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省高三水平测试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34006 上传时间:2020-04-1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山东省高三水平测试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0年山东省高三水平测试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0年山东省高三水平测试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20年山东省高三水平测试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20年山东省高三水平测试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东省山东省 2020 2020 届高三水平测试卷(一)届高三水平测试卷(一) 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2B 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区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区 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域内。写在本试

2、卷上无效。 3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前不久, 现代汉语词典推出 APP 版本的消息引发了关注。相比于其他纸质图书,辞书的数字化、网 络化显得更为迫切。 辞书的“互联网基因”,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对于网络阅读,人们常常有“碎片化”的忧虑,而辞书 恰是由众多“碎片化”的条目组成的,并且也是供人们“碎片化”检索使用的。因为有了数字化,因为有 了互联网,辞

3、书检索变得非常简便。 今天,辞书的修订更新也变得更容易。重要的辞书,从辞海到现代汉语词典 ,无论是解释古语 的,还是收录今词的,大多需要不断修订。对于一部纸质辞书来说,修订周期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几年, 如此漫长的等待,到新版问世时,当初的新知有的已变作旧闻了。把辞书移植到互联网上,就能实现随时 随地更新。拥抱互联网,改变着辞书的传播生态、编纂生态。 通过搜索引擎勾连起来的互联网世界,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库,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作一部辞书。虽然丰 富无比,但也内容庞杂。即使是查询网络百科,由于“开放编纂”,也会让你遇到真伪莫辨的难题。当你 输入一个关键词,得到成千上万个结果,逐一阅读、辨别所花费的时间和

4、精力,有时会让你觉得还不如去 查检一部权威、精当的纸质辞书。 将众多看似“碎片化”的条目集纳到一起,无异于对一个知识体系进行描述。在一个知识领域内,如 何提炼、筛选词条,如何编排,如何释义,需要具备这个专业领域的素养,也离不开辞书编纂的学问。汉 代许慎编纂说文解字时,讲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当编者把含有相同偏旁部首的汉字罗列在那里的时候,其实不仅是“分别部居”,便于查阅,而且也 揭示了那些相同偏旁部首汉字间的相互关系。 (摘编自杜羽的激活辞书的“互联网基因” ) 材料二: 数字化工具书虽然容量大,轻便小巧,检索便利,可根据读者需要设置很多人性化的功能,还可利用 互联网进行远距离的数据传输

5、,却也不是十全十美,所以纸质工具书仍然有电子工具书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电子工具书和纸质工具书谁更有助于读者掌握信息,一直存在争论。这一问题上很多专家学者 也做了调查研究。比如就英语工具书而言,邓琳在调查中发现,读者普遍认为纸质工具书能为学习者提供 更为全面的信息,通常除了和电子词典一样能让学习者了解和掌握词义之外,还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例 句、语法知识、用法信息以及背景知识等,以帮助学习者准确使用词语,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 础。而在面对写作、会话等需要积极产出的言语活动中,纸质工具书的作用更加明显。至于目前学生偏爱 电子工具书,并非是因为电子工具书的内容有绝对优势,而是因为电子工具

6、书携带方便。并且陈玉珍在研 究中发现,由于电子工具书“输出屏幕的幅面尺寸有限,一次查询的信息量有限,且其微观结构太简单, 无法与纸质词典相比”,纸质工具书比电子工具书更有助于读者准确、高效地获取信息,这也是纸质工具 书最大的优势。 其次,电子化阅读具有携带方便、容量较大、可选择范围广等优势,但是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的阅读, 获得的是碎片化信息,读者无需严谨思考,容易形成思维惰性。黎荣华曾就英语电子词典和纸质词典对英 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的影响展开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尽管电子词典能为英语学习者带来便利,节省时间, 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普及很多不知道的单词,但正是由于其极其迅捷的特点,导致学生缺乏思考的过程

7、,对 词义理解和记忆不深,对学生词汇量的扩展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效应。”这也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多 老师和家长仍然偏爱纸质工具书的重要原因。 另外,目前的电子工具书市场泥沙俱下,很多电子工具书融入了不少商业元素,广告和超链接等附加 功能让读者很难集中注意力。这对于读者,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读者来说,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最初 想要获取的信息上。同时,电子阅读对于视力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已经有专家表示,长期看电子屏幕对 视力的损害非常明显。从健康的角度看,纸质工具书也比较有优势。 上述因素决定了纸质工具书在电子阅读时代仍可拥有一席之地。实际上,在电子工具书凸显纸质工具 书携带不便、检索繁琐等缺陷的同

8、时,也凸显了其内容丰富、有利于深度阅读的特性。 (摘编自陈飘平的纸质工具书为什么不会被电子工具书取代 ) 材料三 如何使用词典,在一些地方中小学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由此给学生带来不少“后患”。这就需要教 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问题,指导学生意识到科学使用包括词典在内的工具书的重要 性,正确看待纸质版工具书与数字化工具书之间的关系,即两者互补而不是互斥,应该坚持适用的原则, 在不同情况下善于使用不同介质的工具书。在使用数字化工具书时,教师最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掌握快 速查找信息的方法,熟悉一些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的信源。相对而言,教师给学生做示范,或者师生一起 合作探究,能更快提升

9、学生活学活用工具书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养成遇到不懂或不确定的字词时随手查询的习惯,看似很麻烦,其实对学 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和未来工作非常有帮助。另外,还需达成的一个共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查词典依然 是一种必要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当下纷繁芜杂的信息环境中,从小养成勤用、善用工具书的 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练就过硬的语文童子功,逐渐拥有一定的 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成为信息时代具有自主意识的合格学习者。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的善用工具书应成学生自觉习惯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把辞书移植到互联网上能实现随

10、时随地更新,所以必须借助互联网来改变辞书的传播和编纂生态。 B. 辞书把含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罗列在一起,不便于查阅,却揭示了相同偏旁部首汉字间的相互关系。 C. 材料二介绍纸质工具书最大的优势是纸质工具书比电子工具书更有助读者准确、高效的获取信息。 D. 材料三认为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随手查询很麻烦,却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和未来工作很有帮助。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重要的辞书,大多需要不断地修订。过去的修订周期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几年,往往显得非常漫长。 B. 电子英语词典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普及单词,但也容易对学生词汇量的扩展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 C. 实际上,

11、纸质工具书虽有携带不便、检索繁琐等缺陷,但也有内容丰富、有利于深度阅读的特性。 D. 只要从小勤用、善用工具书,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就能成为信息时代具有自主意识的合格学习者。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现在,带着互联网碎片化基因的辞书,有了互联网这块丰沃的土壤,理应长得更好、长得更快。” B. “中小学生个人自控能力较弱, 若使用电子工具书过多, 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导致其视力迅速下降。 ” C. “电子工具书带有内容繁杂的广告和链接, 易吸引青少年的眼球, 分散其精力, 使其浪费不必要的精力。 ” D. “如今,网上各种搜索引擎为查阅资料带来了极大的

12、便利,从而导致一些人对纸质工具书渐渐疏远。”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针对纸质工具书的优势,我们目前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让学生善用纸质工具书?请结合材料简析。 【答案】1. C 2. D 3. A 4. 开门见山,亮出观点;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分层论证;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 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 5. 纸质工具书最大的优势是比电子工具书更有助于读者准确、高效的获取信息,所以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 手让学生善用纸质工具书:中小学对学生使用工具书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指导学生正确看待纸质版工具书与数字化工具书之间的关系,引

13、导学生善于使用不同介质的工具书。学 生从小养成勤用、善用纸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遇到不懂或不确定的字词时随手查询的习惯,有助于学生 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练就过硬的语文童子功,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和未来工作 非常有帮助。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 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 项, “所以必须借助互联网来改变辞书的传播和编纂生态”是强加因果, 由原文“把辞书移植到互联网上, 就能实现随时随地更新。拥抱互联网,改变着辞书的传播生态、编纂生态”,两者之间没有因

14、果关系。 B 项,“不便于查阅”说法错误,由原文“辞书把含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罗列在一起,既便于查阅,也揭示 了”可知,是“便于查阅”,而不是“不便于查阅”。 D 项,“材料三认为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随手查询很麻烦”说法不符合原文,由原文“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 具书,养成遇到不懂或不确定的字词时随手查询的习惯,看似很麻烦,其实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和未来 工作非常有帮助”可知,原文是说“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养成遇到不懂或不确定的字词时随手查询 的习惯”看似很麻烦,并不是“认为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随手查询很麻烦”。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15、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 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 D 项“只要,就能”的说法错误,太绝对。原文是说“从小养成勤用、善用工具书的习惯, 有助于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练就过硬的语文童子功,逐渐拥有一定的自主学 习能力,最终成为信息时代具有自主意识的合格学习者”。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 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 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

16、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 证的方法。 本题中,只有 A 项的内容和材料二的观点“纸质工具书仍然有电子工具书不可比拟的优势”毫无关系。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 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 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本题要求是“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在第一段就点明观点“纸质工具书 仍然有电子工具书不可比拟的优势”。然后第二、三、四段依次分别从以下角度加以论述, “首先,电子 工具

17、书和纸质工具书谁更有助于读者掌握信息,一直存在争论在面对写作、会话等需要积极产出的言 语活动中,纸质工具书的作用更加明显纸质工具书比电子工具书更有助于读者准确、高效地获取信息, 这也是纸质工具书最大的优势”“其次,电子化阅读具有携带方便、容量较大、可选择范围广等优势,但 是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的阅读,获得的是碎片化信息,读者无需严谨思考,容易形成思维惰性这也是在 基础教育阶段,很多老师和家长仍然偏爱纸质工具书的重要原因”“另外,目前的电子工具书市场泥沙俱 下,很多电子工具书融入了不少商业元素,广告和超链接等附加功能让读者很难集中注意力从健康的 角度看,纸质工具书也比较有优势”。最后第五段加以总结“

18、上述因素决定了纸质工具书在电子阅读 时代仍可拥有一席之地”。可见,材料二在论证上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在论证中运用了多种论 证方法,如例证法“从辞海到现代汉语词典 ,无论是解释古语的,还是收录今词的,大多需要不断 修订”,引证法“汉代许慎编纂说文解字时,讲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对比法“由于电子工 具书“输出屏幕的幅面尺寸有限,一次查询的信息量有限,且其微观结构太简单,无法与纸质词典相比”, 纸质工具书比电子工具书更有助于读者准确、高效地获取信息,这也是纸质工具书最大的优势”等。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

19、 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 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 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 条作答。 本题要求是“针对纸质工具书的优势,我们目前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让学生善用纸质工具书?请结合材料 简析”。由材料二可知“纸质工具书比电子工具书更有助于读者准确、高效地获取信息,这也是纸质 工具书最大的优势”,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问题,指导学生意识 到科学使用包括词典在内的工具

20、书的重要性,正确看待纸质版工具书与数字化工具书之间的关系在不 同情况下善于使用不同介质的工具书”“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养成遇到不懂或不确定的字词时随手 查询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练就过硬的语文童子功,逐渐拥 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成为信息时代具有自主意识的合格学习者”。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 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 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改

21、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 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 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 (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

22、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给人视觉上的印象,表现“稻束”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和炫耀 感,肯定着人类的劳动成就。 B.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皱纹是沧桑的,皱纹也是美丽的,就更增添了作者对母性的赞 扬,歌颂母亲的伟大与无私。 C. “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说的是劳动者母亲,但后文“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中“伟大的疲倦”的“肩 荷”者也应该是在田野劳动的母亲。 D. “秋天田里低首沉

23、思”“稻束”像支撑民族、生命繁衍生息的母亲,伟大而又沉默,在最辉煌最丰盈 的秋日也只是“低首沉思”。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描写了一幅秋天静穆的画面,不单借景抒情,而且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等来展示更本质、更有思想 含量的诗意。 B. “金黄”修饰“稻束”,“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意味着收获;并不是为了给“稻束”意象增添 高贵的美感。 C. “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乐和满足,却写了引人思考的劳动者母亲 的“疲倦”。 D. “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通过诗人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眼前具体可感的 形象。 8.

24、 如何理解诗歌中的“静默。静默。”?请结合有关诗句简析。 9. 诗歌的题目为什么命名为“金黄的稻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B 8. 诗歌的最后把历史比做一条长河,而母亲就是站在河边守护小河的保护神,诗人在景象描写和联想思索 之后,告诉读者金黄的稻束,是静默的母亲的形象,在秋天的田野里低头沉思,在这默默承受一切的生命 姿态中,进一步提升了对母亲的赞美。而“静默”又是诗人面对自然凝神观照的状态,正是在静默中,才 有了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感受和沉思。 9. 诗歌开篇写站在秋天田野里的“金黄的稻束”是收获的象征;接着通过“我想起我看见”,从“稻 束”联想到母亲和那“皱了的美丽的

25、脸”,把秋的收获与其创造者、孕育者母亲的形象联系起来,交 织着对母亲坚韧、伟大、无私的赞扬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诗歌将“金黄的稻束”和人物形象相联系,金 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这些诗句中看出。 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总之,“金黄的稻束”有深邃的意蕴, 它是收获的象征,它是母亲的象征,诗人将收获与创造丰收成果的劳动者联系起来,尤其突出了作为孕育 者和劳动者的母亲的形象,通过这个意象,诗人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

26、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 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 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 C 项,“伟大的疲倦的肩荷者也应该是在田野劳动的母亲”说法错误,原文是说“金黄的稻 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虽然上文“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中“伟大的疲倦”的“肩荷”者却是 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

27、译诗 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 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 B 项,“并不是为了给“稻束”意象增添高贵的美感”说法错误,“金黄的稻束”,具有象征意义, 象征创造此丰收成果的伟大的劳动者。应该是“金黄”同时又给“稻束”意象增添了高贵的美感。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语言表达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 题时应当抓住最为鲜明、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品味。语言品味还离不开上下文,应当在文本语境中体 会其独特的意义。 本题要求是“如何理解诗歌中

28、的静默。静默?请结合有关诗句简析”。联系上下文,是把历史比做一 条长河,“静默。静默”两句,是说母亲作为小河的保护神站在河边默默守护。诗人在景象描写和联想思 索之后,告诉读者“金黄的稻束”是静默的母亲的形象,在秋天的田野里低头沉思,在这默默承受一切的 生命姿态中,进一步提升了对母亲的赞美。而“静默”是诗人面对自然凝神观照的状态,正是在静默中, 诗人回溯了历史,才有了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感受和沉思,从而引出下文。 【9 题详解】 本题考査对诗歌意象内涵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了解诗文大意,抓住关键词,把握内容间的联系,体会 感情表达。 本题要求是“诗歌的题目为什么命名为“金黄的稻束”?请结合诗歌简要

29、分析”。诗歌开篇写站在秋天田 野里的“金黄的稻束”,即揭示了“收获日”的寓意;接着通过“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 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从“稻束”联想到母亲和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秋的收获与其创造者、 孕育者一一母亲的形象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母亲坚韧、伟大的赞美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诗歌将“金黄的 稻束”和人物形象相联系,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想起无数个疲 倦的母亲”这些诗句中看出。另外,“金黄的稻束”,“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修饰“稻束”,意味 着收获;同时,“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高贵的美感,触动人的情思。金黄的稻束,在 诗中

30、有深邃的意蕴,它是收获的象征,它是辛苦劳作的母亲的象征,诗人将收获与创造丰收成果的劳动者 联系起来,尤其突出了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的形象。诗人通过“金黄的稻束”这个意蕴深邃的意象, 能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 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 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 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

31、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 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承元者,成德军节度使承宗弟也。有沉谋。年十六,劝承宗亟引兵共讨叛贼李师道,承宗少之,不 用,然军中往往指目之。承宗死,未发丧,大将谋取帅它姓。参谋崔燧与诸校计,以祖母凉国夫人李命承 元嗣。承元泣且拜,不受,诸将固请,承元曰:“上使中贵人监军,盍先请?”监军至,又如命,乃谢曰: “诸君不忘王氏以及孺子,苟有令,其从我

32、乎?”众曰:“惟所命。”乃视事牙阖之偏,约左右 不得称留 后,事一关参佐,密表请帅于朝。穆宗诏起居舍人柏耆宣慰。授承元检校工部尚书、义成军节度使。将 往义成,北镇以两河故事胁诱,欲其留成德,承元不纳,诸将皆悔。耆至,士哭于军,承元令曰:“诸君 不欲我去,意固善。虽然,格天子诏,我获罪奈何?前李师道有诏赦死,欲举族西,诸将止弗遣,他日乃 共杀之。今君等幸置我,无与师道比。”乃遍拜诸将诸将语塞承元即出家赀尽赐之斩不从命者十辈军乃定 于是谏议大夫郑覃宣慰赐其军钱百万缗赦囚徒问孤独废疾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承元去镇,左右裒器币自 随,承元使空褚毋留。入朝,昆弟 拜刺史者四人,位于朝者四十人。祖母入见,帝

33、命中宫礼赉异等。徙承 元鄜坊丹延节度。 俄徙凤翔。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险,吐蕃 数入盗。承元据胜地为鄣,置守兵千,诏号临汧城。府 郛左百贾州聚,异时为虏剽夺,至燎烽相警,承元版堞缭之,人乃告安。以劳封岐国公。太和初,祖母丧, 诏曰:“武俊当横流时,拯定奔溃,功在史官。今李不幸,赠恤宜加厚。”且给仪仗以葬。五年,徙节 平卢、淄青。始,盐禁未尝行两河,承元请归有司 ,由是兖、郓诸镇皆奉法。承元资仁裕,所至爱利。卒, 年三十三,赠司徒。 (节选自新唐书王承元传 ) 【注】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武俊,王承元祖父,曾任成德军节度使。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

34、一项是 A. 乃遍拜诸将/诸将语塞/承元即出家/赀尽赐之/斩不从命者/十辈军乃定/于是谏议大夫郑覃宣慰/赐其军 钱百万缗/赦囚徒/问孤独废疾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 B. 乃遍拜诸将/诸将语塞/承元即出家赀尽赐之/斩不从命者十辈/军乃定/于是谏议大夫郑覃宣慰/赐其军 钱百万缗/赦囚徒/问孤独废疾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 C. 乃遍拜诸将/诸将语塞承元/即出家赀尽赐之/斩不从命者十辈/军乃定/于是谏议大夫郑覃宣慰/赐其军 钱百万缗/赦囚徒/问孤独废疾/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 D. 乃遍拜诸将/诸将语塞承元/即出家/赀尽赐之/斩不从命者/十辈军乃定/于是谏议大夫郑覃宣慰/赐其军 钱百万缗/赦囚徒/问孤独

35、废疾/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右,有“帮助,辅佐;袒护,保护;近臣,随从”等意思。文中指随从。 B. 昆弟,同伯仲,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或同辈的人。文中指兄和弟。 C. 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 D.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亦泛指官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承元少年老成,颇有远见。年轻时便力主讨伐逆贼,效忠朝廷,并且在兄长死后一直拒绝诸将的拥戴, 直至朝廷任命后才接受。 B. 王承元注重大局,处事果断。得到朝廷的异地

36、任命后,部将不想让他离开,他非常理智,以李师道为鉴, 坚决离开本军去上任。 C. 王承元文武兼备,政绩卓著。在凤翔任职期间,修筑防御工事,派兵据守,有效阻止了吐蕃的扰乱,让 当地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D. 王承元宽厚仁惠,关爱百姓。所到之处能给百姓带来恩惠;两河之地没有实行私盐禁令,他请求使之得 以实行,保障了百姓的生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劝承宗亟引兵共讨叛贼李师道,承宗少之,不用,然军中往往指目之。 承元据胜地为鄣,置守兵千,诏号临汧城。 14. 王承元为什么不听诸将的挽留,离开成德前往义成上任?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B 12. A 13.

37、王承元劝说王承宗迅速率兵共同讨伐叛贼李师道,王承宗小看他,没有采纳,但是军中常常有人指着 注视他。王承元占据要地修建堡垒,派兵千人防守,皇帝下诏号称临汧城。 14. 王承元被皇帝授检校工部尚书、义成军节度使,不去上任是抗拒天子诏令,会获罪;有前车之鉴以 前皇帝下诏赦免李师道死罪,李师道想要带全家西去,诸将阻止不让他离开,后来诸将却共同杀了他;王 承元遍拜诸将,感谢大家的放行和好意,并拿出家财全都赏赐给大家,斩杀了十个不服从命令的人,安定 了军队。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 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

38、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 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 正误。 如本题中,句中“诸将语塞”,是说“诸将无话可说”,之后要断开,可以排除 C 和 D 项; “承元即出家赀尽赐之”是说“王承元便拿出家财全都赏赐给大家”,“出家赀尽赐之”的主 语为承元, 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A 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于是王承元遍拜诸将,诸将无话可说。王承元便拿出家财全都赏赐给大家,斩杀了十 个不服从命令的人,军队才安定了。此时谏议大夫郑覃安抚军队,赐给他们军费一百万缗,赦免囚徒,慰 问幼而无父、老而无子

39、或者残疾不能自理的人,并分给他们粟帛多少不等”。 故选 B。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 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 答。 本题 B 项,“昆弟”,同“昆仲”,是将别人称呼为兄弟的敬词,并不是“是兄弟间排行的次序”。另外, 古代用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这种排行。出自仪礼丧服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

40、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 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 A 项,错在“在兄长死后一直拒绝诸将的拥戴,直至朝廷任命后才接受”,王承元是先接受了部将的 拥戴,而后“密表请帅于朝”,才得到朝廷的任命。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 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王承元)劝承宗亟引兵共讨叛贼李师道”是省略句;“亟

41、”应理解为“迅速”; “少”是意动用法,应理解为“以少,小看”;“不用”应理解为“没有采纳”;“目貌”是名词动 用,应理解为“注视”。第二句中,“胜地”应理解为“要地”;“为鄣”应理解为“修建堡垒”;“守 兵千”是定语后置句;“诏号”应理解为“皇帝下诏号称”,句意。 【14 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 本题要求是“王承元为什么不听诸将的挽留,离开成德前往义成上任?请简要说明”。由“穆宗诏起居舍人 柏耆宣慰。授承元检校工部尚书、义成军节度使”可见,当时,王承元已经被皇帝授检校工部尚书、义成 军节度使,不去上任是抗拒天子诏

42、令,会获罪;由“前李师道有诏赦死,欲举族西,诸将止弗遣,他日乃 共杀之。今君等幸置我,无与师道比”可见,此事有前车之鉴以前皇帝下诏赦免李师道死罪,李师道 想要带全家西去,诸将阻止不让他离开,后来诸将却共同杀了他;由“乃遍拜诸将,诸将语塞,承元即出 家赀尽赐之。斩不从命者十辈,军乃定”可见,王承元拜谢诸将,并拿出家财全都赏赐给大家,还斩杀了 不服从命令的人,安定了军队。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

43、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 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 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承元,是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的弟弟。有深谋大略。十六岁时,王承元劝说王承宗迅速率兵共同讨 伐叛贼李师道,王承宗小看他,没有采纳,但是军中常常有人指着注视他。王承宗去世,还没有发丧,大 将们图谋拥立他人为节帅。参谋崔燧与各位将校商议,用祖母凉国夫人李氏的名义命王承元继承。王承元 哭泣着叩拜辞谢,没有接受。诸将坚决请求,王承元说:“皇上派中贵人监军,何不先请示他?”监军到 来,又同样任命他,王承元答谢说:“诸君不忘王氏和

44、我这个孺子,假如有命令,能够听从我吗?”众人 说:“我们只听从您的命令。”王承元在衙门就任,约定左右不得称留后,事情都由参左决定,秘密上表 给朝廷请求节度使职务。穆宗下诏起居舍人柏耆安抚。授王承元检校工部尚书、义成军节度使。王承元将 要前往义成上任,北镇以两河旧例胁迫引诱,想让他留在成德,王承元没有听从,诸将都后悔了。柏耆到 来,士兵在军中哭泣,王承元下令说:“诸位不想让我离开,本意固然是好的。虽然这样,但抗拒天子诏 令,我获罪怎么办?以前皇帝下诏赦免李师道死罪,李师道想要带全家西去,诸将阻止不让他离开,以后 诸将却共同杀了他。今天你们万幸放了我,不要使我与李师道一样。”于是王承元遍拜诸将,诸

45、将无话可 说。王承元便拿出家财全都赏赐给大家,斩杀了十个不服从命令的人,军队才安定了。此时谏议大夫郑覃 安抚军队,赐给他们军费一百万缗,赦免囚徒,慰问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或者残疾不能自理的人,并分给 他们粟帛多少不等。王承元离开镇州,左右的人收集器用钱币自愿跟随,王承元让他们掏空囊中东西,不 要留在身边。入朝,兄弟授任刺史的有四人,在朝在做官的有四十人。他的祖母入朝拜见,皇帝使皇后礼 遇赏赐非同一般。调任王承元鄜坊丹延节度。不久调任凤翔节度使。凤翔北面接壤泾、原,地势平坦,很 少有山岩险阻,吐蕃屡次入侵。王承元占据要地修建堡垒,派兵千人防守,皇帝下诏号称临汧城。州府城 东商旅聚集,不时被蕃虏剽抢

46、掠夺,以致需要用烽火相互告警。王承元修筑城墙围住这个地方,人们这才 感到安宁。因功劳被封为岐国公。太和初年,祖母去世,皇帝下诏说:“王武俊在动荡时期,拯救安定逃 亡的人,功劳记载史册。如今李夫人不幸去世,赠给置办丧葬以及抚恤的钱物应当加重。”并用供给仪仗 安葬。五年,王承元调任平卢、淄青节度使。起初,私盐禁令不曾在两河推行,王承元请求把盐归属有关 部门掌管,由此兖、郓各镇都奉行盐法。王承元本性宽厚仁惠,所到之处都给百姓带来恩惠。去世时,享 年三十三岁,追赠司徒。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乾元中

47、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一) 杜甫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注】乾元二年(759)十一月,杜甫携家人一路簸荡,流落同谷,并和以血泪创作了这首诗歌。狙,猕 猴。狙公,养狙之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通过诗人的自述,强调了作者的身份,既照应了题目,又抒发了孤苦无依之感。 B. 第二句是对诗人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头发花白、蓬乱,表达了作者的客居飘零之苦。 C. 第五六句既暗示了诗人音书不通的战乱之苦,也特写了沦陷区人皮肉冻坏死的凄惨。 D. 诗人在诗歌的结

48、尾大声哀号,并借助呼啸的北风渲染悲愁的情绪,感情极为悲惨凄楚。 16. 有人说,颔联描述了诗人的逃难生活,请简要赏析。 【答案】15. C 16. 用白描的方法描述了诗人跟随喂猕猴的人拾取橡栗来充饥的场面,写出了诗人生活 的窘迫。用寒冷的天气和苍凉的暮色衬托了诗人的凄惨之境。这两句诗强化了诗人在战乱中遭受的苦 难。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 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 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 C 项

49、,错在“特写了沦陷区人皮肉冻坏死的凄惨”,不是特写了沦陷区人皮肉冻坏死的凄惨,是特写 了诗人自己生活的凄惨。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 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 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 本题要求赏析“颔联描述了诗人的逃难生活”。首先颔联表达的意思是“我终日跟在猿猴后面捡些橡树籽 充饥,还是大冷天,山谷里太阳也下山了”,诗人用了白描的方法,描述了诗人跟随养猴人拾取橡栗来充 饥的场面,写出了诗人生活的饥寒交迫的窘境;“天寒日暮山谷里”,是借景抒情,用寒冷的天气和苍凉 的暮色衬托了诗人的凄惨。这两句诗强化了诗人在战乱中遭受的苦难。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 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