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2019-2020学年高三月考(六)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34037 上传时间:2020-04-16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2019-2020学年高三月考(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2019-2020学年高三月考(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2019-2020学年高三月考(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2019-2020学年高三月考(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2019-2020学年高三月考(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和民族精神,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表达传统文化巳 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创作而临的重要课题。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线,用现代表达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借用与 创新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展示,更是以当代艺术形式传递传统文化生命力,是对艺术人文精神 的再造。 传统文化的形成和表达,巳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固定模式,保持稳定是传统文化的特色,但也对传统 文化发展带来阻碍。社会的发展、意识的更新,降低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汪度。人们更喜欢追逐朔流, 一些传统节日的传统文化味道正在消退,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在个别地方巳经沦为饺子节、粽子 节、月饼节。随着西方思想文化东进,西

2、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为年轻人热衷,大量中学生用孰练英 语完成大学四级考试后,却不能连贾地阅读出一篇传承千载的古诗词散文。造成传统文化魅力缺失的关键 因素是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缺乏重视,以至于人们对传统文化表达缺乏兴趣。从东西方文化乃至古今文化 属性看,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并无优劣。西方现代文化因其强大的传播力,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传统文化 受西方文化冲击打压,让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价值产生疑虑。事实上,产生传统民族传承危机的 原因并非传统文化差于西方,而是文化表达方式及有与时俱进。 现代文化是现代人为适应时代需求和发展形成的一种新文化体现。传统文化要想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发 展,就应融合于现代文

3、化中,借助现代文化传递传统文化魅力。用流行文化表达古曲新声,让我们能在歌 曲发如雪中体会到将进酒所描绘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意境;传统武 术魅力通过以李小龙为代表的功夫电影走向世界;近些年,如功夫熊猫 花木兰等好莱坞电影中的中 国文化元素也在不断增多。这些当代视听产品大量采撕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无一不是看重中国文化的独特 魅力和价值,再利用现代数字手段来表达。这不仅产生了巨大影响,更形成强大的经济效益,增强了中国 文化的感染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开拓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 科技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动力,传统文化可与高科技手段融合创新,使原本固定模式下的传统文化表现 科技化、动态化,展现

4、时代特色演绎创新生机与店力。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巨大的光影画轴徐 徐舒展,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山水墨彩、古陶、玉器等跃然纸上,在这一瞬间,传统文化所体现的古典美 与高科技光阵结合,呈现出美轮美奂的艺术氛围,这无疑是传统文化以现代科技表达的成功典范。 传统文化大胆地走出去,向世界传递中华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守诚信、求大同的价值追求,通过文化 交往有利于促进国冢、民族间的和谐。英国哲学冢罗素对中国文化推崇备至,他曾说: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伦理品质若能够被世界采纳,世界将充满欢乐祥和。因此,传统文化要善于结合世界潮流与民族特色, 将传统文化基因推广传播,把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在世界上弘扬

5、起来,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文化价值 被世界认可。 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适应现代人求新求变的欣赏需求。我们应以发展、创新、宽容的态度对待传统 文化与时代的结合,将传统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焕发出来,展现其特有的文化魅力。 (摘编自张兴华传统文化如何表达才能彰显魅力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表达形式能展示并激发出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是对艺术人文精神的再造。 B. 传统节日的文化味道得到传承的关键在于提升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C. 人们只要正确认知了文化的本质,就能打消对传统文化生命力和价值的疑惑。 D. 当代视听产品借助现代文化传递传统文化魅力对开拓

6、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而言利大于弊。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展开论证,层层推进,思路 清晰。 B. 全文从借助现代文化平台、利用高科技手段、开拓”走出去”的思维三个角度讨论了传统文化彰显魅力 的路径。 C. 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比论证了之所以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价值产生疑虑,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存在 着差距。 D. 作者引用罗素的话意在阐明文化要”走出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得到世界 认同的现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歌曲兰亭序有机结合传统文化与

7、现代音乐流行元素,让我们能感知到传统旋律中温婉抒情的书法之 韵。 B. 中国诗词大会以比拼诗词知识的形式迎合了现代人求新求变的欣赏需求,进而掀起了重温古诗词的 热潮。 C. 传统文化的形成和表达已形成固定模式,有利有弊,科技能消除固定模式对传统文化发展带来的阻碍。 D. 当前西方文化更受追捧是因为它善于借助时代特点,成功地将西方传统文化附加在了现代事物上。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 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

8、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 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 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 项,“现代表达形式能展示并激发出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分析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现代表达形式 对传统文化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展示,更是以当代艺术形式传递传统文化生命力”。 C项,“只要 就”的说法过于绝对。 D 项,“对中华传统文化开拓发展而言利大于弊”分析错误,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到利弊比较。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

9、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 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之所以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价值产生疑虑,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差距”强加因果, 且依据文中观点,“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并尤优劣”。 故选 C。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 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C项,“科技能消除固定模式对传统文化发展带来的阻碍”说法错误。结合文中第二段“传统文化的形成 和表达,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固定模式

10、,保持稳定是传统文化的特色,但也对传统文化发展带来阻碍” 和第四段“使原本固定模式下的传统文化表现科技化、动态化,展现时代特色演绎创新生机与活力”,可 知 C 项用“消除”一词夸大了科技的作用,推断过于绝对。且固定模式“有利”的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 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 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

11、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 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同的 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 年 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 130 平方米、125 平方米、118 平方米、113 平方米、

12、99 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在创造相同 GDP 的条件 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 于中小城镇。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 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材料二 (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 , 城市发展论坛2019 年 1 期) 图表 1: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 中心城区面积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人 口密度(人平 方公里) 轨二 道交通出 行比例 轨道 交通运营 里程(

13、公 里) 私家车 出行比例 上下班高蜂期 交通状况 北 京 668 17774 23% 631 38.7% 重度拥堵 上 海 664 17056 25% 683 36% 重度拥堵 首 尔 605 15087 69% 1098 20.9% 轻度拥堵 东 京 627 14525 62% 2705 14.7% 轻度拥堵 图表 2: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 (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 , 财经2017 年 2 月) 材料三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 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不是楼字化,而是家园化。但

14、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 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城市的功能 化不是产业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 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不应该把城市看成 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人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 年 3 月) 材料四 大城市病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东京城 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

15、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为 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 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 工业。这一方面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东京的人口总量。另外,为减轻办公和荷业 活动对市中心的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让副中心和中心城 区共同承担起东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在建设副中心的同时,东京也很重 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修建一条环市中心铁路和众多呈放射状、向近

16、郊或邻近城市延伸的轻轨线,将各 副中心串联起来,并在线路末端发展新的中小城市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南丽江应对大城市病国外有妙招 , 中华建筑报2018 年 4 月 22 日)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上海两城市中心城区私家车出行比例大于轨道交通出行比例,这可能成为两地上下班高峰期重度 拥堵的主要原因。 B. 相较而言,首尔、东京两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也很大,但上下班高峰期交通状况更好,这得益于更强大 的公共交通运力。 C. 北京、上海的人口密度远低于首尔,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却比首尔高,这表明北京、上海的人口分布失 衡、核心区域人口过密。 D. 人

17、口密度与人口总数并不一定成正比。东京的人口密度低于首尔,但人口总数却很高,这意味着其人口 增长的空间比较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城市具有更明显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这些效应能够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使得大城市污染更少, 个人与企业受益更多。 B. 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最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特大城 市要明显大于大城市。 C. 一些城市只重表面工程、以楼宇化代替城市化的行为,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城市的 独特性受到了损害。 D. 如果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最的增加,就能避免“城市病”的发生

18、,使城市成为人类成果 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6. “大城市病”应当如何缓解?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C   6. 缓解策略:发挥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控制污染;加强政策引导, 使人口分布更加均衡(或避免人口与劳动力的过度集中) ;重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以人为本,推动人城 和谐(或避免将城市化等同于楼宇化、产业化) ;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或:构建多中 心多厮层的城市格局)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 当的分析

19、。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 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 项,“东京的人口密度低于首尔,但人口总数却很高,意味着其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推断错误,因 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意味着其人口还有增长空间。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 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 项,“这些效应能够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使得大城市污染更少”分析错误,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 效应使得“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但不等于“大城市污染更少”。

20、B项, “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最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 特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大城市”分 析错误,从材料一来看,“土地利用率越高”是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来看的,但并不 涉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D 项,“如果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最的增加,就能避免”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三可知, 要避免大城市病,只做到以人为本是不够的,需从多方面入手,所以,“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 济总量的增加”无法构成充分条件。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 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

21、答。 首先需定位城市病的表现或原因,在针对性地到材料中寻找对策,而不应只是归纳概括材料。按照材料二 的标题、材料三、材料四等可以归纳出城市病的几个表现或原因:人口分布失衡(源于材料二) ;偏离人本 轨道(包括楼宇化、一味产业化) ,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源于材料二) ;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带 来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降低(材料四) ,等等。从四则材料中,我们可以找到如下缓解“城市病” 的策略: (1)进一步加强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 率,进一步减少污染(源于材料一,“为外来人口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可能与“人口分布失衡”“人口和 劳动力的过

22、度集中”呈正相关,会恶化而非缓解“大城市病”) ; (2)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努力促进人口均 衡分布,同时大力发展公共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减少拥堵(源于材料二) ; (3)以人为本,推进产城一体、 人城和谐,让城市家园化而非楼宇化、产业化,让城市成为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有机体(源于材料三) ; (4) 制定城市相关发展规划、实施相应举措,将劳动密集型和重化工业迁往郊区,而聚集更多现代城市型工业, 还可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形成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重视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源于材料四) 。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 之上。从读物中辨

23、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 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 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 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 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庐乐忆 宗璞 清华园乙所曾是我的家,它位于园内一片树林中

24、。小时候觉得林子深远茂密,绿得无边无涯,走在里 面,像是穿过一个梦境。这年夏天,有人在林中播放音乐,这大概是所谓的音乐茶座吧。凭窗而立,音乐 像是从绿色中涌出来,把乙所包围了,也把我包围了。常听到的乐曲有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 、贝多芬 的田园 、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柴可夫斯基的悲怆等。特当音乐响起时,小树林似乎扩大了,绿色 显得分外滋润,我又有了儿时往一个梦境深处飘去的感觉。 清华音乐室很活跃,学生里音乐爱好者很多。学余乐手颇不乏人,还出了些音乐专业人才。我是不入 流的,只是个不大忠实的听众而已。因为自己有的唱片很有限,所以常和同学一起到美国教授温德先生住 处听音乐。温先生教我们莎士比亚,又深

25、谙古典音乐。他没有家,以文学和音乐为伴。在他那里听了许多 经典名曲,用的大多都是 78 转唱片。每次换唱片时,他都用一个圆形的软刷子把唱片轻刷一遍,同时讲解 几句。他不是上课,不想灌输什么。现在大家都不记得他讲了些什么,却记得他最不喜欢柴可夫斯基,认 为柴可夫斯基大感伤。有一次听肖邦,我坐在屋外台阶上,月光透过掩映的花木照下来,我忽然觉得肖邦 很有些中国味道。后来从傅雷家书中得知中国人适合弹肖邦,有很长一段时同,我最偏爱肖邦。 以后在风庐居住的约四十年中,听音乐的机会随情况的变化而忽多忽少。只是再没有固定的音乐活动 了,也没有人义务为大家换唱片了。最后一次见到温德先生是在北大校医院楼梯口,他当

26、时快一百岁了, 独自坐在轮椅上,盖着一条毡子。我忙趋前问候。他说:他们不让我出去!告诉他们,我要出去,到外面 去!我找到护士说情。一位说,下雨呢,他不能出去。又一位说,就是不下雨,也不能去。我只好回来 婉转解释,他看住我,眼神十分悲哀。我不忍看,慌忙告别下楼去,一路濛濛细雨中,我仿佛偏偏听到柴 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中那段最哀伤的曲调。 这几年较稳定,便成为愈来愈忠实的听者,海淀这边有音乐会,常偕外子前往。好几次见满场中只有 我两人发染银霜,也不觉得夹在后生群里有什么不妥。有一次中央乐团先演奏一个现代派的名作,休息后 演奏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在饱受奇怪喧嚣音响的磨难之后,觉得第七交响曲真好听!它是

27、这样平和而熨 帖,用一句话形容,让人全身五万六千个毛孔都通开了。在海淀听过几次肖斯塔科维奇,发现他是那样深 刻,和我们心的深处很是贴近。还有一年严冬,在病榻上躺了差不多一年的我,不顾家人反对,远征到北 京音乐厅听莫扎特的安魂曲。刚见莫扎特这几个字,便觉得安慰。 严肃音乐不景气,音乐会少多了;即使有,也往往听者寥寥。有人说,要听音乐,当然还是该自己拥 有高档的设备。我毫无这方面的志趣。我憧憬的是家徒四壁,想看书到图书馆,想听音乐一按收音机。许 多国家有专播古典音乐的电台,我希望我们在这一点能赶上,不必二十四小时,八小时就够了。 现代音乐理论家黎青主曾说音乐是上界的语言,并引马丁路德的诗句:谁从事

28、音乐就是有了一份 上界的职业。他自己解释说,音乐是灵魂的语言,是灵界的一种世界语言。音乐在诸门艺术中确实是最 直接诉诸灵魂的, 最没有国界的。 对上界的语言这话, 我还想到两层意思:一是可以用来形容音乐的美; 另一层意思我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能听一点古典音乐的人有福了。 (选自铁箫人语 ,略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说走在树林中“像是穿过一个梦境”,一是因为林子绿得尤边而神秘,二是因为音乐仿佛从绿色中 涌出,让“我”有一种梦幻感。 B. 作者详写在清华园听音乐的经历,既是为了凸显这是自己接触古典音乐的开始,也是为了跟下文写在风

29、庐听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C. 作者写自己常偕妻子前往海淀听音乐会,旨在表明自己对于古典音乐的喜爱,从而传达一种物是人非、 今不如昔的特有人生感慨 D. 文章以“音乐”为主脉来连缀多个事件,形散神聚;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语言既隽永雅致,又 灵动活泼、极具生活气息。 8. 第二自然段说温德先生“最不喜欢柴可夫斯基”,可第三自然段告别温德后,作者却说“我仿佛偏偏听 到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中那段最哀伤的曲调”,为什么? 9. 请结合全文,谈谈文章尾段“我”对“上界的语言”的理解。 【答案】7. A  8. 在清华任教的温德先生虽有学生、文学和音乐为伴,自由愉悦,但因没有家,所以不喜

30、欢柴可夫斯基偏于感伤的乐曲;晚年的温德先生孤单凄凉,被禁于医院,没有诉诸于灵魂的音乐的安抚, 也没有人共享音乐;温德先生的晚境使“我”由此而心生悲哀之感,因而联想到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中 那段最哀伤的曲调。   9. 音乐是灵界的世界语言,古典音乐能让不同国家、身份、年龄的人,志趣相投,共同感受到诉诸于灵魂 的美。与现代奇怪喧嚣的音乐相比,古典音乐能让人平和贵帖,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升华。古典音乐能让 陷入困境中的心灵找到归属,获得安慰。 【解析】 【7 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 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

31、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 “也是为了跟下文写在风庐听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分析错误, 清华园乙所听音乐是“我”接触古典 音乐的开始,有“我”小时候的梦;这段经历再现了“我”听古典音乐,由“不入流的不大忠实的听众” 变为“愈来愈忠实的听者”的过程;也展示了高雅音乐以及名师对“我”一生志趣的影响。 C项,“作者写自己常偕妻子前往海淀听音乐会”分析错误,“外子”是“丈夫”而非“妻子”,“传达一 种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特有人生感慨”分析错误,喜欢听音乐会是作者的爱好,文中并未传达此种感慨。  D 项,“灵动活泼、极具生活气息”分析错误,对语言特

32、色概括有误。作者文笔生动细腻,语言优雅质朴, 意境深邃幽,没有体现出“极具生活气息”。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 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本题题干已经给出提示,答题区间在第 2、3 两段,第 2段中,“他没有家,以文学和音乐为伴。”在清华 任教的温德先生虽有学生、文学和音乐为伴,自由愉悦,但因没有家,所以不喜欢柴可夫斯基偏于感伤的 乐曲。第 3 段中,“最后一次见到温德先生是在北大校医院楼梯口,他当时快一百岁了,独自坐在轮椅上, 盖着一条毡子”“他们不让我出去!告诉他们,我要出去,到

33、外面去!”“他看住我,眼神十分悲哀”。 晚年的温德先生孤单凄凉,被禁于医院,没有诉诸于灵魂的音乐的安抚,也没有人共享音乐;温德先生的 晚境使“我”由此而心生悲哀之感,因而联想到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中那段最哀伤的曲调。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 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 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文章尾段提到音乐是“上界语言”,结合全文分析如下: 作者酷爱音乐,文章第 1段中,“特当音乐响起时,小树林似乎扩大了,绿

34、色显得分外滋润,我又有了儿 时往一个梦境深处飘去的感觉”。第 4段中,“好几次见满场中只有我两人发染银霜,也不觉得夹在后生 群里有什么不妥。”“它是这样平和而熨帖,用一句话形容,让人全身五万六千个毛孔都通开了。”第 6 段,“音乐是灵魂的语言,是灵界的一种世界语言。”作者认为,古典音乐能让不同国家、身份、年龄的 人,志趣相投,共同感受到诉诸于灵魂的美。古典音乐能让陷入困境中的心灵找到归属,获得安慰。 【点睛】体会重要语句含意“3 步走”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辨明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 如果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仔细揣摩作 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

35、、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如果是作品中的人物 语言,要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第二步,结合主题,分析重要语句内涵 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在挖掘其深层含 意时,需要“三抓”:  1抓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 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 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抓住了这 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nb

36、sp;2抓句子的位置 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 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 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 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中的手法 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 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 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如何判定语句所用的描写方法呢?最基本的

37、是要从它描写的特征上判断。一般从 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大类上判定。  第三步,规范答题:手法内容效果 即能够分析语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在文本架构、 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了怎样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434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也。举孝廉,除屡陶长、柏人令,袁绍以为参军事。绍逆公孙痔于界桥,钜 鹿大守李邵及郡冠盖,以痔兵强,皆欲属痔。绍闻之,使昭领钜鹿。问:御以何术?对曰:

38、一人之微不 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时郡右姓孙伉等数十人专为 谋主,惊动吏民。昭至郡,伪作绍檄告郡云:得贼安平张吉辞,当攻钜鹿,贼故孝廉孙伉等为应,檄到收 行军法,恶止其身,妻子勿坐。昭案檄告令,皆即斩之。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事讫白绍, 绍称善。会魏郡大守栗攀为兵所害,绍以昭领魏郡大守。时郡界大乱,贼以万数,遣使往来,交易市买。 昭厚待之,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二日之中,打檄三至。昭弟访,在张邈军中。邈与绍有隙, 绍受谗将致罪于昭。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时大祖领兖川,遣使诣杨,欲令假涂西至长安, 杨不听。昭说杨曰:袁、曹

39、虽为一家,势不久群。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况今有缘, 宜通其上事,并表荐之;若事有成,永为深分。杨于是通大祖上事,表荐大祖。建安元年,大祖定黄巾 于许,遣使诣河东。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昭以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大 祖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闺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冀佐之功,超世无畴, 何其休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川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遂共表大祖为镇东将军, 袭父爵费亭侯。三年,昭迁河南尹。时张杨为其将杨丑所杀,杨长史薛洪

40、、河内大守缪尚坡守待绍救。大 祖令昭单身入坡,告喻洪、尚等,即日举众降。昭年八十一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董昭传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B. 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临时未可得言 C. 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D. 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是古代成年男子在

41、本名之外另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称呼别人的字,一般表示尊敬。 B. 檄是古代官方文书,如在其上捅鸟羽,则表示十分紧急,欲其急行如飞,称之为“羽书”或“羽檄”。 C. 皇帝改元就是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而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为元年。 D. 河东是中国古代区域名称,黄河以北为河内,而黄河以东则称河东。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 之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董昭伪造檄文,制服钜鹿豪族。他伪造了一份袁绍的檄文,称贼人将攻打钜鹿,孙伉等人给敌人做内应, 以此斩杀了孙伉等人。 B. 董昭巧施妙计,评定魏郡贼乱。他兼任魏郡太

42、守时,郡中贼人四起,他先是厚待他们,然后趁机离间策 反他们,最终击败了贼人。 C. 董昭富有远见,直言劝说主将。在曹操尚势弱时,他就看出曹操是一位英雄,劝说张杨帮助曹操联系朝 廷并让他举荐曹操。 D. 董昭智勇双全,只身劝降缪尚张杨被杀后,薛洪、缪尚守城等待救援,董昭奉曹操之命独身入城,最 终成功劝说他们率城投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事讫白绍,绍称善。 (2)邈与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昭。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 【答案】10. D  11. A  12. B   13. (1)全郡人都惊惶

43、恐慌,董昭就依次安慰,于是就全都平息、安定下来。事情结束后禀告袁绍,袁绍称 赞他干得好。 (2)张邈与袁绍有嫌隙,袁绍接受谗言要把董昭治罪。董昭想到汉献帝那里去,到河内时,被张杨留下了。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 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 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凭我一个人的微弱力量,不能消除众人的图谋,我想诱导他们的心,提出和他们共同 商议,等到获得他们的实情,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来制驭他们。

44、计策临到那时才能确定,现在没法说出来。  句中,“不能消”的宾语是“众谋”,需要与前句断开,与下句连接。排除 AC 两项。“耳”语气词,应紧 跟上句后,与下句断开。排除 B项。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 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A 项,“字是古代成年男子在本名之外另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解说错误, 礼记曲礼中 说“女子许嫁,笄而字”。字并非古代成年男子特有,古代女子行笄礼,表示成年,不便直呼其名,也会 另取字。 故选 A。 【12

45、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 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郡中贼人四起,他先是厚待他们,然后趁机离间策反他们,最终击败了贼人”分析错误,根据“贼 以万数,遣使往来,交易市买。昭厚待之,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可知,董昭厚待并策反的是 贼人的使者,而非“贼人”。 故选 B。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 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

46、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 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一”,全,都;“以次”,依次;“讫”,结束。 (2)“隙”,嫌隙;“诣”,到去;“为所”,被某人怎么样。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 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 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 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

47、辑规则。 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 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 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 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

48、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 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董昭字公仁,是济阴定陶人。董昭(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又被任命为屡陶县长、柏人县令,袁绍又让 他做了参军事。袁绍在界桥迎战公孙攒,钜鹿大守李邵和郡中仕宦认为公孙攒兵力强盛,都想要归附于他。 袁绍听说了,让董昭兼任钜鹿大守。袁绍问:你用什么办法治理他们呢?董昭回答说:凭我一个人 的微弱力量,不能消除众人的图谋,我想诱导他们的心,提出和他们共同商议,等到获得他们的实情,然 后再根据具体情况来制驭他们。计策临到那时才能确定,现在没法说出来。当时钜鹿郡里的豪门大族孙 伉等几十人是专门谋划反叛的主要人物,惊扰了官吏和百姓。董昭到了郡里,伪造袁绍的檄文告谕全郡说: 我得到贼寇安平人张吉的口供,他们将攻打钜鹿,贼人原孝廉孙伉等人作为内应,此檄文传到郡中,就 逮捕孙伉等人执行军法,罪恶只是他们自身,妻子儿女不予连坐。董昭依照檄文的命令,将孙伉等人立 即斩首。全郡人都惊惶恐慌,董昭就依次安慰,于是就全都平息、安定下来。事情结束后禀告袁绍,袁绍 称赞他于得好。恰逢魏郡大守栗攀被士兵所害,袁绍就让董昭兼任魏郡大守。当时全郡境内秩序大乱,贼 人数以万计,他们派使者与董昭往来,进行买卖贸易。董昭优待使者,利用他们做间谍,趁他们力量虚弱 时发兵征讨,打得贼方大败。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三下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