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三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34036 上传时间:2020-04-1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荆州市三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湖北省荆州市三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湖北省荆州市三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湖北省荆州市三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湖北省荆州市三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龙泉中学三校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龙泉中学三校 20202020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 题语文题语文 本试卷本试卷 共共 2222 题,共题,共 150150 分,共分,共 1010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

2、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 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现代文阅读 古琴

3、,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 断,至令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 的处世心态,而在琴、棋、书、画“四艺”中居于首位。 “琴”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不仅创造并完善了独特的琴器、琴曲、琴谱等,更具有了高雅的音色品 质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它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古人对琴的评价极高,西汉时期便 被文人们公认为“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唐人顾况甚至说“众乐琴之臣妾也”。另外, “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古琴修身养性的功能被文人日益强调,“左琴右书

4、”“士大 夫无故不撤琴瑟”等古琴音乐观念在凝固。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不可替代。琴成为历代文人具 备音乐修养及实践技能必修的一种乐器,也成为他们思想学识与人格情操的最佳体现方式。 古琴的神奇魅力,首先自于琴器所特有的音色品质,而这些品质又与琴的材质、形制、结构、髹漆等斫制 工艺有着直接的关系。琴体主要是由一整块木材腹腔开剜后制作的面板与底板胶合而成,内部形成一个 狭长的“共鸣箱”,然后再周身髹以厚厚的大漆。弹拨类的弦鸣乐器,是以弹拨极具张力的弦为振动,再 与由面板和底板结合构成的共鸣体产生共振而发音的。琴的弦位较长,音量不大但余韵悠长,面板、底板 浑厚且共鸣箱体积较小,特别是通体表层髹有

5、厚厚的漆胎,这样特殊的斫制与构造方式,使共鸣体振动不 充分且有传播阻碍,造成琴在发音上具有轻微淡雅、深沉悠远、圆润古厚的音色特点。而这些特点,恰与 历代文人在音乐上追求的“中正平和”“温良敦厚”及“虚静简淡”的审美情趣相舍。可以说古琴特殊 的斫制方式决定了演奏者崇“和”尚“雅”的审美情趣。 古琴的音色有散音、按音与泛音三大类型。散音,指左手不按弦,以右手弹弦所发出的空弦音,其特点是 浑厚宏亮,共鸣性强,余音悠长。按音,指右手弹弦,左手指顺弦依徵位按弦所发出的声音。按音没有散 音清亮,共鸣性和余音亦相时较弱,但其音温厚、结实,古琴音乐的主旋律也主要是由按音表现的。泛音, 为右手弹弦,左指对准徵位

6、轻点琴弦得音清亮空灵。泛音清脆、晶莹、纯净、明亮,有金属声,富于弹 性,与散音的厚重深沉、按音的沉着多变形成鲜明的对比。另外古琴还分为低音区、中音区与高音区三个 不同的发音部位低音区低沉浑厚、古朴苍老余音绵长不绝;高音区则清亮圆润富有穿透力而又具醇 厚之韵。中音区取音“中和”。在琴曲中,这些充满矛盾的不同种音色常常配合使用,通过高妙的处理手 法,使古琴的散音、按音、泛音及高、中、低音区调和在同一首曲中,使丰富的音色和谐统一。这恰与中 国文人崇“和”的观念相契合。 1. 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已经流传了三千余年,它具有清、和、淡、稚的音乐品格。

7、寄寓了 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B. 琴体由一整块木材腹腔开剜制成的面板与底板胶合而成, 内部形成狭长的“共鸣箱”; 它以琴弦为振动 通 过弹拨与共鸣体共振而发音。 C. 古琴在发音上具有轻微淡雅、深沉悠远、圆润古厚的特点,这与其共鸣箱体积较小、通体表层髹有厚厚 的漆胎等特殊的斫制与构造方式相关。 D. 古琴的发音部位分低、中、高三个音区。音色有散音、按音与泛音,弹奏时通过高妙的处理手法,它们 就调合于一曲,丰富的音色和谐统一。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琴的材质、形制、结构、髹漆等特殊的斫制工艺使琴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品质,而这些品质又是古琴 具有神奇魅力

8、的重要原因之一。 B. 弹奏者右手弹弦左手指或顺弦依徵位按弦或对准徵位轻点琴弦,就能弹出时而厚重深沉时而沉着 多变,时而清亮空灵的音调。 C. 古琴音乐的主旋律主要由按音表现,虽然它不如散音清亮共鸣性和余音亦较弱但其音温厚结实并 且与泛音相比也沉着多变。 D. 古琴音色的三大类型,特点各不相同;古琴的三个发音部位,乐音各不相同。在琴曲中这些充满 矛 盾的不同种音色常常配合使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正是因为琴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具有了深沉高雅的音色品质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它才成为中华 民族精神及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 B. 琴被列为“四艺”之首, 西汉文人公

9、认“八音之中 惟弦为最 而琴为之首”, 顾况说“众乐, 琴之臣妾也” 由 此可见文人们对古琴的推崇与偏爱。 C. 古琴用禁止淫邪、矫正人心的修身养性的功能被文人日益强调,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左琴右书”“士大夫无 故不撤琴瑟”等古琴音乐观念。 D. 古琴特殊的斫制方式决定了演奏者崇“和“尚“雅”的审美情趣是因为它所造成的音色特点,与历代文人 在音乐上追求的审美情趣相合。 【答案】1. B 2. B 3. A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 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

10、“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 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B 项,以偏概全,原文中 说“主要是由一整块木材腹腔开剜后制作的面板与底板胶合而成”。故选 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 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B 项,理解错误,“厚重深沉”的单调是散音:左手不按弦,以右手弹弦所发出的空弦音。故选 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

11、析综合 C。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 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 项,范围缩小,原文是“不仅创造并完善了独 特的琴器、琴曲、琴谱等,更具有了高雅的音色品质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它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音 乐文化的代表”。故选 A。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

12、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 掠人口之事,并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 80 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南 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伎 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 杂剧也就不能不受影响。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继续发展杂剧。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 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数多至 280 种,可见一代盛况。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流传久远, 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波及。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

13、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以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 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由于金、元 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杂剧名家辈出,不断汇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钟嗣成录 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因此杂剧由开封传来,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 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 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 以箫笛

14、伴奏,合于南人口味。这样柔缓婉转的声调,自然和北方的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融合。但无论 北曲或南曲,都未逸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杂剧皆为四折,出场 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一个人。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人独唱。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 就是其中一位。高明于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推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朱棣 迁都北京之后,传奇仍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未稍止。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南京也应该 不会无人演出。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用了一些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 种。 明清之际改

15、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此而产生差异。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 清康熙时,洪昇撰长生殿 ,与孔尚任的桃花扇齐名,当时有“南洪北孔”之称。 长生殿曾在北 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样的演出固然是由于洪昇的文名震世,但也显示出都城中人对传奇的爱好。 (摘编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 4. 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 、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簿 ,分别对不同时期杂剧繁荣 的盛况有所记载。 B. 南曲产生于临安,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以箫笛伴奏, 合于南人口味。但无论北曲或南曲,都属于杂剧

16、。 C. 元明之际的传奇出自杂剧,但与之前的杂剧有不同之处:后者有折数和主唱人数的限制,而传奇则不限 折数,也不限于一个人独唱。 D. 传奇并没有因为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而衰落,其盛行期大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孔尚任的桃花扇与 洪昇的长生殿都是清传奇的代表作品,据说在北京演出时,曾轰动一时。 5. 下列各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中引用柳永的鹤冲天的词句,是为了说明,北宋时期都城开封的杂剧习惯于浅斟低唱。 B. 宋室南渡后的杂剧,保持了当年开封时期的特点,也难免受到南朝陈事旧音的影响,这使杂剧更为繁复 多变。 C. 高明和汤显祖都是明朝著名的传奇作家,高明的琵琶记因明太祖的推许曾在南

17、京演出过,而汤显祖 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也应该会在南京演出。 D. 在金、元的倡导之下,杂剧至元代更有显著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随着朝代更迭,杂剧的中心也转移到 了元大都,名家汇集于此,一时盛况空前。 6. 南宋杂剧、元杂剧和明清传奇都曾非常繁荣,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这三者繁荣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答案】4. C 5. D 6. 南宋杂剧:杂剧数量多。元杂剧:杂剧名家辈出。传奇:涌现了不少很有分量的名作家与名作。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 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

18、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 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 项,由原文“杂剧名称,唐时已经有了。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述及南诏攻 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并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 80 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 载之始”可知,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记载的内容,只是讲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 但是称不上是“杂剧繁荣的盛况”。 B项,“南曲产生于临安”错误,由原文“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可 知,是“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并不是“就是”,或然理解为必然。 D 项,原文无“孔尚任的桃花扇在北京演出时,曾轰动

19、一时”的信息,由原文“清康熙时,洪昇撰长 生殿 ,与孔尚任的桃花扇齐名,当时有南洪北孔之称。 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 这样的演出固然是由于洪昇的文名震世,但也显示出都城中人对传奇的爱好”可知,只是说了洪昇撰长 生殿 ,与孔尚任的桃花扇齐名,而且只是长生殿在北京演出时曾轰动一时,并没有说孔尚任的桃 花扇在北京演出时,曾轰动一时。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 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 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 项

20、,引用柳永的鹤冲天的词句,并非为了说明北宋时期都城开封的杂剧习惯于浅斟低唱,而是为了 说明北宋时期都城开封有浅斟低唱的风气。 B项,“杂剧更为繁复多变”以偏概全,从原文第二段来看,应该是“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复多变”。 C项,“曾在南京演出过”或然理解为必然。从原文倒数第二段“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 可知, 琵琶记在南京演出过,只是个推测。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综合分析) 。解答此种题目的答 题步骤:泛读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精读 寻找 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加工按题目要求

21、整合。 本题要求概括南宋杂剧、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繁荣的标志。解答本题,要把握原文,从原文中提取信息,从 第二段中“从而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复而多变化”一句中提炼出南宋杂剧繁荣的标志;从第三段中“杂剧 名家辈出,不断会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一句中提炼元杂剧繁荣的标志;从五六段概括明清传奇繁荣的 标志,注意其中提到的名作家以及名篇,如:高明的琵琶记 、汤显祖的牡丹亭 、孔尚任的桃花扇 等。 【点睛】提取文本中科技信息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普文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 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说明文,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 这就要分散摘录,摘录时注

22、意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 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谁的妈 闫玲月 张老太最近总是爱忘事,本来在炒菜,接个电话就忘记了,直到满屋子油烟味,她才慌忙往厨房跑。 两岁的孙女要吃樱桃,张老太怕樱桃酸,打算放点白糖,却错将咸盐当了白糖,结果孙女刚吃进嘴里就哇 哇大哭。 柳娜将这些告诉了老公大旺:“你妈怎么整天丢了魂儿似的?该不是得了老年痴呆吧?”大旺细想母 亲最近的状态,每天总说脑袋发沉睡不醒、

23、眼睛睁不开,还问他们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大旺昨天明明在 家里,母亲非问他去哪儿出差了。刚吃完饭,母亲又问吃的啥。大旺越想越怕,决定带母亲去医院检查一 下身体。大旺不断在心里祷告,老天爷,求你了,千万不要让老太太得啥大病啊,我一个工薪族,可没钱 救亲妈。 诊断结果出来了,医生说:“主要是脑血管堵塞,脑梗塞是常见的老年病,尽量治疗控制发展吧。” 大旺急切地插话问:“要是严重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医生说:“严重的话就是老年痴呆症。这个病怕受 刺激,做儿女的平时要多体谅老人。”大旺的眼前马上现出一幅画面:母亲流着口水,神情呆滞,不认识 任何人。 大旺一脸愁容地将医生的话告诉了柳娜,柳娜当即揭下脸上的面膜

24、,瞪圆一双杏眼叫嚷:“我可不想 伺候一个傻子!”大旺赶紧过来捂媳妇的嘴,但柳娜尖细的嗓音还是从门缝钻进了张老太的耳朵里。 “不能帮带孙女也就算了,还要我伺候她,没门儿!快给你姐打电话,让她把你妈弄走!”大旺的姐 姐在外地,婆婆瘫痪在床需要她照顾。“这不好吧?”大旺幽怨说道。柳娜可不答应了:“婆婆是妈,亲 妈就不是妈了?凭什么要你一个人管傻子妈?你快打电话,要不我和你离婚!” 听着房间里儿子媳妇吵闹,张老太心头憋得慌。她悄悄打开门,顺着楼梯走出去,她不知要去哪儿, 只想早点离开这个家。 张老太穿过一条又一条马路,红灯绿灯不停变换,有一次差点儿被一辆转弯的车撞倒,司机骂了一句: “走路不长眼睛吗?

25、”张老太路过一家菜市场,和她每天去的那家很像,可卖菜的人都仿佛不认识她,张 老太捏捏黄瓜摸摸西红柿,招来卖菜的不满:“不买菜别乱动!” 她又继续走,被天桥下的一阵歌声吸引,停住了脚步。一个穿着破洞牛仔裤披着长发的年轻人,弹着 一把破吉他,忘情地唱着,脚边放着一只碗,里面躺着几枚硬币。 张老太听不懂他唱的什么歌,年轻人的样子让她想流泪。年轻人的衬衫辨不清原色,长发也好久没有 清洗过,黏腻腻贴着额头。 “孩子, 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问他。 年轻人停住弹唱, 打量张老太一眼, 反问: “你怎么不回家?” 张老太说:“我没有家。”年轻人说:“我也没家。” 张老太走累了,坐在榕树下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身

26、上多了一件外套,年轻人正凝神注视她。年轻人说: “你长得像我妈。”张老太说:“好孩子,你就当我是你的妈吧。” 年轻人吃馒头,掰一半给她,她也不嫌弃,两人相视一笑。每当年轻人弹唱,她就坐在一旁静静地听, 像一尊雕像。路人投来的钱币虽然不多,但也够他们吃饱肚子的。张老太的内心平静如水,白天听唱歌, 晚上睡到天桥下,数星星,看街灯,听蝉鸣。 张老太不记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她现在只有年轻人这个亲人,她想让年轻人有件换 洗的干净衬衫,于是离开年轻人,去寻找衬衫。 衬衫在一个女人手里,张老太伸手去拿,女人破口大骂:“哪里来的疯婆子?” 张老太的手被一个满脸堆笑的男人抓住,这个男人对女人道歉:

27、“对不起,我妈精神不太好。”女人 白了他一眼,一扭一扭地走远了。这个男人拉住张老太说:“妈,你可让我找得好苦。”张老太看着他, 不知所措。男人摇晃她胳膊说:“我是你儿子呀。妈,跟我走吧。” 男人拿出一只金镯子,告诉张老太:“一会儿我将这只金手镯丢到地上,你看到有人捡就说那是你的 镯子,刚好想卖钱,到时候我出面做证,卖了钱咱们去饭店吃大餐。”张老太木然地点着头。 金镯子被捡到三次,只有一次有人出钱买,男人得了钱,果真请张老太去饭店吃大餐,还一口一个亲 妈地叫着,张老太乐呵呵地答应着。连服务员都说张老太有福气,养了这么一个孝子。 男人好吃好喝地供她,张老太乖乖听他的话,丢镯子卖镯子,直到有一天警察

28、带他们去派出所,张老 太还搞不懂,警察为啥要抓她这个儿子。 通过审讯这个男人,警察知道了事情真相,要帮张老太找到自己的亲儿子。张老太一脸茫然问警察: “他不是我儿子吗?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警察说:“大妈,他是骗子,在利用你啊。你儿子是谁?我 马上打电话联系他。”张老太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我只知道谁对我 好。” (选自小说月刊(上半月) 2015 年 05 期,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中儿媳知晓张老太病情后对丈夫撒泼,对张老太恶语相向,与张老太女儿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形成鲜 明对比,作者那样写张老太儿媳,根本目的

29、是凸显张老太女儿的善良孝顺、有情有义。 B. 张老太与流浪汉对话很值得品味。“我没有家”与“我也没有家”,相似的言语传达出两者相同的无 奈与苦涩,同时多少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淡薄。 C. 张老太精神出现了问题,被儿媳称为“傻子妈”。在警察局,面对警察一再询问,她“实在记不得我到 底是谁的妈”的回答,印证了儿媳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 D. “我到底是谁的妈”,既是张老太的疑惑,也是本文对当今社会的发问。作者把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老 龄化问题推至读者面前,发人深思。 8. 小说中张老太离家后先后认识了两个“儿子”流浪汉与骗子,这两个“儿子”存在着鲜明的可比 性。请试从对待张老太的态度表现

30、方面,简要分析他们的性格品质。 9. 小说最后,张老太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有人认为她是患了老人病真的不记得了,也 有人说她是内心混乱而刻意回避问题,你赞成哪一种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7. C 8. 流浪汉内心善良,真心关心张老太。他为素不相识的张老太加衣,与张老太分享来之 不易的食物,这些都表明了他抱着善意关心张老太。骗子狡诈伪善,视张老太为发财工具。他看到张老 太精神有问题而冒充儿子,虽然好言相对,供其好吃好喝,表面关心之下其实是讨得张老太欢心让她合伙 骗人。 9. 赞成第一种看法。理由是:“患了老人病真的不记得了”这个答案虽然我们都知道是没问题的,但更像

31、 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信息筛选模式,真实归真实,就是少了点文学味儿。全文写作目的不是为了阐述张老 太是老年痴呆啊。张老太已经患上了脑血管堵塞,需要妥善照顾,后来的流浪生活必会使她病情加重, 失忆是情理中事;张老太为了流浪汉抢别人手中的衬衫,法律观念的缺失表明她已经糊涂;张老太在 骗子哄骗下共同行骗而不自觉,是非原则的丧失也表明她的病情加重;张老太一脸茫然问警察:“他不 是我儿子吗?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表明她真的不记得亲儿子而将骗子当作了自己的儿子。 “内心混乱 而刻意回避问题”这个答案比较有挑战性,个人认为考生要挑战这个选择驱动。因为它指向小说的灵魂。 【示例二】赞成第二种看法。理由是:亲生的

32、儿子得知张老太的病情后在儿媳面前表现懦弱,让张老太 心灰意冷;素不相识的流浪汉对张老太关怀备至,让张老太体验到可贵的温情,两人骤然走失对张老太 思想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到头来发现骗子亲热孝顺只是利用自己去敛财,张老太情感上受到了很大伤害; 三个真假儿子的各种表现,让张老太对儿子的认识陷入了混乱当中,所以她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去面对警 察关于儿子的问题。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项,“根本目的是凸显张老太女儿的善良孝顺、 有情有义”错,根本目的是为下文张老太离家出走创设条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C项,“印证了儿媳的预 测是非常准确的”错,这句话既表现

33、作者对张老太的可怜与同情,也是对其儿子儿媳的鞭笞,更引发了读 者的思考。D 项,“把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推至读者面前”错,本文写作目的不是思考老龄化 这一社会问题,而是物质社会中的情感危机。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这道题限定了答题的角度,是从流浪汉和骗子的性格品质和对待张老太的 态度两个方面来作答,这是同学们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不能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流浪汉即便只有一个馒头, 也会分给张老太一半,还把自己的衣服给她盖,说明他内心善良,他是真的关心张老太。骗子之所以关心 张老太,是因为老太太对他有利用价值,他只是想通过她来骗取别人的钱财,并不是真正的关心张老太。 点睛:

34、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人物形象鉴赏是高考小说阅读的重中之重,鉴赏人物 形象,首先,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 行动、语言、心理等;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 图,从作品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方面去分析人物。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道题属于探究题,给出观点,并用有利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都可得分。但 题干要求结合全文来分析,那么作答时,可以根据作品的情节和主题进行来分析,而不是脱离文本,肆意 揣测。比如,从赞成第二种观点(她是内心混乱而刻意回避问题)来答,能够成为

35、这个观点论据的情节如 下:儿子儿媳的表现,令她心寒,主动离家出走;张老太知道流浪汉对自己好,想要给他找一件干净的衬 衫,因此与流浪汉分离,这对张老太思想形成了不小的冲击(亲生儿子对自己不好,一个素不相识的儿子 以真心待自己,却又分开了,令人遗憾) ;碰到骗子时,张老太以为又碰到了一个像流浪汉那样真心待自己 的,结果却是利用自己,不是真心相待,折让她受到更大的创伤。三个儿子的表现,让她陷入深深的思考 之中,到底怎样的儿子才是自己的儿子呢,“我”到底是谁的妈呢。这是值得张老太思考的问题,也是值 得读者思考的问题。所以说她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去面对警察关于儿子的问题,同时,同学们还要注意一个 细节,那就

36、是从医生的检查来看,张老太“主要是脑血管堵塞,脑梗塞是常见的老年病,尽量治疗控制发 展吧”,医生还说尽量不要受刺激。老太离家后的生活,无论是真关心也好,还是假关心也罢,她的生活 状态是强于在家时候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张老太不一定完全痴呆她只是不愿面对罢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434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显字德明,开封人。太宗 居藩,尝给事左右。性谨介,不好狎,未尝践市肆。即位,稍迁 供奉官。 太平兴国三年,授军器库副使,迁尚食使。八年春,拜 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

37、。上谓之曰:“卿世家本儒, 少遭乱失学,今典朕机务,无暇博览群书,能熟军戒三篇,亦可免于面墙矣。”因取是书及道德坊宅 一区赐之。其后居位既久,机务益繁,显或失误,护短终不肯改,上每面戒之。淳化二年八月,诏加切责, 黜 授随州刺史。时夏台、益部寇扰,显上疏曰:“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 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咸平四年秋,加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许便宜 从事。十月,契丹入寇,前军过威虏军。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显因大破之。 显上言:“先奉诏令于近边布阵,及应援北平挫扼之路。无何,敌骑已越亭障,显之前阵虽有捷克, 终违诏命。”上章

38、请罪。上降手札,以慰其忧悸。明年,求致仕,不许。时议亲征契丹,显言:“盛寒在 序,敌未犯塞,銮舆轻举,直抵穷边,寇若不逢,师乃先老。况今西鄙不宁,傥北边部落与之结援,则中 国之患未可量也。若能选择将帅,训练士卒,坚城垒而缮甲兵,亦足以待敌矣。”契丹入寇,上议亲征。 显复陈三策, 谓:“大军方在镇定, 契丹必不南侵, 车驾止驻澶渊, 诏镇定出兵, 会河南军,合击之可也。 ” 已而契丹请盟。三年冬,被病,诏中使偕尚医疗视。明年正月,许还京师。至京,信宿 【注】卒 ,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 列传第二十七 ,有删改) 【注】信宿:连宿两夜,也可谓两三日。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

39、一项是 ( ) A. 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 能为患哉 B. 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 奚能为患哉 C. 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 能为患哉 D. 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 奚能为患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太宗为庙号,即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

40、追尊的名号,唐代李世民的庙号即太宗。 B. 疏、章、策,都是臣下给帝王上的奏章,策更侧重于为帝王谋划的大政方针或处理问题的方法。 C. 迁、授、拜、黜,都是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专用语,授和拜是授予官职,迁和黜则是贬官。 D.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对不同身份者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称为崩,大夫死则称为卒。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王显年少失学,后来受到皇帝劝勉。他原本读书少,后来又无暇多读书,皇帝鼓励他熟读军戒三篇, 并赐给他这些书和一处宅第。 B. 王显为人固执,犯错不改而受责罚。他因机务繁忙常常出错,但他知错不改,于是被皇帝当面告诫甚至 下

41、诏斥责,直至后来被贬为刺史。 C. 王显性格谨慎,有时没错也要请罪。咸平四年十月,他所率部队的前阵作战取胜,但他仍然认为自己违 背了皇帝的命令而请罪。 D. 王显审时度势,进言有理有据。在皇帝因契丹进犯而想亲征时,他分析形势后认为,皇帝只需到澶渊后 指挥调动军队合击契丹即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显因大破之。 (2)况今西鄙不宁,傥北边部落与之结援,则中国之患未可量也。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当时正连续下雨,契丹人用皮子做弓弦,弓弦浸湿后乏力无法使用,王显趁机大败敌人。 (2)况且现在西部边

42、疆不安定,如果北部的部落和他们结盟互相援助,那么中原的祸患不可估量了。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 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 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这段话断句借助意思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 的意思是“近年来,战事没有停息,合宜的做法是谨慎驻守,加固城垒,积聚粮草,然后选拔有才能有勇气 的人,交给他边疆重任,即使发生危急情况,也因平时有防御准备,对方又怎么能造成祸患呢?”。“所宜” 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

43、开;“才勇”作前句的宾语,后面断开。故选 D。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 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 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夫、惟、 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 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 首的关

44、联词, 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 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 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 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 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

45、天文、历法、乐律、地理、 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 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 C 项,“迁”指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 “迁 淳安知县”, 海瑞由原教谕官升迁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 “拜郎中,再迁为太 史令”, 张衡传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 ,如“元 和十年,予左迁九江 郡司马”,即指白居易被降为江州司马。故选 C。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1 表示举荐授予和提升官职的词语: (1)表示举荐的:举、荐、征、辟

46、、察、召、策等(2) 表示授予和升迁的:起、拜、授、除、迁、提、拔、擢、进、晋、升、封、陟等。2 表示罢免和贬谪的词语: 贬、谪、左、迁、罢、黜、废、免、夺、出(京官外调) 。3 一般调动的词语:迁、调、徙、改、转等。4 表 示暂代或兼职的词语,表示暂时代理的:摄、代、署、权、判、行、假(临时的,非正式的) 。5 其他:表 示追封官职的,如“赠”,表示恢复官职的,如“复”,补另外,还有一些词语表示不愿就职或请求离职的,如: 去、不应、不就、不行、不受、辞、乞骸骨、致仕、告老、请老、 归田。等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 项,结合文本内容“其后

47、居位既久,机务益繁,副使赵昌言、 寇准锋气皆锐,慢显,显或失误,护短终不肯改,上每面戒之。淳化三年八月,诏加切责,黜授随州刺史” 可知,“常常出错”表述有误。故选 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 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 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

48、、地点、 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 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B 项结合文本内容“其后居位既久,机务益繁,副使 赵昌言、寇准锋气皆锐,慢显,显或失误,护短终不肯改,上每面戒之。淳化三年八月,诏加切责,黜授 随州刺史”可知,“常常出错”表述有误。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 (1)“方”译为正在,“以”译为用,“堪”译为能够,“因”译为趁机。“显”指 的是王显。 (2)“鄙”译为边疆,“傥”译为如果,“中国”译为中原(古今异义词) ,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49、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 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 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 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方”“堪”“鄙”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 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王显字德明,开封人。太宗封王时,曾在身边供职。性情谨慎耿直,不喜欢过分亲近,从未踏入集市店铺。 太宗即位,逐渐提升为供奉官。太平兴国三年,任军器库副使,升为尚食使。八年春,任宣徽南院使兼枢 密副使。皇上对他说:“你的家族本是儒生,少年遇到战乱抛弃了学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三上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