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的期盼(节选)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星星 文档编号:140847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3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发的期盼(节选)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白发的期盼(节选)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白发的期盼(节选)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白发的期盼(节选)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白发的期盼(节选)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本文本 20 白发的期盼白发的期盼(节选节选) 温秋阳 核心素养目标 思维:(1)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2)体会本文的访谈技巧。 任务情境:父母对儿女的恩情,是天下最深厚、最久远、最牢固、最无私的。“孝亲敬长” 指的是孝敬亲人和长辈, 是子女感激父母的生育、 养育、 教育之恩的最好的行为。 孝敬父母, 尊重长辈,知恩图报,这是每个做子女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道德规范。那么,在现代 社会,做子女的是怎样对待白发父母的?我们的老人过得幸福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一段 广播录音白发的期盼 ,听听老年人的心声。 下面是本文的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请阅读课文并回答图后问题。 (1)节目稿件构思巧妙

2、,有条不紊,请在图中处填上开头部分的相应内容。 (2)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节目给出了专家的观点,请在图中处填写专家总结的具体内容。 (3)在对子女反馈的调查中,毛女士、陈先生、大学生对忽视父母亲情给出了不同答案,请在 图中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答案 提出精神赡养问题亟待解决 现代经济发展决定的 太忙 都独立了,没有 太大的依赖性 微任务活动一 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 1文章开头举了一个怎样的事例?这样导入有什么好处? 答:_ 答案 (1)文章开头举了一位退休的孤独老人的不幸遭遇的事例。 (2)好处:通过此例,引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扣人心 弦,富有震撼力,使人们增强

3、了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2什么叫“精神赡养”?你如何理解人口学专家陈先生对“精神赡养”的解释? 答:_ 答案 (1)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就是指外界用很好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 而保持老年人持续的完好的一种精神状态。 (2)“精神赡养”包括两层意思:承担赡养责任的下一代应该充分关注并用很好的方式去满 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是否尽到“精神赡养”的责任, 关键要看老人是否具有完好的精神状态。 3老、中、青三代对“精神赡养”的态度各是什么?与他们对话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意图? 人物 态度 作者意图 老年人 中年人 青年人 答案 人物 态度 作者意图 老年人 不缺钱,图团圆

4、,享天伦之乐 表现“精神需求”, 提出“精神赡养” 中年人 有心无力,无奈。自顾不暇,懒 于关注 表现责任意识淡薄, 说明“精神赡养” 的重要性 青年人 家庭观念淡薄,没形成认识 进一步强调“精神赡养”的重要性 4.根据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实施对老人“精神赡养”困难的原因。 答:_ 答案 (1)时代的变化。传统中国家庭的赡养模式是在农业社会中形成的。那时候人们守土为 重, 形成大家族, 以不流动为前提。 当今是以人口流动为特征, 现代的生产模式、 生活方式、 社会结构已威胁到传统伦理道德。(2)人们没有意识到“精神赡养”的价值。老年人的子女、 当今的中青年人是“忙”,是无奈,是认为“无所谓”而忽

5、视。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并没有 充分认识到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精神赡养”的价值。 5以“白发的期盼”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_ 答案 “白发”是指老年人,“白发的期盼”形象而准确地表明了老年人对“精神赡养”的 需求与渴盼,从而引导听众进行深刻思考: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资料丰裕的社会 形势下,该如何赡养老人。 微任务活动二 品味语言,体会访谈技巧 6本文括号中有很多相当于戏剧中的“舞台说明”性质的文字,它们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_ 答案 展示生活环境,描绘孤独画面,突出精神赡养的必要性,增强感召力,又贴近生活, 使谈话更轻松、自然。 7 白发的期盼(节选)一文插入常回家看

6、看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_ 答案 前边的交谈说明了很多老年人很孤独,下文则谈年轻人大都不“常回家看看”,在交 谈过程中是一个转折和过渡;歌词唱出了老年人的心声,衬出老年人的孤独;引出了下面的 话题,说明现实生活中连“常回家看看”这并不高的要求都满足不了,深化了文章主旨。 8下面是白发的期盼(节选)的事实结尾,说说这样结尾有什么妙处。 (出拨电话、通话声) 儿:妈,是我。 妈:你怎么样? 答:_ 答案 (1)情到浓时人憔悴,爱到深处心不悔。可以说白发的期盼(节选)播到这里,已情 到浓时,作品以声传情,体现了广播人“视声音为生命”的极致追求。 (2)同时,作品以一个对话的细节体现了母爱的高尚:儿

7、子平淡的开场白与母亲深深的关切, 揭示了作品的深刻内涵。 (3)让听众心颤之触动如余音绕梁,久久萦回耳畔。 9 白发的期盼(节选)为什么要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 答:_ 答案 (1)作者在创作谈中说到:“采写白发的期盼的过程,是我有意识体察老、中、青 三代人对亲情的理解及其需求程度的过程,也是我不自觉地投入情感、与采访对象感同身受 的过程。在一次次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中,面对老年人的渴望、等待、怅然,面对中青年人的 无奈、遗憾和淡然,一种有话要说的冲动,使我不得不跳将出来,以第一人称我来串联 此篇。” (2)由此看来, 作者是为采写过程中的事实所感动, 于是用第一人称手法穿针引线、 点评感悟, 把自

8、己的情感过程完美地体现在这个节目中,也有利于作者适时抒发自己的感情。 进入 21 世纪, 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 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 问题?如何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结合这篇课文的学习,谈谈你的意见和看法。 答:_ 答案 (观点一)首先要靠子女转变“养老”观念,不仅让老人吃好、穿好,更要从精神上关 心老人,经常给老人打电话、聊家常,抽空去看看老人;其次,面对生活的快节奏、家庭的 小型化倾向,社会、政府更要承担起对老人的精神赡养责任。同时老人也要以开放的心态主 动融入社会,通过各种活动与社会“链接”。 (观点二)城市社区要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导、咨询的服务场所;多

9、组织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志愿者服务队,经常上门陪老人聊天;建设高标准的老年活 动室,老人们可以抚琴挥毫、对弈作画、锻炼健身,还可以设有私密性谈心区域。 (观点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全社会要营造出重视精神赡养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政府部 门要多建立老年人的活动和娱乐场所,提高敬老院的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为解决 老年人的生活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助读材料 1作者简介 温秋阳,1967 年生,哈尔滨人。1989 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辑系,后被保送攻读本校 硕士研究生。1989 年至 1991 年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工作。1991 年到北京广播学院 新闻系攻读硕

10、士研究生。 1994 年获新闻系硕士学位, 同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中心。 由她参与创作的系列节目生命之光获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特别奖,主创的在爱的 怀抱中 让欢笑代替哀愁获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一等奖, 无臂蛙王获 2000 年中国 广播社教节目奖一等奖, 故事人生获 2000 年广播电视老年节目评选广播节目奖一等奖, 盲童篇获 1997 年“红棉杯”中国广播大奖最佳公益广告奖。 2背景展示 作者温秋阳是老年节目的编辑,在接触、采访众多老人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当今老年人的切 肤之痛精神赡养的匮乏。带着这一问题,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作者利用到河南、上海、 成都、西藏等地出差的机会,从老年人

11、到年轻人、从专家到老年工作者,共采访了六十多个 人物,整理出的音响素材近两万字,最后编辑成了白发的期盼 。“白发的期盼”意指老年 人的期望。现代社会的养老模式成为人们必须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作者以特有的新闻敏感 与理性视角, 超越物质赡养的层面, 提出了“精神赡养”这一现代理念, 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3相关知识 采 访 采访是新闻工作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方法,对可能受到广泛关 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采访是采访 者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过程,是采访者运用自己的新闻观点、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通过亲自 观察、倾听,经过思索而做出分析判断

12、的过程。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于向大众传播的新 闻事实。不论采访的客体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记者注意的只是为大众所关心的具有新 闻价值的事实。新闻采访要求采访者具有新闻敏感、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即能够在纵横交 错的客观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新闻,在稍纵即逝的机遇中迅速地捕捉新闻,在各种困难的条件 下巧妙地挖掘新闻。 必备知识积累卡片 一、字词知识 (1)赡 养(sh n):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帮助。 (2)拎 着(ln):用手提。 (3)空巢 (ch o):子女长大成人离开后,只有父母单独生活的家庭。 (4)融洽 (qi ):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 (5)天伦之乐:家庭

13、中亲人团聚的欢乐。天伦,指兄弟,兄先弟后,为天然伦次,后泛指父母 子女、兄弟姐妹等天然的亲属关系。 (6)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物非常熟悉。 (7)身外之物:个人身体以外的东西(指财产等,表示无足轻重的意思)。 二、关于“孝”的名言 (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2)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3)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4)永言孝思,思孝惟则。孟子 (5)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6)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劝孝歌 (7)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

14、草与木。劝孝歌 (8)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格言联璧 (9)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10)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何铸 (11)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迅 (12)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歌德 一、 孝心无价 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 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 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 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

15、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 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奉献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而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 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 最后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 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 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

16、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 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 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 “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 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 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 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亿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17、但“孝” 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我们父母健在的光阴。 赏析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作者先否定两种人, 由此引发出“行孝”这一平常而又深 刻的话题。 然后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时间的流逝、 人生的短暂、 生命的脆弱, 都有可能让我们永远无法言孝。文章最后强烈呼吁,赶快为自己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全文感 情真挚,语言朴实,形象化的议论和哲理性的议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二、 写给母亲 贾平凹 人活着的时候, 只是事情多, 不计较白天和黑夜。 人一旦死了, 日子就堆起来: 算一算, 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

18、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 她就死了。常说人死如睡,可睡的人是知道要睡去,睡在了床上,却并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睡 着的呀。 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十四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 花老家维持治疗。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了,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 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 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是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还是认为她在挂液体了,没有 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 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

19、哩, 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往往错过吃饭时间,熬夜太久,就要打喷嚏,喷嚏一 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 我妈在牵挂着我,她并不以为她已经死了,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 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 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 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 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 么。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 当然是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要立上半天

20、,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 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 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整整三年了, 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 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 因为所有的母亲, 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 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 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啰啰嗦嗦地 叮咛着这样叮咛着那样,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我没有动一件家具,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而我

21、 再没有看见过我妈的身影。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给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 家了。 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 每晚被湿热醒来, 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 待清醒过来,又宽慰着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 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乡下的风俗是要办一场仪式的,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 棣花了。但一回棣花,就要去坟上,现实告诉着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 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 赏析 文乃性情之华,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情深而文精,气盛而见奇。全篇文字如白 描山水, 朴素淡雅, 没有一丝炫耀, 不着一个形容词, 却把浓浓的母子之情表

22、现得风生水起。 那些常用的平平淡淡的文字,在作者的笔下像一个个小精灵,有血有肉,带着温度,带着骨 感, 排列与组合成一篇和着作者心率的情真意切的悼文, 其情至真至诚, 读后令人心弦触动, 涕泪沾襟。 写给母亲一文虽情感真挚深似海,但情感的表达不张扬不热烈,字里行间的克制隐 忍更令人心痛。虽是向母亲倾吐思念之情的文章,但作者并没有将这种情感无所顾忌地宣泄 出来, 而是静静追忆 3 年前母亲生病与去世时的情形, 详叙了这 3 年里思念母亲的种种表现, 娓娓而说,理性而克制。可到了文末,家里要按风俗办一场仪式“去坟上”,想到“母子再 也难以相见”时, 隐忍许久的热泪便如开闸之水肆意流淌, 嚎啕痛哭。

23、 如此真情, 如此深情, 怎不令读者也流下感动的泪水呢! 这两篇散文都以至爱亲情为描写对象,其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_ 答案 (示例)前者主要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表情达意,排比表达了作者劝勉人 们及时尽孝的强烈的感情,反复强调了尽孝并不是什么难以做到的事情。文章抒情性较强, 激越外露。 写给母亲一文抒发了深厚而又隐忍的思念亡母的真实情感,其言至平至淡,其情至 真至诚;含而不露,令人回味。 回忆与亲人之间的生活点滴,写一个片段,表达自己对至爱亲情的体会。 答:_ 答案 (示例)她又怕影响我的写作,总是克制着想要守着我待一会儿的愿望。就连给陪 伴她度过许多寂寞时日的猫煮猫食,也要歉歉地、

24、理亏似的打个招呼:“我给猫煮点食儿, 不影响你吧?”,或是“我给猫剁点食儿,就几分钟”。 但是任谁,浪费起我的时间、精力、心血,都慷慨得很。这就是妈和任谁的根本不同。 她对我的已然算不了什么先进科学的电脑,始终怀着一丝敬畏,有那么两次,就在七月 或是八月,她扶着我工作间的门框,远远地站在我和电脑的后面,说:“我都不敢往前靠, 生怕弄坏了它。” 我把她拉到电脑跟前,让她看我如何在电脑上操作,以及在这一通操作后电脑上出现的 文字。“干嘛不敢往前靠,又不是纸糊的,您瞧多方便、多清楚啊。” 妈要不能往前靠,谁还能往前靠!只有她,才是最有权力拥有我和我的一切的人。但我 始终没有跟她说过这些,总觉得这是无

25、须言表的。加上我一向羞于表示温情,几乎没有对她 说过什么温馨的话。现在,一想到那些话可能带给她的满足和快乐,我就无穷追悔。 我不知她是否真的看到了电脑上的字,但我却听见她说:“真好啊。”我说过,她这时 的视力几乎等于零了。所以,与其说她果然看到了电脑的种种妙处,不如说她对竟然能使用 电脑写作的女儿的自豪,以及对我不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通过各种努力,用各种方式给 她争了一口气的感慨。 素材点击 随着时代的变革, 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无法束缚年轻一代奔走四方的脚步, 几 世同堂固守家园的家庭模式也难以继续维持;同时,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空巢”家 庭也越来越多,现代社会的养老模式成为人们必须

26、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知恩图报,这是每个做子女的最起码、最基本 的道德规范。 而老年人最想要的无非就是子女精神上的关心, 希望子女经常回去看一看他们, 聊一聊各自的工作或生活, 逢年过节常回家看看, 也正是“找点空闲, 找点时间, 领着孩子, 常回家看看。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 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有人形容说, 孩子像风筝,亲情是拴住风筝的线,线的终端握在父母的手中,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亲情 上的精神需求是别的东西所无法替代的。 运用角度 精彩片段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爱是经不起等待的。不要做让自己后悔 的事情。细细想来,父母

27、能拥有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其实并不多。我们应该深深地去思考 应该如何去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岁月和经历过的点点滴滴,当双亲还健在的时候,把手 头繁忙的工作放一放,多抽出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吧! 点面结合 课文借鉴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所谓“点”, 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 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 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 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白发的期盼(节选)主要运用了点面结合的表

28、现手法,作者列举了很 多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并进一步用高先生的境遇作为典型例子,指出老年人精神需求被忽视 的情况,这样就全方位地展示了白发老人普遍缺乏“精神赡养”的情况,从而引起全社会的 关注。 运用点拨 (1)从“点”的方面来说,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做到有东西可写,并且能够快速地抓 住人、事、景、物的特征来进行详细的描写,体现文章的深度。 (2)从“面”的方面来说,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能够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概括, 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体现文章的广度。 (3)从“点面结合”的观点来看,要注意选择适合不同文体的语言来表述。 即时训练 请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一段挤公交车的场面,150 字左右。 答:_ 答案 (示例)一堆人正拼命地拥挤着,只见一只只白皙的手、古铜色的手、粗糙的手、柔软 的手,本能地向前伸,努力地挥舞着,都希望抓住车门。一位胖大嫂粗而短的右腿刚踏上车 阶,左脚便不停地往外蹬,她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地扭动着肥胖的身躯,一双臃肿的大手拼 命地抓住车门扶手。任凭她怎么努力,结果那屁股还是被车门狠狠地挤压了一下,疼得她直 叫“我的妈呀!”挤车可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必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