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专题一 珍爱生命》专题检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星星 文档编号:140794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专题一 珍爱生命》专题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0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专题一 珍爱生命》专题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0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专题一 珍爱生命》专题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0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专题一 珍爱生命》专题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0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专题一 珍爱生命》专题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检测试卷专题检测试卷(一一)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字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命脉,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符号标识,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 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使用、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字,是一种文化情怀和文化责任。汉字不只是 简单的文字,更是中国人的思维之根、文化之根、情感之根。有了汉字,才有了中国人自己 的精神,才有了中国五千年绵延不绝光辉灿烂的文化。目前,中国在政治、经济上取得了辉 煌成绩,但在汉字传承方面形势严峻。 国际文化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文化全球化,

2、虽然文化全球化也有双向交 流的性质,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是平等的全球化,而是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实力竞争的全球 化。文化霸权、文化单一性与弱势文化、文化多样性的矛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激烈。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全世界的政府交往、经济贸易、学术交流都用英语,而且 互联网上的材料 90%左右也是英文。相比而言,汉语使用人口虽占世界四分之一,但其地位 和影响力却与英语无法相比。据媒体报道,近年来亚洲个别国家曾有意将汉字申报世界非物 质文化遗产。不管消息是否属实,说明汉字发明权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作为发明汉字的中 国人,一旦汉字被其他国家作为非物质遗产申报,如何对得起自己的祖先和后人。 其次

3、,国人对汉字的重视程度不容乐观。目前,在国人的心目中,汉语的地位没有英语 重要,汉语学得好不好无关紧要,英语学好了可以拿学位和出国留学。现在中国人从幼儿园 开始学英语,一直到硕士博士毕业,前后长达二十几年。英语学不好,上不了好大学;过不 了四六级,有的学校规定拿不到大学学位证或硕士博士学位证;参加工作后,英语不过关, 不能晋升职称。而作为母语的汉语,没有这种高规格的待遇。正是这种制度和规则的导向作 用,使得汉字和汉语的地位不断下降。 第三,媒介转型加速了人们对汉字的遗忘。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手机使用的普 遍化, 汉字书写由原来的毛笔与硬笔日益转变为键盘和拇指。 一项针对书写的调查结果显示

4、: 37%的人经常提笔忘字,甚至很多不难的字都忘了怎么写;22%的人写字时依靠的是电脑, 而不是笔;16%的人觉得除了名字写得还行,其他字基本没法看;13%的人去外面听课或者 开会,最怕的就是记笔记。键盘化、拇指化已经让人们体验不到汉字书写带来的愉悦,千篇 一律的印刷体代替了富有个性和温情的手写体。汉字书写水平的整体下降,带来的更多是对 于汉字的隔膜与疏离。 第四,流行文化对汉字的冲击。目前网络流行语、时尚流行语、娱乐节目语言、广告语 的泛滥造成大量对于汉字的更改与颠覆, 使原本规范化的汉字变得不伦不类。 例如把“没有” 写成“木有”,“同学”写成“童鞋”,“妹子”写成“妹纸”,“悲剧”写成“

5、杯具”, “什么”写成“神马”;还有一些生造词,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至于为了书写 方便而出现的难以认出的简化字更是比比皆是。这种对汉字的滥用与破坏使原本美丽的汉字 变得丑陋。 今天汉字传承面临着内忧外患,提高对汉字传承的认识,激发国民对汉字的热爱,捍卫 国家文化安全,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摘编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没有话语权,以致汉语的影响力与英 语无法相比。 B英语学不好,上不了好大学,拿不了毕业证,不能晋升职称,这些是汉字和汉语地位下 降的根本原因。 C文化全球化

6、是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实力竞争的全球化,而汉字发明权的争夺其实是文化 实力竞争的表征。 D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毛笔与硬笔书写的汉字已被键盘和拇指替代,人们对汉字越来越 疏离与隔膜。 答案 C 解析 A 项“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没有话语权”错。B 项“这些是汉字和汉语地位下降的根本 原因”错。D 项“已被键盘和拇指替代”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在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成就的背景下,从不同方面论证了汉字传承面临的严 峻形势。 B文章主体部分呈并列结构,从国际文化竞争、国人重视程度等方面审视汉字传承存在的 诸多问题。 C文章第四段用调查数据来论证媒介转型加

7、速了人们对汉字遗忘的现象,真实可信,有很 强的说服力。 D围绕汉字传承这一中心,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证了传承汉字文化、捍卫国家文化安全的必 要性和紧迫性。 答案 D 解析 “逐层深入地论证”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只要提高对汉字传承的认识,重视汉字传承和发展,大力弘扬汉字文化,就能维护我国 文化安全。 B从文化角度看,汉字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根,热爱汉字、传承汉字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具有 的文化情怀和文化责任。 C弘扬汉字文化,有利于加强中国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往,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文化竞 争中的影响力。 D作为国家与民族符号标识的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

8、础,因此,它的使用 与传承意义重大。 答案 A 解析 “只要就能”错。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最新数据显示, 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呈高速增长态势, 2018 年用户规模预计将达 2.92 亿人。 而从内容生产方面上看,优质内容不断深耕细化,垂直化内容生产越来越丰富,呈现出专业 化趋势; 从知识付费产品的形态上看, 平台型产品、 内容型产品、 工具型产品都在不断发展, 多元化趋势明显。 要论知识付费领域不断发展的因素,除了分享经济的发展、移动支付等条件之外,主要 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新媒体带来的新的消费形式以及当下用户消

9、费习惯的转变。知识付费集合了教育、 传媒和消费三个领域的特点,通过媒体、视频音频以及社交等形式,在社交媒体中引爆和传 播知识,刺激新的消费形式。用户消费习惯也在不断转变,为知识买单的消费习惯越来越多 地被认可,这为知识付费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用户基础。 二是知识更新换代加快与竞争加剧导致的“知识焦虑”。当前社会,知识更新换代速度 越来越快,各种信息比之前任何时代都更丰富,很多人面对海量信息在筛选、吸收以促进个 人提升时,往往会产生“知识焦虑”。各行各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又加剧了这种焦虑与需求。 而知识付费可以相对快速地获取信息和知识,正是满足了这种“知识焦虑”人群的心理。 (摘编自专家解读:中国知识付

10、费经济向上态势明显 , 2018 年 9 月 25 日人民日报 海外版) 材料二: 自 2015 年以来,不少知识付费平台纷纷上线,用户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每天有 1 000 多万用户通过各大平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55.3%的网友有过知识付费行为,购买 知识付费平台上的知识产品。 知识付费让知识更加亲民,被困在象牙塔里或者藏在书本里的深奥的理论,都能通过讲 述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多维度向大众传播,让更多人有了掌握知识的渠道。同时,知识 付费也能让传播链条不断简化,不管是向各行业专家提问、“偷听”,还是付费直接约见, 网络都让学习者与讲授者的距离不断拉近,学习效率更高。 然而,风光背后

11、也有隐忧,目前知识付费产品的平均到课率仅为 7%,虽然使用过知识 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是能持续学习并持续付费的用户并不多。 作为服务消费的新兴业态,走进千家万户的知识付费正在展开一幅崭新的蓝图,以此为 开端,互联网也正在推动包括传媒、出版、教育等相关知识服务产业全面转型。未来,必然 有更多新鲜的改变吹入城市和乡村的每个角落,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摘编自优质知识供给仍需深耕 ,2018 年 2 月 22 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知识的付费意愿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知识就 是财富”渐渐变成了现实。知识付费受到青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互联网海量信息,让需 要找到有价

12、值内容的用户付出了不小的时间成本。对网民而言,通过付费,筛选出最有效的 知识,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是一种有效的互联网学习方式。 但是,随着知识付费概念走红,短时间内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一拥而上,致使行业参差不 齐。 在知识付费市场刚刚兴起的时候, 许多内容生产者的确在吸引消费者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拿出了不少“干货”“硬货”。然而,在经济利益驱使下,部分平台运营者开始投机取巧, 不再愿意扮演“知识提供商”, 而是成为“知识中间商”、 内容的“剪刀手”和“搬运工”, 令消费者大失所望。 知识付费行业要良性运行,必须坚持“内容为王”,通过不掺水的、专业的、有价值的 知识,让消费者真正学有所得,感到物有所值

13、,才是知识付费迎来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要 达到这一目标,对于提供相关产品的平台来说,唯有拓宽知识生产者的来源渠道,让更多在 各个领域“术业有专攻”的人才参与到知识付费的内容生产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知识付费 优质内容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 知识付费内容要有“干货” , 2018 年 5 月 l4 日 经济日报 )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自 2015 年以来,知识付费用户数量快速增长,预计 2018 年用户规模将达到 2.92 亿人。 B知识付费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内容生产专业化和产品形态多元化两大明显趋势。 C知识付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消费业态,正在推

14、动某些相关的知识服务产业全面转型。 D 互联网海量信息让有需求的用户付出的时间成本过大, 是知识付费受青睐的最根本原因。 答案 C 解析 “知识付费正在推动某些相关的知识服务产业全面转型”错。原文是互联网“正 在推动包括传媒、出版、教育等相关知识服务产业全面转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分享经济的发展、移动支付的便捷、用户消费习惯的转变以及“知识焦虑”等因素,促 进了知识付费领域不断发展。 B知识付费集教育、传媒和消费三个领域优点于一体,通过多种形式在社交媒体中传播知 识,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 C当前社会,知识更新快,信息日渐丰富,在筛选、吸收时

15、很多人产生了”知识焦虑”, 而日益激烈的竞争又加剧了焦虑。 D知识付费行业要良性运行,健康发展,关键是坚持“内容为王”,提供有价值的知识, 让消费者真正感到物有所值。 答案 B 解析 “知识付费集教育、传媒和消费三个领域优点于一体”错。原文是“知识付费集合了 教育、传媒和消费三个领域的特点”。 6知识付费有何优势和不尽人意的表现?请结合材料二、三简要概括。(6 分) 答:_ 答案 (1)优势:让知识更加亲民,拓展了掌握知识的渠道;让传播链条不断简化,学习 效率更高;节约时间成本,可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2)不尽人意的表现:产品平均到课率低,持续学习并付费的用户不多;平台一拥而上, 行业参差不齐

16、;部分平台运营者投机取巧,优质内容不足。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 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 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 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 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 呢,也在上头睡?”没

17、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 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 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 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 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 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 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

18、时她冲我喊:“你就不 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 洗菜, 胡乱一洗了事。 奶奶生气了: “你 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 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吭声。 奶奶洗好菜, 重新捡起针线, 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 子,“唰啦唰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 来看她。 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 爸和妈都去了干校。 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 “唰啦唰啦” 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

19、“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 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 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 扫行不?”“不行,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 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 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 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 未必不能有一天自

20、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 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 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 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 ,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 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 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 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 奶”

21、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 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 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 “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 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 和我永生的痛悔。(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对奶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表现了“我”对奶奶认识的变 化和感情的深化。 B本文段写奶奶为了贴补家用而忙于劳作,一刻不闲。尽管得不到儿孙的理解,也 一直坚持劳动。 C本文融叙事、抒情、议论

22、为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表现了“我”对奶奶深深的怀 念和愧疚之情。 D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 天目光都不移动”。 答案 B 解析 “为了贴补家用而忙于劳作”错,从第段可知,奶奶劳动是为了证明自己能自食其 力,想要跟上时代。 8根据段对奶奶的描写,概括奶奶的形象特点。(6 分) 答:_ 答案 (1)慈爱,(2)勤劳(吃苦耐劳),(3)自尊(自立、自强),(4)坚韧,(5)渴望进步。 9本文反复出现“老海棠树”,这一形象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6 分) 答:_ 答案 (1)内容上,老海棠树具有象征作用。既象征奶奶自食其力、渴望进步跟上时代的

23、可敬 可叹的生命品格, 也象征奶奶的沧桑命运和坚强。 奶奶好像一生都在老海棠树下劳动、 生活, 奶奶离世,老海棠树仍在,物是人非,老海棠树寄托了“我”对奶奶的思念和愧悔。 (2)结构上,老海棠树是本文的线索,串联全文事件,使文章构思精巧。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魏能,郓人也。少应募,隶云骑军,后选补日骑左射,又隶殿前班,七迁散员左班都知。 旧制,诸军辞见,才器勇敢或迥异出群者,许将校交举以任,使毋枉其志。能时戍外藩,咸 未有举者。太宗曰:“能材勇过人,朕可自保。”由是进用之。端拱 二年,加御前忠佐马

24、军 副都军头,历殿前左班都虞候、领溪州刺史,加秩转马步军都军头。咸平三年,真拜黄州刺 史。明年,为镇、定、高阳关三路前阵钤辖。五年,知郑州团练使,复任威虏军。契丹入寇, 能当城西,与诸将合战,无惮色,大败其众,斩首二万级。契丹统军铁林相公来薄阵,能发 矢殪之,并其将十五人,夺甲马、兵械益众。契丹复入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 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契丹尝谋入钞,能侦知,即发 兵逆击,生擒酋帅 ,殄灭殆尽。六年,改威虏军部署、知军事。士民诣阙下 乞留能,诏嘉之。 会浚顺安军营田河道以扼寇,徙莫州路部署。石普屯兵顺安之西境,诏能与杨延昭、田敏掎 角为备。景德初

25、,破敌长城口,追越阳山,斩首级、获兵器益众,诏赐锦袍、金带。复以所 部御寇于顺安。六月,召拜防御使,复出为宁边军路部署。诏推能果略,再任以威虏,使副 精兵伺敌动止。边人百余掠居民,树蕃 僧为帅,能与田敏、杨勋合兵设伏击之,擒其帅。贼 来逼城,能出兵拒之,少衄,即却阵入城,张凝以兵击却之。明年,以自陈,特改官右骁卫 大将军、虢州都监,累迁加领康州团练使。大中祥符八年,卒。录其子正为阁门祗候,靖为 三班奉职。(选自宋史卷二百七十九列传第三十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契丹复入/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

26、西山 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 B 契丹复入/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 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 C契丹复入/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 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 D 契丹复入/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 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 答案 B 解析 “南关门”前省略介词“于”, 作“逆战”的状语, 应在其后断开; 由文章末句可知, “其子”的名字为“正”,故“其子正”不可断开;“绝敌行势”是前一句的谓语部分,应 和前句断在一起。原句的标点为:契丹复

27、入,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 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端拱,是宋太宗在位期间的年号,皇帝在位期间可以有多个年号。 B酋帅,古时称少数民族或者叛乱者的首领,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C阙下,即宫阙之下,借指帝王居住的宫廷,在文中用来代指皇帝。 D蕃,通“番”,周代指九州之外的夷服、镇服、蕃服,后泛指域外或外族。 答案 C 解析 “在文中用来代指皇帝”错,应代指朝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魏能勇猛过人,年轻时应征入伍。他年轻时便

28、响应朝廷招募,得到多次升迁,由于戍守 边境,没有受到诸军举荐,但其才能勇猛过人,得到太宗的器重。 B魏能抗击契丹,屡屡大获全胜。面对强敌契丹的屡次入侵,他毫无惧色,与诸将一起冲 锋陷阵,并运用计谋,大破敌军,杀敌无数,并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C魏能深得民心,受到朝廷嘉奖。他在职期间深得民心,以至离任之时使得百姓将士上京 城向朝廷请求让他留任,皇帝为此下诏表彰他,并赏赐给他锦袍、金带。 D魏能平定动乱,立下赫赫战功。边境一伙贼寇聚众掠夺,危害百姓,他与其他将领便合 兵一处,设下妙计,击溃贼寇,并生擒其首领。 答案 C 解析 “并赏赐给他锦袍、金带”是以后的事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29、语。(10 分) (1)旧制,诸军辞见,才器勇敢或迥异出群者,许将校交举以任,使毋枉其志。 译文:_ (2)贼来逼城,能出兵拒之,少衄,即却阵入城,张凝以兵击却之。 译文:_ 答案 (1)按照成例,诸军到朝廷辞别或谒见天子时,对于才器勇敢或迥异出众者,允许将校 相互举荐以任职,使他们不会徒有其志。 (2)贼寇前来逼近城池,魏能出兵拒敌,稍稍失利,立即撤回军队回到城中,张凝率兵击退了 贼寇。 参考译文 魏能,郓人。年轻时应征入伍,隶属云骑军,后选补日骑左射,又隶属殿前班,七次升 迁任散员左班都知。 按照成例, 诸军到朝廷辞别或谒见天子时, 对于才器勇敢或迥异出众者, 允许将校相互举荐以任职,使他

30、们不会徒有其志。魏能当时戍守外藩,完全没有人举荐。太 宗说:“魏能的才能勇武过人,朕可以保举。”魏能因此被选拔任用。端拱二年,魏能加封 御前忠佐马军副都军头,历任殿前左班都虞候、兼溪州刺史,加秩转马步军都军头。咸平三 年,实授黄州刺史。第二年,任镇、定、高阳关三路前阵钤辖。咸平五年,知郑州团练使, 复任威虏军。契丹入侵,魏能在城西抵挡,与诸将一起作战,毫无惧色,大败敌军,斩首二 万级。契丹统军铁林相公逼近阵前,魏能放箭将他射死,连同其将十五人,夺得甲马、兵械 很多。契丹再次进犯,魏能率领州军在南关门迎战,派遣他的儿子魏正与都监刘知训从小路 切断敌人的归路,战斗数十合,撤到西山脚下,将敌军击溃,

31、缴获器甲十八万。契丹曾图谋 入侵劫掠,魏能侦察得知后,随即发兵迎击,生擒其首领,把敌军全部歼灭。咸平六年,改 任威虏军部署,掌管军事。将士百姓赴京城乞请让魏能留任,诏令予以褒奖。恰逢疏通顺安 军营田河道来扼制敌寇入侵, 改任莫州路部署。 石普在顺安的西境屯兵, 诏令魏能与杨延昭、 田敏成掎角之势保持戒备。景德初年,在长城口大破敌军,越过阳山追击他们,斩敌首级、 缴获兵器很多,诏令赏赐锦袍、金带。又率部下在顺安御敌。六月,征召魏能任命他为防御 使,又出任宁边军路部署。诏令推举魏能的果敢和谋略,再度任命为威虏军,让他掌管精兵 察看敌军动静。有边民一百多人劫掠当地居民,立外族僧人为首领,魏能与田敏、

32、杨勋合兵 设伏攻击他们,活捉了他们的首领。贼寇前来逼近城池,魏能出兵拒敌,稍稍失利,立即撤 回军队回到城中,张凝率兵击退了贼寇。第二年,以其自己陈述,特改任官右骁卫大将军、 虢州都监, 屡经升迁加领康州团练使。 大中祥符八年, 魏能去世。 录用其子魏正为阁门祗候, 魏靖为三班奉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宿楚国寺有怀 赵嘏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 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 江边松菊 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注 赵嘏:楚州人,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年轻时四处游历,为求功名而奔走

33、。大和七 年预省试进士不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江边松菊:指故园松菊。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句的“寂寞”运用拟人手法来写衰败荷花的余香,暗示诗人内心的寂寞与伤感。 B颔联写红叶飘零,隐喻诗人自己的际遇,表现了他人生漂泊,饱含无可奈何之情。 C颈联化用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诗句,用南浦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的离愁。 D“衰荷”“残月”“阴云”等意象的组合,描绘出秋意苍茫的夜色,意境萧瑟凄凉。 答案 C 解析 “送别好友的离愁”错,本诗并非送别诗。本诗主要是抒写诗人考试失意、功名未就 的落寞,让诗人内心彷徨抑郁,因此诗句所表达的是诗人放下自己对功

34、名的追求。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 答案 诗人在异乡漂泊,借用故园的松菊,抒发了思乡之情。松菊又是品格高洁的象征, 表明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尾句以八月长安的长夜漫漫, 抒发诗人内心的孤苦与郁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论语中提到了“_,_”的可贵品质,孔子认为这种 不强人所难的品质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 (2)屈原在离骚中用“_,_”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 坚持对美好德行的追求及至死不悔的心志。 (3)“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在虞美人中也用到这两个意象的句

35、子是“_,_”。 答案 (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3)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文学翻译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精神?事实上,不懂法语的林纾和精通法语的王寿昌之 间的合作,早在 19 世纪末,就已经向中国的读者_了文学翻译中的一个事实:翻译就 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合作。这意味着文学的翻译,就是不同时代的合作,不同文化的 合作, 还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 也许正因如此, 有关具体的翻译作品的质疑之声, 总是_。 当文学翻译从襁褓里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巨人之后,质疑之声也变得越来越响亮

36、。 多年来,总是有人_地强调时代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差异,如 何在翻译的过程里伤害文学作品原作的精神。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文学之所以长盛不 衰,就是得益于差异的存在。 我_,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 差异,会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损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 征,这是不可避免的,( )。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是通过整体的力量体现出来的,一 部成功的文学翻译作品也应该是整体的, 就像有时候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犯上几个小错误, 翻译家在翻译一部作品时同样也会犯上几个小错误,对此不必大惊小怪。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

37、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阐明 不绝如缕 滔滔不绝 承认 B挑明 不绝如缕 喋喋不休 认为 C挑明 不绝于耳 喋喋不休 承认 D阐明 不绝于耳 滔滔不绝 认为 答案 C 解析 阐明:讲明白道理。挑明:说透,揭穿。根据语境,宾语是“一个事实”,应选“挑 明”。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 绝于耳:声音不断地在耳边回响。根据语境,此处所指对象是“质疑之声”,应选“不绝于 耳”。喋喋不休:唠唠叨叨,说起来没完没了。滔滔不绝:形容话多,连续不断,没完没了。 此处说的是一些人反复多次、没完没了地强调,应选“喋喋不休”。认为:对人或事物确定 某种看法

38、,做出某种判断。承认:表示肯定,同意,认可;国际上指肯定新国家、新政权的 法律地位。“认为”偏重于主观的看法,主观的判断;“承认”偏重于对客观事实的认可。 根据语境,应选“承认”。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会让一 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B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一部文 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会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C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

39、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一部文 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会损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D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会让一部文 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损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答案 B 解析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可将“由于,会让一部文学作 品”改为“由于, 一部文学作品”, 或删掉“由于”; 二是搭配不当, “损失” 与“特征”不搭配,可将“损失”改为“丢失”。据此分析,B 项修改正确。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但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不能以

40、此作为标准 B或许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判断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C甚至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判断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D但是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答案 D 解析 根据语境,括号内补写的语句与括号前的句子应构成转折关系,故排除 B、C 两项。 再对比 A、D 两项,“此”指代的是前文“不可避免”的事实,以“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承 接前文,与前文衔接更紧密,故选 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青蒿素的抗疟疾作用_,氧气压力越大,青蒿素对于体外培养 的恶性疟原虫的半

41、数有效浓度就会越低。活性氧不仅可以直接对疟原虫起到破坏的作用,而 且会损坏红细胞,从而导致疟原虫死亡。_,对其他寄 生虫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 科研人员研究发现, _, 在整个服用阶段中青蒿素药物都能对幼虫期的血吸虫产生杀灭作用。 答案 (示例)与氧气压力有关 青蒿素除了对疟原虫有杀灭作用外 青蒿素具有抗血 吸虫的作用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个字。(5 分) 一部国产动画电影在暑期档备受瞩目,这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 。猫眼数据显示, 哪 吒上映首日综合票房、上映首周综合票房均创同类电影最高纪录。诸多评论中,这部动

42、画 电影已经成为国产原创动画作品中的里程碑式作品。一旦有国产动画作品引起广泛好评,总 会有声音讨论“国漫崛起”。业内人士表示,从目前国内动漫整体来看,产业环境、企业运 作、作品本身和用户等方面尚不够成熟。下一部哪吒这样的精品或许还要过很长时间才 会到来。不过从 2005 年关于促进我国动画创作发展的具体措施发布以来,国家不断有支 持政策出台。随着二次元用户的崛起以及大量盗版作品的下架,动漫产业开始大量受到资本 的关注。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视频平台的崛起,也助推了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在新的 市场环境之中,更多优秀国漫作品的诞生值得期待。 答:_ 答案 关键信息: 动画电影 哪吒 暑期大热并受好

43、评。 “国漫崛起”为时尚早。 “国 漫崛起”值得期待。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法国人阿尔贝特 史怀泽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 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 疏远性, 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 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 只有这样, 我们才是真正的人。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许多同学会认为要敬畏的“其他生命”“周围的生命”仅指人类以外的其他生 命,这种认识是狭隘的。回顾史怀泽的经历,

44、他亲历了 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虽然没有厮 杀于战场,却体验了太多的痛苦、颠沛、苦役、冷酷,目睹了人类间各色的杀戮、折磨和压 迫,也感受了苦难环境中烛火般细微脆弱的人间温情,由此唤起他心灵深处对敬畏生命的思 索。 由此看来, 他的“敬畏生命”的思索起点是人类, 终点是所有生命。 因此, “敬畏生命” 应包括三个层次: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人类以外的其他生命。这是一种将人伦道德由 此及彼的推及,也是思想境界的升华,我们最终要敬畏所有的生命,但我们必须明确,尊重 其他生命的前提是这个人一定会尊重同类的生命。明确了这一概念,写作时在立意上就可以 做到巧弹琵琶,亦物亦人。 本题以议论文较为好写,可围绕作文主旨组织材料,充分论证,切忌简单罗列事例,缺少自 己的思想见解和透彻的分析。当然,本题也可以写成哲理感悟类的散文,以叙为主,在此基 础上生发出精警动人的议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