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0届高三年级四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上传人:h****3 文档编号:136008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0届高三年级四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0届高三年级四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0届高三年级四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0届高三年级四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0届高三年级四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第1页 共 10 页 武昌区 2020 届高三年级四月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共 10 页,22 小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2、成 13 题。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的多样性有异曲同工之妙,既表现为各类文化丰富多 彩,也意味着每一种文化要不断创新发展。文化创新不同于熊彼特意义上的科技变革的迭 代“破坏”,也不会是一个创新代替贬抑另一个创新。每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创新都是一次 人类创造力的礼赞和丰富。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 时俱进、推陈出新。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励精图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硬实 力”大国强国,但文化意义上的“软实力”尚不足以匹配这样的国际性大国强国。中华民 族的伟大崛起亟待更加自信而有活力的文化价值支撑,需要不断满足国人日益增长的精神 文化需要

3、,需要凝聚全球华人的价值共识,需要参与国际文明对话,需要为全人类贡献文 艺创造力。文化创新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策略。 文化创新要有文化传承的担当。如果没有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基本价值、生活方 式及发展模式感同身受的热爱与关切,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创新。文艺创作上所谓“民 族即世界”的共识背景就是上述理念的形象表述。中国的文艺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接续 文脉,树立中国文艺精神,以中国几千年积淀的智慧与情怀,讲好已经发生和正在进行的 中国故事。 文化创新要有文化实践的自觉。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是特定人类共同体长期生活 的沿袭积淀。曾经的文明盛绩固然是令人向往和骄傲的文化记忆,

4、但文化从来都应该是鲜 活的、不断生长着的。文化创新其实就是对于不断发生着的文化实践的尊重和提炼,文化 的创新从来都是那些具有深厚生活体味同时又能敏感地感知社会生活变化并加以艺术化 处理的人们的成就。中国正在经历着独特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文化发展呈现传统与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第2页 共 10 页 现代、东方与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与多种思潮的激荡融合态势。深入其中,以高度的文化 自觉去审视、 分析并表现这种奇特的文化景观, 就是这个时代的中国最有意义的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要有多元融合的包容。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了,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的厚道包容是化解文明冲突、促进社会融合、激发文艺繁荣

5、的关键。历史上每一个 多元文明融汇的时代都是文艺创造的高峰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如此,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此, 唐宋时期如此,元明时期如此,晚清民国时期亦如此。当前,中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 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转型时期,一方面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与民族定力,另一 方面也要有欣赏并拥抱多样性文化的大国气度。中国文艺的繁荣,既需要中国的文艺工作 者的耕耘努力,也需要敞开怀抱吸纳一切热爱中国文化、关注中国实践的国际人士投身中 国文化内容的创新。比如,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国际电影工作者参与到 了中国电影的制作中, 在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化程度的同时, 也增强了中国电影的创造力。 不失自

6、我,不拘一格,在全球化体系中,中华文化定当别开生面,促进人类多样性文 化生态繁荣兴盛。 (摘编自魏鹏举文化创新的本质是自信而多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真正的文化创新,必须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传统感同身受的热爱与关切之上。 B文化创新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主要是通过不断提炼文化理论来实现的。 C中国每个朝代的多元文明融汇,都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 D中国正处在重要转型时期,文化创新应依靠本国文艺工作者而非国际人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运用类比,指出人类文化要不断创新发展,为下文论述奠定基础。

7、B文章论证着眼于当下形势的分析,时代感较强,同时兼顾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主体部分从担当、自觉、包容等角度论述了中国文化创新应有的做法。 D文章关于电影市场的事例,论证了国际人士能增强中国电影创造力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每种文化都需要创新发展,这是出于人类延续精神血脉和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B要想使中华文化延续下去并提升其软实力,当前采取的主要方式是薪火相传。 C文艺工作者有了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树立了中国文艺精神,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D文化创新要有多元融合的包容,但并不是对世界多样的文化,我们都要全盘接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

8、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材料一: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定义是: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 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据此,素质教育就是 要通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国民素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中 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并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而是把提高考试分数作为首要目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第

9、3页 共 10 页 的。这种教育倾向不利于学生劳动实践、适应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发 展甚至于整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材料二:材料二: 图图 1 1 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男女生身体形态分布图(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男女生身体形态分布图(% %) 图图 2 2 全国城乡四年级和八年级视力状全国城乡四年级和八年级视力状 况分况分布布图(图(% %) 图图 3 3 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分布图(分布图(% %) 图图 4 4 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锻炼习惯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锻炼习惯 城乡分布图(城乡分布图(% %) (摘自2018 年国家义

10、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 ) 材料三:材料三: 去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 ,这是第一个全面系统 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文件,明确了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和政府的责任,目前已 有 24 个省份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应该明确,学生完成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是其应尽的学习义务 和应付出的必要努力,合理的负担是学生开发智力、激发潜力、锻炼能力的必要条件,这 不应被视为过重的学业负担。要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勤奋学习、刻苦学习。 减负是要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超前超标培训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过重负 担。因此,不能简单地降低课业难度,减少作业量,

11、不能搞一味的、一刀切的减负。应按 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科学减负,有减有增,优化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负担保持在合理 的、适度的范围之内。 减负还要坚持综合施策、多方联动。教育部要求学校要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 学和个别指导,解决好学生学习上“吃不饱” 、 “消化不了” 、需求多样等问题;要减少考 试次数,不得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坚决禁止分班考试,实行均衡编班。要深化校外培训 机构治理,规范培训行为,严禁超标超前培训,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完善“黑白名单”制 度,切实减轻校外培训造成的过重课外负担。要进一步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 帮助孩子设定人生目标,防止盲目攀比送孩子参加不必要的校外培训

12、。 此外,教育部还要求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不片面以升学率考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第4页 共 10 页 评学校和教师,更不得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要深化中高考命题改革和招生入学改革,切 实提高命题质量,注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不出超标难题怪题,规范招生入学秩序,缓解 竞争压力。 (摘选自 2019 年 11 月 15 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而“应试教育”则与这一宗旨背道 而驰,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B.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反映出的问题与我国长

13、期盛行的“应试教育”有关联, 应试教育片面地把提高分数作为学习首要目的而忽略提高身体素质。 C.我国中小学生在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切实减除中小学生学习 负担,积极开展体育锻炼,还学生充足的睡眠,才能改变这一现状。 D.针对中小学“减负” ,各级教育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减负实施方案,其中中小学 减负措施是第一个全面系统推进中小学减负工作的文件。 5.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全国抽样调查看,中国学生体型超标情况严重,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身体形态超越 正常值的比例均超过 20%。 B.针对我国中小学生视力状况的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视力状况普

14、遍不如低年级学生, 城市学生不如农村学生。 C.从睡眠时间分布图看,全国八年级学生中有一半睡眠时间不足 8 小时,且呈现越往高 年级越睡眠不足的趋势。 D.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八年级相对四年级有锻炼习惯学生的比例均呈递减趋势,农村学 生尤其缺乏锻炼习惯。 6.针对中小学“减负”这一热点话题,结合三则材料,请阐述从哪些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实现“科学减负” 。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黄河入海 叶梅 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海充满了向往,那一番情景,是滔天巨浪?是长 龙摆尾?或是桀骜不驯、浩浩汤汤?我一次次想象它的激越

15、,想亲眼见到它的渴望与日俱 增。 2019 年夏末,如愿以偿,我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东营。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第5页 共 10 页 一路上,我想起青海的好朋友梅卓,她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女诗人,一直生活在青藏高 原。她说她的父老乡亲敬畏雪山化出的涓涓溪流从不敢用任何不洁之物亵渎流水。每逢吉 祥的日子,她的乡亲们都会跋涉到雪山脚下取回清水,供奉在家里。梅卓在说这些话时, 一脸虔诚,这使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 我又想到曾经去过的青海三江源,那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如此宏阔而寥远,连绵起伏 的可可西里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巍峨庄严,一派圣洁,而雪山 脚下涌出的清泉则如从天而降的仙

16、女,一群群前后欢跳着,四处流动一时分辨不清, 是哪些涓涓雪水流归了黄河? 有关黄河源的记载, 尚书禹贡即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唐王朝和吐 蕃来往密切,特地派遣过一些官员和旅行家在河源探访吐蕃王松赞干布,还在这一带迎娶 了不远万里前来和亲的文成公主。这黄河之源,想必也勾起公主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但 她若能知道她的故事将随着黄河之水久久流传,成为民族亲情千秋美好的见证,一定会欣 慰。 青藏高原孕育了三条大河:黄河、长江、澜沧江,黄河为何选择流向北方,这是大河 深藏的秘密。或许她从巴颜喀拉山脉初生之时,便与长江、澜沧江心照不宣,以对生命无 边的仁慈和默契,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去向,在持续的前行中

17、不断丰盈,哺育着亿万生灵。 从雪山到海洋,这条中国北方的大河,流向西北干涸的山峦和土地,滋润了广袤的高 原与平原,最后注入渤海。她经历了一路惊险传奇,是在山地峡谷间穿行,又随手造就出 富饶的河套平原;随后急转朝南,飞流直下,将黄土高原的泥沙裹挟而去;继而摇荡前行, 过三门峡,长驱直入,横贯华北平原;在她奔向大海的前夕,将挟带而来的泥沙堆积成一 块块新生的陆地,任那里绿芽萌发,草木葳蕤。 我追随着她的气息,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也就是她不断簇拥而成的土地上。前往 入海口的路上, 黄河就在相距不远的大堤之外, 行高处, 能时时看到她万马奔腾似的流动, 仿佛听到那大河的咆哮。 漫漫长路,她润泽了广袤

18、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人们用这母亲河灌溉农田,兴修 水电, 她是沿途人民的生命源泉, 也是文明得以为继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但就在前些年, 人们突然发现,黄河竟然出现断流现象,究竟是源头的雪线下降,黄沙遮蔽?还是沿途树 木减少,水系退化?或是人们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环境恶劣河水干涸?下游有些河段竟然 只剩了浅浅的水面,浅得人赤着双脚就能过河去,怎不叫人痛彻心扉? 欣喜的是,那片通往黄河入海口的葳蕤湿地,展现了东营人的良苦用心。近些年来,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至黄河源头,下至黄河入海口以及渤海,启 动了全面保护的战略规划,还大自然以勃勃生机,日见成效。 受到黄河馈赠的东营似乎

19、迎来了高原的某种气息,那受到呵护的湿地一望无际,青苍 苍的芦苇枝叶舒展,密不透风,水洼里虫鸣鱼跳。辽阔的湿地成为鸟儿的乐园,每年南来 北往的近六百万只鸟儿在此越冬、繁殖和歇息,丹顶鹤、白鹭、天鹅数不清种类的鸟儿 们在湿润的草地、密集的芦苇丛中优雅地翩翩起舞,它们组成曼妙的队列,在这片与大海 相依的天空之上此起彼伏,高飞低唱,仿佛都在一同欢迎远道而来的黄河之水。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第6页 共 10 页 眼见得,黄河就要扑向大海了,那是她日夜奔走终将回归的家园。她一定是远远地看 见了那一片蔚蓝,从那么遥远的高原到此,她从未停歇即便已是千辛万苦,也仍然毫不踌 躇地奔涌向前,那排山倒海的波涛便是她急急

20、的脚步。她有一些矜持,可以从她回卷的瞬 间看出来,但终归,她气势磅礴地迎着海洋而去。 于是,那一道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便出现了:巨大的黄河浪潮与渺远的蓝色大海紧紧 相汇,持续着,连绵不断那是经历了无数厚土濡染而成的雄浑的黄,那是经历了从陆 地湖泊海的沧桑演变的无尽的蓝,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 这时候,你还可以明显地看到,奔腾而来的黄河即使进入了大海,但依然按捺不住地 倔强。 她在一派宽容的蓝色之上掀起一股又一股巨浪,浪的尖顶扬起不屈不挠堆堆雪白,展 现出大河一如既往的冰雪性情她到此时,也没有忘记雪山的恩典,试图留下自己的本 色。 在那里,在那遥远的、人的视线难以企及的海之深处,她终于化作了海。 (

21、节选自 2019 年 12 月 14 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一段连用三个问句,表达对黄河入海情景的想象,突出了作者对亲临其境感 受壮观景象的向往,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藏族女诗人梅卓讲述乡亲们如何敬畏雪山溪水时,文章写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 加清澈透亮”,运用肖像描写突显人物的虔诚。 C.文章前后照应,首尾圆和。文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展现黄河的风貌,最后浓墨重彩实写 黄河入海的场景,至此作者的情感也达到高潮。 D.文章开头称黄河为“它”,后面则改称“她”,人称用词从客观性的表述变为拟人化 的表述,意味着作者的情感在一步步深

22、化。 8.本文以“黄河入海”为题,有哪些作用?(6 分) 9.如果将本文收入一本散文集,文集中有“神州揽胜”和“文明探源”两个栏目,你认为 应该把本文放在哪个栏目中?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你的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434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少好学,颇涉经史。高祖受禅 ,累迁尚书虞部侍郎 ,以 母忧去职。未几,起为治书侍御史,固让弗许,当朝正色,为百僚所敬惮。上嘉其婞直, 谓彧曰: “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容容而已。 ”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彧上表曰: “

23、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伏见诏书,以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弓 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 损殊大。 ”上善之,干子竞免。隋承丧乱之后,风俗颓坏,彧多所矫正。又见上勤于听受, 百僚奏请,多有烦碎,因上疏谏,上嘉之。后以忤旨免。未几,复令视事,因谓彧曰: “无 改尔心。 ”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 “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 ”其见重如此。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第7页 共 10 页 右仆射杨素当途显贵,百僚慑惮,无敢忤者。尝以少谴,敕送南台。素恃贵,坐彧床。彧 从外来,见素如此,于阶下端笏整容谓素曰: “奉敕治公之罪。 ”素遽

24、下。彧据案而坐,立 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彧时方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彧见近代以来, 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诏可 其奏。是岁,持节 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职者二百余人,州县肃然,莫不 震惧。彧尝得治道集十卷,送于蜀王秀,秀复赐彧奴婢十口。及秀得罪,杨素奏彧以 内臣交通诸侯,除名为民,配戍 怀远镇。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将与计事彧为使 所逼度不得免遂诈中恶不食而自称危笃谅怒囚之及谅败,杨素奏彧心怀两端,迹虽不反, 心实同逆,坐徒敦煌。杨素卒后,乃自申理,有诏征还京师,卒于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25、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将与计事彧为使所逼度不得免遂诈中 恶不食而自称危笃谅怒囚之 B.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将与计事彧为使所逼度不得免遂诈中 恶不食而自称危笃谅怒囚之 C.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将与计事彧为使所逼度不得免遂诈中 恶不食而自称危笃谅怒囚之 D.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将与计事彧为使所逼度不得免遂诈中 恶不食而自称危笃谅怒囚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文中指隋文帝夺取后周的政权。 B.侍郎,本为宫廷近侍,后来一般用来称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

26、各部的正职。 C.持节,古代官员或使臣外出时持有皇帝授予的节杖,以之为凭证,并且显示权威。 D.配戍,古代的刑罚。配指发配,即流放到某地;戍指戍守,指作为兵士戍守该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柳彧刚强正直,深受皇帝赞赏。他在朝廷上堂堂正正,正直敢言,高祖对此深表赞许, 说他是“国之宝” ,还因其家贫下诏给他建造住宅。 B.柳彧公忠体国,所做多矫时弊。隋朝初年风俗不良,柳彧竭力矫正,如他发现正月十 五百姓的活动十分浪费钱财,就请求皇帝予以禁绝。 C.柳彧自尊自爱,不肯阿附权贵。右仆射杨素位高权重,为百官所畏,但柳彧奉旨审问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第8页

27、共 10 页 他时却公事公办,毫无巴结之意,遭到杨素记恨。 D.柳彧治政有方,斥逐贪官庸吏。他奏请皇帝罢免了以和干子为代表的一批不通治政的 武职刺史;巡视河北时,奏免了贪官庸吏二百余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起为治书侍御史,固让弗许,当朝正色,为百僚所敬惮。 (5 分) (2)及秀得罪,杨素奏彧以内臣交通诸侯,除名为民。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绝句,完成 1415 题。 悼杨铨 鲁迅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 哭健儿。 杨铨:鲁迅

28、友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发起人之一,因反对蒋介石的法西斯统治, 1933 年 6 月 18 日终被国民政府特务暗 杀。 斯民:此民,指人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悼念亡友, 较少涉及被悼念者身世品学, 主要抒发诗人不局限于友谊的深情哀思。 B.诗的前两句欲抑先扬, 写暮年诗人面对人事枯荣已经处之淡然, 豪情锐气大不如从前。 C.第三句融情于景,写诗人痛失战友挥洒如江南梅雨之泪, “何期”二字道尽无限沉痛。 D.最后一句照应前文紧扣诗题, 表明悼亡乃革命之常事, 揭露国民政府专制统治的残酷。 15. 悼亡的主要目的是纪念,虽然本诗没有直接叙写“健儿”身上的英

29、雄气概,但是我们 依旧可以读出“健儿”身上丰富的精神内涵,请结合本诗内容简要概括其精神内涵。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1 小题,小题,6 6 分)分) 16古诗文默写。 (6 分)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 ”两句,表现 了诗人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启示人们应目光长远,放眼大局。 (2)虽然列子能够“御风而行”,而且“泠然善也”,但庄子并不认为他达到了真正的 逍遥,庄子这样说的依据是“ , ”。 (3)当今, 人们经常引用苏轼 赤壁赋 中的 “ , ” 表达不取不义之财的意思,倡导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清官作风。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

30、(2020 分)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719 题。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第9页 共 10 页 初冬的澳门,天气不冷,但海边的大风 了云,天上仅剩下蓝。近处起伏的海面, 阳光跃动,好像碎金;有那么一段时间,风渐息,远处平静的海面,( )。海燕、海 鸥在海面飞翔, 。 友谊大桥上又是另一番风景。海更加壮阔,天更加辽远,海岸上是一座座或中或洋、 或伟岸或秀丽, 镀上了金的和银的阳光的疏疏朗朗的建筑。 海中的澳门观光塔, 优雅别致, 直刺蓝天。从桥上遥遥望去,还能看到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 千里烟波,雾霭沉沉,大桥如一条雄健、伟岸的长龙,飞架香港、澳门、珠海三地。 澳门最具代

31、表性的名胜古迹是大三巴牌坊,它中西合壁,( ),这两种美,一 种细腻柔婉,一种巍峨壮观。它历经四百多年沧桑, 了澳门曲曲折折的回归历史。 此时, 阳光愈发热烈, 冬季的气息荡然无存。 大三巴牌坊前人潮涌动, 摩肩接踵。 的 人们是对历史和文明的敬重。我站在台阶上仰视着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像飞翔的白鸽、 灿烂的太阳、美轮美奂的星辰澳门,因为厚重、包容,所以繁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驱散 悠然自得 见证 纷至沓来 B.驱散 泰然自若 目睹 熙来攘往 C.驱除 悠然自得 目睹 纷至沓来 D.驱除 泰然自若 见证 熙来攘往 18.文中划波浪线句子还可以有多种表

32、达形式,表达效果最好的一项是(3 分) A.海岸上一座座或中或洋、或伟岸或秀丽的建筑,镀上了金的和银的阳光,疏疏朗朗。 B.海岸上的一座座建筑,或中或洋,或伟岸或秀丽,疏疏朗朗,镀上了金的和银的阳光。 C.海岸上的一座座建筑,或中或洋,疏疏朗朗,被阳光镀上了金和银,或伟岸或秀丽。 D.海岸上一座座疏疏朗朗、或中或洋、或伟岸或秀丽的建筑,被阳光镀上了金和银。 1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20.为庆祝澳门回归 20 周年,兴华中学与联谊学校澳门的培正中学开展了交流活动,校学 生会为培正中学写了一封贺信,贺信的

33、主体部分有多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找出四处并作 修改,使语言表达得体、准确、流畅。(4 分)。 贺信 培正中学: 回望过去,辉煌廿载;放眼未来,精彩可期。岁月历经洗礼,今天的澳门已成为一颗 耀眼的明珠。值此澳门回归祖国 20 周年,我谨代表校学生会向你校送上真挚的祝福,也 愿我们两校能够永结连理,友谊之树常青。 兴华中学学生会 2019 年 12 月 20 日 21下面这段文字中的结论是从哪三个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总字数不超过 15 个 字。(6 分) 中国早在明朝就发现和命名了钓鱼岛,发现意味着先占,先占即取得领土主权,这就 是国际法则的“先占”原则。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明朝已经将钓

34、鱼岛纳入国家版图,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第10页 共 10 页 一些使臣的笔记里还标明了中国渔民在钓鱼岛周围海域的航线。明以后的历代政府更是采 取了开发、利用、管辖和保卫等措施,对钓鱼岛行使主权以有效统治。可以肯定,中国关 于钓鱼岛主权的主张是确凿有力的。 四、写作(四、写作(6060 分)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材料一材料一 2019 年 10 月 18 日,武汉军运会开幕式当天迎来 5 万多名观众和 1 万多名演职人员, 数万人现场早中晚餐之后,自觉把垃圾装袋带走,或投入场外的 600 个垃圾桶中,现场丝 毫不乱。武汉人的文明素质得到了网友的普遍赞誉。 材料二

35、材料二 “就是不戴! ”2020 年 2 月 18 日网上热传的一段视频显示,在武汉市一些公共场合, 有人不戴口罩上街,被善意提醒后却如此作答。此外,摘下口罩抽烟、随地吐痰等行为也 时有发生。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一些人无视规定, “放飞”自我,确实令人费 解。 文明素养的提升是社会现代化的刚性需求,阅读完上述材料,你对武汉市市民的文明 与不文明现象有怎样的思考?你认为武汉市市民文明素养与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 有何关系?请你以武汉市一名普通公民的身份向全市市民发一份公开倡议书,表达你对上 述问题思考的成果,以期促进人们对于文明素养的思考和认知,或许对当前疫情防控有所 裨益。 要求:自

36、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武昌区武昌区 20202020 届高三年级四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届高三年级四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A(B 项.“主要是通过不断提炼文化理论来实现的”错,主要是“于不断发生着的文化实 践的尊重和提炼” ;C 项, “每个朝代的多元文明融汇” 错。 并不是每个朝代都能做到这一点。 原文是“历史上每一个多元文明融汇的时代都是文艺创造的高峰时期“;D 项,“而非国际人 士”理解有误,原文为“中国文艺的繁.也需要敞开怀抱吸纳一切热爱中国文化、关注 中国实践的国际人士投身中国文化内容的创新”

37、 。 ) 2.D(电影市场的事例,论证的是“中国文艺的繁荣需要敞开怀抱吸纳一切热爱中国文化、 关注中国实践的国际人士投身中国文化内容的创新” ,这样又进而论证了“文化创新要有多 元融合的包容”的观点。 ) 3.B(错在“当前采取的主要方式是薪火相传” 。原文说“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 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 ) 4.C(不是“减除小学生学习负担” ,而是减除“不必要、不合理的过重负担” ,应尽的学习 义务和应付出的必要努力是不能减除的。 ) 5. A(四年级身体形态超越正常值的比例为 18.8%,未超过 20%。 ) 6.从学生角度,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承担合理、适

38、度的学习“负担” , 实现全面发展。从学校角度,优化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贯彻“素质教 育”方针。从校外培训机构角度,完善“黑白名单”制度,减轻校外培训造成的过重课外 负担。 从家长角度, 树立科学育儿观念, 帮助孩子设定人生目标。 从教育行政部门角度, 树立科学政绩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每点 1 分,答到 5 点即给满分) 7.D(开头的“它”指代黄河入海的“那一番情景”不是指代黄河) 8.交待作者观察和感受黄河的地点,概括文章所写的内容;作为贯穿文的线索,将黄河 从发源地到人海、从历史到现在的材料组织在一起,成为个有机的整体;突出文章的核心 内容,即写黄河投入海并终于化作

39、海,形象地暗小文章的主旨。 (每点 2 分,共 6 分) 9.示例一:应放在“神州揽胜”一栏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黄河从山到大海,浩浩汤汤,一 路奔流最终流入海的壮丽景观; 上旨是讴歌祖国的山川之关, 表达对山河所蕴含的民族精 神的赞关之情。 示例二:应放在“文明探源”一栏。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对黄河入海景观的描写,挖掘与 黄河有关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主旨是展示以黄河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衣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景仰和热爱。 (6 分。选择任一观点皆可,每个要点 3 分,意思对即 可) 10.C(第三处,如果在“或”前断开。则是柳或将要与汉王谅计事。与文义恰恰相反,由此 排除 B、D 两项

40、。第七处,如果在“不食”前断开,则语意是“不吃饭,而自称病重” 。而实 际上, “中恶” 与 “不食” 都是自称危笃的原因, 两者是并列关系, 不宜分开,所以应该在 “不 食”后断开,由此排除 A.D 两项。 ) 11.B(错在“正职”,侍郎是副职.正职是尚书。 ) 12.D(错在“罢免了以和干子为代表的一批不通治政的武职刺史”,文中没有提到罢免其他 武职刺史。 ) 13.(1)被起用担任治书侍御史,他坚决辞让,皇上不同意,他在朝廷上容色严正,被百官 敬畏。 ( “起” “固让” “为所”各 1 分,句意 2 分。 ) (2)等到杨秀获罪.杨素上奏说柳或以内臣身份结交诸侯,柳彧被除名为民。 (

41、 “及” “得罪” “交通”各 1 分,句意 2 分。 ) 14.B(诗的前两句应为欲扬先抑。作者为了体现出自己的豪情被黑暗的统治压抑,故言“花 开花落两由之” ,此处运用反语实则作者豪情依然,因此 B 说法不正确。 ) 15.富有豪情,雄心壮志。作者首句提到“岂有豪情似旧时” ,说到现在已经因为残酷的现 实冲淡了当时的豪情,从反向证明了杨铨壮志满怀,豪情未曾褪去。 爱国忧民,心系革命。文中既提到“又为斯民哭健儿” ,说明不仅是因为 个人情谊而哭, 更是为广大人民痛失“健儿”而悲。而杨铨又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发起人之一,他是为民请 命的英雄,印证了其爱国之情。 视死如归,矢志不渝。 “又”体现了

42、当时政府的专制统治,说明革命者屡 遭镇压,但在此 情况下杨铨并未退缩。且“健儿”本有“勇者、斗士”之义,更加说明杨铨大无畏的斗争精 神。 (每点 2 分,共 6 分) 16.(1)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2)此虽免乎行 犹有所待者 (3)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每空 1 分) 17.B(驱散:赶走,使散开。驱除:赶走,除掉。悠然自得:悠闲的样子。泰然白若:形容镇 定,毫不在意的样子。见证:当场目睹,可以作证。目睹:亲眼看到。纷至香来:纷纷到来, 连续不断地到来。熙来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18.B (主要从句式、 音韵节奏和句意表达方面考虑。B 项多用短句, 与文段的风格

43、一致。 “或 中或洋,或伟岸或秀丽”放在一起,句式整齐;“或中或洋,或伟岸或秀疏疏朗朗,镀上了 金的和银的阳光” , 先短后长, 有节奏美, 音韵和谐。 其余选项不具备或不全具备这些特点。 ) 19.阳光平铺,宛如金毯体现出东西方艺术交融之美(共 4 分,每句 2 分) 20.“历经”放在“岁月前;在“周年”之后添加“之际”;“我谨代表校学生会” 改为“我校学生会”;“你校”改为“贵校”;“水结连理”改为“携手共进”。(4 分,每处 1 分,改对 4 处即可) 21.国际法则(或“先占原则”)/相关资料(或“纳入版图”)/行使主权(或“有效统治”) (每 点 2 分,共 6 分) 参考译文参考

44、译文: : 柳彧,字幼文,河东郡解县人。年幼时喜欢学习,读了不少经书史书。隋高祖受禅后。柳 彧累有升迁,担.任了尚书虞部侍郎。 因遭母丧而离职。 不久.被起用担任治书侍御史,他坚决 辞让,皇上不同意。他在朝廷上容色严正,被百官敬畏。皇上嘉奖他的刚直,对柳彧说:“大 丈夫应当在世上建立功名,不能庸庸碌碌而已。 ”那时,刺史多由武将担任.一般都不称职。 柳彧上表说:“如今天下太平,四海安宁,与大臣共同治理百姓,必须合理发挥他们的才能。 我见诏书, 让和干子担任杞州刺史,弯弓骑马的军事才能.这是他的长处,就职治理百姓,不是 他所熟悉的。如说是优待老臣,崇尚年长之人,自可多赐金帛,如果任用他们担任刺史

45、,所 带来的损失就很大了。 ” 皇上认为他说得好,和干子最后被免除刺史之职。 隋朝处于丧乱之后, 风俗颓坏,柳彧作了很多矫正工作。他又见高祖勤于听政,百官奏请,多有烦杂琐碎之事, 因此上奏疏劝谏,皇上很赞赏他。后因忤逆圣旨被免职。不久,又让他出来做官,还因此对 柳彧说:“不要改变你的心志。 ”因他家里贫穷,命令有关部门为他建造住宅。还说:“柳彧是 正直之人。是国家的宝贝。 ”他就是这样被看重。右仆射杨素是当权显贵,百官都怕他,没有 敢违逆他的。杨素曾经因为稍稍受到皇上的谴责,被下令送到南台处置。杨素依仗自己官高 爵大.坐在柳彧办理公事的几案上。柳彧从外面进来,见杨素这样,就在台阶下面拿着笏板.

46、 神情庄重地对杨素说:“奉圣旨治你的罪。 ”杨素急忙从几案上下来。柳彧手扶几案坐下来, 让杨素站在庭下,审问他的事情,杨素因此怀恨柳或。柳彧当时正为皇上所信任.所以杨素无 法中伤他。 柳彧发现近代以来。 都市的百姓每到正月十五日。 就做摔跤游戏。 互相夸耀比赛。 以至于浪费了财力,于是上奏请求禁止。皇帝下诏同意他的奏章。这一年.柳彧持节巡视黄 河以北的五十二个州,上奏免除了那些贪污的、 不称职的官吏两百多人.州县官吏都谨慎小心。 无不震惊害怕。柳彧曾得到治道集十卷,把书送给蜀王杨秀.杨秀又赐给柳彧十个奴婢。 等到杨秀获罪,杨素上奏说柳彧以内臣身份结交诸侯.柳彧被除名为民,发配到怀远镇戍边。 走到晋阳,碰上汉王杨谅造反,汉王派人骑马来征召他,打算与他商议事情。柳彧被汉王使 者逼迫,自己估计无法躲过这一灾难,于是诈称中风吃不了东西自称病情沉重十分危险,杨 谅发怒,囚禁了他。到杨谅失败后。杨素上奏说柳彧心怀两端,其形迹虽未谋反,但其心与 反叛无异,柳彧因此被流放到敦煌。杨素死后,柳彧才自己申辩情由,有诏调他回京师,他死 在回京的半路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