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八校2019届高三3月第二次联考理综物理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34341 上传时间:2020-04-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八校2019届高三3月第二次联考理综物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北省八校2019届高三3月第二次联考理综物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北省八校2019届高三3月第二次联考理综物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北省八校2019届高三3月第二次联考理综物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北省八校2019届高三3月第二次联考理综物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北省八校湖北省八校 2019 届高三届高三 3 月第二次联考理综物理试题月第二次联考理综物理试题 二、选择题:本题共二、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6 分,共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418 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 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6分,选对但不分,选对但不 全的得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分,有选错的得 0 分。分。 1.关于原子或原子核的相关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粒子散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一定的结构 B. 原子序数

2、较小的元素都不能自发放出射线 C. 原子发光现象没有涉及到原子核内部的变化 D. 光电效应现象中逸出的电子是原子核内中子转变成质子时产生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 粒子散射现象说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不能得出原子核内部具有复杂结构,故 A 错误; B. 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 83 的元素,都能自发地发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 83 的元素,有的也能自发地放出 射线,故 B 错误; C. 原子发光现象是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光子,没有涉及到原子核内部的变化,故 C 正确; D. 光电效应现象中逸出的电子是核外电子吸收光子能量后获得足够的能量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溢出,故 D 错误。

3、故选:C. 2.2019 年春节期间热映的电影流浪地球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影片中提到利用赤道发动机反 向喷射使地球停止自转,可见赤道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发射人造卫星一般也将发射场选择在尽可能靠近赤 道的地方,这样选址是因为在赤道附近 A. 重力加速度较大 B. 地球的引力较大 C. 地球自转角速度较大 D. 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赤道处向心加速度最大,重力加速度最小,故 A 错误; B、由万有引力定律可知物体在地球表面各点所受的引力大小相等,故 B 错误; C、在地球上各点具有相同的角速度,故 C 错误; D、赤道处相对于地心具有的初速度大,发射时所需能源

4、少,故 D 正确。 故选:D 3.质量为 2kg的物体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运动,当运动的速度为 l0m/s 时,给物体施加一个水平恒力,在此 恒力的作用下物体做直线运动,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g 取 l0m/s2) A. 恒力的大小为 6N B. 前 4s内摩擦产生的热量为 48J C. 前 6s内合外力的冲量大小为 24N S D. 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2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02s,物体做匀减速运动,a1=-;26s 物体反向做匀加速运动。可知恒力与初速度方向 相反。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f=ma1, F-f=ma2, 而 a1

5、=5m/s 2,a 2=1m/s 2 联立解得:F=6N,f=4N,故 A 正确; B. 02s 内,物体的位移大小为 x1= 10 2m=10m;2s4s 内,物体的位移大小为 x1= 2 2m=2m; 摩擦产生的热量 Q=f(x1+x2)=4 (10+2)J=48J,故 B 正确; C.根据动量定理,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量,前 6s 内合外力的冲量大小为 I=-mv2-mv1=-24-210=-28N S,故 C 错误; D.由 f=mg 得,=0.2,故 D 正确。 本题选择错误答案,故选:C 4.如图所示,在与水平面夹角 为 60 的匀强电场中,有一带负电的物块 A放在倾斜的绝缘

6、木板上,物块所 受电场力的大小为其重力大小的一半,木板的倾角 为 30 和 60 时物块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恰好相等,则物 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当木板倾角是 30时,物块受到重力、支持力、垂直斜面向下的电场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在垂直 于斜面的方向上,FN1=mgcos30+qE=mg( +) 当木板倾角是 60时,物块受到重力、支持力、与斜面成 30向下的电场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在垂直于斜 面的方向:FN2=mgcos60+qEcos30= mg+mg 两式比较可知,FN1FN2,在摩擦因数相等的情况下,一定是木板的倾角 为 30是静摩擦力,

7、60时 物块所受的是滑动摩擦力。 木板的倾角 为 30时物块受力平衡,得:f1=mgsin30= mg 木板的倾角 为 60时物块受摩擦力:f2=FN2=( mg+mg) 由题意:f1=f2 联立解得:=.故 D 正确,ABC 错误。 故选:D 5.如图所示,两条粗糙平行导轨间距离是 0.5m,水平固定放置在桌面上,导轨一部分位于有理想边界的磁 场中,磁场垂直导轨平面向下,导轨与 2的电阻连接。质量为 0. 2kg的金属杆垂直放置于导轨上,与导轨 接触良好,导轨及金属杆的电阻忽略不计。在 t0=0时刻,给金属杆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恒定拉力 F,金属杆 由静止开始运动,在 t1 =l0s 时,以速

8、度 vl=4m/s 进入匀强磁场且恰好做匀速运动,在 t2=15s时刻,撤去拉力 F,与此同时磁感应强度开始逐渐减小,金属杆中不再有感应电流,金属杆匀减速运动到 t3=20s 时停止,下 面说法正确的是 A. 拉力 F=0. 08N B. t1t2时间内磁感应强度为 0.2T C. 回路磁通量的最大值为 4Wb D. t2t3时间内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随时间均匀减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A. 由题意可知,15s 末撤去拉力,没有感应电流,杆不受安培力作用,杆所受的合外力为滑动摩 擦力,20s 停止运动 根据 v=v0+a2t,a2=0.8m/s 2,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ma2=

9、0.16N 在 0-10s 内,金属杆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杆没有进入磁场, 由 v1=a1t1,a1=0.4m/s 2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g=ma1, 代入数据得:F=0.24N,故 A 错误; B. t1t2时间内金属棒以 4m/s 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直线运动, F=mg+BIL E=BLv1 I=E/R 代入数据联立解得:B=0.4T,故 B 错误; CD. 在 t2=15s 时刻以后,金属杆中不再有感应电流,说明穿过回路的磁通量不变,t2时刻磁通量最大, 在 10-15s 内,金属棒的位移为 x=v1(t2-t1)=20m 磁通量 m=BLx1=0.40.520Wb=4Wb,故 C

10、正确,D 错误; 故选:C 6.如图所示, 10 匝矩形线框处在磁感应强度 B= T的匀强磁场中, 绕垂直磁场的轴以恒定角速度 =l0rad/s 在匀强磁场中转动,线框电阻不计,面积为 0.4m2,线框通过滑环与一理想自耦变压器的原线圈相连,副线 圈接有一只灯泡 L(规格为“4W,l00”)和滑动变阻器,电流表视为理想电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从图示线框位置开始计时,线框中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为 B. 当灯泡正常发光时,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 1:2 C. 若将滑动变阻器滑片向上移动,则电流表示数增大 D. 若将自耦变压器触头向下滑动,灯泡会变暗 【答案】AD 【解析】 【详解】A. 输入

11、电压的最大值为:Um=NBS=100.410V=40V,图示时刻感应电动势最大,从图示 线框位置开始计时,线框中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为,故 A 正确; B. 变压器输入电压的有效值为:U1=Um/=40/V=40V。开关闭合时灯泡正常发光,所以 U2=V=20V,此时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n1:n2=U1:U2=40:20=2:1,故 B 错误; C. 线圈匝数不变,根据 U1:U2=n1:n2可知输出电压不变,若将滑动变阻器触头向上滑动,连入电路电阻变 大,负载等效电阻变大,P1=P2变小,又 P1=U1I1可知电流表示数变小,故 C 错误; D. 若将自耦变压器触头向下滑动,副线圈匝数变小,根

12、据 U1:U2=n1:n2可知输出电压减小,所以灯泡变暗, 故 D 正确; 故选:AD. 7.如图甲所示,两个点电荷 Q1、Q2固定在 z 轴上,其中 Qi位于原点 O,a、b是它们连线延长线上的两点。 现有一带负电的粒子 q以一定的初速度沿 z轴从 a点开始经 b 点向远处运动(粒子只受电场力作用) ,设粒 子经过 a、b 两点时的速度分别为 va、vb,其速度随坐标 x 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ab 连线的中点电势最低 B. a点的电势比 b 点的电势高 C. x=3L处场强一定为零 D. Q2带负电且电荷量小于 Q1 【答案】CD 【解析】 【详解】A.带电粒子在

13、电场中只受电场力作用,电势能和动能之和不变,由图可知,在 a、b 连线的中点 3L 处,动能最大,电势能最小,因为粒子带负电荷,所以 a、b 连线的中点 3L 处电势最高,故 A 错误; B.根据 A 选项分析可知,a 点动能比 b 点小,电势能比 b 点大,所以 a 点的电势比 b 点低,故 B 错误; C.在 3L 点前做加速运动,3L 点后做减速运动,可见 3L 点的加速度为 0,则 x=3L 处场强为零,故 C 正确; D.由于在 x=3L 点前做加速运动,所以 Q2带负电,3L 点的加速度为 0,则有,故 Q2带正电且电 荷量小于 Q1,故 D 正确。 故选:CD 8.如图所示,长度

14、为 l的轻杆上端连着一质量为 m的小球 A(可视为质点),杆的下端用铰链固接于水平面上 的 O 点。置于同一水平面上的立方体 B 恰与 A接触,立方体 B的质量为 M。 今有微小扰动,使杆向右倾倒, 各处摩擦均不计,而 A 与 B刚脱离接触的瞬间,杆与地面夹角恰为 ,重力加速度为 g,则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 A与 B 刚脱离接触的瞬间,A、B速率之比为 2:1 B. A与 B 刚脱离接触的瞬间,B的速率为 C. A 落地时速率为 D. A、B质量之比为 1:4 【答案】ABD 【解析】 【详解】A. 设小球速度为 vA,立方体速度为 vB,分离时刻,小球的水平速度与长方体速度相同,即: v

15、Asin30=vB,解得:vA=2vB,故 A 正确; B.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30=m,解得 vA=,vB=vA/2=,故 B 正确; C. A 从分离到落地,小球机械能守恒,mgLsin30=,v=,故 C 错误; D. 在杆从竖直位置开始倒下到小球与长方体恰好分离的过程中,小球和长方体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则有:mgL(1sin30)= + 把 vA和 vB的值代入,化简得:m:M=1:4,故 D 正确。 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共三、非选择题:共 174分。第分。第 223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3338题为

16、题为 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一)必考题:共 129 分。分。 9.橡皮筋也像弹簧一样,在弹性限度内,弹力 F与伸长量 x 成正比,即 F=kx,k 的值与橡皮筋未受到拉力时 的长度 L、横截面积 S 有关,理论与实践都表明 ,其中 Y是一个由材料决定的常数,材料力学上称 之为杨氏模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杨氏模量 Y的单位应该是_ AN Bm CN/m DN/m2 (2)有一段横截面是圆形的橡皮筋,应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以测量出它的杨氏模量 Y。首先利用刻度 尺测出橡皮筋未受拉力时的长度 L,然后用螺旋测微器测出橡皮筋的直径 d,如图乙

17、所示,则 d=_mm。 (3)作出橡皮筋受到的拉力 F与伸长量 x 的关系图像,该图像为一条倾斜的直线,其斜率为 ko,则该橡皮筋 的杨氏模量 Y= _(用 ko、d、L表示) 。 【答案】 (1). D (2). 5.695(5.6935.697) (3). 【解析】 【详解】(1)根据表达式得:Y= 已知 K 的单位是 N/m,L 的单位 m,S 的单位是 m 2,所以 Y 的单位是 N/m2,故选:D (2)螺旋测微器的主尺刻度为 5.5mm,螺旋尺刻度为 19.50.01mm=0.195mm,所以橡皮筋的直径 d=5.5mm+0.195mm=5.695mm; (3)根据 F=kx 可知

18、,图象的斜率大小等于劲度系数大小 k0,根据可知 Y= 10.某实验小组成员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电压表内阻,提供的器材有: 待测电源一个(电动势约为 9V,内阻不计) 电压表一个(内阻待测量) 电阻箱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实验测得电阻箱阻值 R 和电压表示数 U,以及计算的 数据见下表: (l)数据表中空白处数字是_V-1。 (2)根据表中数据,在方格纸上作出 一 R 关系图像_。 (3)由相关知识可计算出电池的电动势和电压表的内阻, 则电池的电动势为_V。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实际上电源存在一定内阻,这样导致电压表内阻测量值 _(填“偏大”、“偏小”或者“不变

19、”) 【答案】 (1). 0.156 (2). (3). 8.2V( 0.3V) (4). 偏大 【解析】 【详解】 (1)数据表中空白处数字为=0.156; (2) 根据表中的 1/U 和 R 数据, 在方格纸上描点, 连线, 作出 一 R 关系图像如图所示:; (3)根据欧姆定律:, 代入数据可得:E=8.2V; (3)如果电源内阻不能忽略,则, 电动势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小,电压表内阻测量值偏大。 11.如图所示,质量均为 m的两块完全相同的木块 A、B 放在一段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地面上,木块 A、B 间夹有一小块炸药(炸药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让 A、B 以初速度 v0一起从 O点滑出,

20、滑行一段距离 x 后 到达 P 点,速度变为 v0/2,此时炸药爆炸使木块 A、B 脱离,发现木块 A继续沿水平方向前进 3x后停下。 已知炸药爆炸时释放的化学能有 50%转化为木块的动能, 爆炸时间很短可以忽略不计, 已知重力加速度为 g, 求: (l)木块与水平地面的动摩擦因数 ; (2)炸药爆炸时释放的化学能 Eo。 【答案】(l) (2) 【解析】 【详解】 (1)设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炸药爆炸释放的化学能为,从 O 滑到 P, 对系统由动能定理可得,解得; (2)爆炸前对系统:; 在 P 点爆炸,A、B 动量守恒,; 爆炸后对 A,; 根据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解得 12.如图

21、所示的 xOy坐标系中,y0 的区域存在沿 y轴正方向的匀强电场,场强大小为 E,在 y0),不计重力。求: (l)粒子从 P 射出到第一次经过 x 轴的时间 t; (2)粒子从 P 点射出后,若第一次经过 x轴时与 z 轴交于 D 点,然后历经磁场一次后回到 P 点,求 v0的大小 和 OD间距离 d; (3)要使粒子经过 M(L,0)点(图中未画出) ,求初速度 v0的所有可能值。 【 答 案 】 (l) (2) , (3) , n=1 、 2 、 3 ; ,n=1、2、3 【解析】 【详解】粒子从 P 到 D:沿-y 方向,解得 (2)电场中,磁场中, 由对称性可知,粒子能回到 P 点,

22、图像如图所示,OD 间距满足: 代入可得,又, (3)设粒子在磁场区域内绕行 n 次后,由电场区域经过 M 点时,如图所示: 满足,n=1、2、3 同理 代入可得,n=1、2、3 设粒子在磁场区域内绕行 n 次后,由磁场区域经过 M 点时,如图所示 满足,n=1、2、3 同理 代入可得,n=1、2、3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已知铜的密度和摩尔质量,可以估算铜分子的直径 B. 晶体均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但不一定具有各向异性的特征 C. 绝对湿度相同,温度较低时相对湿度较大,感觉越潮湿 D. 当液体与固体之间表现为浸润时,附着层内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引力 E. 密闭在汽缸里一定质量理想气

23、体发生等压膨胀时,单位时间碰撞器壁单位面积的气体分子数一定减少 【答案】ACE 【解析】 【详解】A. 已知铜的密度和摩尔质量,可求铜的摩尔体积。铜分子可以看作一个个紧密排列圆球,摩尔体 积除以阿伏伽德罗常数可求铜分子体积,根据圆球的体积公式可以估算铜分子的直径,故 A 正确; B. 多晶体不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也不具有各向异性的特征,故 B 错误; C. 温度越低,饱和气压越低,所以绝对湿度相同,温度较低时相对湿度较大,感觉越潮湿,故 C 正确; D. 当液体与固体之间表现为浸润时,附着层内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距离,作用力表现为斥力,故 D 错误; E.一定质量理想气体发生等压膨胀时,温度一

24、定升高,分子平均动能增大,分子撞击器壁时的平均作用力 增大。压强不变,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器壁受到的撞击力相同,单位时间碰撞器壁单位面积的气体分子数一 定减少,故 E 正确。 故选:ACE 14.如图所示, 一开口气缸内盛有密度为 p 的某种绝热液体; 一长为 l的粗细均匀的绝热小瓶底朝上漂浮在液 体中,平衡时小瓶露出液面的部分和进入小瓶中液柱的长度均为 ,已知各部分气体的温度均为 T,大气压 强为 Po,重力加速度为 g,求: (i)现用活塞将气缸封闭(图中未画出) ,使活塞缓慢向下运动,各部分气体的温度均保持 T 不变。当小瓶露 出液面的部分为 ,进入小瓶中的液柱长度为 ,求此时气缸内气体的压

25、强 Pl; ( ii)接下来保持活塞位置不变,缓慢加热气缸内的气体,当小瓶的底部恰好与液面相平时,进入小瓶中的液 柱长度为,求此时气缸内气体的温度 T。 【答案】(i)(ii) 【解析】 【详解】 (i)依据题意,以小瓶内气体为研究对象,作等温变化,设小瓶内的气体后来压强为 P, 可知:,可知,可得; (ii)以小瓶内气体为研究对象,作等温变化,气缸内气体压强变为, 则,解得; 以气缸内气体为研究对象,作等容变化,其温度变为 ,则, 可得; 15.如图所示,若实心玻璃管长 L=40cm,宽 d=4cm,玻璃的折射率,一细光束从管的左端的正中心射 入,则光最多可以在管中反射_次,光在管中传播的最

26、长时间为_ (此空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已知光在 真空中传播速度 c=3.0 108 m/s)。 【答案】 (1). 6 (2). 1.5 10-9s 【解析】 【详解】 (1)光束进入玻璃管,在玻璃管壁发生全反射时,在管中反射的次数最多,所用的时间最长。 临界角 sinC= ,C=60 光路如图: 则 x=dtanC=6.93cm,在器壁上两次反射之间沿轴线前进 6.93cm 的距离,从进入到第一次反射沿轴线前进 x/2=3.47cm 所以 n-1= = =5.27 光最多可以在管中反射 6次; (2)光在管中传播的最长距离 s= m=0.46m 光在管中传播的最长时间 t= s=1.5 10-

27、9s 16.如图所示,均匀介质中两波源 S1、S2分别位于 x轴上 x1 =0、x2=14m处,质点 P 位于 x 轴上 xp=4m处, T=0 时刻两波源同时开始由平衡位置向 y轴正方向振动,振动周期均为 T=0. 1s,波长均为 4m,波源 Sl的振 幅为 A1 =4cm,波源 S2的振幅为 A3=6cm,求: (i)求两列波的传播速度大小为多少? ( ii)从 t=0 至 t=0. 35s内质点 P 通过的路程为多少? 【答案】(i)40m/s( ii)32cm 【解析】 【详解】 (i)由可得:v=40m/s; (ii)S1波传到 P 点,历时,S2波传到 P 点,历时 因此当 S2波传到 P 点处,S1波已使 P 点振动了, 其路程,且振动方向向下; S2波传到 P 点时,振动方向向上,P 为减弱点,叠加后振幅 在 t=0.35s 时,合振动使 P 点振动一个周期,其路程 故在 t=0.35s 内质点 P 通过的路程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物理 > 物理高考 > 第二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