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第第 1 课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与能 力 知道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 议, 通过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 ;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时间、 过程和盛况; 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情况 过程 与方 法 在师生的互动交流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 听、 读等途径的自主发挥, 结合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 并体会到自主学习 的快乐; 通过看课文插图, 对开国大典形成 一定的感性认识, 然后在小组内讲述开国大 典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史实, 培养口头表达能 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2、通过教学, 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给 予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激发学生 的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为祖国的更加强盛而 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 典。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反映的是毛主席离开西柏坡时的情景。中共七 届二中全会刚结束,1949 年 3 月 23 日上午,毛泽东率中 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回过 头来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 周恩来笑着答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 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 成,我们都希
3、望考个好成绩。”毛泽东说完,登上汽车 向北平方向前进。毛泽东等进京后,“考试”成绩如何 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 1 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一)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 教师提问:毛主席进京的第一个考试就是召开第一 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为什么要召开此次 会议?此时,政协有何作用? 提示: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为了筹建新中国。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的职能。 (二)政协会议的会议内容 1引导学生回答:展示图片,读课本,说说政协会 议通过的几项主要内容。 提示: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 民政治
4、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会议决定改北平 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 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在天安门 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展示史料: 材料: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 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 3教师提问:习总书记所强调的内容体现了共同 纲领中关于国家性质的规定的哪些内容? 提示:我国是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4史料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
5、碑文。 5教师提问:通过这则材料,请同学们分清楚人民 英雄纪念碑上面的几个时间概念代表的时间段。 提示: 碑文中的“三年”是指解放战争, “三十年” 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三十年,“上溯到一千八百 四十年”是指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阶段。 (三)政协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 教师讲述:分清历史阶段后,我们接着学习第一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召开的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起临时宪 法的作用;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目标导学二:开国大典 (一)过程 1史料展示(或者播放开国大典纪录片): 材料:19
6、49 年 10 月 1 日,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 国典礼。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今天成立了!”并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面五星 红旗,54 门礼炮齐鸣 28 响,随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2 教师提问: 你们知道此时为什么要用 54 门礼炮, 为什么要鸣 28 响吗? - 2 - 提示:54 代表五四运动,28 响代表中共领导革命的 28 个春秋。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不过,54 门炮,代表 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 54 个民族当时确定的只有 54 个民族,后来才确定,中国有 56 个民族;28 响代表从中 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走过的 28 年历程。 (二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教师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令无数的国人感 到民族终于有了希望,有了前途,人们彻夜狂欢。那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呢? 提示: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 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 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目标导学三:西藏和平解放 1多媒体展示图片: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简要地介绍一下西藏和平解 放的历史过程。 提示: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做简要的回答。 3教师提问: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是
8、什么? 提示: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 教师总结: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用语“祖国大陆 获得了统一”,因为我国还有港澳台在当时还没有实现 统一,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三、课堂总结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血泪史、挨打史、抗争 史、探索史。但是,坚强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在屈辱中抗争,在血泪中摸索,在奋斗中前行, 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中国历史从此翻 开了新的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 站起来了!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1)在教学中注重使用多媒体资源诱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材料使用得比较广阔,增强了学 生对整体历史的感
9、知, 对把握和学习好历史大有帮助; (2)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自己总结问题,教师主要的 工作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符合新课标要求。 2不足之处:各个教学片段在细节的衔接上,老师 的引导作用没有发挥好,以至于有些环节的衔接显得有 些牵强。 第第 19 课课 社会社会生活的变迁生活的变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与能 力 了解改革开放前后, 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 的变化以及中国在交通、 通讯方面的进步。 培 养学生用视频、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过程 与方 法 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 收集改革开放前后 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为第一 手资料, 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10、。 利用多媒 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 施探究式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 态度 与 价值 观 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 变化, 这是社会的进步, 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 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交通、通信的进步对 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这两样东西是什么 呀? 学生:毛主席语录、红包。 教师:这两样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老师为什么会把 它们放在一起呢? 学生:因为都是红色的。 教师:红色代表喜
11、庆。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是因为 它们在不同的年代充当过新人的礼物。这两样东西的变 化说明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 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1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 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 - 3 - 用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到 20 世纪末, 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2播放:巩俐主演的电影活着片段。 3教师讲述:时代背景是改革开放以前,确切地说 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革”时期;新娘穿的是军装, 其
12、他人穿的也是军装;婚礼中,迎亲队伍向人们派发的 是糖;婚礼结束后,接走新娘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 4读教材,分组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比较一下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在衣、食、住、行、用方面有哪 些变化。 提示:(1)衣:从买衣凭布票,色彩、样式单一到衣 着丰富多彩。 (2)食: 从食物比较单一到不但能“吃饱”, 还要“吃好”。 (3)住: 改革开放前, 人们住房比较拥挤, 改革开放后, 人均居住面积扩大, 装修和居住环境改善。 (4)行:改革开放前是自行车,改革开放后,接亲使用轿 车。(5)用:改革开放以前是四大件三转一响,改革 开放后是新四件。 5 教师总结: 改革开放前,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
13、高, 物质供应严重匮乏,限制了人们提高生活水平;改革开 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物质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我们的生活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 目标导学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一)交通 1图片展示: 材料一: 中国高铁 材料二:到 2016 年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达 到 12.4 万公里,特别是高铁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高铁 的运营里程已经达到 2.2 万公里, 运营里程占到全世界高 铁总量的 65%左右。 2教师提问:材料中主要反映了哪一领域的辉煌成 果。 提示:铁路。 3教师简要介绍:回忆新中国为发展交通事业所做 的努力。 4 提出问题: 读教材第 95 页内容和材料二的内容, 说
14、说改革开放后,我国在交通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截至 2010 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 界第二;1997 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2016 年,中国的高铁运营里程世界第一;全国建立起比较密 集的公路网,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中国已 成为世界民航大国;城市道路建设也发展迅速。 5教师指出: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 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6引导学生思考:交通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 响? 提示: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通信 1图片展示: 卫星通信 2教师鼓励学生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我
15、国通信事业 的发展。 3教师讲述:改革开放后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迅速发展,如今,我国的电 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3引导学生思考:通信事业发展的影响? 提示: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 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和生活方式。 三、课堂总结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 提高了,交通、通信体系完善了。而这些巨大变化得益 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实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 领导,得益于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拼搏,是老一代革 命先烈、仁人志士伟大梦想的实现,也是我们继续阔步 前进的起点和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梦
16、是 文化强国梦,经济富民梦,也是民族复兴梦,中国梦应 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精神追求!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 生也正在经历、感受这个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学习起 来会有较浓厚的兴趣。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变” 字,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形式地为学生的学习 - 4 - 创造条件,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 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由于是非重点课文,在素材上准备得不是很充足, 但课文的基本内容得到了基本呈现。 第第 2 课课 抗美援朝抗美援朝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与能 力 了解
17、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 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掌握中朝人民 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通过阅读课本第10页 中 国人民志愿军第 13 次战役示意图,知道 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 “三八线”的位置,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过程 与方 法 通过阅读课本、地图及网上查询,获取有效 信息,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总结思考历 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原始资料再现、了解史 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 有效方法 情感 态度 与 价值 观 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 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 质。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学习 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
18、雄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 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教学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 要出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0 年 10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 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 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 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 坚强信念。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 2 课抗美援朝的 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材料: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 即操
19、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 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侵略”和“紧 急制裁”两个决议。7 月 7 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 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 战争。 2教师提问:根据课本,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 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 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 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 解放台湾。 3教师提问:在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后,朝鲜内战局 势急转直下,中国政府作出了怎样的决定? 提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中国出兵朝鲜 1史料解读: 材料:毛主席说:“
20、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 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 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 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 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2请学生回答:由材料中毛主席的这几句话,结合 所学,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提示:中朝世代友好、唇齿相依;美国的侵略严重 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为了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 设的周边环境。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 9 页内容,结合第 10 页 地图,说说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情况,其结果如何。 提示:(1)1950 年,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 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2)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
21、肩作战,把美国侵 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4教师过渡:在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面前,1950 年 10 月, 彭老总受命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中朝人民并肩作战。在整个战争中涌现了许多的战斗英 雄,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内容。 目标导学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一)战斗英雄 1图片展示: 战斗英雄黄继光 - 5 - 战斗英雄邱少云 2教师让学生读课本第 10 页的内容,分别请两位 同学讲述一下黄继光和邱少云的战斗事迹。 提示:略。(要求生动、情节感人) 3教师讲述:相信大家都被两位战斗英雄的英勇事 迹所震撼,著名战地作家魏巍,1950 年冬,随志愿军到 了朝鲜前线,写了著名通讯
22、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 最后这样写道:朋友!你已经知道了爱我们的祖国,爱 我们的领袖,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 我们最可爱的人! 4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把志愿军战士称为“最可 爱的人”? 提示: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 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因 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同时,也为国家、为民族在 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二)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教师讲述:抗美援朝的结果。 正是由于这些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 军民并肩战斗,终于在 1953 年 7 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 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史料解读: 材料一:(抗美援朝
23、战争的胜利)它雄辩地证明:西方 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驾起几尊大炮就 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 的报告 材料二: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 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 令官。 “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将军克拉克回忆录: 从多瑙河到鸭绿江 3提出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议一议,朝鲜 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国内人民的踊跃参军, 国内人民的大力支持, 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军民的英勇善战,党的英明决策,彭 德怀的正确指挥,中朝人民的并肩战斗,抗美援朝是正 义性反侵略战争。 4请学生说说:胜利的结局对新
24、中国有什么历史意 义? 提示: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 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这 一重大的历史活动。为了保家卫国,年轻的共和国以落 后的武器、简陋的条件与世界一流强国美国对抗,并最 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 现出来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 习,值得我们赞美!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是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的电影、 电视剧、纪录片资料丰富,鉴于此,学生课前可以通过 各种媒体,对抗美援朝战争作一定的了解。同时,用图 片和资料让学生在感知历史的同时,在引导学生独
25、立学 习和小组合作的方面有所突破,后面的教学需要继续努 力,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能力激发出来。 第第 3 课课 土地改革土地改革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与能 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 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 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 与方 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数据,训练学生使用 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历史的方法;实施 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 情感 态度 与 价值 观 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 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从而体会到 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明决策
26、,体 会党的伟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6 -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 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 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 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 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 者有其田”, 翻身当家作主人。 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 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 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 取了全国政权。当
27、时,新解放区还有 3 亿多人口未进行 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 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 改革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 施 (一)土改的背景 1展示图表: 地主、富农 贫农、雇农和中农 占农村人口 不足 10% 90% 占有土地 70%80% 20%30% 2.教师提问: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 哪类人的手中? 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占 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 十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 农,他们终
28、年辛勤劳动,却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4史料展示: 材料一: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 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 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 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 后杨白劳喝 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 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 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 被找回。 材料二: 5教师归纳:结合材料和课本,介绍土地改革的背 景。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成立后,占 全国 3 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 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29、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 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 革,获得土地。 (二)土改的进行和结果 1图片展示: 斗地主游戏的界面 历史上的斗 地主 2教师过渡:前图是大众比较熟悉的游戏,而在中 国历史上确实有斗地主这一幕, 如后图。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 地改革运动,在运动中,对一些恶霸地主展开了批斗。 3提出问题: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 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 种,自食其力。 4教师讲述:土改的结果。 到 1
30、952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 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约 3 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 约 7 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 地主缴纳的 300 多亿千克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农民真 正获得了解放。 目标导学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史料展示: 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 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 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是什么? 提示: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 得到了土地,
31、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 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教师展示图表: 不同点 土地 地主阶级 产品 相同点 - 7 - 占有者 与农民关 系 分配 封建土地 所有制 地主 阶级 剥削与被 剥削的关 系 地主占有 大部分劳 动成果 农民土地 所有制 农民 地主和农 民一样参 加劳动 农民自己 占有劳动 成果 土地归 私人所 有 4.教师提问:分组讨论地主阶级的去向。 提示 1:地主阶级被消灭了。 提示 2:他们中除了恶霸外,其他人都变成了农民。 5教师总结:仔细观察表格,土改主要是将地主阶 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
32、土地所有制,注意区 分二者的异同点,土地虽然由地主阶级手中转移到了农 民阶级手中,但仍然属于土地私有制。 三、课堂总结 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梦寐以求的 “耕者有其田”的梦想。2005 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 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 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殷殷的关怀。在党中央新的农 村工作方向指导下,农民的梦想一定会飞扬得更高、更 远。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城市化、农业机械化、农民 生活小康化的“三农”艳阳天,离我们不再遥远。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学习土地改革,首先要分析土地改革背景(背景 篇),让学生明确土地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制作人口比例 和土地占有
33、比例图表,以此表现土地占有不均衡的强烈 反差,进而分析出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 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的实施(改革篇)一目是本课重点,在教学时结合图片、材 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土地改革的时间、目的、方法、 结果,加深记忆。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意义篇)是难点。 由于理论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把握,需要进一步细化课 堂,让学生易于接受这个知识点。 第第 4 课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 确立确立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与能 力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 务;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 主要
34、成就;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 布的情况 过程 与方 法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 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第一个五年 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 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 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 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 析能力 情感 态度 与 价值 观 认识到“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了我国工 业落后的面貌,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 情;认识到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 人民的意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共和国第一 部宪法。 教学难点:“一五”计划实行的必要性;1954
35、年宪 法的性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毛主席词作水调歌头 游泳 这首词是毛主席 1956 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 作。其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寥寥两笔, 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 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历史不会忘记,1957 年 10 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结束了 渡轮摆渡的历史,“天堑”变通途。你知道现在长江上 有多少座桥吗?仅武汉就有十一座长江大桥。现在的中 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制造大国, 但是中国的工业化是怎样起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第 4 课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 8 - 目标
36、导学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工业化开始的背景 1教师讲述:什么是工业化?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 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 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 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 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 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 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 2史料展示: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 一辆汽车、一
37、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材料二: 在革命胜利以后, 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 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 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 1949 年 3 月 5 日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在 世界范围内拉开了序幕,而中国还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 体系,不仅飞机、汽车、拖拉机不能建造,就连一块手 表也制造不了,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时间不多了。 强国之梦的初起 3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材料,你知道中国为什么要 而且必须要发展工业了吗? 提示:国家贫穷,工业相当落后;发展工业,是中 国人的梦想;中国的工业水平与世界差距大。 4
38、教师讲述:中国一穷二白,面对强敌环伺,快速 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 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 道路。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成果 1请学生说说:为了有计划地发展工业,我国政府 编制了五年计划,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五”计划的时间 和基本任务。 提示:时间:19531957 年。基本任务:集中主要 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 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图片展示: 3提出问题:结合教材,说说新中国实施的第一个 五年计划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一
39、桥 二铁三公四厂。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二铁是指两条 铁路,宝成铁路和鹰厦铁路,三公是指川藏、青藏、新 藏三条公路,四厂是指鞍山无缝钢管厂、沈阳机床厂、 沈阳飞机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4教师讲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 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 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也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和富强 的历史真正揭开了新的篇章。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的工业化在很短的时间内 就取得了重大突破,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苏联的帮助支持;中共的正确领导;劳动人 民的热情付出,勤奋努力。 目标导学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史料展示: 材料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
40、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 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 国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 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 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1954 年宪法的部分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通过读课本,结合材料, 知道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吗? 提示 1: 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
41、社会主义道路, 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提示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 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 3教师讲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 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 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 9 - 4图片展示: 5教师讲述并提问: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充分 表达了人民的意志,1954 年宪法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 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 宪法。你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什 么?这部宪法的制定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提示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42、是以宪法为核 心的。 提示 2: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 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6教师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 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 的新胜利。五四宪法所蕴含的宪法理念和国家基本制度, 成为之后历次修宪的蓝本。无论从宪法起草的民主程度, 还是从全民参与讨论的广泛范围,五四宪法都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史上空前绝后的。 三、课堂总结 1956 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 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中国 共产党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五四宪法是新中国 诞生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此时的中国,强烈的民
43、族自 豪感交织着建设新国家的巨大热情,汇聚成了一股无穷 的力量,鼓舞着领袖和普通百姓对未来的美好梦想。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这一课开始了我国工业化的历程,中国工业从无到 有,并且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上课伊始让学生朗读 毛主席的诗词,培养学生素养,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材料, 给学生以震撼, 体会到中国当时的落后, 使学生认识到要改变工业落后的状况,必须发展本国的 工业。 本课做到了重点突出,重点讲述了“一五”计划的 成就,有效地进行了前后的对比,说明了中国工业从无 到有,从弱到强,有效地激发了同学们的民族自尊心和 民族自豪感。 我认为民主法制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驾齐驱,没有 采用传统的“
44、保驾护航”。因为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民 主法制建设的基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经济建设 的保障。 第第 5 课课 三大改造三大改造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与能 力 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农业、手工业社 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 义和缺点 过程 与方 法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 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 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 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 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45、道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 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 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 业的需要。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 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 会主义集体经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 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上图反映的就是当时的 情景,看他们面带笑容,足见当时人们的热情。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 10 -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教师
46、讲述:什么是三大改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 (一)改造农业的原因 2读下面材料,分析讨论:我们党为什么要对农业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 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 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 1952 年山西省对 49 村农 民调查, 在被出卖的 718 公顷土地中, 1949 年的占 3.95%, 1950 年占 30.99%, 1951 年占 51.15%, 1952 年占 13.91%。 1953 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 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 1.29%,
47、 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 面积的 0.22%。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 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 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 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 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 报告 4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教材第 23 页第 一段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提示: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抵御自 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 化农具。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 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教师总结:土改完
48、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 具、资金、水利和遭遇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 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 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 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走合作之路成为势在必行的道路。 (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1提出问题:那么,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呢? 提示: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 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 义道路。 2图片展示: 农民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3提出问题:看图片,读课本,说说对农业改造的 结果是怎样的。 提示:1955 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 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
49、社。 4教师指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一样,也是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 工业生产合作社。 5引导学生思考:手工业改造的结果如何? 提示:1956 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 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6教师讲述:到 1956 年,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主要 生产资料从私人所有变成集体所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了。 目标导学二:公私合营 (一)对工商业的改造 1教师讲述: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 在态度上,也表现在方式上,而且还有伟大的创举。那 么具体情况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 25 页 的内容和下面的材料,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行探 讨。 2史料解读: 材料一: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改变,这 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 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