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重庆市七校联考高三年级数学试卷(理科)含答案

上传人:h****3 文档编号:136222 上传时间:2020-04-2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94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度重庆市七校联考高三年级数学试卷(理科)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度重庆市七校联考高三年级数学试卷(理科)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度重庆市七校联考高三年级数学试卷(理科)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度重庆市七校联考高三年级数学试卷(理科)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度重庆市七校联考高三年级数学试卷(理科)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 2020 级高三下期复学七校联考数学(理科)试题】 第 1 页(共 4 页) 2019-2020 学年度学年度第第二二学期学期复学复学七校联考七校联考 高高三三年级数学试卷年级数学试卷(理理科科) 命题学校命题学校:重庆市江津中学校重庆市江津中学校 命题人命题人: 审题人审题人: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一、一、 选择题选择题( (本

2、大本大题共题共 1212 道小题道小题, ,每小题每小题 5 5 分分, ,共共 6060 分分) ) 1. 已知集合 = |2 0) 可 化 为 = 2+ 2( ),则应满足条件( ) A. = B. = 2+2 C. = D. = 2+2 5. 已知 = 0.5, = 1 ,满足 1 = ,则实数 a,b,c 满足( ) A. 时,有( ) A.() () C. () () D. () 0, 0)右支上一点,且满足 1 2= 0,直线 1 与圆 2+ 2= 2 4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 A. 3 2 B. 3 2 4 C. 10 4 D. 10 2 11. 已知某

3、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A. 2 3 B. 4 3 C. 2 2 3 D. 2 3 12. 已知函数() = | ,方程() 2 ( + 1)() + 1 = 0有四个 不相等实根,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2 2+ ,1) B. ( 2+1 2+ ,+) C. ( 2+1 2+ ,1) D. ( 2 2+ ,+) 二二、填空题填空题( (本本大大题共题共 4 4 道小题道小题, ,每小题每小题 5 5 分分, ,共共 2020 分分) ) 13. 已知复数满足(3 + 4) = 1 2,则 =_. 14. 二项式(2 + 1 ) 7 的展开式中,含的项为_. 1

4、5. 在中,已知 | | = 2, | = 1, = 45,点满足 = + ,其中2 + = 3,则|的最小值为_. 16. 已知数列满足:对任意 , (0, 2),且1 = 3 ,(+1 ) = () ,其中() = ,则使得1 2 1 10 成立的最小正整数为_. Q P B1 C1D1 A1 C D BA 【高 2020 级高三下期复学七校联考数学(理科)试题】 第 3 页(共 4 页) 三、解答题三、解答题(本大题本大题共共 6 道小题道小题,第第 17 题题 10 分分,其余每题其余每题 12 分分,共共 70 分分) 17. 已知函数() = 2( + 3), (1)求函数()的最

5、小正周期; (2)当 4 , 4时,求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18. 如图所示, 平面,/,/, , = 2 = 2 = 2, = 2 = 2, (1) 求证: /平面; (2) 求二面角EBDF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19.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属的冠状病毒,人群普遍易感, 病毒感染者一般有 发热咳嗽 等临床表现,现阶段也出现无症状感染者.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 调查和研究结果,病毒潜伏期一般为 1-14 天,大多数为 3-7 天.为及时 有效遏制病毒扩散和蔓延,减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 害,需要对与确诊新冠肺炎病人接触过的人员进行检查.某地区对与确诊 患者有接触史的 1000 名人员

6、进行检查,检查结果统计如下: 发热且咳嗽 发热不咳嗽 咳嗽不发热 不 发 热 也 不 咳嗽 确诊患病 200 150 80 30 确诊未患病 150 150 120 120 (1)能否在犯错率不超过 0.001 的情况下,认为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有发热 症状与最终确诊患病有关。 临界值表: 2 P Kk 0.10 0.05 0.010 0.005 0.001 k 2.706 3.841 6.645 7.879 10.828 (2)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尤其是全体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下,我国 的疫情得到较好控制,现阶段防控重难点主要在境外输入病例和无症状 感染者(即无相关临床表现但核酸检测或血清特

7、异性免疫球蛋白 M 抗体 检测阳性者) 。 根据防控要求, 无症状感染者虽然还没有最终确诊患 2019 新冠肺炎,但与其密切接触者仍然应当采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14 天,已 知某人曾与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而且在家已经居家隔离 10 天未有临 F E C D B A 【高 2020 级高三下期复学七校联考数学(理科)试题】 第 4 页(共 4 页) 床症状,若该人员居家隔离第k天出现临床症状的概率为 10 1 2 k , 11,12,13,14k ,两天之间是否出现临床症状互不影响,而且一旦出现 临床症状立刻送往医院核酸检查并采取必要治疗,若 14 天内未出现临床 症状则可以解除居家隔离,求该

8、人员在家隔离的天数(含有临床症状表 现的当天)的分布列以及数学期望值。 (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20. 已知函数() = 2 + 1( ) 在定义域内有两个不同 的极值点. (1)求的取值范围; (2)设两个极值点分别为1,2,证明: (1) + (2) 0)上的一点, ,为抛物线上异于 点的两点,且直线的斜率与直线的斜率互为相反数. (1)求直线的斜率; (2)设直线过点(,0)并交抛物线于,两点,且 = ( 0), 直线 = 与轴交于点,试探究 与 的夹角是否为定值, 若是则求出定值. 2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曲线的参数方程为: = 1 + 2 = 2 ( 为参数),直线: = (

9、0),以坐标原点为极点,轴为极轴建立极坐 标系 (1) 求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2) 若直线与曲线交于,两点,求| + |的取值范围. 23. 已知已知函数() = |2 + 1| + |2 | (1)求不等式() 3恒成立,求的范围; (2)若() = 2 + 1,且对1 ,总存在2 ,使得(1 ) = (2),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AACA 610:DCBAD 1112: CC 二、填空题: 13、 12 5 i+ 14、140x 15、 3 5 5 16、298 三、解答题: 17、 (1)解:由题有, ( ) 2 13 2 sincoscos 22

10、sincos3 cos 1cos21 sin23 22 3 sin 2 32 f xxxx xxx x x x =+ =+ + =+ =+ 4 分 故函数( )f x的最小正周期T= 6 分 (2)当, 4 4 x 时,( )max 3 1 2 f x= + ( )min 3 1 2 f x = 12 分 18、 (1)证明:CFAE CF 面ADE CF面ADE 2 分 同理:BC面ADE 又CFBCC= CF 面BCF BC 面BCF 故面BCF面ADE 4 分 且BF 面BCF 故BF面ADE 6 分 (2)解:由题可知,,AB AD AE两两互相垂直,故可以以AB为x轴,AD为y轴,

11、AE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且()()()()()0,0,2 ,0,1,0 ,1,0,0 ,1,2,0 ,1,2,1EDBCF 若设平面EDB的法向量为u,则由 0 0 u ED u EB = = 可得:()= 2,2,1u 8 分 同理:若设平面FDB的法向量为v,则由 0 0 v FD v FB = = 可得:()= 1,1, 2v 10 分 所以 6 cos, 9 u v = 11 分 即二面角EBDF的余弦值为 6 9 12 分 19、 (1)由表可得,患者有发热症状与确诊的 22 列联表如下: 发热 不发热 合计 确诊 350 110 460 未确诊 300 240 540 合计

12、650 350 1000 (这里可以酌情考虑给分,3 分,主要是把发热归为一类) 由公式可得: () 2 2 1000350 240300 110 = 460 540 650 350 K 10404000 226044 = 46.0210.828 4 分 故在犯错率不超过 0.001 的情况下,有把握认为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有发热 症状与最终确诊患病有关。 5 分 (2)由题可知,随机变量可以取值:11,12,13,14 6 分 其分布列为: 11 12 13 14 P 1 2 111 248 = 1313 = 24864 13721 24864 = 一个一分 11 分 其数学期望为:( ) 7

13、81 =12.20 64 E 12 分 20、 (1)由题意可知,( )f x的定义域为()0 +, 且( )ln2fxaxx= 1 分 令( )()ln20g xaxx x= 则函数( )f x在定义域内有两个不同的极值点等价于( )g x在区间()0 +,内至少 有两个不同的零点 由( ) 2ax gx x =可知, 当0a 时,( )0gx恒成立,即函数( )g x在()0 +,上单调,不符合题意,舍 去。 3 分 当0a 时, 由( )0gx得,0 2 a x, 即函数( )g x在区间0 2 a ,上单调递增; 由( )0gx得, 2 a x ,即函数( )g x在区间, 2 a +

14、 上单调递减; 故要满足题意,必有ln0 22 aa gaa = 解得:2ae 6 分 (2)证明:由(1)可知, 11 22 ln2 ln2 axx axx = = 故要证:( )() 22 1212 2f xf xxx+ 只需证明:() 2 112 2 a xxx+ 9 分 即证: 22 2 21 1 2 1 ln xx x x x 不妨设 12 0xx,即证 2 22 11 ln1 xx xx 构造函数:( )() 2 ln11h tttt=+ 其中 2 1 x t x = 由( ) 2 1 2 0 t h t t =, 所 以 函 数( )h t在 区 间()1 +,内 单 调 递 减

15、 , 所 以 ( )( )10h th= 得证 11 分 即证:( )() 22 1212 2f xf xxx+ 12 分 或者(2)证明:由(1)可知, 11 22 ln2 ln2 axx axx = = 故要证:( )() 22 1212 2f xf xxx+ 只需证明:() 2 112 2 a xxx+ 9 分 而由(1)可知 1 0 2 a x 故上式()() 22 121121121 2 a xxxxxxx xx+=+成立 11 分 即证:( )() 22 1212 2f xf xxx+ 12 分 21、已知()1,2A为抛物线() 2 20ypx p=上的一点,,E F为抛物线上异

16、于点A的两点, 且直线AE的斜率与直线AF的斜率互为相反数。 (1)求直线EF的斜率; (2) 设直线l过点(),0M m并交抛物线于,P Q两点, 且()0PMMQ=, 直线xm= 与x轴交于点N,试探究NM与NPNQ的夹角是否为定值,若是则求出定值。 解析: (1)设()() 1122 ,E x yF xy 因为点()1,2A为抛物线() 2 20ypx p=上的一点,所以 2 4yx= 1 分 同时,有 2 11 4yx= 2 22 4yx= 1 11 24 12 AE y k xy = + 2 22 24 12 AF y k xy = + 3 分 因为直线AE的斜率与直线AF的斜率互为

17、相反数 即 12 44 22yy = + 即 12 4yy+= 4 分 故 21 2121 4 1 EF yy k xxyy = + 5 分 (2)设直线l的方程为: l xtym=+ ()()() 3344 ,0P x yQ xyNm 代入 2 4yx= 得 2 440ytym= 所以 3434 4 ,4yyt y ym+= 6 分 因为()() 3344 ,PMmxyMQxm y=,且()0PMMQ= 所以 3 34 4 , y yy y = 7 分 由题可知, ()() ()() 3344 3434 22 34 34 , , =, 44 NPNQxm yxm y xmxmyy yy mm

18、yy =+ =+ + 又 () 2222 33344 4 2 3343 4 2 343 4 334 4 = 4444 44 4 4 4 0 4 yyyyy mmmm y yy yy mm y y ymy mm y yy ym y + =+ + =+ + = 所以() 34 0,NPNQyy= 又()= 2 ,0NMm 所以 () 0NMNPNQ= 所以 () NMNPNQ 即NM与NPNQ的夹角为 2 12 分 22、 (1)解:由曲线C的普通方程为:() 2 2 14xy+= 得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为: 2 2cos30= 5 分 (2)解:由直线()0ykx k=可得其极坐标方程:=0 2 R , , 代入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得: 2 2cos30= 6 分 可得: 12 =OAOB, 故()() 2 1212 =+=2cos43OAOB+= 2 4cos122cos214=+=+ 8 分 故 () 2 3,4OAOB+ 10 分 23、 (1)由题可知,() = |2 + 1| + |2 |1+a 2 分 故13a+ 解之得:42aa 或 5 分 (2)由题可知,函数( )g x的值域包含( )f x的值域, 即 2 1+1 4 a a 7 分 解得:22 30aa或 10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数学 > 数学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