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纸上故乡-冲刺2020年中考语文考前必读美文(怀念故乡篇)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46346 上传时间:2020-07-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4纸上故乡-冲刺2020年中考语文考前必读美文(怀念故乡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04纸上故乡-冲刺2020年中考语文考前必读美文(怀念故乡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04纸上故乡-冲刺2020年中考语文考前必读美文(怀念故乡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04纸上故乡-冲刺2020年中考语文考前必读美文(怀念故乡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美文选粹美文选粹 4 纸上故乡纸上故乡 编者寄语编者寄语 一个对故乡没有深情的人,对他人也终归薄情。你还记得吗?风沙起时,乡心也起;风沙落时,乡心 却无法停息。故乡里有鲁迅先生的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故乡里有萧红的呼兰河, 那里的火烧云好像是天着了火,大风来时能飞沙走石,很了不起;故乡里有黄河浪的榕树,有着卷曲飘拂 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故乡里有李娟的阿泰勒,开满大片大片金黄的向日葵:他们把对故乡的 深情诉诸笔端,字字句句解馋着我们的相思,直到有一天,你把故乡写到了纸上,渐行渐远的疼,化为频 频回首的暖,心是剥蚀的残碑,情存青史的书卷。 披文入情披文入情 纸上故乡

2、纸上故乡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首句扣“故乡”二字,奠定全文抒情的调子。“多愁善感”系概括言之,提醒读者注意作者所感,是 什么样的情感让我“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 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 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 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此段深情回望故乡,“红色文化”首现,其内涵有待后文揭

3、示。“贫穷”又“富硕”,矛盾语,必有 深意,于考试言,可做命题点。另,划线句笔法似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首段。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 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 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 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 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 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

4、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首段多愁善感的一处落实。本段点题,划线句揭示“纸上”二字的第一层 含义:他人文字里的故乡纾解了自己的乡愁。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 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 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 钱在当时,可是一笔 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 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5、回忆中家乡劳作之场景。两次提到“美丽”,颇有意蕴。本段末句之“而”字值得关注,暗示由实转 虚落实到“故乡”给予“我” 劳动的乐趣和勤俭的品质,提醒读者后文要着笔于精神层面的影响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 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 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 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 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

6、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段深一层,感恩故乡对“我”精神的养育,落实到不怕苦、宽容、珍惜的情感上。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 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 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 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此段再次深化,也在第二次点题,文字记载的红色文化也是“纸上的故乡”。行文至此,文脉清晰了。 红色文化之“红”、既是土壤之红,又是“不

7、怕苦、宽容、珍惜”之赤子之心,更有红军革命之红。以上 三段,写故乡给予作者的养育:一是劳作带来的乐趣和对作者品质的塑造;二是红色文化对作者灵魂的洗 礼和滋养。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 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 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此段第三次点题:自己终于把故乡搬到了纸上,成为纸上故乡。是告慰相思,是补偿无奈,是感恩所 自,是赞美眷恋。文章第 5-7 段“故乡”的意象由实虚,由具象到抽象,散文

8、的形散神聚,魅力于此。文 章需要愈翻愈奇,才有味道。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以比喻句做结,奇思丽语,眷恋故乡之情跃然纸上。环佩频归夜月魂,故乡更是温暖自己的精神之乡。 文章珠玑文章珠玑 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 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类文赏析类文赏析 纸上的故乡纸上的故乡 傅菲傅菲 一座叫枫林的村庄又一次在我纸上展开:朝霞微漾的饶北河在村前作了短暂的停留,恋恋不舍地去 了远方,茶花遍野的灵山吹来秋天的郁

9、香,两个桔子卿卿耳语,像一对小情侣,缱绻、羞涩,缠绵在一枝 丫上。 一只灰雀剪开薄雾,来到后院的枣树上,轻轻鸣叫。一棵苍老的枣树,根部裹满暗黄的苔鲜,蚂蚁则 顺着枝,把熟烂的枣子搬回家。最后挂在树上的枣子,让蚂蚁在整个秋天有了劳作的意义。从树顶上升起 的,是一缕炊烟,在微风中,炊烟仿佛要向高处飘升,又像要被风刮散。它是我的乡思,不熄灭,也不弯 曲,只飘散,最后溶化在薄雾间,恍惚,迷离。我忆起一个老头,个子偏矮,穿一件黑大褂,走路一晃 一晃,光着头,腰间挎一只扁篓,扛一把锄头,在灰雀的鸣叫声中,向菜地出发。当他弯入溪口的拐角, 稻花淹没了的身影在我眼中渐渐模糊,初升的太阳闪眼间跳出山梁,把大地涂

10、抹得流光溢彩。他就是我至 爱的祖父,一生热爱酒和泥土,勤奋、善良、温和。 祖父的执着、秉性与血脉,因了饶北河的哺育。我常常跟在祖父的背后,屁股一颠一颠,走五里路 的草径,没入一个山坳,在一片茶树林的怀抱中,在几块菜地上投入一天的时光。我热切地爱那片山野, 脚踝高的青白菜还滚动着几滴露珠,萝卜则扎着蓝头巾像乡间的女孩,质朴、曼妙、芬芳。茶花白艳艳地 坠入绿叶的簇拥,当花香挣脱白雾的紧裹,当蚯蚓钻出新翻挖的土垒,山野就要漂浮劳作的人声。祖父把 锄头高举过肩顶,倾尽臂力地挖下来,光亮的两齿钳咬进泥里,我感到大地有轻轻的震动。偶尔他也轻轻 地用锄头磕碰拳状的土块,关注“新课标大语文”微信公众号,提升语

11、文核心素养匀和地平整,铲去的杂 草用泥块深埋。我知道,他在劳作中获得休息。他劳作的姿势是那么优美,柔和而强劲,让我想起梭罗瓦 尔登湖中的伐木者。 其实,祖父一年要挖多少遍地,我不清楚,况且一生。他每天都在那块地里,猪屎、狗屎、牛粪, 渗入每一粒泥丸,以至我远远地就能闻到惺忪陈腐的气息。他仿佛不是在种菜,而是在种自己一生的时光, 菜不过是他时光的一种体现,一种对生活充满热血的表现。土地越来越肥沃,而人却日益衰老。而我的一 生只在纸上度过,在墨水中耗尽韶华,命运是何等相似。 饶北河把无垠的旷野分成了两岸,翠绿葳蕤的是杨柳,粉眉欲坠的是桃花。我遇见过 那样的景象,饶北河沉默、内敛,风滑过它光洁的脸也

12、没有留下痕迹,只有山在漂移,天空在飞翔, 一群惊飞的白鹭掠过额际,斜斜地,在另一片倒影中消失。饶北河在内心深处汹涌,夜幕初合,星星若隐 若现,祖父还在回家的路上,激荡的水声旋律一样萦绕在掌灯的窗前。它仿佛要流进村庄的梦中,向我们 诉说一条河流的记忆,它那么鲜活,因为流动而保持几千年而不衰的生命,又那么多情,终年与一个村庄 相依。而收割后的田野显得更加空旷,把饶北河紧紧地揽在怀中,相亲相爱。 在没有乡音的城市里,我沿薄薄的纸张返回故乡。那是香椿树,从不开花;溪边茂密 的是水芹,母亲正弯下腰去采;山冈上还有一座坟墓,那是祖父的另一个家。当我抱着七个月的小女 骢骢站在窗前,向远方眺望时,只有星光闪耀。骢骢的眼睛乌亮,澄澈,哦,那是饶北河的碧波在荡漾。 我在构建一个故乡,温暖、安泰、祈福。 思考探究思考探究 文章为啥没有肆意去写故乡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和梅岭的梅花盛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中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