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2020届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卷(解析版)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0651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2020届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2020届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2020届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2020届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2020届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_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 2020 届高三 5 月模拟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10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3 个小题。 中华文化很注重中庸之道。国家太大,治理需要

2、依靠精英,这样的精英有一个特点,在 孔子那里就是讲求“中庸” ,孔子说: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我称之为中庸理性主义, 既不要过于峻急,也不要过于迟缓,应当恰到好处,掌握分寸,留有余地。 论语最大的 特点就是恰如其分。孔子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鄙弃不义得来的富贵,但他 只是说“如浮云” ,像浮云那样一晃而过,并没有说其他丑恶的词,这体现了孔子语言的分 寸感。 在孟子的时代, 认为精英就当如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的大丈夫。 庄子是从另外的角度说的,他强调有至人、有真人。 中华文化很早就提出“化”的观点, 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什么事情

3、 碰到钉子,无计可施了,这就是“穷” ,穷就要变,变了才有出路,才可维持下来。到了庄 子的时代,更喜欢用的字是“化”与时俱化。 “化”与“变”相比,有些悄悄发生变化 的意思。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中华文化讲仁义道德、一和同、天下定于一、吾道一以贯之, 似乎很呆板。 其实中华文化一点儿都不呆板, 比如中国人承认有多种多样的选择性。 孟子说,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 如果我没有条件, 我就把自己管好了, 如果我有条件了, 我就为天下百姓与君王效劳。孙子说: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 ”充分理解战争的人,永 远不会让自己变成殉葬者。孟子评价孔子,说他是“圣之时者”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

4、是 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千变万化,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孔子如果不随时调整自己,把握分寸的 话,他早就灭亡了。 老庄主张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无胜有。老子甚至主张,柔弱是生命的特色,坚强是 死亡的特色。当然,这个说法我们是存疑的。但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僵硬的文 化。20 世纪后半期,当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入改革的时候,西方的些政要,比如撒切尔 夫人、基辛格等人都对某些国家的改革不看好,而上述这些人却说,改革唯一可能成功的是 中国,原因之一是中国有独特的文化,该坚持的继续坚持,该改革的就改革,化之于无形。 全世界能够迈开这么大步子进行改革开放而又保持稳定局面的, 只有中国。 我们当然不能无 原

5、则地自我吹捧,但中华文化适应调整、变化的能力,统筹兼顾、面面俱到的能力,世界上 罕有其匹,这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特点。 如今,我们更可以在中华文化传统和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当下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时势, 推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我们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建设我们美好的生活,实现 我们的中国梦。 (选自王蒙道通为一从传统经典看中华文化的特点 ,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治理大国的精英往往都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在国家治理中特别讲求掌握分寸, _ 留有余地。 B.中华文化中“变” “化”的思想表现为有所坚守但从不僵化,能够随时调整自己,进 行多样化选择。

6、 C孔子鄙弃不义得来的富贵,但只说“如浮云”而没用丑恶的词,这形成了论语 注意分寸的特点。 D.作者也主张做事要恰到好处,峻急迟缓不能过度,和孔子相比,他更多了一点理性主 义色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阐释了中华文化调整变化、统筹兼顾的特点,全文为分总结构,段为并列 关系,第段是总写。 B.第段引用孟子对孔子“圣之时者”的评价来论证“中庸之道”和“穷通变化”两者 是相通的。 C第段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了“中庸之道”和“穷通变化”带来 的文化优越性。 D.文章最后指出我们应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发展新时势 下的积极意

7、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借用孙子关于 “善战” 的话语是要告诫人们只有训练矫健勇猛之士才能立于不败 之地。 B.作者对老子和庄子的一些主张存有疑问, 但不否认它们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变化 之道。 C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难以比拟并非自我吹捧,新时期既要大力传承传统文化,又要 注意与时俱进。 D.20 世纪后半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改革成功,原因就在于我国拥有“化之于 无形”的独特文化。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 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

8、章的思路,中心论点 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 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1)A“治理大国的精英”不一定都“学习了中庸思想”,原文第一段为“这样 的精英有一个特点,在孔子那里就是讲求中庸”,并不是说“治理大国的精英往往都习 得孔子的中庸思想”;C“这形成了论语注意分寸的特点”错,原文第一段是“这 体现了孔子语言的分寸感”;D原文第一段是“我称之为中庸理性主义”,并非“多了一 点理性主义色彩”。 (2)A“分总结构”错,段不是并列关系,第段也不是总写;B引用孟子对孔子 “圣之时者”的评价是

9、用来论证中华文化讲求“穷通变化”;C没有运用对比论证手法, 第段也没有谈及“中庸之道”带来的文化优越性。 (3)A“善战”不是指“训练矫健勇猛之士”,原文第二段为“充分理解战争的人,永远 不会让自己变成殉葬者”;B作者存有疑问的只是老子“柔弱是生命的特色,坚强是死亡 的特色”的说法,原文第三段为“老子甚至主张,柔弱是生命的特色,坚强是死亡的特色。 当然,这个说法我们是存疑的”。D表述绝对化,只是西方的一些政要,比如撒切尔夫人、 基辛格等人对中国改革可能成功的个人看法而已,且拥有“化之于无形”的独特文化只是我 _ 国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见原文第三段为“西方的一些政要,比如撒切尔夫人、基辛格等人

10、都对某些国家的改革不看好,而上述这些人却说,改革唯一可能成功的是中国,原因之一是 中国有独特的文化,该坚持的继续坚持,该改革的就改革,化之于无形”。 答案: (1)B (2)D (3)C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 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 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 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1、3 个小题。 材料一: 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显示, 相比于英美等国的中学教育而言, 我国中学生缺乏 对自我人生规划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这将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障碍。在新高考背景下, 教育综合改革已经取得讨多成果, 但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挑战, 如学生如何选择课程 等问题。事实上,新高考改革中的选科虽然是学生选择课程学习的问超,但却需要统筹考虑 兴趣爱好、课程选择、专业报考和生涯发展之间的关系。日前,学生在部分科目及科目组合 选择上,更多还是由成绩定取向,甚至放弃自己的兴趣,在“学业专业职业生 涯” 之间还没建立起内在的关联。 这一现象背后, 实则是学生选择能力不足、 课业压力过

12、大、 对未来大学就读专业认知欠缺等问题,也暴露出以往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 因此,生涯规划教育向基础教育前移,能促进高中生生汲规划意识的形成和成熟,使其 获得全方位的成长和提高, 有助于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常求, 也熊有效提升其社会适 应能力。 (摘编自报道生涯规划教育:自主探索休验引导 , 中国教育报 ) 材料二: 东南沿海某省份高中学生自我认知情况调查表 (表一) 选项 十分了解(%) 基本了解(%) 了解不清(%) 未曾考虑(%) 爱好 28.8 62.2 7.9 1.1 性格 27.6 58.1 13.4 0.9 目标 24.4 51.3 21.9 2.4 (表二) 选项 很

13、强(%) 较强(%) 一般(%) 不具备(%) 学习能力 24.0 33.0 40.6 2.4 沟通能力 18.9 32.7 44.8 3.6 创新能力 16.7 31.2 49.9 2.2 竞争能力 22.3 27.6 47.0 3.1 规划能力 14.6 31.7 47.7 6O (摘编自东南沿海某省份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 _ 材料三: 生涯规划教育和学杖特色发展可以做到融合互通、 互促发展, 两者有机结合不仅使特色 发展更有内涵和生命力,也使生涯规划教育史具成效。为此,学校开始探索构建生涯规划教 育体系,而在高中阶段实行生渥规划教育,首先要在理念和实践层面觯决两个问题:一是

14、与 大学教育衔接不够的问题;二是学生社会实践和生涯体验实践及资源相对匮之的问题。 许多学校提出了“自主探索、体验引导”的生涯规划育人理念,基于行动教学导向,从 学生终身发展出发,制订“三自”高中生生涯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对国内外生涯教育理论和 实践的研究,再结合学校实际,整体规划,提出了“自由心灵” “自觉追求” “自主探索”的 学生生涯教育目标,多校设定了生涯认知、生涯体验、生涯选择的三年分阶段目标。在三年 学业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衔接大学”的高中生生涯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包括高 一年级生涯规划通识课程、生涯教育活动,高二年级生涯规划体验、课题自主研究,与中高 职学校合作开设专业体验课

15、、高三年级与大学合作开设虚拟班、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等。 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在新的高考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促进 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能够使学生对未来有着更好更科学更合理的规划, 这在某种意义 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还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发展,通过这种教 育制度的实施、学校全方位帮助学生成为国之所需的有用之材。 (摘编自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如何发挥实效 ,中国新闻网) 4下列对“生涯规划教育”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生涯规划教育, 能促进高中生生涯规划意识的形成和成熟, 也能帮助学生满足终身学 习和发展的需求,还能有效提升其

16、社会适应能力。 B.在东南沿海某省份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现状调查报告中,相较于性格与目标,被 采样学生对自己的“爱好”更了解,此项占比最高。 C生涯规划教育和学校特色发展可紧密融合、互通互促,二者有机结合能相得益彰, 为此,学校积极开展对构建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探索。 D.多校以“自主探索、体验引导”为生涯规划育人理念,以行动教学导向为基,从学生 终身发展入手,制订“三自“高中生生涯教育总体目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指出,高中阶段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由成绩定取向,甚至放弃 自己兴趣等现象,也产生了课业压力过大等问题。 B.材料二中,学生

17、自我认知情况调查表显示,对被采样的学生来说,超过半数的学生认 为自己的沟通能力、竞争能力和规划能力较为欠缺。 C高中生生涯发展教育课程体系面向高中学段的三个年级,授课内容符合学情,分年 级授课,涵盖体验、活动、自主研究等丰富多彩的形式。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在新高考背景下,生涯规划教育虽处于自主探索阶段,但能 促进学生发展,从而达到学生自我认知的最终目的。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接受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6 分) 【分析】 (1)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及手法分析, 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 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

18、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 误。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 概括。 【解答】(1)A“生涯规划教育”偷换概念,原文是“生涯规划教育向基础教育前移,能 促进高中生生涯规划意识的形成和成熟, 使其获得全方位的成长和提高, 有助于满足学生终 _ 身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也能有效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可见“生涯规划教育”应是“生涯 规划教育向基础教育前移”。 (2)A“也产生了课业压力过大等问题”有误,原文是“目前,学生在部分科目及科目组 合选择上,更多还是由成绩定取向,甚至放弃自己的兴趣这一现象背后,实则是学生选 择能力不足、课业压力过大、

19、对来来大学就读专业认知欠缺等问题,也暴露出以往高中阶段 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 B“沟通能力”没有超过半数,根据表二,认为自己沟通能力一般是 44.8%,认为自己不 具备沟通能力的是 3.6%,加起来是 48.4%,不足半数; D“达到学生自我认知的最终目的”无中生有,原文是“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在新的高考 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能够使学 生对未来有着更好更科学更合理的规划,这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故选 C。 (3) 学生方面, 结合材料三 “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在新的高考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自主

20、学习能力以及能够使学生对未来有着更好更科学更 合理的规划,这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可概括出答案; 国家方面,结合材料三“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还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发展,通过这种 教育制度的实施,学校全方位帮助学生成为国之所需的有用之材”可概括出答案。 答案: (1)A (2)C (3)学生方面:使学生具备高中生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 需求,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国家方面:推动我国的发展,全方位帮助学生成为国之所需 的有用之材。 【点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 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

21、、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 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 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 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3 个小题。 霍乱之乱(节选) 池 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 至的迹象。 那天是我和秦静在防疫站值夜班。 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 只有科室主任闻达在伏案 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 写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小时下班。 他的妻子认定他这么做是为了逃避做晚饭, 有一 次吵到单

22、位来了,闻达闻讯仓皇地向楼顶逃窜。他的妻子在顶楼逮住了他,将他的一只皮鞋 扔了下去。第二次闻达又逃到了顶楼,他的妻子又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凑巧的是,这 两只皮鞋正好都被扔在了飞驰的大卡车上。 从此闻达只好穿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 但他还是 照样在下班之后写他的报告。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口中念 念有词。 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 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 大脚。这哪里像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 _ 闪电穿过了云层,接近了我们抬头可见的天空,暴风雨就要来了。闻达骑上他那破旧的 自行车,摇晃

23、不定地回家去了。秦静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我说: “难怪人家说:远看是个要 饭的,近看是个烧炭的,一问才知道是防疫站的。 ” 闪电如游蛇窜行在楼房的玻璃窗之间, 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 密集的大雨从远处轰隆 隆黑压压地横扫了过来。大马路上的汽车都大开车灯,纷纷地揿喇叭。 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 地说: “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 我和秦静不约而同地对着电话大叫: “什么?请大声重复一遍! ” 洪大夫扯着嗓子说: “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 霍乱来了,在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我们对它的 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

24、。 我们傻了眼。大学教材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们 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幸好秦静好学,总是随身带着当年的教材,她把 课本翻到霍乱这一章,我们俩急急地浏览,高频率地摆动着头。 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把病人隔离,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有 情况及时打电话。秦静守电话,我另找电话向站领导报告。 张书记和祈站长接到电话都大吃一惊, 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 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 张书记说: “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 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 大家对霍 乱除了满怀恐

25、怖感,其他一无所知。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叽作 响。 张书记和祈站长被大家大呼小叫地扯去询问, 答非所问地应付着。 大家都非常地不满意, 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 “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 大雨喧哗着下个不停,站里比大雨更加喧哗。我大喊一声: “闻主任来了。 ”大家的目光 一下子都集中了过来,有人自动地往后传达说: “闻主任来了! ” “闻主任来了! ” “闻主任来了! ”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 “现在就看你的了。 ”闻达看见一 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闻达的举止并没有像平日一样遭到大家的嘲 笑,所有的人都仰望着

26、他,心情悬悬地等待他说话。 闻达首先表扬了我和秦静,说我们作为年轻医生,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对疫情处 理得既迅速又正确。然后说: “如果大家都沉着冷静,一切行动听指挥,以最快的速度扑灭 这次疫情,祖国和人民将会感谢你们,历史将会铭记你们,我闻达一定为你们请功! ”大厅 里爆发出的掌声掩盖了外面的雷雨声。 闻达站在椅子上,脚上两只不同的皮鞋显得格外醒目,不过依然没有人发出嘲笑。他一 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的 分管班长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 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 再一次确认霍乱弧菌, 具体操作由闻

27、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第四, 消杀科立刻准备好所有的喷雾器和充足的百分之五的来苏消毒液, 同时准备大量 漂白粉和生石灰。 第五,党办负责接待领导,上传下达,发出红头文件。协调车辆,保障疫情用车。 第六, 站办负责后勤, 协同专业部门购买一切所需的用品以及保证值班人员食物和冷饮 的供应。 _ 第七,指定专人二十四小时守候电话,疫情立刻上报国家卫生部,对外严守秘密。 第八,在处理霍乱疫情期间,各科室全部三班倒,一律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闻达说完,大家都像吃了定心丸。祈站长有心思开玩笑了,他说: “老闻好像经过了多 少次霍乱似的,出口成章啊。好比老母鸡,屁股

28、一撅就下了一个蛋。 ”大家开心一笑,各就 各位,回到自己的科室去做准备工作。 【注】小说霍乱之乱的主要情节是武汉郊区一场霍乱的发生和消灭,背景是上世纪 八十年代初。这里节选的是小说的开头部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有多处生动的景物描写, 这些描写既自然形成了时间推移的线索, 也营造了霍乱 发生之夜特有的混乱、恐怖和紧张的氛围。 B.当闻达到单位后,文中接连用了四个“闻主任来了! ” ,这种重复,艺术地表现了大家 内心对闻达的期待和听到他来后的极度喜悦。 C前半部分采用反面衬托的手法,极力写闻达的生活窘迫、形象寒酸,为后文表现他 在疫情到来时的重要

29、作用和价值作了很好的铺垫。 D.张书记和祁站长在霍乱疫情发生之时紧张无措, 完全依赖闻达, 这既是对他们官僚作 风的讽刺,也揭露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社会弊端。 8.作者不惜用较大篇幅把闻达的“八条意见”一一列出,有哪些用意? (6 分) 9小说霍乱之乱的结尾处有段表达作者对人生看法的话: “有些自己热爱的事情,值得 一个人为了不可知的结果而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 ” 。请根据上面节选部 分的内容,分析小说主人公闻达身上是怎样体现这一观点的。 (6 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 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

30、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 等。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内容的写作意图或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 读并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把握其特征;然后结合语境,从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全 面思考其作用,揣摩作者用意;最后分点整理,概括答案。 (3)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要认真审题,理 解题干中作者所说的话的内涵;然后根据理解,回归原文找出人物身上与之对应的表现;最 后结合原文内容,选择准确的词句概括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 【解答】(1)D“这既是对他们官僚作风的讽刺,也揭露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社会弊端”分 析有误。 张书记和祁站长在霍乱疫情发生之时紧

31、张无措完全依赖闻达, 突出主人公闻达的形 象。闻达平时对专业执着,对工作热情,霍乱突然来临时,这个平时被人们不屑的人却成为 了大家的主心骨,这种反差,是引导读者对人生意义进行反思。选项分析曲解文意,偏离主 题。 (2)原文中作者详细的分条列出闻达的“八条意见” ,从人物塑造上来看, 霍乱突然来临, 大家紧张慌乱的时候,闻达的八条意见逐步推进,从组织建设,到确认病例、隔离病人和消 毒等措施,充分展现出闻达对流行病学的知识深厚。闻达再不是大家眼中那个嘲笑的对象, 他冷静且有条不紊的安排好各方工作,与前文他被妻子追逐,不修边幅的样子形成对比,突 出他的干练和能力。从文章结构上来看,与前文“流行病科室

32、里的人都走了,只有科室主任 闻达在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着巨大的兴趣和热 情”“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以及大家对他的期 待形成了照应。从小说主题来看,“八条意见”充分展现主人公的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让 故事显得更真实,突出作品主题。 (3)题干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有几个关键点:有些自己热爱的事情,为了不可知的结 _ 果长久地等待, 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 值得。 首先, 主人公闻达有自己热爱的事情, 并长久地等待, “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着巨大的兴趣 和热情”。其次,主人公闻达为了保存内心

33、而放弃外壳,妻子的不理解,同事的嘲笑,从未 动摇他内心的坚持。 最后, 霍乱突然来临, 他用自己的能力证明一切付出、 等待都是值得的。 考生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答案: (1)D。 (2)凸显人物形象。 “八条意见”显示出闻达的沉稳、睿智、干练,与他平时处境尴尬、 受人嘲笑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呼应相关情节。前文说闻达是流行病专 家, 霍乱疫情出现后从领导到同事都对他充满期待, “八条意见” 使这些都得到了验证落实。 强化小说主旨。“八条意见”充分体现出主人公的业务能力、敬业精神和可贵品质,这正 是小说所要表达的主旨所在。 (3) 闻达长年坚持对流行病的研究, 每天都要写流行病学报

34、告, 虽然他并不知道这种 “等 待”究竟有什么结果;他不追求外在的名利,不计较别人的嘲笑,虽处境困窘仍始终“保 存”自己内心对防疫事业的热爱。他在霍乱发生、众人无所适从的关键时刻展现出自己对 社会的巨大价值,用事实证明他以前的“等待”和“保存”都是值得的。 【点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 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 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 的心理表述不当, 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 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 主要考核

35、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 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 即所谓的 “硬伤” , 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 4 个小题。 李泌,字长源,魏八柱国弼六世孙,徙居京兆。七岁知为文。玄宗开元十六年,悉召能 言佛、道、孔子者,相答难禁中。泌既至,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说请赋 “方圆动静” ,泌逡巡曰: “愿闻其略。 ”说因曰: “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 死。 ”泌即答曰: “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36、。 ”说因贺帝得奇童。帝大悦 曰: “是子精神,要大于身。 ”张九龄与严挺之、萧诚善,挺之恶诚佞,劝九龄谢绝之。九龄 忽独念曰: “严太苦劲,然萧软美可喜。 ”方命左右召萧,泌在旁,帅尔曰: “公起布衣,以 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九龄惊,改容谢之,因呼“小友” 。 肃宗即位灵武, 物色求访, 会泌亦自至。 已谒见, 陈天下所以成败事, 帝悦, 欲授以官, 固辞,愿以客从。入议国事,出陪舆辇,众指曰: “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 ”初,帝在东 宫, 李林甫数构谮, 势危甚, 及即位, 怨之, 欲掘冢焚骨。 泌以天子而念宿嫌, 示天下不广, 使胁从之徒得释言于贼。帝曰: “往事卿忘之乎?”对

37、曰: “上皇(玄宗)有天下五十年一旦 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 也。 ”帝感悟,抱泌颈以泣曰: “朕不及此” 。泌出入中禁,事四君,数为权幸所疾,常以智 免,好纵横大言,时时谠议,能寤移人主。贞元三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 封邺县侯。贞元五年卒,年六十八,赠太子太傅。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六十四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 _ 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 B.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

38、内惭不 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 C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 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 D.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 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京兆是西安的古称,为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 辖域的谓称。文中指唐朝的都城长安。 B.布衣,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还以黔首、白丁、氓隶、闾左、黎庶等称平民, 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

39、住东宫的储君。西汉皇太后的长乐宫 在未央宫东,也用“东宫”称皇太后。 D.侯, 是一种爵位、 爵号, 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古代按照等级位列依次有王、 公、伯、侯、子、男六种爵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泌才华横溢,深得玄宗喜爱。他年少时用棋局的“方圆动静”来比喻行仁义、用智 慧、施展才能和功成名就,被赞为奇童,玄宗说他拥有超过了身份的神采气质。 B.李泌正直清醒,博得张九龄青睐。他在张九龄派人去请萧诚时不假思索地劝张九龄, 作为耿直的宰相不要喜欢献媚的人,张九龄听后马上改容,昵称他为“小友” 。 C李泌淡泊名利,以国事为重。他在肃宗即位

40、时主动来拜见,陈述治理天下所以有成 有败的道理。肃宗听后很喜欢,想给他官做,他坚决推辞,只愿以宾客身份相随。 D.李泌远见卓识,说服了肃宗。他在肃宗打算掘墓焚尸以泄对李林甫的怨恨时,劝肃宗 要向天下显示自己的气量宽宏,不要让玄宗心生惭愧,此言令肃宗感激涕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张九龄与严挺之、萧诚善,挺之恶诚佞,劝九龄谢绝之。 (5 分) (2)数为权幸所疾,常以智免,好纵横大言,时时谠议,能寤移人主。(5 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可借助标志词“云”“曰”、人名官名地名等, 熟练掌握文言句式、文学常识,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理解

41、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 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 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 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 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 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解答】(1)“气候恶”的主语

42、是“南方”,故不可断开,排除 AB;“是也”,判断 句,与前面断开,排除 D 项。 译文:太上皇拥有天下五十年,一下子忽然失意,南方天气不好,而且他年纪又大,若听说 陛下记念旧怨,内心会感到惭愧和不快乐,万一染病,这就表明陛下凭借天下之大却不能使 亲人安乐了。 故选:C。 _ (2)D“古代按照等级位列依次有王、公、伯、侯、子、男六种爵位”错,没有“王”, 古代爵位有“公、伯、侯、子、男”五种。 (3)A“他年少时用棋局的方圆动静来比喻行仁义、用智慧、施展才能和功成名就” 错,原文是“泌即答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意思是:方如 行仁义,圆如用智慧,动如施展才能,静如心领神

43、会。“静若得意”不是“功成名就”而是 “心领神会”。 (4)善,交好、友好;恶,厌恶;佞,巧言阿谀;谢,辞谢;绝,断绝。 译文: 张九龄与严挺之、 萧诚很友好, 严挺之厌恶萧诚的巧言阿谀, 劝张九龄不要与他来往。 为所,表被动;疾,忌恨;以,凭;免,幸免;纵横大言,高谈阔论;寤,通“悟”, 使动用法,使醒悟;移,使改变。 译文:李泌屡屡被权贵忌恨,常常靠他的才智过人才幸免,李泌喜欢高谈阔论,常有公正议 论,能让人主醒悟而改变主张。 答案: (1)C。 (2)D。 (3)A。 (4)张九龄与严挺之、萧诚很友好,严挺之厌恶萧诚的巧言阿谀,劝张九龄不要与他来 往。 李泌屡屡被权贵忌恨,常常靠他的才智

44、过人才幸免,李泌喜欢高谈阔论,常有公正议论, 能让人主醒悟而改变主张。 参考译文: 李泌字长源,是西魏八柱国徒何弼的第六代孙,后迁居京兆,七岁时就能写文章。玄宗 开元十六年, 天子召集所有能讲论佛、 道、 孔子的人, 在宫中相互答对问难。 李泌到宫中后, 皇帝正和燕国公张说一起观看别人下棋,于是让张说试试他的才能。张说请李泌咏“方圆动 静”,李泌作思考,说:“希望知道这个题目的大意。”张说于是说:“方如棋局,圆如棋 子,动如棋生,静如棋死。”李泌立即回答说:“方如实行仁义,圆如运用才智,动如施展 才能,静如心领神会。”张说于是恭贺皇上得到了一个神童。皇帝非常高兴说:“这个孩子 有才能,要义大于

45、他自身。”张九龄和严挺之、萧诚都很友好,严挺之厌恶萧诚,说他很奸 诈,劝张九龄和他绝交。一天,张九龄忽然自言自语道:“严挺之太刚强严厉,而萧诚柔美 可喜。”正要命令他身边的人把萧诚召来,李泌在张九龄身边,忽然说道:“您出身平民, 凭借遵循正直之道官至宰相,却喜欢阿谀奉承的人吗?”张九龄很吃惊,改变容态向他表示 感谢,于是称他为“小友”。 肃宗在灵武即位,物色访求人才,恰巧李泌自己也来到了灵武。李泌拜见肃宗后,陈述 了天下大事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皇帝很高兴,想要授予他官职,李泌坚决推辞,愿意以宾 客的身份跟随。李泌入朝议论国事,外出陪从天子车驾,大家都指着说:“穿黄衣服的是圣 人,穿白衣服的是山

46、人。”当初,肃宗在东宫,李林甫多次诬陷他,情形十分危急,等到继 位肃宗怨恨李林甫,想挖他的坟墓焚烧他的尸骨。李泌认为天子念念不忘旧怨,是向天下人 表示自己心胸不够宽广。皇帝不高兴,说: “从前的事,爱卿忘记了吗?”李泌回答说: “我 考虑的事情还不在这里。太上皇拥有天下五十年,一下子忽然失意,南方天气不好,而且他 年纪又大,若听说陛下记念旧怨,内心会感到惭愧和不快乐,万一染病,这就表明陛下凭借 天下之大却不能使亲人安乐了” 皇帝有所感悟, 抱着李泌的脖子哭着:“朕没有想到这一点。 ” 李泌出入宫中,先后侍奉过四位君主。李泌屡屡被权贵忌恨,常常靠他的才智过人才幸 _ 免,李泌喜欢高谈阔论,常有公正议论,能让人主醒悟而改变主张。贞元三年(787),他 被授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