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江苏省常熟市江苏省常熟市 20202020 届高三届高三 5 5 月阶段性抽测三语文试题月阶段性抽测三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分)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分) 语言是我们表达、沟通和记忆的主要工具,也是体现民族特性的重要元素。但是,人 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 也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 甚至生造出一些的概 念和表达。因而,我们地制定一些语言规范,以此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完整性 和表现力。 .传承 不伦不类 不厌其烦 .传承 不以为然 不遗余力 .传播 不以为然 不厌其烦 .传播 不伦不类 不遗余力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
2、最恰当的一项是(分) 杜甫在 11 月里一天的夜半从长安出发,当时百草凋零,寒风凛冽,手指冻僵,连衣带 断了都不能结上。,。,他觉得自己好像倾向太阳的葵藿,本性不能改 变。 他一路上便把这些年的生活总结起来检讨了一遍 他如今有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官职, 可以说是长安九年内不断地献赋呈诗所得到的结果 他想起在长安内心里常常发生的冲突 他把这希望完全寄托在皇帝身上,所以他舍不得离开长安 他本来可以像李白那样,遨游江海,潇洒送日月 但他关心人民,希望有一个爱护人民的政府 . . . . .下列诗句中,都与端午“龙舟竞渡”有关的一项是(分) 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着眼
3、静中观,坎止流行耳。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坚圆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 . . . . .下列对论语中有关文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路问成人。子曰: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 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 子谓韶 : “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 : “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 :相传是 舜时的乐曲名。 武 :相传是周武王时的乐曲名。) .乐要以仁为基础 .乐和礼能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 .乐和礼是相辅相成的 .乐要兼具道德性和艺术性 .下列各句中的引用,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分) .“
4、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史铁生走进地坛,发现此处静谧而悠远,无论渺小如 一滴水、一片叶,还是壮美如参天古木、落日西沉,都自在美好。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人们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刻惦念 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 “苍龙日暮还行雨, 老树春深更护花” , 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 本可以含饴弄孙、 颐养天年,却奔波于抗击新冠病毒的最前线,值得敬佩。 2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新时代青年人需要多汲取知识,丰富人生积 累,更不可轻狂,要保持谦虚态度,向前辈学习。 二、文言文阅读(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20 分) 书沈伯和逸事
5、钱谦益 沈应奎, 字伯和, 常州武进人也。 少有绝力,重然诺(指许诺,答应; 从不轻易答应别人, 答应了就一定履 行诺言。),好急难(解救危难”胜所 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 能急人之困。 指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 决困难”),以豪杰自负。伯和之妻, 丹阳邵芳之女也。芳任侠(任侠,又 称为“尚义任侠”、“为气任侠”、 “使气任侠”,也就是“附带意气, 以侠义自任”的意思。),为江陵所 杀。 族人欺其子幼, 欲杀之而分其产, 聚而围守其庐。 伯和集拳勇少年十余 人,为乞丐装,缒墙而入,夺其孤嫠 以归。 沈应奎,字伯和,是常州武进县人。年轻时就有超人 的力气,看重诚信,喜欢急人所难,以豪杰自许
6、。沈 伯和的妻子是丹阳人邵芳的女儿。邵芳是个侠义之 士,被张居正杀害。同族人欺负邵芳孩子年幼,想要 杀了他儿子瓜分他的家产, 就聚集在一起包围了他家 的宅院。沈伯和召集了十多个勇武的青年,穿上乞丐 的衣服,用绳索攀援上围墙进入宅子,抢夺了他家的 孤儿寡母回去。 万历庚戌,伯和官刑部郎。神祖 不豫(1、天子有病的讳称。2、泛 称尊长有疾。3、不高兴。4、不事先 预备。5、不犹豫。6、不怕烦。7、 不参与。),召阁臣,至宫门而返。 福藩犹在邸, 中外凶惧。 福清谓: “事不可知, 且奈何?” 伯和曰: “竭 股肱之力,以死卫太子。万一有变, 公必死之,请以不肖躯殉公。 ”福清 要伯和宿朝房,与计事
7、,令大司马列 兵围诸王府第,大金吾领缇骑巡徼 jio .巡视。王城,戎政分部京 营兵屯九门,藩府人不得阑出邸第, 中外寂然。伯和衷甲与福清同卧起, 示不独生。 神祖勿药, 乃出。 当此时, 举朝惴惴无人色, 福清独恃伯和以为 强。 万历庚戌年间,沈伯和官至刑部郎中。明神宗生病, 召集大学士,他们到了宫门皇帝又让他们回去了。福 王这时还在京城住所,朝廷内外惊扰不安。阁臣叶向 高对沈伯和说:“事情无法预料,将要怎么办呢?” 伯和说:“ (我)竭尽全力,誓死保护太子。万一事情 有变化,您一定为此而死,请允许我为你牺牲。 ”叶 向高请伯和住在朝房,和他商量大事,命令大司马派 兵包围各个王府,大金吾统领
8、锦衣卫巡视京城,兵部 分别部署京兵驻扎在九个城门。 藩王府的人不得擅自 出门,朝廷内外一片安定。沈伯和在衣服里面穿上铠 甲,与叶向高同卧同起,以示不愿独存。神宗病好了 才出朝房。在此之时,整个朝廷大臣都恐惧不安,叶 向高只有依仗伯和显得坚强。 出知汀州府,乡人为御史,按部 (1.按照部类。 2.带领部属。 3.巡视部属。)至汀,每夕传鼓 (沈伯和) 出京到汀州做知府, 有个同乡人在做御史, 巡视到汀州,沈伯和每天晚上到院中击鼓通报,把天 象指给他看,说:“客星侵犯前星(指太子)如此之 急,怎么办呢?”御史看着他笑笑。不久就发生了刺 3 入院,指天象示之,曰: “客星犯前 星甚急,奈何?”御史目
9、笑之。已而 有梃击之事。伯和于众中责御史,把 其袖曰: “此大事,公安得不言?吾 向语天象云何?”顾左右趣纸笔,即 堂上起草。御史大惊且惭,执其手, 嗫嚅祈少缓,乃趋而出。 杀太子的事。 沈伯和当众指责御史, 抓住他的袖子说: “这样的大事,你怎能不(向朝廷)报告?我以前怎 么说天象的?”他回头向左右之人催促他们拿出纸 笔,就在堂上起草奏章。御史又惊又惭愧,握着他的 手,吞吞吐吐地请求他稍微慢一点(上奏) ,就快步 逃了出去。 伯和为守, 考上上, 党人罢其官。 起为南尚宝司丞,逆奄时又削籍。 余尝访伯和村居,木榻布被,沽浊醪 如饧,饭粗粝棘喉,伯和饮啖自如。 床头树铜简二,其高等身。夜分谓余
10、 曰: “当持此简,击杀老魅于朝堂, 旋自刑以明国法, 何暇与喋喋争嚷毕 牍间乎?” 俄而执简起舞, 有风肃然, 晶光闪烁上下, 寒灯吐芒, 四壁飒拉。 是时伯和年七十余矣。 (选自牧斋初学集 ,有删节) 沈伯和做太守,期满考核为上上等, (但是)东林党 人罢免了他的官职。 (后来)他又被起用为南尚宝司 丞,魏忠贤执政时又被削职为民。我曾经到沈伯和的 老家拜访过他, (只见)木床布被,买的浊酒好像糖 稀,吃的糙米难以下咽,沈伯和照样镇定自然地吃喝 下去。他的床头竖着两个铜简,高度和身体相等。半 夜时分对我说:“ (我)定当拿着这个铜简,在朝堂上 杀了老鬼,随即自杀来表明国法,哪有空闲和他们在
11、文牍间争吵个没完?”不久他拿起铜简起舞,发出的 微风吹动的声音,晶莹的光芒上下闪烁, (犹如)寒 灯发出的光,四面的墙壁回响着飒拉之声。这时沈伯 和已经七十多岁了。 注释:神祖:明神宗朱翊钧。福王:万历皇帝三子朱常洵。福清:叶向高,福建 福清人,万历年间内阁辅臣。逆奄:魏忠贤。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任侠,凭借权威、勇力或财力等手段扶助弱小,帮助他人。 .庚戌,古代用干支纪年,如“壬戌之秋” 、 “岁在癸丑” 。 .按部,带领部下。 【巡视部属】 .浊醪,浑浊的酒。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沈伯和年轻时勇力过人,看重诚信,急人所难
12、。岳父被杀后,他的救助也充分体现 了侠肝义胆的精神。 .沈伯和忠于朝廷, 护卫太子。 神宗皇帝生病时, 京城气氛紧张, 福王企图篡夺大位, 沈伯和日夜守卫在太子府。 【沈伯和住在朝房】 .沈伯和精通天象,忧心朝政。任汀州知府时,他看到天象异变,要求御史及时上报 朝廷,不久果然发生了刺杀太子的事。 .沈伯和晚年被罢职,生活贫困潦倒,但他不以为苦,不改初衷,言辞激愤,还拿上 两个大铜简起舞。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分) ()伯和集拳勇少年十余人,为乞丐装,缒墙而入,夺其孤嫠以归。 答: 沈伯和召集了十多个勇武的青年, 穿上乞丐的衣服, 用绳索攀援上围墙进入院子, 抢夺了他家的孤儿寡
13、母回去。 (2)当持此简,击杀老魅于朝堂,旋自刑以明国法,何暇与喋喋争嚷毕牍间乎? 答: (我)定当拿着这个铜简,在朝堂上杀了老鬼,随即自杀来表明国法,哪有空闲和 4 他们在文牍间争吵个没完呢? . 沈伯和“以豪杰自负” ,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分) 答:同意。年轻时带人勇救岳父家的妻儿;担任刑部郎中时以死护卫太子;晚年贫困潦 倒仍不忘杀朝廷之贼。 (一点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不表明 观点扣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20 分) 王履吉墓志铭 文征明 呜呼悲哉!王君已矣,不可作矣! 君文学艺能, 卓然名家, 而出其绪余(1. 抽丝后留在蚕
14、茧上的残丝。 借指事物之 残余或主体之外所剩余者。陆德明 释 文: “司马、李 云:绪者,残也,谓残 余也。 ” 宋 洪迈 夷坚丙志 河北道士 : “门人数十,皆得其绪余。 ” 2.后代。 梁书王亮传 : “尚书 左丞臣 范缜,衣冠绪余。 ”),为明经 试策,宏博奇丽,独得肯綮,御史按试 (1.查考。 2.巡视考试事宜。),辄褒 然举首, 一时声称甚藉, 隐为三吴之望。 三吴之士知君者, 咸以高科属之, 其真 知者谓能肆情词艺, 非直经生而已。 然 皆非君之极致也。 君之志, 直欲轶古人 而逾之,是可以一时一郡论哉? 唉, 可悲啊!王君已逝去, 不能死而复生了!他诗文、 技艺的才能,卓越出众成
15、为当世名家,用其余力, 写明经试策之类的文章, 风格雄浑博大, 文辞奇丽, 独能切中关键的地方。提学御史查考,总是大大地 夸奖他,列其为榜首,当时他的名声很盛,隐然成 为三吴之地有名望的人。三吴之地了解他的士人, 都把科举高中一事属意于他,那些真正了解他的人 认为他纵情于诗文与书法,并不只是个研治经学的 书生。然而这些都还不是王君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境 界。原来他的志向,简直要超越古人,这怎么可以 用一时一地来衡量他呢? 君资性颖异, 将以勤诚, 于书无所 不窥, 而尤详于群经, 手写经书皆一再 过,为文非迁、固不学,诗必盛唐,见 诸论撰,咸有法程(1.法则;程序。 2. 法规。 3.犹效法。)。
16、余年视君二纪而 长, 君自丱 gun 角(1.头发束成两角 形。 旧时多为儿童或少年人的发式。 唐 孟郊送淡公诗之五: “如何丱角翁, 至死不裹头。 ” 2.指童年或少年时期。 唐 方干 孙 氏林亭诗: “丱角相知成白首,而今 欢笑莫咨嗟。 ” 3.指童仆。 清 张岱 陶庵梦忆 龙 山放灯 : “郄随役,用二丱角扶掖上 山。)即与余游,无时日不见,见辄有 所著, 日异而月不同, 盖浩乎未见其止 ,而岂意遽疾而死也?呜呼,惜哉! 王君天资聪慧过人,奉行勤勉诚恳,对于书籍没有 不看的, 特别清楚地了解儒家经典, 手抄儒家经传, 都是一遍又一遍。 写文章不是司马迁、 班固的不学, 写诗必定学习盛唐,
17、在他的著作中表现出来,都有 典范章程。我的年龄比他长二十四岁,他从少年时 期就同我交往了,没有一段时间不见面的,见面时 他就有创作的作品,每日每月都不同,创作非常丰 富,没有看到他停止过。怎能料想他这么快地生病 去世了?唉,可惜啊! 5 君正德初与其兄履约并以俊造(1、 才智杰出的人。2、指科举选隶学官), 媲声俪迹, 翘然(1.特出貌。 2.昂首企 足貌。多用以形容期待或思慕。 3.挺 直貌。)竞爽(1.精明强干。 2.媲美; 争胜。)。既而履约举应天乡试,寻举 进士,而君每试辄斥,以年资贡礼部, 卒业太学。又试,又辄斥。盖自正德庚 午至嘉靖辛卯,凡八试,试辄斥,而名 日益起,从游者日众,得
18、其指授,往往 去取高科,登显仕,而君竟不售而死。 呜呼,岂不有命哉! 王君正德初年同他的兄长王履约一起因为才行优 异一起被选为学官弟子, 两人名声相当, 行迹相称, 风姿爽秀,都是其中的翘楚。不久,王履约参加应 天府乡试中举,随后不久便考中进士,但王君每次 考试总被黜落。凭借年资贡入礼部,到国子监读书 毕业。又应试,又被黜落。从正德庚午至嘉靖辛卯, 共八次考试,去应试总被黜落,但名声却一天天地 越来越大起来。跟随他求学的人一天天地多起来, 得到他指点的人,常常去应试便高中,任高官,但 王君却最终没有考中就去世了。唉,这难道不是命 吗? 君高朗明洁, 砥节而履方, 一切时 世声利之事,有所不屑,
19、猥俗之言,未 尝出口,风仪玉立,举止轩揭(气宇轩 昂,仪态非俗。),然其心每抑下,虽 声称振叠,而酝藉自将(1.自己保全。 2.自己带着;自己拿着。 3.自养。 4. 自相辅助相辅相成。),对人未始言 学, 盖不欲以所能尚人, 故人亦乐亲附 之。性恶喧嚣,不乐居廛井(商肆集中 之处);非岁时省侍,不数数入城。遇 佳山水, 辄忻然忘去, 或时偃息于长林 丰草间,含醺赋诗,倚席而歌,邈然有 千载之思。 迹其所为, 岂碌碌寻常之士 哉?是其志之所存, 必有出于言语文字 之上者, 曾不得少见于世, 而仅以文传, 而其所传又出于文场困踬之余, 雅非其 至者。呜呼,岂不重可惜哉! 王君豁达开朗,品行高洁,
20、砥砺气节,躬行正道, 对所有当世有关名利的事情, 有所不屑。 粗俗的话, 未曾说过。 风度仪容挺拔修美, 气宇轩昂仪态非俗, 然而他内心常常克制谦卑,虽然名声震惊世人,但 他自己保持宽和有涵容,对别人不曾谈论学问,不 想凭借自己所擅长的东西傲视他人,所以别人也乐 于亲近依附他。他生性厌恶尘世喧嚣,不喜欢住在 闹市商区,不是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侍奉探望父 母,不常常进城。遇到好的山水,就心情愉悦,忘 记离开。有时在幽深的树林和茂盛的野草间睡卧止 息,含醉作诗,倚靠着坐席吟唱,茫然渺远,有超 越千年的思考。追寻他所做的事,哪里是庸碌平常 的士人?这些他的志趣所寄存的地方,必定有超出 语言文字之上的
21、部分,却不能在世间稍微表现一 些,而仅仅文字流传,而那些所流传的部分又是出 在科场受挫之后,远远不是他的最高的造诣。唉, 难道不是非常可惜吗? 君孝友天至, 居常能愉悦其亲, 而 顺之于道。 与兄履约少同笔砚, 食息起 居, 未尝少离, 既各授室, 而联裀共食, 视室处之时恒倍也。 君卒时, 履约方官 京师。 及是以都御史出镇郧阳, 便道过 家,以葬君某山之原,俾征明为铭。 (选自甫田集 ,有删节) 王君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出于天性,平时经 常能够使父母喜乐,孝顺他们,符合道义。和兄长 王履约年少时就在一起学习, 吃饭休息, 日常起居, 不曾有稍微的分离。各自娶妻以后,同吃同睡在一 起的时
22、间,比各自家居的时间,常常多出一倍。王 君去世时,王履约正在京城做官。等到这时凭借都 御史的身份出任郧阳长官,顺路经过自己家,把王 君安葬在某山的平广之处,让我为王君写墓志铭。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一时声称甚藉 藉:含蓄【大、盛】 6 .余年视君二纪而长 视:比照 .媲声俪迹,翘然竞爽 俪:相配 .迹其所为 迹:追寻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王履吉的文学才能卓越出众,自成一家,所作科举时文也得到御史首肯,被尊为三 吴之地有名望的人。 .王履吉读书非常勤奋,他博览群书,尤其熟谙儒家经典,亲手一遍遍抄录经书,为 诗作文都取法于大家
23、。 .王履吉为人高洁,正直端方,当世追名逐利之举,他都不屑一顾,他的眼光过高, 轻易不对人谈论学问。 【不是眼光过高】 .王履吉一贯执守孝悌之道,与兄长情感深厚。小时候同起居共学习,形影不离,各 自成家后,兄弟还经常一处食宿。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分) (1)君之志,直欲轶古人而逾之,是可以一时一郡论哉? 答:他的志向,简直要超越古人,这怎么可以用一时一地来衡量他呢? (2)性恶喧嚣,不乐居廛井;非岁时省侍,不数数入城。 答: 他生性厌恶喧闹嘈杂, 不喜欢居住在市井; 除非逢年过节探望侍奉父母, 不常进城。 13、依据文意,概括作者为王履吉抱惜的原因。(分) 答:学问日进,
24、却英年早逝;自己科场屡败,受他指点之人却高科显中;志向高远,却 仅有文章传世;才智出众,佳作却无以传世。 (一点分) 三、默写(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分)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25、四、现代文阅读(一)(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17 题。 阿 菊 简 媜 阿菊偷偷去算命,她想知道,她公公什么时候会死。 八十一岁的公公两年前中风,原本赁居在外的他回家找子女。那时,阿菊刚送走罹癌两 年的婆婆不到一年,一口气还没喘够。阿菊的儿子考上大学搬了出去,女儿上高中,先生被 公司外派当干部,阿菊自己也刚度过最难受的更年期,家中只剩她与女儿。原本盘算重回自 己的生活轨道,到社会大学上课,学太极拳,把自己的寡母接来住一阵子,好弥补分离多年 的母女亲情阿菊非常爱她的妈妈。 就在这时候,公公中风住院了,他的两儿两女在病房外商量往后怎么办。两个女儿端出 事不关己的样子,一个说我去上厕
26、所,一个说我去看爸一下,不久联手背起包包说要先回去 了,免得塞车。只剩两个儿子,你看我,我看你。阿菊事先表明: “不可以丢给我,妈妈从 头到尾都是我照顾的,不可以再把你爸丢给我哦!我也想孝顺我妈妈!” 7 “阿菊说的也是, ” 阿菊先生对他哥哥说,“她的身体好像也不太好, 你知道我现在外派, 是不是” 再婚又晚育的哥哥面有难色,说: “你嫂嫂上班,婷婷才四岁,我家空间也不够” 兄弟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哥哥说: “弟弟,我这个哥哥没你出息,我要是 有钱换个大房子,爸爸由我照顾也是应该的,你就同情你哥哥吧!” 就这么定案。 阿菊发了一大顿脾气:“怎么能这样!妈生病, 他说婷婷还没断奶,
27、爸生病, 他说婷婷上幼儿园!空间不够没关系,我跟他换屋住!”她先生临上飞机前,半跪着求她,女 儿拉起爸爸,对阿菊说: “妈,爸都跟你跪了,你还要怎样?你不是教我们要孝顺吗?言传 不如身教啊!”阿菊只好答应。 阿菊想到一个办法,把自己变成钟点女佣,早上把午餐备好,让公公蒸来吃,她自己去 图书馆、咖啡厅打发时间。没想到晚上六点回到家,公公叫饿原来他蒸好饭要拿出来 时失手打落在地,手脚不听使唤,不会收拾,饭菜都还在地上。阿菊问他: “你怎么不打电 话给我?”公公说: “吃了饼干。 ”阿菊蹲在地上收拾,有点自责。 这情况很明白了,留他一个人在家,会出事的。阿菊的“暂时性离家出走”计划宣告失 败。当然,
28、她也觉得在外混一整天蛮累的,搁下一堆家务没做,又花钱喝咖啡,太不划算。 秋冬之交,公公晕倒了。他被救护车送到医院,疑似再度中风。阿菊很矛盾,希望就这 么有个了结,又怕老人家有个万一,他的女儿、儿子会怪她: “你专心照顾,怎么把爸爸照 顾成这样?” 医生做了详细检查, 告诉阿菊:“只是一时眩晕跌倒, 伤到筋骨, 你公公的身体还不错!” 阿菊听了,一时语塞,掩面哭了起来。岂料越哭越顺口,竟致双肩抽搐。医生拍拍她的肩, 安慰道: “不用担心,他明天就可以出院了!以后多注意,避免再跌倒。 ”护士小姐低声称赞: “真有孝心啊!”阿菊心中五味杂陈。 由于伤到筋骨,大小便都得靠她了。阿菊受不了,跟先生商量请
29、外佣或是送养老院。隔 海电话中,先生颇苦恼地说: “唉,这也是一笔花费,每个月总要多三万开销。你也知道, 我哥哥拿不出来,两个姐姐更不可能,这笔钱如果能省下来,我们儿子将来要出国留学也有 个本。我在这里省吃俭用,唉,你也知道。 ” 阿菊身体累坏了,但头脑没坏。确实,一年省三十六万,三年一百零八万,这笔钱与其 给别人,不如给儿子出国留学。阿菊没搭腔,最后叹一口气,丢了一句: “再说啦!” 第二天,阿菊偷偷去算命。 她把公公的生辰八字给了算命先生,先生清了清喉咙,嗯嗯两声,说: “这人前世积德 造福,今生遇大劫必有贵人啊!晚年子女尽孝,得养天年,九十岁有一劫,若过了这关,百 岁可期啊!” “百百岁
30、!”阿菊听得面如土色,说不出话,脑中好像有什么轰隆隆作响,问先生, “刚刚有飞机飞过吗?” 先生愣了一秒,觉得驴唇对不上马嘴,喝口茶,问: “你还有什么要问的?”阿菊说: “那就,看看我的吧!”她把八字给了先生。 先生抬头看阿菊: “流年凶险,有血光之灾。 ” 阿菊一笑,心想: “你不死,我死!” 但这个念头在回家路上打消了。她中途转车去了弟弟家,一进门看到老母,忍不住诉了 满坑满谷的苦楚。阿菊对老母说: “你要活久一点,等我好好孝顺你!” 老母说: “你不必为我烦恼, 你公公正需要人照顾, 你好好顾他就好了。 你做人的媳妇, 铺路铺一里,不差最后一畚箕。我们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佛祖知道。 ”
31、阿菊抱着老母亲,哭了起来。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8 .公公中风这一突发事件打乱了阿菊原本的生活计划,也与文中公公晕倒、阿菊算命 等情节形成呼应。 .两个女儿把赡养老人的责任推给两兄弟,逃避对老父亲的照顾,与阿菊的行为形成 了对比。 .小说取材于日常生活,场景设置真实,细节描写生动,语言质朴,如话家常,容易 引发读者的共鸣。 .小说展现了阿菊夫妇在传统价值观念和现代家庭观念冲突中的痛苦挣扎,彰显了底 层的人性光芒。 16、请分析文中划线处的人物心理。(分) ()阿菊听了,一时语塞,掩面哭了起来。 答:为专心照顾仍可能被指责而委屈,为艰难的生活还将长期延
32、续而痛苦。 (分) ()阿菊一笑,心想: “你不死,我死!” 答:感觉被命运捉弄的无奈,一了百了的冲动。 (分) 17、小说结尾有关阿菊老母亲的叙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分) 答:首尾呼应,照应第二节阿菊对母亲的感情;用老母的善良衬托了阿菊的孝 顺;既体现了生活之难,也表达了人性之美,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分) 我应该肚量大一点,要老就自己老,不要老想着拖别人一起老。 人生之难,不在于不知结局,在于知道最终逃不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还是得春花 夏叶秋实冬枝地过下去。 若把所有衣服以天女散花的手势撒于床上,必是一座这衣冠冢。 不得己,就当它(图中拐杖)是“古道西风瘦马” ,一匹瘦
33、马正好陪着你这个断肠人, 迎向夕阳天涯。 十八支写光了墨水的笔,涂涂改改的竖排版原稿正文开始前页的照片看到, 便感觉得到她的执着、坚韧、真诚。实实在在地活着的人,不会不想“死” ,但想着想着就 更糊涂了,因为精力与体力全都用来对付“老”了。书中各式的“老” ,刀刀见血之后,又 用温柔的善心软语疗伤, 伤感但不伤心。 或许其中的某一款“老” ,就是属于自己的,看过, 权当吸取经验。还有“死” ,有时等不得人怕就来到跟前儿,措手不及好似闪电战 人只有应付,没有想的空隙;有时身体和心都做了准备,却踯躅不进像游击战一轮 一轮地折腾,拖得所有人恨不得早早结束,还提什么挽留。 老,是私事,死,是公事。既然
34、是私事,我行我素;既然是公事,排队待号谁在 银光闪闪的地方,等你 生的进阶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七堇年推荐序 从少年时代起熟读简媜老师的散文,那些日夜仿佛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又仿佛就在昨天。那 时候她写的大多是“生”。她写:“我说人生呐,如果尝过一回痛快淋漓的风景,写过一篇 杜鹃啼血的文章,与一个赏心悦目的人错肩,也就够了。” 初次读到这些词句时的震动仍记忆犹新。 犹如一个失魂落魄之人在清晨扑到古寺去, 伏在佛 像前,泣不成声,久跪不起;而此时,那个面容慈宁的僧人坐在大殿一角淡淡看着他,对这 9 人间的“我执”静默无言,只是怜悯地敲了三下铜钟。这些话撞击我,就如那安然的钟声。 余音绕梁,笼罩
35、山林,笼罩了那么多惶然的、杂草丛生的心。 多年以来,老师已著作等身,那些森林般青翠、幽深的散文,蓊蓊郁郁地,润绿了我心底最 萧索的季节。她笔下炼过的字,锻过的句,一刀一斧凿成一座座关于“生”的雕塑,那种文 字不是平面的,而是雕塑一般固体的,具象的,静默而至美的。与其把成就这些艺术品 的人称为作家,不如说称为文字雕刻家。 于是我好奇一个把“生”刻画成这般的人如何刻画“老病死”。 当初专门从台北诚品书店买回的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放置在书柜上有一两年了,竟 没有想到今日会有缘分为此书的大陆版本作序。厚厚一本读起来,从容之外,活泼,淋漓, 一看便知老师又享饮了时间酿造的美酒, 过去那些森林般幽深青翠
36、、 雕塑般静默至美的文字 风格, 如今变得更加平然、 醇厚、 亲切。 其间不乏种种幽默与戏谑, 像是森林中开出了鲜花、 蘑菇,鹿群出没,更加生趣盎然了。 对于“老病死”这样的主题来说,如此的举重若轻,实在是有心了。 原本以为,我辈作为尚且还在“生”的过程中彷徨的“年轻人”,应该能免疫这本书。谁料 读下来, 我可能比正在身处“老病死”之中的前辈人还要备感惊心动魄。 那是站在打乙肝预 防针的队伍里, 看着自己前面的那个小伙伴因为扎针怕痛而哭泣, 自己不敢挽起袖子的胆颤; 那是站在蹦极跳台边沿,看着自己前面那个亡命之徒嚎叫着下坠下去的心惊。 那是“下一个就是你”的恐惧。 老年化不仅仅是一组组人口调查
37、数据, 也不仅仅是那些令人眼底发潮的故事。 关于生老病死 这四门必修课,人人不能免考。恐惧是因为你心里明白,只是不愿意承认,那一切离自己不 远。读着这本书,感觉自己像是一个逃学贪玩的孩子被捉住,一只手掌不由分说地在背后推 着,踉踉跄跄,不管自己多么不情愿,都得乖乖回到“生老病死”的学校去。该修哪门课, 就得老老实实地走进去坐下来修习。 所幸的是,我们有这样一位好的老师。在老师面前,我们这些学生不必啰啰嗦嗦说下去了, 班门弄斧实属不敬。我只知道,前面的年头,老师讲过几门透彻而优美的关于“生”的课, 现在,我只想坐下来静静听取其后的进阶课程。 老年书写与凋零幻想 1 是你吗? 是你吗?翻动书页的是
38、你吗? 你刚踏入滚烫的世间, 还是甫自水深火热的地方归来?你才扛起属于你的包袱, 还是即 将卸下重担?你过着你甘愿的日子, 还是在他人的框架里匍匐?你兴高采烈写着将来的梦想, 还是灯下默默回顾活过的证据?你身手矫健宛如美洲虎,还是已到了风中残烛? 10 人生对你而言, 是太重还是太轻?是甜美还是割喉的苦?是长得看不到终点, 还是短得 不知道怎么跟心爱的人说再见? 2 梦与街道 四年多前,我做了一个很短的黑白梦。梦中出现两位老者,一男一女,穿黑衣,极老, 一前一后慢慢走着,走在宽阔的干涸河床曝露出的黑色砾石上。旁边,有一个小孩也可能是 个侏儒,躲在大石边偷偷看着他们。梦自行运镜,没有对话,老者从
39、小孩的右侧缓慢地走到 左侧,最后,镜头停在小孩的白衣背影上。 几乎也在这时节,我发现街道上、公园里,轮椅老人越来越多,婴儿车来越少,社会曾 有过族群裂痕,现在出现的是人口裂痕,从高龄化社会即将进入高龄社会、可能迈 向超高龄社会的统计数据左证了台湾的处境。这冲击着我。我这一代从小熟背卫生所宣 传口号一个不算少,两个恰恰好,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短少婴儿,而且彷佛被下了蛊, 昔年那个蒸腾着梦想与青春、挥舞着汗味吹着稻风的岛,似乎进入花果飘零。一夕间,人全 老了。 梦预言了书写方向。 黑色砾石指社会环境也是迈向死亡的老年之路, 那个偷窥的小孩或 侏儒应该是我;梦点出,我自觉像个孩子或是内在力量像个侏儒,
40、不足以处理老这么沉 重且庞大的主题。 但是,我并未走开,仍然偷窥着,埋伏在那里,睁着我的散文眼睛。 3 四个老师、十一位助教、六位学长 甚至,连助孕的指导疗法都有,连胎教的书都可以找到,更别说关于童年期、青春期的 教养。 生命落地, 人生开始, 指导手册一路排开; 成年以后, 以主题区分, 教你如何小额创业, 如何买下第一间房,如何克服恐惧战胜忧郁,如何挽救婚姻经营家庭。接着法定退休年龄到 了,六十五岁开始,可以游山玩水过自己的日子,另一排闹轰轰的书教你如何养生,如何消 灭癌症,如何活到一百二十岁不生病。 没有人教你,如何准备老病死?没有人敢挑明你会老你会病你会死,相反地,那 论调是你不会老,
41、你不会病,你不会死。在酥爽麻醉、通体舒畅的气氛下,怎可能自我反 问若人人如此,那死的都是谁? 在生的现实里, 我们是否应该谦虚地想一想, 灵魂可能是永远轮转的, 但身躯是借来的, 用坏了才归还且不须赔偿,已是莫大的福利了! 我无意写一本指导手册,但迫切觉得老年学(或老年产业)是一门有待各方齐力砌建 的学问。作家关心的仍是世间现场里人的特殊困局与突围,生命之无奈与高贵。在酝酿的数 年间, 我常常浮出疑问这世间真的甘甜如蜜吗?既然苦楚多过喜乐, 为何又恋恋不能舍? 街道上行走的多是苍老者, 肢体抖颤、 步履艰难, 却又展现无比的坚强。 老的过程非常缓慢, 像黏蝇纸上一只苍蝇慢慢地抖动小脚,抖不出下
42、文。等我们老的时候才能体会,老人嘴里含 了一颗沾着蜂蜜的石子, 硬得会崩牙, 可是咂巴咂巴之后, 分泌了甜, 又吮了一口生命的蜜。 11 然而,预言写作方向的梦,同时也质疑自己的能力。我必须感谢不可思议的众缘汇聚, 齐力提拔了我。 二一至二一二两年间,我的亲人走了四个;熟识朋友家中有长辈辞世的,共十一 人;二八至二一二,有六位熟朋友罹患重病,最年长的才六十一岁。四年之间,参加 告别式带回来的纱袋毛巾有一大迭。 不管是基督教追思礼拜唱 奇异恩典 、 佛教道教诵 阿 弥陀经,我都同样流了告别的眼泪。四位至亲中,有一位我侍立在侧、笔记变化陪着走完 全部病程,有两位我在现场送他们启程;这四位都是以肉身
43、做讲坛的至亲至爱的老师,详详 细细教我修习生死学分;十一位助教,提供各式各样人生终程考古题,供我深思、 解纠缠的谜;六位学长,化疗、电疗、插管、加护病房,从鬼门关爬回来,好似做了疾病 笔记,替我划出勇气、意志等必考题。 不可思议啊,众缘汇聚!我的书写生涯里从未出现像这书一般的铁人三项式的磨炼,我 再不成才, 有此不择手段改造我的造化, 种种人生角色都完足地历练、 多少滋味都尝过之后, 依随死神踏查的轨迹,我自诩已有能力下笔。 4 用文字搓一条绳索,渡河 我们的一生花很长的时间与心力处理 生 的问题, 却只有很短的时间处理 老病死 , 甚至, 也有人抵死不愿意面对这无人能免的终极课题。 然而,
44、不管愿不愿意, 无论如何挣扎、 号叫,老病死联合账单终会找上门先找上我们的父母,再找我们。大约从四、五十岁 开始,我们得先承接父母的账单,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和着肝肠寸断、甚至满腹怒火付完了账 单,接着,轮到自己的了。 老病死不仅是社会也是家庭、个人的总体检,不仅只是肉身衰变,亦同步涉及家庭 伦理、经济、法律、宗教信仰、哲学素养.,这些仓储,若等到事到临头再盘算,往往太 迟。一个人老了,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是一个家的事,整个社会的事。生老病死是自然律, 但走这条路的人怎可毫无准备、 顺其自然?一个毫不准备的人是不负责任的, 他把问题丢给 家人及社会。 文学脱离不了人生, 这本书也可以说是直接从人生现
45、场拓印下来的, 视作导览亦无不可, 邀请读者在风和日丽的时候预先纸上神游。由于是现场,不乏也有 Live 段落,刻意保留该 有的硝烟与疲惫, 正在体验的人或许心有戚戚焉、 掬了一把泪, 尚未经历的或许嫌它带了刺。 我的用意不在刺,在于人。 然而,要把老病死学分修好,关键还是在于有没有把生这门课读好。是以,这 本书需要复合式的书写策略。 正文五辑从肉身如舟、 人生版权谈起, 往下才能谈 老 病 死。全书二十六万字,各辑比例不一,又有书中书的安排;辑三老人共和国九 万多字形同本书的书中书,而我私心所爱的阿嬷的老版本三万多字又似辑三的书 中书。正文五辑之外,附挂五篇幻想,是我的自我对话。虽然天光还算
46、灿灿,但转眼 变天的故事听多了,我也得想一遍自己的凋零结局。用文字搓一条绳索,有一天,牵病榻上 的自己渡河。 侍病送终、 日常劳役、 伏案书写期间, 宛如生死矿坑里的矿工, 日日忙得伸手不见五指。 感谢老友黄姐每隔一段时间叫小黄运来她的拿手佳肴,减少我挥铲的辛劳,解我倒悬之 累。 12 5 致读者 有时,我想起你们。今生,用文字与你们做了心灵相流的朋友,无比荣幸。我也许不能 记得脸庞、名字,但记得那些卡片、字条、信件、礼物,无一不是纯然且诚恳的关怀,我衷 心感谢。 熟悉我作品的你们恐怕也跟着我渐老了, 设想你们也开始要修习父母的或是自己的 老 病死 课程。 你们伴着我走过浪漫、 空灵、 典丽、
47、 朴实, 跟着我读了 初生之书 红婴仔 、 看了身世之书天涯海角,现在也到了该翻一翻死荫之书的时候了。昔时的青春 悲愁如此纯洁,都是真的,今日于沼泽丛林搏斗这般认份诚恳,也都是真的,完整的人生 应该五味杂陈,且不排除遍体鳞伤。这是我的感悟。 但愿你们阖上书的时候,心生喜悦,如我写完这本书的心情 相逢在人间,无比赞叹,一切感恩。 五、 六、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0 题。 批评家与评论家的灵感 丁 帆 文坛经常批评“学院派”的批评家和评论家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失当,认为他们对作品的 理解是有偏差的,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用感性的知觉去体味作品中的人物的肌肤与心灵, 没
48、有进入作家创作时那种灵魂出窍的艺术分娩的痛并快乐的无可言说的过程之中。 当然, 我们充分理解作家艺术家使用的话语系统和批评家与评论家所使用的话语系统是 不同模式的道理:一个是形象思维的直觉迸发,一个却是理性抽象思维的辨析,前者往往徜 徉在一组组意象的河流中,后者却是陶醉在严密的逻辑义理辨析的高峰攀援中。然而,人们 在把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断然分开的时候, 忽略了两者在互补后对文学艺术所产生的能量 的可观性, 就像爱因斯坦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受到了启迪那样, 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 式杂交出来的东西或许更有生命力。 但就是这个常识性的问题却被我们这个时代遮蔽了, 眼下的状况则是两者处在一种对抗 的状态,各持自己的思维方式,至多就是相互在各自的利益诉求中各取所需。我曾经作为一 名批评家和评论工作者站在被作家憎恶的批评家一面, 我用理论的武器去阐释一切文学创作, 俨然以一个高高在上的“理论家”姿态去指手画脚,便很是洋洋得意。若干年后,在经过某 种较为刺激的经历之后,我却有所顿悟。倘若我们的批评家和评论家只会做一个“食客” , 用一套又一套的中外理论去“套评”和指点作家作品,那一定会评“死”许多作家作品。我 们不去后厨看一看厨师烧制食物的全部流程, 也不知道厨师采用了什么样的食材和调料, 用 想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