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星星 文档编号:141845 上传时间:2020-06-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1 课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目标导航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其表现。(重点) 2.理解各国变法的具体措施及深层原因,分析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改革的异同点。 (难点) 3.认识秦国变法的历史必然性。(重点)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特征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发生了 根本性变化。 2表现 (1)经济上 农业: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 (2)阶级关系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耕农和新兴地主出现。 (3)政治上: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 统治。 (4)军事上: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各国为实现富国强兵纷纷变法。 (5)文化上 私人讲学风气兴起, 民间办学兴盛,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 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思维点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登上政治 舞台,成为历史的必然。 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奴隶制在崩溃

3、,封建制在形成。国 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已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改革。 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 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2)鲁国的改革: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概念阐释 初税亩: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鲁国在公元前 594 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也就是不分 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这一制度的实行,实际也就开始承 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 (1)背景 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获得发展。 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4、,发展封建经济。 (2)概况 魏国、楚国改革 国家 人物 变法内容 影响 魏国 魏文侯任命李悝为 相,主持变法 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 业生产;推行“平籴法”;制 定法经 ,加强法制 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 强盛起来 楚国 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 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 封制;强令旧贵族迁居,变相 没收他们的土地;裁免冗吏, 削减官俸,严禁私门请托 楚国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其他诸侯国:齐国、赵国和韩国也陆续进行了改革。 思维点拨 1 李悝提出“尽地力”的农业政策, 号召“废沟洫”, 铲除井田的疆界, 管仲“相地而衰征” 是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改革,李悝变法是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2李悝、吴起变法各

5、自侧重点不同 (1)李悝侧重解放发展生产力。 (2)吴起侧重调整生产关系,打击旧势力,争取新兴阶级的领导权。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必要性 偏居关中, 政治、 经济、 文化都落后于中原各国, 公元前 4 世纪初, 秦国开始实行一些改革, 但总体面貌无根本改观。 2可能性 (1)有利条件 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君臣和民众的认同。 民风质朴,尚武精神浓厚。 (2)历史机遇 长期以来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力量大大削弱。 中原地区众多士人游说各国,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 公元前 361 年,

6、秦孝公继位,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易错提醒 秦国变法的客观条件是大变革时代各国变法的推动; 主观条件是秦统治者意图改变落后局面, 实现富国强兵。 史论要旨 1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以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 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 3商鞅辅助秦孝公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 知识图示 主题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及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 史料一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 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

7、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 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 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 的变法运动。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 史料二 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 445 年前 396 年),李悝为相行变法。主要内容有:李悝 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 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吴起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条: 第一, 废除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规定封君“三世而收爵禄”。 即贵族只要传了三代的,一律收回封爵和俸禄、世袭特权。第二

8、,整顿吏治,淘汰冗官,吴 起提出“罢无能, 废无用, 损不急之官”, 精简机构。 摘编自孙立群 吴起改革的启示 史料解读 体现了新兴政治力量和旧的社会体制的矛盾。 体现了李悝的用人标准。 说明李悝主张政府鼓励生产,体现了重农思想。 说明吴起变法侧重于政治改革,打击国内保守势力。 问题思考 (1)结合史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变法的政治原因是什么? 提示 新兴地主阶级与旧贵族争夺领导权。 (2)史料二中的两次改革有何共同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时代特征? 提示 作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 建制度逐步确立。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 (

9、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 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了人 身依附关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 力,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有效途径。 (3)频繁的战争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避免战败或成为别国的兼并对象,各国都 致力于富国强兵的变法。 (4)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学说提倡顺应形势进行改革,主张以法治国,为各国变法提供了思 想武器。 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 背景 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

10、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兴地主阶级与奴 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都是在愈演愈烈的争霸战争推动下产生的 目的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对 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方向 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 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性质 都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化运动 影响 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推动了地主阶级兴起

11、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答案 C 解析 本题抓住限定词“不包括”, 周王室日益衰微而非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故 C 符合题意。 2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 ) A改革涉及土地制度 B改革涉及赋税制度 C改革涉及军事制度 D改革触及上层建筑 答案 D 3战国初年,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为相,推行变法。李悝的变法以“食有劳而禄有功” 为原则,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李悝变法( ) A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使魏国成为战国时代最强大的诸侯国 C为新兴地主阶级掌权创造了条件 D对其他诸侯国的变法起到了促进作用 答案 C 解析 “食有劳而禄有功”, 意

12、即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 该做法有利于打破世卿世禄制, 为新兴地主阶级参与和控制政权创造了条件。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国其“俗刚强,多豪杰侵夺,薄恩礼,好生分 (私有制)”。公元前 445 年,魏文侯 即位, 启用了李悝主持变法。 李悝推行“务尽地力”, 他指出: 在百里见方的范围, 农民“治 田勤谨,则亩益三升(斗);不勤,则损亦如之”。这一进一出,就要相差“粟百八十万石”。 史记 平准书记载了李悝农业政策:“故庶人之富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 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灭世。”商人贱价向农民买入,高价卖给市民,造成了 “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为此,李悝又实行了平籴法。 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悝实施经济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悝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 答案 (1)原因:分封制、 宗法制崩溃,社会剧变; 铁农具、 牛耕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商业发展需要社会治理;士人受到重用,参与改革。 (2)作用: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趋势;强化了农本思想,发展了农业;加强了经济管理, 提高了财政收入; 有利于魏国的发展, 使魏国一度成为强国; 为战国其他诸国提供改革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人教版 >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