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实验方案的改进(预测题)-决胜2019中考化学压轴题全揭秘精品(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40124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3实验方案的改进(预测题)-决胜2019中考化学压轴题全揭秘精品(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题13实验方案的改进(预测题)-决胜2019中考化学压轴题全揭秘精品(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题13实验方案的改进(预测题)-决胜2019中考化学压轴题全揭秘精品(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题13实验方案的改进(预测题)-决胜2019中考化学压轴题全揭秘精品(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题13实验方案的改进(预测题)-决胜2019中考化学压轴题全揭秘精品(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决胜决胜 2019 中考化学压轴题全揭秘之中考化学压轴题全揭秘之预测预测题题 专题专题 13 实验方案的改进实验方案的改进 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操作图或装置图中正确的是( ) A给液体加热 B制取 H2 CCO 还原 CuO D测定空气中 O2 含量 【答案】B 【解析】A、加热试管中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否则加热时液体可能溅出;加热时拇指应离开试 管夹短柄,故 A 错误;B、氢气不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故 B 正确;C、一氧化碳有毒,因此反应 装置需要采用两端开口的硬质玻璃管,把未消耗的 CO 处理掉,故 C 错误;D、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 是气体,集气瓶中虽然有水,但不能全部

2、吸收二氧化硫,不会准确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 D 错误。故选:B。 2控制变量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A取等质量的锌粒、镁条,分别加入等量等浓度的稀盐酸。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比较锌和镁的金属性。 B将两根大小形状相同、质地相同的小木条点燃后,分别伸入到两个大小相同分别盛有氧气、空气的集气 瓶中,观察燃烧的现象,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取两只相同的塑料瓶,各收集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再分别注入等量的水,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塑料 瓶变瘪的程度,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D在相同规格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热水和冷水,分别向其中加一滴红

3、墨水,比较红墨水在水中的扩 散速率,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答案】A 【解析】A、等质量相同的锌粒和镁条,分别加入等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因为金属的形状不同,观察产生气 泡的速率不能比较金属性,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B、将两根大小形状相同、质地相同的小木条 点燃后,分别伸入到两个大小相同分别盛有氧气、空气的集气瓶中,能使燃烧更剧烈的是氧气,无明 显变化的是空气,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C、用两个相同的塑料瓶各收集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再 分别注入等量的水,旋紧瓶盖,振荡,符合控制变量的要求,通过观察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可以比较 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性的强弱,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D

4、、在相同规格的烧杯中分别加入 等体积的热水和冷水,分别在其中加一滴红墨水,符合控制变量的要求,比较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速 率,可以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故选 A。 3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目的是( ) A证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将白磷放入 80热水中,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 B除去 H2 中的 HCl 气体和 H2O: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浓硫酸和 NaOH 溶液 C分离 BaCl2 和 NaCl 的混合溶液:加适量 NaOH 溶液,充分搅拌后过滤 D验证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取样滴加少量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 【答案】A 【解析】A、将白磷放入 8

5、0热水中,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 氧气接触,故 A 正确;B、除去 H2中的 HCl 气体和 H2O: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 否则氢气中会携带水蒸气,故 B 错误;C、氢氧化钠不会与氯化钠、氯化钡反应,不能分离氯化钡和氯 化钠,故 C 错误;D、少量的盐酸也可能只与稀盐酸反应,而不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 能验证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故 D 错误。故选:A。 4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于铁粉的氧化。有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 250

6、mL)中的 水的体积为 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必须检査装置的气密性 B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C通过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19.6% D不用等温度计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就可以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答案】D 【解析】A、实验前必须检査装置的气密性,故选项正确;B、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 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氧气不能完全反应,故选项正确;C、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 积分数约为:100%19.6%,故选项正确;D、应该等温度计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才 可以

7、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这是因为反应放热,气体体积膨胀,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 偏少,从而导致实验结果偏小,故选项错误。故选 D。 5下列实验现象的预测或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实验甲:试管中出现红褐色沉淀 B实验乙:系于细线下原来保持水平的粗铜丝经过加热、冷却后 a 端略下降 C实验丙:放置很长一段时间后,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析出少量蓝色晶体 D实验丁:出现白色沉淀且沉淀不消失,则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答案】D 【解析】A、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故选项说法正确。B、铜在加热条 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a 端质量增加, 系于细线下原来保持水平的粗

8、铜丝经过加热、 冷却后 a 端 略下降,故选项说法正确。C、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能吸收水分,硫酸铜饱和溶液中溶剂 质量减少,有硫酸铜析出,故选项说法正确。D、氯化钡溶液能与硝酸银溶液、硫酸盐溶液反应生成不 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图中实验出现白色沉淀且沉淀不消失,无色溶液中不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也 可能含有硝酸银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6查阅资料得知:Cu 可与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u+2H2SO4(浓)CuSO4+SO2 +2R,利用如图装置可以完成该实验(不考虑水分蒸发)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后,烧瓶中减少的质量与烧杯中增加的质量相等 B

9、该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 C反应前后,H2SO4 中的化合价有发生改变 DR 一定含有氢、氧两种元素,可能含有硫元素 【答案】D 【解析】A、反应后,二氧化硫被烧杯中的物质吸收,因此烧瓶中减少的质量与烧杯中增加的质量相等,故 选项正确;B、该反中反应物是两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C、反应前后,H2SO4中的化 合价有发生改变,硫酸中硫元素化合价是+6,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化合价是+4,故选项正确;D、由 Cu+2H2SO4(浓)CuSO4+SO2+2R 可知,反应前后铜原子都是 1 个,硫原子都是 2 个,反应 前氢原子是 4 个,反应后应该是 4 个,包含在 2R 中,反应前氧原子是 8

10、个,反应后应该是 8 个,其中 2 个包含在 2R,R 是水,即 R 一定含有氢、氧两种元素,不含有硫元素,故选项不正确。故选 D。 7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探究燃烧条件 B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C 探究分子运动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C 【解析】A、过程中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不能说明燃烧需要氧 气,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为了达到实验目的,红磷应该足量,以确保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少量的红磷不能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过程中,外面烧杯中的酚酞试液 不变色,说明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大烧杯中的酚酞试

11、液变红色,是因为氨分子是不断 运动的,当运动到酚酞试液中时,和其中的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该选项能够达 到实验目的;D、过程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导致天平不平衡,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C。 8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 探究分子运动 D 比较物质着火点高低 【答案】B 【解析】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装置不漏气,故实验设计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B、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后 二氧化碳逸出,不能验证质量

12、守恒定律,故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C、浓氨水和浓盐酸均 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氨气与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会观察到产生大量白烟,而两者没有直 接接触,可用于探究分子运动,故实验设计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D、乒乓球碎片先燃烧,可以比较 物质着火点高低,故实验设计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故选 B。 9如图是 CO 与 CuO 反应的装置,下列关于图示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说明 CO 具有还原性;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说明 CO 被还原后的产物是 CO2;既有效地 防止了 CO 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分解反应 A B C D全部正确 【答案】C 【解析】氧

13、化铜是黑色固体,铜是红色固体,玻璃管中的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则氧化铜被还原为铜, 说明 CO 具有还原性,此说法正确;实验中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此说法正确;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 则生成了二氧化碳, 说明 CO 被氧化后的产物是 CO2, 此说法错误; 该实验中的尾气处理, 既有效地防止了 CO 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此说法正确;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 CuO+COCu+CO2,由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此说 法错误。故选 C。 10如图是 CO 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取 2g 氧化铁粉末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称得装置中剩余固体质量 为 X下

14、列说法错误的是(已知:HCOOHH2O+CO) ( ) AX 的取值范围为 B实验中所需 CO 的量可实现控制 C实验中没涉及置换反应 D实验时先挤压软塑料滴瓶,再点燃酒精喷灯 【答案】B 【解析】A、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为 2g 100%=1.4g,剩余固体质量为 X 取值范围为 1.4gX2g,故不符合题意;B、 HCOOH H2O+CO,可以控制随时制取一氧化碳,可现制现用,但实验中所需 CO 的量不 能精确控制,故符合题意;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 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15、;D、实验时先挤压软塑料滴瓶,生成一氧化碳,排 尽装置内的空气,再点燃酒精喷灯,故不符合题意。 11对探究活动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反思,是提高我们的探究能力和促进不断进步的重要保证。下列有关 实验后反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有结论就不需要思考猜想与结论是否一致 B需反思探究方法是否科学、有效 C不需要反思实验过程是否安全、环保 D不需要反思探究程序是否合理、简捷 【答案】B 【解析】A实验后反思,需要思考猜想与结论是否一致,故选项说法错误。B实验后反思,需要反思探 究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故选项说法正确。C实验后反思,需要反思探究过程是否安全环保,故选项说 法错误。D实验后反思,需要反思探究程

16、序是否合理、简捷,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 12小松同学设计下图装置探究甲烷和氧化铜的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开始时,应先通甲烷气体,再点燃酒精灯 B反应结束后,熄灭 A 处酒精灯,可能会引起倒吸 C从节能角度考虑,D 处尾气最好转移到装置 A 酒精灯火焰处点燃 D装置 A 中粉末变红色,装置 B 中粉末变蓝色,说明甲烷具有还原性 【答案】B 【解析】A任何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都有一个爆炸极限,在爆炸极限范围之内温度达到着火点会发生爆 炸,甲烷是可燃性气体,所以实验开始时,应先通甲烷气体,再点燃酒精灯,以防发生爆炸,此选项 正确;B反应结束后,熄灭 A 处酒精灯,空气会由左端进入装置

17、A 中,压强不会变小,不会引起倒 吸,此选项错误;C从节能角度考虑,D 处尾气最好转移到装置 A 酒精灯火焰处点燃,可少用一个酒 精灯,此选项正确;D装置 A 中粉末变红色,是氧化铜变为铜,装置 B 中粉末变蓝色,说明甲烷具 有还原性,此选项正确。故选 B。 13氧化铜是一种黑色固体,可溶于稀硫酸,某同学想知道是稀硫酸中的哪种粒子(H2O、H+、S)能使 氧化铜溶解。请你和他一起通过图中、三个实验完成这次探究括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做实验也能说明 H2O 不能使 CuO 溶解 B在中应该加入盐酸 C此实验说明稀硝酸也能溶解氧化铜 D可以提出的假设溶液中的 H+使 CuO 溶解 【答案

18、】B 【解析】由实验的图示可知 I 是验证水能否溶解氧化铜,II 则是加入稀硫酸,加入的实际是两种离子,氢离 子和硫酸根离子,所以 III 应该是加入含有硫酸根的物质。 A不做 I 实验 II、III 中只要是加入溶液, 则就有水参与的反应出现, 分析知 III 可以是加入硫酸钠的溶液, 而氧化铜没有溶解, 可以说明 H2O 不 能使 CuO 溶解,故 A 说法正确; B、分析知 III 应该是加入含有硫酸根的物质,不应该加入盐酸,故 说法错误; C、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氢离子溶解氧化铜,而稀硝酸中含有氢离子,所以稀硝酸也能溶 解氧化铜,故说法正确; D、由于实验的目的是稀硫酸中的哪种粒子(H2

19、O、H+、SO42-)能使氧化铜溶解, 所以可以提出的假设溶液中的 H+使 CuO 溶解,故说法正确。 故选:B。 14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教材中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 的实验进行了大胆改进。 选用 45mL 的 18180mm 的试管和针筒注射器进行了实验,效果良好。 关于以上两组实验,有如下说法: 图 I 实验红磷在瓶中燃烧时的主要现象是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图实验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才能打开止水夹。 若图 I 实验从开始到结束止水夹始终未夹紧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按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前,将注射器的活塞从 20mL 刻度处推至 15mL 处,然后松手,若活塞仍能返 回 20mL 刻度处,则说眀

20、装置不漏气。 按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当红磷与氧气充分反应后,移开酒精灯,待冷却并打开弹簧夹,注射器活 塞将从 15mL 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为 3mL 刻度处才停止。其中错误说法的个数有( ) A5 个 B4 个 C3 个 D2 个 【答案】D 【解析】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所用药品、实验现象以及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来分析:红磷 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所以图实验红磷在瓶中燃烧时的主要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不会产生 雾,故错误;图实验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才能打开止水夹,故正确;若图中实验从开始到结束止水 夹始终未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溢出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大,故正确;按

21、 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前,将注射器的活塞从 20mL 刻度处推至 15mL 处,然后松手,若活塞仍能返回 20mL 刻度处, 则说明装置不漏气, 故正确; 按图 II 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当红磷与氧气充分反应后, 移开酒精灯,待冷却并打开弹簧夹,消耗的氧气体积为:45mL9mL,则注射器活塞将从 15mL 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为(159)mL6mL 刻度处才停止,故错误。故错误的是,故选:D。 15小明同学想验证 FeCl3 溶液显黄色是 Fe3+的原因,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A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 CaCl2 溶液,仔细现察,溶液没有颜色 B向 FeCl3 溶液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后静置,溶液

22、黄色变浅 C向 FeCl3 溶液中滴加适量 AgNO3 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未消失 D向 FeCl3 溶液中滴加适量 Ca(OH)2 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消失 【答案】B 【解析】根据 FeCl3溶液中含有水分子、铁离子和氯离子三种粒子,要证明 FeCl3溶液显黄色与 Cl-无关,可 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排除两种离子中的一种而保留另一种,通过现象的分析获得结论。 【详解】A、 FeCl3溶液中含有水分子、铁离子和氯离子三种粒子,观察 CaCl2溶液没有颜色,证明水分子、氯离子 都不会对影响颜色产生影响,进行该实验有意义,故 A 正确;B、加水稀释对溶液中的氯离子和铁离子 都没有影

23、响,只是使其浓度变小造成溶液黄色变浅,不能证明 FeCl3溶液显黄色与 Cl-离子无关,进行 该实验无意义,故 B 错误;C、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硝酸银溶液,把氯离子转化为氯化银沉淀而除去, 但铁离子不变,而溶液黄色未消失,证明氯化铁溶液显黄色与氯离子无关,进行该实验有意义,故 C 正确;B、向 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氢氧化钙溶液,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把铁离子转化为沉淀而 除去,但氯离子不变,而溶液黄色消失,证明氯化铁溶液显黄色与氯离子无关,进行该实验有意义, 故 D 正确。故选:B。 二、实验题 16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装置,试图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说明 CO2 与 NaO

24、H 溶液可能发生了 反应。 (1)请写出 CO2 与过量的 NaOH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2)选择任意一组装置,简述预计出现的实验现象,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_。 【答案】CO2+2NaOH=Na2CO3+H2O 装置是 B;现象为:试管内液面明显上升;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 是:NaOH 与 CO2发生反应,气体减少,使容器内气压变小,产生气压差 【解析】 (1)CO2与 NaOH 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2) 选择的实验装置是 B;实验现象为:试管内液面明显上升;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是:NaOH 与 CO2 发生反应,气体减少

25、,使容器内气压变小,产生气压差。 17亚硝酸钠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实验室一般用亚硝酸钠溶液与氯化铵溶液反应来制取 N2。N2 的化学 性质十分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能与 H2 部分化合生成 NH3,如图为制取少量 NH3 的装置(制取 H2 的装置已略去) (1)写出 a、b 两种仪器的名称:a:_b:_ (2)为了获得较纯净的氢气,该实验中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最好是_。 (3)写出 C 装置的硬质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4)反应时 N2 和 H2 的最佳质量比是_如果按此比例进行反应,反应时 D 中导管口是否会出 气泡_?(已知 NH3 极易溶于水) ,说明逸出气泡的原因_ (5)B

26、装置的作用除了将两种气体混合外,还有_、 (6)结合本实验装置,证明确实有 NH3 生成的简单方法及实验现象是_ (7)归纳与演绎是重要科学方法,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我们已经学过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制取 与收集方法请你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反应的共同点;_(填序号) 需要加热 使用催化剂 没有气体参加反应 原料为纯净物 只生成一种气体 【答案】烧瓶 广口瓶 Zn+H2SO4=ZnSO4+H2 N2+3H22NH3 14:3 是 因为 N2 在 一定条件下能与 H2部分化合生成 NH3,仍会有未反应的 N2与 H2,且 N2与 H2难溶于水,所以未反应 的N2与H2逸出 干燥氢气和氮气的作用

27、 向D 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解析】 (1)a 是烧瓶,b 是广口瓶。 (2)用稀盐酸制取的氢气中混有水蒸气,要获得较纯净的氢气,选用 稀硫酸,选用的金属是锌,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适中,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3) 根据题给信息,C 装置中是氮气与氢气发生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反应 中,N2与 H2的质量比是 28:6=14:3。会有气泡逸出,因为 N2 在一定条件下能与 H2部分化合生成 NH 3, 仍会有未反应的 N2与 H2,且 N2与 H2难溶于水,所以未反应的 N2与 H2逸出。 (5)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28、, 能干燥气体,所以 B 装置的作用除了将两种气体混合外,还有干燥氢气和氮气的作用。 (6)向 D 中加 入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说明 D 中有显碱性的溶液,进一步证明氢气和氮气反应生成了氨气 (氨气溶于水是氨水,氨水显碱性) 。 (7)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应考虑产生的气体易收集、收集的气体 较纯净等因素,所以反应的共同点是:没有气体参加反应且只生成一种气体。 18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请填写下列空格: (1)如图所示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每支试管中均放有完全相同的洁净铁片) : 对比观察 A、B、C 三只试管中发生的现象,经过科学严谨的推理,得出铁在空气中锈蚀是铁跟空气中的

29、_和_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验中试管 C 的实验目的是:_。 试管 D 和 E 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探究铁在_的环境中是否更容易锈蚀。 为了防止钢铁锈蚀,人们常采用在其表面涂刷矿物油或镀上其他金属等覆盖保护膜的方法。这些方法都 能防止锈蚀的共同原理是_。 (2)如图所示的装置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该实验在用酒精灯加热铜粉部位时,要不断推拉注射器的 原因是:_。 该实验的原理是通过 _(选填“化学”或“物理”)方法分离或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从而测定混合 物中某成分的含量。 【答案】氧气 水蒸气 探究水对铁生锈的影响 盐、酸存在 隔绝氧气与水蒸气 使空气流 通,使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 化学 【解析】

30、 (1)铁在空气中锈蚀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验中试管 C 的实验目的是与 实验 A 作对比,探究水对铁生锈的影响。食盐水是盐溶液、食醋是酸溶液,试管 D 和 E 实验的目的 是进一步探究铁在盐、酸存在的环境中是否更容易锈蚀。为了防止钢铁锈蚀,人们常采用在其表面 涂刷矿物油或镀上其他金属等覆盖保护膜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能防止锈蚀的共同原理是隔绝氧气与水 蒸气。 (2)如图所示的装置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该实验在用酒精灯加热铜粉部位时,要不断推 拉注射器的原因是使空气流通,使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该实验的原理是通过使铜粉将氧气完全反应 的化学方法除去空气中的氧气,从而测定空气中氧气

31、的含量。 19通过学习碱的性质,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的“氢氧化钙是否变质以及变质的程度”展开 了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1)提出问题:氢氧化钙是否变质? (2)猜想与假设: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样品存在三种可能情况:没有变质;部分变质;完全变质。 (3)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 论 取样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振荡, 静置 取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倒去上层清液, 再向试管中注入稀盐 酸 若: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红有气泡 产生 全部变 质 若: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_ _ 若:_ 没有气泡产生 _ (4)小结与思考:同学们根据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确定该样品已部分变

32、质,请写出氢氧化钙变质及实 验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 (5)澄清的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没有明显外观现象。请你帮助他们找出实验方法,能通过明显的外观现象, 证明澄清的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并且能控制它们在恰好完全反应时停止实验。_(已知氯化钙、 硫酸钙、硝酸钙的水溶液呈中性) 【答案】有气泡产生 部分变质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没有变质 Ca(OH) 2+CO2=CaCO3+H2O CaCO3+2HCl=CaCl2+H2O+CO2 在澄清的石灰水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色,然后逐滴滴加稀盐酸,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澄清的石灰水和稀盐酸反应;当红色恰好 变为无色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解析】

33、 (3)根据氢氧化钙的变质程度分析现象:没有变质,只含有氢氧化钙,加酚酞试液会看到酚酞 试液变成红色,加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部分变质,则含有氢氧化钙和碳酸钙,加酚酞试液会看到 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全部变质,只含有碳酸钙,加酚酞试液不会看到酚酞试 液变成红色,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4)氢氧化钙变质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钙和水,碳酸钙和盐 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故反应的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CaCO3+2HCl=CaCl2+H2O+CO2; (5)澄清的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没有明显外观现象,可以应用酚酞 的颜色变化指示溶液酸碱性的变化从而判断反

34、应的进行及反应的程度,故答案为:在澄清的石灰水中 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然后逐滴滴加稀盐酸,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澄清的石灰水和稀盐 酸反应;当红色恰好变为无色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20某纯碱厂生产的某批次碳酸钠产品中可能含有氯化钠杂质。 定性检验: 要确定该产品中是否含有杂质氯化钠,则需加入的药品是_。 定量测定-测定纯碱样品中 Na2CO3 的质量分数 方案一:气体分析法 (1)如图 1 所示(铁夹夹持的仪器是注射器) ,把一定量的该产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测定产生 CO2 的 体积,根据 CO2 的密度计算质量。实验前向右拉注射器活塞,松开后如果_,则装置不漏气。 (2)有同学提

35、出以图 2 代替图 1 中的收集装置,则所测 CO2 气体的体积_(填“偏大” 、 “偏小”或“不 变” ) ,原因是_。 (3)也有人用图 3 装置进行测定,根据盛碱石灰的干燥管质量的增重确定 CO2 的质量(碱石灰的成分是 CaO 和 NaOH 的混合物) 。 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样品完全反应,但多次实验发现测定结果有偏差。对此,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重新设计了如下图 4 的实验装置(固定装置略去) ,通过测定 U 型管质量的增重 来确定 CO2 的质量。 C 中的试剂应为_。D 装置中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 E 装置的作用是_。 为减少实验的偏差,可以在 a 导管口鼓入空气。为排除原有装置内

36、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生成二氧化碳残 留在装置内对实验的影响,应分别在何时鼓入空气为宜_。若没有 A 装置,则测定的 Na2CO3 的质 量分数会_(填“偏大” 、 “偏小” 、 “不变” ) 方案二:沉淀分析法(如图 5 所示) 则: (1)试剂 A 是 BaCl2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2)假设你所取样品的质量为 m1,测得的沉淀的质量为 m2,请用含 m1、m2 的式子表示所测样品中碳酸 钠的质量分数为_。 【答案】足量的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 注射器活塞回到原位(或复位) 偏小 部分 CO2溶于水, 或与水反应 浓硫酸 2NaOH+CO2=Na2CO3+H2O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37、水蒸气进入 D 装 置,影响测量结果 反应前后均要鼓入空气 偏大 Na2CO3+BaCl2=BaCO3+2NaCl 100% 【解析】定性检验:要确定该产品中是否含有杂质氯化钠,关键是检验氯离子是否存在。故需加入的药 品是:足量的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加足量的稀硝酸先排出碳酸钠的干扰,然后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 反应生成氯化银的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方案一: (1)实验前向右拉注射器活塞,松开后如果 注射器活塞回到原位(或复位) ,则装置不漏气; (2)以图 2 代替图 1 中的收集装置,则所测 CO2气体 的体积偏小,原因是:部分 CO2溶于水,或与水反应; (3)B 中生成的气体是湿润的二氧

38、化碳气体, 经过 D 装置前,应进行干燥,故 C 中的试剂应为浓硫酸;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E 装置中的药品是碱石灰,其作用是:防止空气 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进入 D 装置,影响测量结果;为排除原有装置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生成二 氧化碳残留在装置内对实验的影响,应分别在反应前后均要鼓入空气;A 装置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 化碳,若没有 A 装置,则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进入装置,导致测定的 Na2CO3的质量分数会偏大;方案 二: (1) 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的沉淀和氯化钠,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BaCl2=BaCO3 +2NaCl; (2)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x。 x=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化学 > 化学中考 > 压轴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