套,一些风景被印在它们背 面。读下图,完成 56 题。 5.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甲断层下陷 B.乙流水堆积 C.丙流水溶蚀 D.丁冰川侵蚀 6.有关丙图中地貌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4、 A.是流水机械作用的结果 B.是化学作用的结果 C.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湿润的石灰岩地区 D.形成于各地带的石灰岩地区 解析 第 5 题,由图可知,甲是壶口瀑布,乙是泰山,丙是桂林山水,丁是长江 三峡。壶口瀑布是流水侵蚀,泰山是断块山,长江三峡是地壳抬升、江水下切形 成的。第 6 题,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其过程既包括流水的机械 侵蚀, 也包括流水的化学溶蚀, 因此 A、 B 项均不全面。 喀斯特地貌含有较多 CO2 的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在热带、亚热带湿润的石灰岩地区具备这样的条件, 而比较干旱的石灰岩地区则不会发育大片的喀斯特地貌。 答案 5.C 6.C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

5、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 生桥” 。据此回答 78 题。 7.以上“天生桥”所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 B. C. D. 8.喀斯特溶蚀桥的形成与下列哪些物质循环有关( ) 地壳物质循环 碳循环 水循环 生物循环 A. B. C. D. 解析 黄土桥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海蚀桥主要分布 在基岩海岸地带,是海浪侵蚀的结果;喀斯特溶蚀桥主要出现于石灰岩广泛分布 地区,是常见的喀斯特地貌,其形成与地壳物质循环、碳循环、水循环、生物循 环都密切相关;风蚀桥则是分布于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严重。 答案 7.A 8.D 读云南路南石林地区不同植被下土

6、层空气中 CO2浓度示意图。 据图完成 910题。 9.如果水分条件相同,下列植被分布区中土层最易被溶蚀的是( ) A.无植被耕地 B.人工草坡 C.柏树林 D.天然草坡 10.如果当地植被遭到破坏,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但不会引 起( )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滑坡、泥石流 D.土壤盐碱化 解析 第 9 题,本题以坐标图的形式呈现了云南路南石林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层空 气中 CO2浓度。CO2的浓度越大,土层越容易被溶蚀。由图可知,人工草坡的土 层中含有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最高,土层最易被溶蚀。第 10 题,图示地区为喀斯特 地貌, 山上的土层很薄, 如果植被遭到破坏, 山坡

7、上很薄的土壤就会被冲到山下, 山上只剩下光秃秃的石头,产生石漠化。 答案 9.B 10.D 读图和景观图片,据此完成 1113 题。 11.图中和像年轮一样成为环境变化的记录器, 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形成粗细不 等的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粗大的节往往代表低温少雨的年份 b.细小的节代表降水较少的年份 c.粗大 的节代表植物茂盛的年代 d.细小的节代表土壤发育良好的年代 A.ab B.bd C.bc D.cd 12.上图中的数字与下图景观照片相对应的部位是( ) A. B. C. D. 13.关于天坑的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不包括( ) A.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

8、的空间 B.岩层要致密坚硬,才能保持周围岩层的稳定而不塌陷 C.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 D.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这样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高度 解析 第 11 题,是石钟乳,是石笋,它们在温暖湿润的年份发育得比较快, 比较粗大;在这样的年份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发育良好。第 12 题,后坪天坑是流 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多形成于部位。第 13 题,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时具备六个 条件: 一是石灰岩层要厚。 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 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三是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 四是降雨 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

9、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 五是 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与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 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 六是地壳要抬升。地壳的运动就 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显然 A“岩层要厚”没有“石灰岩”前提。 答案 11.C 12.B 13.A 二、非选择题 1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面右图为该地区某城市年内各月降水量与气温图,试判断其气候类型并描述 其气候特点。 (2)根据上面左图,判断该地区的突出地貌类型是_。在该地貌条件下形成 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 (3)试述该地的气候条件对地貌形成的作用。 (4)该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貌条件

10、,形成“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的现象, 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 本题以等高线地形图和气候特征图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云贵高原地区喀 斯特地貌的成因及其影响等知识, 突出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 归纳能力。 第(1)题, 根据该图信息可知,该地月均温在 015之间,且各月降水量集中于夏季,由 此可以判断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雨量充沛、 雨热同期。 第(2)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地区为我国的云贵高原,再结合图例可知该地区碳 酸盐岩广布,从而确定该地区为喀斯特地貌。第(3)题,气候可为喀斯特地貌形成 提供水分条件,湿热多雨的气候利于喀斯特地貌形成。第(4)题,可联系喀斯特地

11、貌多岩溶洞穴、地下河等进行分析。 答案 (1)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温和湿 润,雨热同期。 (2)喀斯特地貌 地表崎岖破碎,土层薄,土壤肥力低;地表水储存条件差,地下 水埋藏深。 (3)亚热带季风气候湿热多雨,使地表水、地下水流动性强,利于对岩石的溶蚀和 侵蚀。 (4)云贵高原地区喀斯特地貌典型,多岩溶洞穴、明暗河相连;地表水渗漏严重; 地表植被少,涵养水源的能力差,地表水容易流失。 15.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岩溶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 设想一 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岩溶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为论证这一设想,课 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3)分

12、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 地区分布 降水时间 年降水量(mm) 年平均气温() 年溶蚀率(毫米/ 年) 广西中部 相对均匀 1 500 2022 0.120.3 2 000 湖北三峡 中等 1 000 1 200 1215 0.06 河北西北部 集中 400600 68 0.020.03 设想二 植被、 坡度对地下岩溶地貌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 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 根据以上设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 (2)解释植被覆盖率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

13、补充坡度与地 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 (3)为什么在我国北方的深厚石灰岩分布区,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 解析 第(1)题,一般情况下年降水量大、年平均气温高时,年溶蚀率高。第(2) 题,从左图可以看出,植被覆盖率高,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高,这是因为植被 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丰富的地下水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 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坡度越大时,水的下渗越少,岩溶地貌 发育越差。第(3)题,“桂林山水”的形成是气候、生物、地形、岩石、水文等各 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北方地区水热条件差、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 量较南方低, 流水的侵蚀、 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弱, 所以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 水”。 答案 (1)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促使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溶蚀率大;气温高, 水中 CO2含量高,加快石灰岩的溶蚀。 (2)植被覆盖率高,加快下渗量,减弱了地表径流,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 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如图: (3)北方热量较差,降水较少;北方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南 方低;北方石灰岩分布区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地理 > 鲁教版 > 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