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20届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h****3 文档编号:137891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通州区2020届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北京市通州区2020届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北京市通州区2020届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北京市通州区2020届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北京市通州区2020届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高三语文期末检测第 1 页(共 8 页) 通州区通州区 2 20 02020 年高年高三三年级模拟年级模拟考试考试 语语 文文 试试 卷卷 2020 年 4 月 本试卷共 8 页,共 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 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风筝在古代书籍中叫风鸢,用木料为主制作的叫木鸢,以帛或纸做成的叫帛鸢或纸 鸢。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观夫史籍所载风鸢之由来久矣, 其可徵【注】者实寡非所详也,惟墨子作木鸢三年而飞之说无或疑焉,盖将用

2、之负人载物超 险阻而飞达越川泽而空递,所以辅舆马之不能,匡舟楫之不逮者也,揆其初衷殆欲利人, 非以助暴,夫子非攻,故其法卒无所传。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前人考证风筝的制作 年代上推到春秋时期墨子以前,甚或还要远得多,只是没有文献可以考据,无法加以论 断。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墨子和公输子创作木鸢和木鹊都是为了用以负人载物,从空 中飞往要去的目的地,想把风鸢发展成为飞行工具,限于古代不具备应有的条件,所以 都没有成功。 以后的年代,兵家利用风鸢作测量或传递信息的事例不胜枚举,散见于多个历史时 期的记载中,这些纸鸢都要求灵活变动可以操纵,从而向运动类型风筝这一支流发 展。清代军事组织八旗间仍保留着其特

3、殊扎糊技法,只是不允许在市肆坊间售卖。 这种军事专用风筝可以单线操纵,用以传递信息,越过敌人阵地,把书信传递给自家友 军,并把回信再带回来。这种具有特殊放飞功能的风筝由两个风筝配成一套,一静一动, 静的是要能钻高,加上吊环,把另一风筝的主线穿入被固定的吊环内,使这吊 环升到敌人弓箭射不到的高度。然后,把另一只灵活善动的风筝也放起来,加以操纵, 使它上、下、左、右、斜飞、横飞、下扎、上翻。用于军事的风筝要求放飞者技巧极其 熟练,还要善于辨识风力的变化,放飞风筝的两个人各自放飞自己的风筝,但又要相互 配合默契,才能使风筝成为军中送信取物的工具。在南宋时,人们喜欢在杭州西湖堤上 放飞此类风筝互相缠绕

4、搅斗,以决胜负为趣。 南宋为避开金人的侵吞,偏安建康,把北宋的风筝工艺带到江南。那里的气候湿润, 少烈风多和风。因此,江南的风筝多为仿生型风筝。形神兼备,动态逼真,多以鹞子的 轻巧灵活的动态作为模仿标的。南方至今仍把风筝叫纸鹞或鹞子,例如蜈 蚣风筝叫蜈蚣鹞子,双斗燕儿风筝叫双燕鹞子。南通地区,风力强大,那里的 高三语文期末检测第 2 页(共 8 页) 工艺高手以板子扎法为主,能抗大风。人们把各种不同大小的哨子拴到板鹞的 迎风面料上,使它受风就发出音响。多少组高低音不同的哨子,使得放到天上的风筝发 出不同的音响效果。 (取材于孔祥泽风筝漫谈 ) 【注】徵:证明。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风筝”

5、的表述,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风筝最早出现的时间,大约在我国春秋时期,可谓历史悠久。 B墨子发明风筝是为了缓解当时人们空中交通运输不通畅问题。 C古人在军事活动中,会利用风筝来进行友军之间的情报传递。 D “运动类型”风筝不仅用于军事活动,也用于人们的娱乐活动。 2.风筝历来有“南鹞北鸢”之说,下列不属于 “南鹞”特征的一项是(3 分) A “南鹞”制作工艺是由“北鸢”工艺衍生的。 B “南鹞”多为仿生型风筝,讲究形神兼备。 C “南鹞”制作者喜爱用鹞子作为模仿“标的”。 D配有哨子的“南鹞”,放飞时具有音响效果。 材料二 放风筝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动。费孝通在论人类与文化自

6、觉中指出: 文化的意义就在其对人们生活所起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风筝作为一种文化创 造,其发生的直接成因就是人们的需要。 放断线的风筝叫做 放晦气断鹞放灾,这是我国北方非常重要的民俗之一。 据 东周岁时记 载,儿童们于岁初,把家中某生身厄消灾, 送厄迎福 等字样 写在风筝尾部, 然后把它放掉, 希望就此送出厄运, 迎来幸福。按中原地区的古代风 俗,放风筝的放,不是把风筝放飞起来,而是放走之意。 某人有灾,将姓名写 于纸鸢之上, 放至空中, 剪断系绳, 使其飞走, 灾即消除, 即所谓放病根放晦气。 而在吴中扬州地区民间时令风俗中即有三月之时,放断鹞之说,颇具特色的传统蜈 蚣风筝,它前面也曾做成

7、一个鬼头。新春伊始,春风浩荡,把风筝放走,意味着放走旧 年的灾祸、疾病、晦气,表达了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人们从图谶风筝中得到精神的满 足和心灵的安慰。民俗家钟敬文指出:从民俗史的角度考察,放风筝最早的原始意义, 具有巫术性质,其最初的含义是为了转移病痛、邪恶,将一切不祥的灾祸放飞于天空。 把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种祈吉盼福的 文化心理。 风筝的吉祥图案是通过借喻、比拟、双关、寓意、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 高三语文期末检测第 3 页(共 8 页) 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象形寓意,物以 情观,呈现出天人合一、物我主客同归的意境

8、美。人们给风筝以深刻的寓意,用风 筝来描绘人间的悲欢离合,以风筝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如五福临门、连年有鱼、龙 凤呈祥、双喜临门等等,寄托和表达了中国人祈求吉祥、幸福、长寿、喜庆的愿望和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 (取材于李弘历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风筝的民俗文化意义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人们放风筝是为了消灾、送厄、迎福。放风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民俗。 B把写有病人名字的风筝放至空中,剪断系线,使其飞远,寓意送走疾病。 C在风筝上绘制吉祥图案,表达祈吉盼福的民族文化心理,具有文化特色。 D风筝上的图案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讲究象形寓意,物以情观。 材料三 就风筝描

9、写来看,明清小说、戏曲中的例子不少。如明代小说醒世恒言中吕 洞宾飞剑斩黄龙、古今小说中陈从善梅岭失浑家、明代传奇金印记、春 灯谜中都写到了风筝或断线的风筝等,但是,它们所蕴含的意象显得比较单薄,基本 上是借风筝比喻人物的一去不返,或借指对已逝人、事、物的深情怀念。清代李渔的风 筝误,以风筝命名,又以风筝贯穿全剧始终,风筝作为情节的重要线索和具 象。 现代以风筝描写作为意象叙事的作品亦复不少,如鲁迅的小说风筝,因为具有 比较丰富的风筝意象,早在 1929 年就被收入新中华教科书国语与国文,近几十 年来一直收入中学语文教材。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 也是小说的一个线索,具有文化隐喻

10、性的意象,追寻风筝,就是追求美好的生活。 作为具象的风筝要飞上天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在有风的天气下,风筝才能放 飞;二是风筝都需要有提线的牵引,断线的风筝在短暂的飘远之后必定会掉落下来。正 是由于风筝具有这些象,高明的艺术家才有可能将意嵌入其中,使得风筝装载 着艺术家所要传达而又颇为含蓄、朦胧却又不易言明的思想意义。这就需要欣赏者具有 一定的认识象外之象、意外之意乃至味外之味的鉴赏能力,不辜负艺术家的苦心孤诣, 挖掘出作品的审美价值。 (取材于王人恩的相关文章) 4. 根据材料三,下列诗句中对风筝的描写,不具有 “文化隐喻意象”的一项是(3 分) A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

11、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 (唐 高骈风筝 ) 高三语文期末检测第 4 页(共 8 页) B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 高鼎村居 ) C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清 曹雪芹风筝 ) D横空欲纵又遭擒,挂角高瓴月影沉。安得妲娥宫里去,碧海晴天话素心。 (现代 郭沫若咏风筝 ) 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风筝有哪些用途。(6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 (共 18 分) 或有罪而可赏也,或有功而可罪也。西门豹治邺,廪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

12、 官无计会【1】,人数言其过于文侯【2】。文侯身 行其县,果若人言。文侯曰: “翟璜任子 治邺 而大乱。子能道,则可;不能,将加诛于 子。 ”西门豹曰: “臣闻王主富民,霸主富武, 亡国富库。今君欲为霸王者也,臣故稸【3】积于 民。君以为不然,臣请升城鼓之,一鼓, 甲兵粟米,可立具也。 ”于是乃升城而 鼓之。一鼓,民被甲括矢,操兵弩而出;再鼓,负 【4】辇粟而至。文侯曰: “罢之 。 ”西门豹曰: “与民约信,非一日之积也。一举而欺之, 后不可复用也。燕常侵魏八城,臣请北击之 ,以复侵地。 ”遂举兵击燕,复地而后反。此 有罪而可赏者也。 解扁为东封,上计而入三倍,有司请赏之。文侯曰: “吾土地

13、非益广也,人民非益众 也,入何以三倍?”对曰: “以冬伐木而积之,于春浮之河而鬻之。 ”文侯曰: “民春以力 耕,暑以强耘,秋以收敛,冬间【5】无事,以伐林而积之,负轭而 浮之河,是用民不得休 息也。民以 弊矣,虽 有三倍之入,将焉用之?”此有功可罪者。 贤主不苟 得,忠臣不苟利。何以明之?中行穆伯攻鼓【6】,弗能下。馈闻伦曰: “鼓之 啬夫【7】,闻伦知之,请无罢 武大夫,而鼓可得也。 ”穆伯弗应。左右曰: “不折一戟,不 伤一卒,而鼓可得也,君奚为弗使?”穆伯曰: “闻伦为人,佞而不仁,若使闻伦下之, 吾可以勿赏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武,舍仁而为佞。虽得鼓, 将何所用之

14、?”攻城者,欲以 广地也。得地而不取者,见其本而知其末也。 (取材于淮南子人间训 ) 注: 【1】计会:账簿。下文中上计而入三倍中的计 ,也指计会。 【2】文侯:魏文侯。文本中西 门豹 解扁均为魏文侯臣。 【3】稸:古同蓄 ,积蓄。 【4】负:驾。 【5】间:暇。 【6】中 行穆伯:即荀吴,晋大夫。鼓:此处为国名,姬姓,时属鲜虞。 【7】啬夫:古代官名。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文侯身 行其县 身:亲自 B.翟璜任子 治邺 子:儿子 C.虽 有三倍之入 虽:即使 高三语文期末检测第 5 页(共 8 页) D.贤主不苟 得 苟:随便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5、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B C D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或有罪而可赏也 有的人有罪过却得到嘉奖 B民被甲括矢 百姓身披铠甲,捆束箭矢 C吾可以勿赏乎? 到时我能不奖赏他吗? D见其本而知其末也 看清了事物的主要方面而推知它的次要方面 9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 分) 与民约信,非一日之积也 是使晋国之武,舍仁而为佞 10 本文分别讲述了西门豹、 魏文侯、 穆伯三人处理政务的故事, 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5 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1 题。 (共 6 分) 1 11 1. .阅读下面论语中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的文字,回答问题。,回答问

16、题。 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 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论语学而 ) 子所雅言, 诗 书 、执礼,皆雅言也。 ( 论语述而 )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论语八佾 ) 解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含义。 (2 分) 论语季氏中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 ”请根据上面的文字,说说孔子这 样说的理由。 (4 分)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6 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214 题。 (共 12 分) 臣请北击之 文侯曰:“罢之 。” 欲以

17、 广地也 民以 弊矣 负轭而 浮之河 于是乃升城而 鼓之 臣故稸积于 民 将加诛于 子 高三语文期末检测第 6 页(共 8 页)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1】 (唐)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 【2】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注:【1】颜:指颜某。障楼:杭州城外一观潮处。【2】渤澥(xi) :指渤海。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其二) 【1 1】 (北宋)苏轼 万人鼓噪【2】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3】。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注:【1】作者时任杭州通判,中秋观钱塘江海潮,作这组七绝诗,

18、共五首。【2】万人鼓噪:春秋时期 吴越战争,越军在深夜里进攻吴军,万人在战鼓声中呼喊前进,吴军震惊,一败涂地。【3】老 阿童: 西晋名将王浚的小名, 曾率长江上游水军, 浮江东下, 楼船千里, 一举攻下吴国首都建业。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首诗的起笔用先声夺人手法,从远处潮声写起,如巨雷轰鸣,声震百里,震 人心魄,奠定基调。 B第一首诗的结尾两句,描写钱塘江的巨浪好似一道突起的雪岭,不仅挡住观潮者的 视线,还让人害怕。 C第二首诗的前两句,诗人用两个典故作比,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描写钱塘江潮 水来势汹汹的威势。 D第二首诗的三四句,运用设问,一问一答,用写越

19、山好似浮在浪花中间,来写潮 头之高,诗境如画。 13以上两首诗都描写了潮水气势宏大,境界雄奇。下列诗句中,与此境界不 符 的一项 是(3 分) A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唐 宋昱樟亭观涛) B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宋 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二首) C一气连江色,寥寥万古清。(宋 杨蟠钱塘江上) D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清 施闰章钱塘观潮) 14请结合诗句,比较两首诗在描写钱塘江潮水的手法上有何不同。(6 分) 15在横线处填写古诗文作品原句。 (共 8 分) “以景结情” 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 使得诗歌 “此时无情胜有情” , 让读者意犹未尽。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演奏音乐到

20、达高潮时,戛然而止,惊心动魄的 音乐魅力。诗人用“_,_”这样的诗句,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 味的广阔空间。 阅读古诗词,我们不妨对其他语言现象展开联想,以便于我们语言学习和积累。比如, 李煜虞美人中“_, _”诗句,我们可以联想到成语“物是人 非” 。 高三语文期末检测第 7 页(共 8 页) 在社会交际中,我们引用古文表达思想情感,会显得特别文雅。比如参加某学术会议, 与会人员既有知名的前辈,又有后起之秀,我们应该用“_, _” 来赞美会议的盛况。 再如参加某聚会, 远客贵宾, 座无虚席, 我们应该用 “_, _”来表达对主人好客、盛情款待的赞美。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6 题。 (共 6

21、 分) 16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有一段文字,高 鹗对曹雪芹的原稿进行了修改。有人认为从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来看,这样改并 不好。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将十六出俱已看完 。 但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 妹,你说好不好?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曹雪芹稿) 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了 。 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 妹,你说好不好?黛玉笑着点头儿 。(高鹗稿) 四、本大

22、题共 4 小题,共 17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720 题。 哲人其萎 汪曾祺 端木蕻良真是一位才子。二十来岁,就写出了科尔沁旗草原。稿子寄到上海, 因为气魄苍莽,风格清新,深为王统照、郑振铎诸先生所激赏,当时就认为这是一部划 时代的大小说,应该尽快发表,出版。原著署名端木红粮,王统照说红粮这个 名字不好,亲笔改为端木蕻良。从此端木发表作品就用了这个名字。他后在上海等 地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其中鸢鹭湖的忧郁最受注意。这篇小说发散着东北黑土的 浓郁的芳香,我觉得可以和梭罗古柏比美。端木后将短篇小说结集,即以此篇为书名。 端木多才多艺。他从上海转到四川,曾写过一些歌词,影响最大的是由张定和

23、谱曲 的嘉陵江上。这首歌不像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样过于哀伤,也不像大刀 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那样直白,而是婉转深挚,有一种端木蕻良式的忧郁,又不 失我必须回去的信念,因此在大后方的流亡青年中传唱甚广。他和马思聪好像合作 写过一首大合唱,我于音乐较为隔膜,记不真切了。他善写旧体诗,由重庆到桂林后常 与柳亚子、陈迩冬等人唱和。他的旧诗间有拗句,但俊逸潇洒,每出专业诗人之上。他 和萧红到香港后,曾两个人合编了一种文学杂志,那上面发表了一些端木的旧体诗。我 只记得一句: 落花无语对萧红。 高三语文期末检测第 8 页(共 8 页) 我觉得这颇似李商隐,在可解不可解之间。端木的字很清秀,宗法二王。他的文稿

24、 都很干净。端木写过戏曲剧本。他写戏曲唱词,是要唱着写的。唱的不是京剧,却是桂 剧。端木能画。和萧红在香港合编的杂志中有的小说插图即是端木手笔。不知以何缘由, 他和王梦白有很深的交情。我见过他一篇写王梦白的文章,似传记性的散文,又有小说 的味道,是一篇好文章!王梦白在北京的画家中是最为萧疏淡雅的,结构重留白,用笔 如流水行云,可惜死得太早了。一个人能对王梦白情有独钟,此人的艺术欣赏品味可知 矣! 关于端木的为人,有些议论。不外是两个字,一是冷,二是傲。端木交游不广,没 有多少人来探望他,他也很少到显赫的高门大宅人家走动,既不拉帮结伙,也无酒食征 逐, 随时可以看到他在单身宿舍里伏案临帖, 他写

25、 玉版十三行洛神赋 ; 看书; 哼桂剧。 他对同人疾苦,并非无动于衷,只是不善于逢年过节, 代表组织到各家循例作礼节性 的关怀。这种关怀也实在没有多大意思。至于傲 ,那是有的。他不愿自竖大旗希 望被别人奉为宗师。他和王采比较接近。王采告诉我,端木曾经写过一首诗,有句云: 赖有天南春一树,不负长江长大潮 这可真是狂得可以!然而端木不慕荣利,无求于人, 帝力于我何有哉 ,酒后偶露 轻狂,有何不可,何必世人皆欲杀 ! 真知道端木的实力的,是老舍。老舍先生当时是市文联主席,见端木总是客客 气气的。老舍先生在一次大家检查思想的生活会上说:我在市文联只怕两个人, 一个是端木,一个是汪曾祺。端木书读得比我多

26、,学问比我大。今天听了他们的发言, 我放心了。老舍先生说话有时是非常坦率的。 端木晚年主要力量放在写曹雪芹上。有人说端木这一着是失算。因为材料很少, 近乎是无米之炊。我于此稍有不同看法。作为小说的背景材料是不少的。端木对北京的 礼俗、节令、吃食、赛会,搜集了很多,编组织绘,使这大部头小说充满历史生活色彩, 人物的活动便有了广宽天地,此亦曹雪芹写红楼梦之一法。有些对人物的设计,诚 然虚构的成分过大。如小说开头写曹雪芹小时候是当女孩子养活的。有评论家云这个 端木蕻良真是异想天开!说曹雪芹打扮成丫头,有何根据?!没有根据!然而何必要 有根据?这是小说,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不是传记,不是言必有据

27、的纪实文学。 是想象,不是考证。我觉得治红学的专家缺少的正是想象。没有想象,是书呆子。 端木的身体一直不好。我认识他时他就直不起腰来,天还不怎么冷就穿起貉绒的皮 裤,他能对付到八十五岁,而且一直还不放笔,写出不少东西,真是不容易。只是 我还是有些惋惜,如果他能再对付几年,把曹雪芹写完,甚至写出科尔沁旗 草原第二部,那多好! 高三语文期末检测第 9 页(共 8 页) (取材于汪曾祺同名散文) 17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深为王统照、郑振铎诸先生所激赏 激赏:非常赞赏 B我于音乐较为隔膜 隔膜:不通晓 C也无酒食征逐 征逐:召集赶场 D他能“对付 ”到八十五岁

28、对付:马马虎虎 18下列对端木蕻良为人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冷淡傲慢 B冷峻狂放 C淡泊孤傲 D清高纯朴 19文章开头说“端木蕻良真是一位才子”。“才子”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20这是一篇悼念端木先生的文章。 “哲人其萎”出自礼记 ,记录孔子在去世前七日 歌曰: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子贡听闻后说“哲人其萎,则吾 将安放(效仿)?”作者以此作为文章的题目,有何寓意?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7分)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5 分。 21语言基础应用(5 分)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前后衔接最恰当一项是(3 分) 我建议北京多种一点桂花。桂花美荫,

29、。花开浓香,干制可以做 元宵馅、年糕。 ,何乐而不为呢? A叶坚厚,入冬不凋 不但有观赏价值,还有经济价值 B入冬不凋,叶坚厚 既有经济价值,也有观赏价值 C叶坚厚,入冬不凋 既有观赏价值,也有经济价值 D入冬不凋,叶坚厚 不但有经济价值,还有观赏价值 请将下面两个句子改成排比句。 (2 分) 你的微笑是治疗我伤痛的一剂良方。绝望中看到了你的微笑就像看到生命的曙光。 22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按要求写作。 (注意:写作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 上把所选题号的方框涂黑。 ) “断舍离”为现代网络用语,有多重含义。其中“舍去、切断心中的某些执念, 以达到简单清爽的生活

30、状态”的意思,可以用来赏析我们阅读的小说。请从下列 作品中选出一部,用“断舍离”来评述小说中某一人物。要求:符合该小说内容 及人物特点;符合该词的含义。150 字左右。 边城 平凡的世界 老人与海 由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需要,同学们都经历了一段居家网络学习的时光, 高三语文期末检测第 10 页(共 8 页) 请你根据实际情况,简要介绍你居家网络学习的经验,与同学们分享。要求:所写的经 验具体、切实,易记忆。150 字左右。 以“春天花会开”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现代诗。要求:至少运用 2 种修 辞手法,感情真挚,富有文采。不超过 150 字。 23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

31、一题 ,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注意:写作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的方框涂黑。 ) 题目一:题目一: 脊梁一词,用来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队中起中坚作用的人。在中华民 族的历史长河中,被称作中国脊梁的人们,抵御外侮之际,他们挺身而出,甘洒热 血,不怕牺牲。和平建设年代,他们埋头苦干,舍身求法,为民请命。这些脊梁是 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这样的脊梁 。 请以“中国的脊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 合理。 题目二:题目二:孟子云: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现代社会也需要这种守望精神,相 互伴随,

32、相互帮助,相互支撑。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期望美好的人和事物。 请以“2020 年的守望”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通州区通州区 20202020 年高三年高三模拟模拟考试考试 语文试卷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0 年 5 月 一、一、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5 5 小题,共小题,共 1818 分。分。 1.(3 分)B 2.(3 分)A 3 (3 分)D 4 (3 分)C 5.(6 分)材料一:我国古代风筝可用于军事活动,也可用于民间娱乐。 高三语文期末检测第 11 页(共 8 页) 材料二:放风筝是我国重

33、要的民俗之一,人们通过放风筝来抒发内心情感和愿 望。 材料三:“风筝”具有特殊的文学意象,用于文学创作,可表情达意。 【评分说明:6 分。每个要点 2 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二二、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6 6 小题,共小题,共 2424 分。分。 6 (3 分)B(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也用以尊称对方,相当于“您” ) 7 (3 分)C(C 项两句中的“而”均为连词,表示顺承关系。A 项第一句中的“之”为 代词, “聚集的百姓” ;第二句中的“之”为代词, “燕国” 。 B 项第一句中的“以”同 “已” ,意思为“已经” ;第二句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 “用来” 。D 项第一句中 的“于”为

34、介词, “对” ;第二句 中的“于”为介词, “在” ) 8 (3 分)D(看到它的根本就知道它的末梢了) 9 (4 分)和百姓立下的誓约,不是一天积累成的。 这就将使晋国的将士,舍弃仁义而追随奸佞。 【评分说明:4 分,每句翻译 1 分,其中约信要准确,句中的否定句要准确。实 词、句意翻译要准确。其余表述意思对,即可给分】 10 (5分)答案要点:藏富于民;取信于民;不能滥用民力;不完全依据结果赏罚;不 任用奸佞。 【评分说明:5 分,每个要点 1 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1 (6 分)(2 分) “切、磋、琢、磨”本义是指骨角玉石等加工工艺。在文中“如切 如磋,如琢如磨”比喻道德学问方面

35、相互研讨勉励。或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 补短。 【评分说明:2 分,本义,1 分;引申义,1 分。要解释准确,意思对,即可给分】 (4 分) 诗是雅言,即规范语言。 (1 分)在诵读诗 书 ,述说礼仪时,都要 用规范语言。 (1 分)学习诗 ,不仅学习其中道理,还要学习其中的语言表达,这样就 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2 分)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 【评分说明:4 分,按照答案中分项给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三三、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5 5 小题,共小题,共 2626 分。分。 12.(3 分)B 13.(3 分)C 14 (6 分)孟诗主要运用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运用衬托手法来描

36、写潮水。孟诗通过人 们听到潮声后“辍弹” “连骑出”等行为表现出人们观潮的踊跃,引起读者对钱塘潮 的好奇心。用“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营造出潮水涌来时海天湛蓝开阔的背景, 以静衬动。最后两句诗“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写观潮人的心态和神态,来衬 托钱塘江潮水排空而来的雄伟壮观。 苏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潮水,诗人用“万人鼓噪” “浮江老阿童”两个典 故来比喻钱塘江潮水的汹涌,又用设问手法,一问一答,描写江水涌起,白浪滔天, 潮头似卷越山而去的令人震撼的场面。 高三语文期末检测第 12 页(共 8 页) 【评分说明:孟诗运用衬托手法,举出诗句分析,3 分;苏诗运用正面描写手法,举出诗 句

37、分析,3 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15 (8 分)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千里逢迎 高朋满座 【评分说明: 8 分。 每空 1 分。 写对一句给 1 分, 每句中只要有一处错误, 该句便不给分】 16 (6 分)答案示例: 同意“这样修改不好”的看法:因为这段文字是“宝黛共读西厢”情节(1 分) 。曹 雪芹原稿要突出林黛玉聪明。 (1 分)黛玉用“果然有趣”来回答宝玉的问话,表现出他 们有共同一致的性格、理想及审美趣味, (1 分)用“共读西厢 ”来表现二人叛逆性格 和宝黛纯真爱情这一主题。 (1 分)而高鄂的修改,体现不出林黛玉的聪

38、明,也与后面“虽 看完了,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矛盾。(1 分)“黛玉笑着点头儿”只表明她认可 宝玉的观点,不能体现出他们志趣、性格一致的特点。 (1 分) 不同意“这样修改不好” (即认为高鹗修改是可以)的看法:高鹗的修改也有他的道 理。这段文字是“宝黛共读西厢”情节(1 分) 。在高鹗看来,林黛玉当时的年龄,在不 到一顿饭的工夫,读完西厢是不可能的。 (1 分)所以用了现实主义手法,客观描写 人物。 (1 分)同时用“点头不语”来体现林黛玉作为贵族小姐的含蓄、矜持的特点, (1 分)也表现出她对宝玉的观点心悦诚服的心理状态。 (1 分)高鹗的修改只是客观描写了 宝黛共读西厢这件事,没

39、有加入主观思想情感。 (1 分) 【评分说明:6 分,按照答案中分项给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四四、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4 4 小题,共小题,共 1717 分。分。 17 (3分)D(对付:勉强支撑) 18 (3分)C 19 (4 分)答案要点: 小说成就高,二十来岁就写出受到名家激赏的小说。 诗歌成就高,歌词创作婉转深挚,自成一派;旧体诗创作俊逸潇洒,每出专业诗 人之上。能写戏曲剧本,擅长绘画。 读书多,学问大,老舍先生佩服。 【评分说明:4 分。每个要点 1 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20 (7 分)寓意:表达了对端木先生去世的痛惜心情,也表达了对端木先生的尊崇和缅 怀之情。 (2 分) 启示

40、:答案要点:引古文来命文章题目,点明文章的主题及内容,同时又符合中国传 统文化中“避讳”的风俗。 (2 分) 从文章内容选材上,作者围绕“哲人”一词,对端木先生的才学、性情、人品给予了 高度评价。用“哲人其萎”来概括自己失去端木这样一位可以尊崇、效仿的先辈的痛 高三语文期末检测第 13 页(共 8 页) 惜之情和无人可效仿学习的失望之情。这样选材,中心突出,值处我们学习写作时借 鉴。 (3 分) 从文章结构安排上,文章第一话“端木蕻良真是一位才子”和最后一句话“,那 多好! ”正是围绕“哲人其萎”来组织材料、谋篇布局,这样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值 得我们学习写作时借鉴。 (3 分) 【评分说明

41、:7 分。寓意,2 分;启示,5 分,按照答案中分项给分,可以选择其 一回答。每点均 3 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五五、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3 3 小题,共小题,共 6 65 5 分。分。 21 (5 分)(3 分)C (2 分)你的微笑是我伤痛中一剂康复的良方,你的微笑是我绝望中一线 希望的曙光。 【评分说明:2 分。每句,1 分】 22.(10 分)微写作:略 23.(50 分)作文: 作文评分标准作文评分标准 项项 目目 类类 别别 内容内容 语言语言 结构结构 评评 分分 细细 则则 一类卷 (4250 分) 主题突出,思想 健康,内容充 实,感情真挚, 表述具体,表现 手法丰富,文

42、体 得当。 观点鲜明,分析 深刻并与事例 紧密结合。 准确, 流畅, 得体。 完整, 严谨。 以 46 分为基准分,适当浮 动:具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 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二类卷标准 的,获得基准分;具备上述三 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语言 项突出的,获得满分) ;具备 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达到二 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高三语文期末检测第 14 页(共 8 页) 二类卷 (3341 分) 中心明确,感情 真挚,叙述、描 写比较具体,文 体较得当。 观点明确,分析 较深刻,能与事 例较好结合。 准确, 连贯, 大致得体。 完整, 有条理。 以 37 分为基准分,适当浮 动:具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

43、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三类卷标准 的,获得基准分;具备上述三 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语言 项比较好的,获得本类卷最高 分) ;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 另两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酌情 减分。 三类卷 (2532 分) 基本能围绕一 件事或一主题 进行叙述或描 写、抒情,但不 够具体,表现手 法单一。 观点基本明确, 有分析并与事 例基本一致。 基本通顺, 有少量语 病。 基 本 完 整, 条理 基 本 清 楚。 以 27 分为基准分,适当浮 动:基本具备上述三项条件 的,获得基准分;其中语言项 比较好一些的,酌情加分;另 有某些缺点的,酌情减分。 四类卷 (24 分以下) 审题有明显偏 差或中心不明

44、确。叙述不具 体。 审题有明显偏 差或观点不明 确。没有分析, 事例不足以说 明观点。 病句 较多。 不 够 完 整, 条理 混乱。 以 21 分为基准分,适当浮 动:凡属上述情况的,获得基 准分;某一项稍好一些的,酌 情加分;全篇更差一些的,21 分以下。 说明:每说明:每 3 3 个错别字减个错别字减 1 1 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的,每少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的,每少 5050 个字减个字减 1 1 分。缺题目减分。缺题目减 2 2 分。分。 【译文】 有的人有罪而能够受到赏赐,有的人有功反而要加罪。西门豹担任邺令时,仓库里 没有积粮,府库里没有储钱,兵库里没有武器,官衙里没有账目,

45、人们多次向魏文侯告 状。文侯亲自到这个县察看,果真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文侯说: 翟璜任用你治理邺县, 而现在一片混乱,你能有办法(改变这种局面),那么就算了;如果不能改变,我将对 高三语文期末检测第 15 页(共 8 页) 你施加刑罚。西门豹说:我听说打算称王的君主使百姓富裕,称霸的君主使武备强 盛,亡国的君主使仓库堆满。现在君主要想成就霸业,我因此积蓄财力在百姓之中。君 主如果不相信,我请求允许登城击鼓,武器、粮食,能够立即准备好。于是登上城楼 击起战鼓。一鼓声落,百姓身披铠甲,捆束箭矢,手握兵弩而奔来;第二次击鼓,百姓 拉车背粮前来待命。文侯见状,说:让他们回去吧!西门豹说:和老百姓立下的

46、誓约,不是一天积累成的。一次击鼓欺骗了他们,以后就不能再听从指挥了。燕国曾经 侵略魏国,占领八城,我请求攻打他们,夺回被侵领土。于是举兵讨伐燕国,夺回侵 地后才返回邺地。这是有罪而能够受赏的例子。 解扁为魏国管理东部边界, 向上交的赋税比往年增加三倍, 主管官吏请求给他赏赐。 魏文侯说: 我国的土地没有扩大,人口也没增加,收入为何增加了三倍?官吏答说: 用冬季的时间在山里伐木,堆聚起来,在春天顺河漂浮而下,然后卖掉,因此增加了 收入。魏文侯说:百姓春天勤力耕种,暑天尽力除草耕耘,秋天收割贮藏,冬天闲 暇无事,砍伐树木积聚起来,装在车子上运到河边,顺流运往城邑,这样是使老百姓一 年四季得不到休息

47、。百姓已经十分疲惫了,即使有三倍的收入,将来又有什么用处? 这是有功反被加罪的例子。 贤明的君主不随便求得,忠臣不随便求利,怎么能说明这个问题?晋大夫中行穆伯 攻打鼓地,没有能够攻下。这时晋臣馈闻伦进言说:鼓地的啬夫,我知道他,(只要 由他做内应),不需要劳累将士,而鼓地可以得到。穆伯没有表示意见。左右的人说 不折断一件兵器,不伤害一个士卒,而鼓攻而得,你为什么不派他去呢?穆伯说: 馈闻伦这个人巧媚而不讲仁义。假使让他得到了鼓地,我难道不赏赐他吗?如果赏赐 他,这是奖励佞人。佞人得志,这就将使晋国的将士,舍弃仁义而追随奸佞。即使得到 鼓地,又将有什么用呢?攻城的目的是想扩张土地。能够得到土地而不取得,是看到 它的根本而就知道它的末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