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水平测试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33993 上传时间:2020-04-1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水平测试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南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水平测试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南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水平测试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南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水平测试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南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水平测试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东省山东省 20202020 届高三水平测试卷(二)届高三水平测试卷(二) 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1.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卷上无效。 3.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

2、一并交回。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 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 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 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 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

3、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 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 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 江 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 宋史 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 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 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

4、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 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 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 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 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 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

5、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 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 材料二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 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 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 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

6、植为主,到 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 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 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 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 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 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

7、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 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 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 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 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 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

8、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 材料三 在 20 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 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 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其中, 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 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 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 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 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

9、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 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 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 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 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 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

10、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 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 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 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 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 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 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

11、湘西地域文化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三通过苏轼与密州,沈从文和湘西的关系,说明从古至今地域文化对文人创作风格产生的 影响。 B. 苏轼在密州时受当地“不知嬉游”的民风影响,参与当地人的游猎活动,最终促进了豪放风格的形成, 并创作颇丰。 C. 沈从文作品无意关注行政区划划分,强调湘西历史、楚文化传统及地理特殊性,表达了湘西文化的精神 内核。 D. 文心雕龙认为文学有地域之分,地域、自然、文化等与文学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 杂过程。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整合不同地域文化尤其是密州文化,将

12、“豪放”的词风和“婉约”的词体相结合,促成了豪放词的 形成。 B. 沈从文作品从人性出发,展现了湘西人丰富感情和对美的追求,表现了湘西顽强、积极、原始粗犷的民 族精神。 C. 对地域差异的关注,不在于河流、气象、物产等自然因素,而在于民族、语言、风俗、历史沿革等人文 环境。 D.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化的今天,文学创作要想避免同质化,保持生命力,必须发掘作品的普世价值的地域 特征。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曹雪芹由于自己家庭的重大变故,而对封建社会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他深感世态炎凉,“批阅十载, 增删五次”,终于创作出红楼梦 。 B. 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

13、迅写的抒情诗有的人 ,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 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 C. 金庸以南宋宁宗庆元五年至成吉思汗逝世的这段历史为背景,创作了反映南宋抵抗金国与蒙古,充满爱 国情愫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 。 D. 长期生活在陕北农村的路遥,以 60-80 年代为历史背景,以陕北为特定环境,创作出平凡的世界 , 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综合材料分析地域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什么地方来体现。 【答案】1. A 2. C 3. D 4. 开篇引用文心雕龙 ,增强文章说服力;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中间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两个层面,

14、 论证了地域与文化的关系;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 5. 自然层面。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人文环境。诸如 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 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 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创作颇丰”错;原文为“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 的脂粉气;而以习

15、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 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C项,“无意关注行政区划划分”,原文为“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 D 项,“地域、自然、文化等与文学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不是文心雕龙提 出的观点。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 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 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

16、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 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 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三是综合分析,比较鉴别。 C项,“不在于而在于”错。原文为“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 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 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

17、文章的思 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主要观点为“文学之有地 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分析选项内容。 A 项,主要讲创作风格受家庭环境影响; B项,主要讲创作内容受人物影响。 C项,主要讲创作受历史事件影响。 D 项,主要讲路遥的创作受地域陕北的影响。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材料二在 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论证特点”包括从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方面分析。论证结构也就 是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一般的说,引论就是开头,本

18、论就是 主体,结论就是结尾。即开头必须提论题或论点,主体部分应选用材料并分别论证观点,结尾归纳总结。 常见的有:层进式;对照式(正反对比、相关比较) ;总分式;并列式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结合“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 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分析,开篇引用文心雕龙 , 增强文章说服力。结合“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 然”“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 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 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 民族

19、关系、 人口迁徙、 教育状况、 风俗民情、 语言乡音等”“地 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等分析,采用总分总的结 构。结合“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 敏捷”“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 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等分析,综 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 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

20、,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 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 尾句,分条作答。结合“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对地域 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 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等分析,主 要从自然层面和人文环境角度概括即可。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 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

21、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 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 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 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 有”“人人”等), 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

22、现象; 程度词、 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 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 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 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 (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帽子给我戴正了 刘正权 协警也是警察,你们给我记好了!局长说完这话,走到队列左侧,冲最边上的陈大华瞪圆双眼,举手, 敬礼,然后迸出这么一句话,帽子给我戴正了! 有人想笑,却没

23、敢笑出来。 局长正就警容警纪警风做训示呢。 陈大华努力去正头顶的警帽,他头小,警帽总是不愿意配合他的脑袋,自然正不起来。上岗第一天, 就在局长那留下不好的印象,陈大华有点沮丧。 队长是知根知底的,队长在分配陈大华执勤点时安慰说,工作态度端正,比警帽戴得正,更有说服力。 陈大华这才宽了心。 春节期间,像鸟儿归巢,在外地上班务工的人全部回来了,车多人多,警力严重不足,协警就成了传 说中的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通常是一个警察带三四个协警镇守交通要道。 主要是查酒驾,醉驾。 毒驾,陈大华只在新闻里见过,他们这种五线城市,难得一见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小城人,想要如同队长所说的工作态度端正,毕竟

24、不那么容易,好几次敬礼完毕,人 家车窗摇下,探出一个脑袋,热热落落骂一句,陈大华你狗日的啥时眼睛近视了? 骂这句话的,自然非亲即故,好在,闻不见酒气,开车手续也齐全,陈大华挨了骂,心里还美气,说 狗日的买车都不晓得请我喝顿酒。 小县城规矩,买车是大事,跟搬新家一样,要请喝酒的。陈大华意思很明显,公是公,私是私。 不是所有人都守规矩的。 初一走父母,初二走丈母,长辈面前,不好放肆。初三初四初五,敞开喝酒的日子,有亲朋故旧知道 陈大华所镇守的街道在哪儿,喝酒时就打好了算盘,到时迎着那条路走,陈大华自然晓得网开一面。 偏偏,网在那支着,别说一面,半面都没开。 自投罗网,简直是,好几个熟人因为酒驾,抓

25、了现行。还让人过节不? 陈大华正一下头顶的警帽,就是要让人好好过节,才这么严的。 你一个协警,不信你能给人敬一辈子的礼!有人这么口不择言骂他。确实,协警中很多人干着干着, 因为没有指望转正,加上得罪人,悄悄谋了新的出路。 协警也是警察!陈大华在心里,顶撞了对方一句,以画外音的方式。事是在初五早上出的。 值了通宵班的陈大华正准备下班,换班的同事已经在街对面冲他招手,示意他可以走人了。一辆白色 轿车疯了般从右边抢过来,绿灯数字明明白白显示只剩下一秒了,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这是所有小孩都熟 知不过的道理,身为司机怎么可以犯浑。职业习惯令陈大华一边挥手一边上车道上阻拦,示意对方暂停。 暂停的却不是那辆轿

26、车,是陈大华的思维。 随着一声脆响,陈大华整个身体被撞得腾空飞起来,刚落地随着惯性一个侧滚,惨了,后面一台越野 车再度碾上他的腰身。 事故现场,局长发现一个特别反常的现象,陈大华的身体都支离破碎了,警帽却端端正正戴在头上, 他的手,以敬礼的姿势呈现在大家眼里。队长告诉局长,为了把帽子戴端正,陈大华在帽子里层缝制了两 层松紧带子,为的是警帽能端端正正箍在头上。 肇事车辆被抓住,白车司机解释是,他的车辆不小心刮擦了后边的越野车,想要逃避赔偿才加大油门 抢红绿灯的。 越野车司机确实因为追着前面车辆讨要说法才对陈大华造成的二次碾压。 看似站得住脚的解释在局长那儿遭到质疑,局长早先干过刑警,白色轿车司机

27、那话太经不起推敲,眼 下车辆都购买了强制险,别说一点刮擦,就是撞了车,也犯不着逃逸,有保险公司理赔的。 醉驾?肯定不是,司机身上没酒气。莫非是?局长心里一个激灵。 检测结果跟局长怀疑的一样,毒驾。 在给陈大华追认英雄的会议上,有网站记者提出质疑,一个协警,而且是走在下班路上,追认英雄, 合适吗? 协警也是警察,请你给我记好了、人民警察的责任担当,有上下班之分吗?局长的声音猛地提高八分, 走到那个记者面前,瞪圆双眼,举手,敬礼,跟着迸出这么一句话,帽子给我戴正了! 帽子,我有戴吗?记者摸了摸光秃秃的头顶,这么情绪化的人,怎么当上的局长。是说你无冕之王的 帽子呢!队长上前,轻轻补上一句。 我不过是

28、个网站记者啊?网站记者也是记者! 队长拍拍手中的警帽,端端正正戴上头顶,会议结束,得出警了。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局长既对民警严格要求,又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不但为陈大华争取了英雄称号,而且在面对外界质 疑的时候能坚持原则。 B. 协警陈大华在执勤的时候对喝酒不喝酒的熟人都一视同仁,没有徇半点私情,即使被骂还很高兴,反映 了陈大华工作认真,公私分明。 C. 协警陈大华在遭到毒驾车辆碾压的时还保持着敬礼的姿势,并且头上的帽子戴的端端正正,是因为陈大 华遵守纪律,业务熟练。 D. 队长称记者为“无冕之王”,其含义是记者虽然没有具体职务没有权威,但是对舆

29、论的影响作用极大。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沮丧”“宽了心”“心里还没气”“在心里,顶撞了对方一句”这些心理描写,精炼到位,有助于交 代情节,刻画人物。 B. “毒驾,陈大华只在新闻里见过,难得一见的。”这句话看似闲笔,但其实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 伏笔。 C. 本文能够综合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陈大华、局长、队长和记者等一个个个性鲜 明的形象。 D. 本文语言多口语化,给人以强烈的现实感;善用短句,多用问句来引导读者思路,加强语气,并强化小 说的主旨。 8. 队长作为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话语不多,但总在最关键的时候说上几句精彩的话,起到

30、重要作用,请找 出队长的话语并分析其作用。 9. 有人认为文章标题可以换成“协警也是警察”,请结合文本,说出你的观点,并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C 8. (1)第一次“工作态度端正,比警帽戴得正,更有说服力”,作用:安慰陈大华,侧面表现了陈大华的 训练扎实,工作认真,更推动了陈大华认真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为后面陈大华的突出表现做铺垫。 (2) 第二次“队长告诉局长,为了把帽子戴端正,陈大华在帽子里层缝制了两层松紧带子,为的是警帽能端端 正正箍在头上。”补充说明,表现了陈大华精益求精,严格要求自己的平凡英雄形象。 (3)第三次“是说 你无冕之王的帽子呢!”“网站记者也是记者!”升华

31、主旨,突出强调,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要端正态度, 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 9. 答案示例一:能 小说的主人公陈大华是个协警,局长对协警做训示时提到的,意在提醒协警们应该有 正确的身份定位;故事情节围绕协警陈大华的认真敬业牺牲奉献展开,“协警也是警察”第二次出现, 表现了陈大华既坚持原则又待人和善的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主旨上,小说借局长对网站记者说的,是 对社会上轻视协警, 以身份评判人的不良风气的批评, 有力地表现和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所以可以换成“协 警也是警察”。 答案示例二: 不能 帽子作为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小说的几个情节都围绕帽子展开;小说通过帽 子这一典型特征,既强调了警队对警容警纪

32、的重视,更强调了包括协警在内的民警队伍严格执法忠于职守; 最后一次对网站记者强调的帽子给我戴正了,更是升华了主题,由人们警察推而广之。所以“帽子给我 戴正了”作为标题更好。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 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 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C项,“陈大华头上的帽子戴的端端正正,是因为陈大华遵守纪律,业务熟练”错误。选项分析是对人物形 象的拔高。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

33、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 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 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艺术特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 项,“队长和记者等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形象”错误。队长是个次要人物,但总是在适当的时机,以最少 的语言,或安抚部下,或反映下情,或阐释、传达局长的未尽之育、言外之意,精当而细致。记者也没有 鲜明的形象特征。所以很难说队长和记者都有鲜明的形象。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分析语句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 如本

34、题“队 长作为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话语不多,但总在最关键的时候说上几句精彩的话,起到重要作用,请找出队 长的话语并分析其作用”,需要找到相关语句,联系具体语境内容分析作用。结合“队长是知根知底的, 队长在分配陈大华执勤点时安慰说,工作态度端正,比警帽戴得正,更有说服力”分析,第一次是在陈大 华戴不好警帽沮丧时候,队长对他的安慰,也为后文陈大华爱岗敬业,不幸殉职,为维护道路安全,他坚 持原则,决不徇私等做铺垫。结合“队长告诉局长,为了把帽子戴端正,陈大华在帽子里层缝制了两层松 紧带子,为的是警帽能端端正正箍在头上”“局长发现一个特别反常的现象,陈大华的身体都支离破碎了, 警帽却端端正正戴在头上,他

35、的手,以敬礼的姿势呈现在大家眼里”分析,第二次是对事故现场特别反常 现象的解释说明,突出陈大华的人物形象。结合“是说你无冕之王的帽子呢!队长上前,轻轻补上一句” 分析,第三次是对网站记者的答疑,突出强调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 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 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 、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 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 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

36、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 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如果认为能,文章主要讲陈大华,作为一名五线小城的不在编 协警,但兢兢业业,责任心强,交班之后不忘职责,不幸殉职;为维护道路安全,他坚持原则,决不徇私, 即使是熟人亲朋违章,他也不会“网开一面”;为保持警容严整,头小的他在帽子里缝制两道松紧带来箍 住警帽,将警帽戴正。“协警也是警察”在文章中多次出现,如第一次是在陈大华上岗第一天,局长对协 警做训示时提到的,意在提醒协警们应该有正确的身份定位。该句位处小说开篇,既交代了主人公身份, 又立刻将读者带入情境之中。第二次是陈大华的内心独白。对责难他严格执法的人,他不当面顶撞,

37、表现 了他既坚持原则又待人和善的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第三次是局长对网站记者说的。这是对社会上轻视协 警,以身份评判人的不良风气的批评,有力地表现和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如认为不能。文本主要围绕认为陈大华警帽展开,几个故事情节都与警帽有关。“为了把帽子戴端正,陈 大华在帽子里层缝制了两层松紧带子,为的是警帽能端端正正箍在头上”,可见其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 局长在给陈大华追认英雄的会议上,面对网站记者的质疑,对网站记者强调的帽子给我戴正了。结合下文 可知对社会上轻视协警,以身份评判人的不良风气的批评。所以“帽子给我戴正了”作为标题更好。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 (一

38、)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傳玄,字休奕,北地泥阳人也。玄少孤贫,博学善属文,解钟律。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郡上 计吏再举孝廉,太尉辟 ,皆不就。州举秀才 ,除郎中。五等建,封鹑觚男。武帝为晋王,以玄为散骑常侍。 及受禅 ,进爵为子 ,加附马都尉。帝初即位,广纳直言,开不讳之路,玄及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谏职。玄 上疏,诏报曰:举清远有礼之臣者,此尤今之要也。乃使玄草诏进之。玄复上疏,帝下诏曰:二常 侍恳恳于所论,可谓乃心欲佐益时事者也。俄迁侍中。初,玄进皇甫陶,及入而抵,玄以事与陶争,言 喧哗,为有司所

39、奏,二人竟坐免官。泰始四年,以为御史中丞。时颇有水旱之灾,玄复上疏,诏曰:得 所陈便宜,言农事得失及水官兴废,又安边御胡政事宽猛之宜,申省周备,一二具之,此诚为国大本,当 今急务也。五年,迁太仆。时比年不登,羌胡扰边,诏公卿会议。玄应对所问,陈事切直,虽不尽施行, 而常见优容。转司隶校尉。献皇后崩于弘训宫,设丧位。旧制司隶于端门外坐在诸卿上绝席其入殿按本品 秩在诸卿下以次坐不绝席而谒者以弘训宫为殿内制玄位在卿下。玄恚怒,厉声色而责谒者。谒者妄称尚书 所处,玄对百僚而骂尚书以下。御史中丞庾纯奏玄不敬,玄又自表不以实,坐免官。 然玄天性峻急,不能有所容;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简,整簪带,竦踊不寐

40、,坐而待旦。于是贵 游慑伏,台阁生风。寻卒于家,时年六十二,谥曰刚。玄少时避难于河内,专心诵学,后虽显贵,而著述 不废。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各为区例,名为傅子 ,为内、外、中篇,凡有四部、六录, 合百四十首,数十万言,并文集百余卷行于世。玄初作内篇成,子咸以示司空王沈。沈与玄书曰:省足 下所著书,言富理济,经纶政体,存重儒教,足以塞杨、墨之流遁,齐孙、孟于往代。每开卷,未尝不叹 息也。不见贾生,自以过之,乃今不及,信矣!其后追封清泉侯。 (选自晋书 傅玄传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旧制/司隶于端门外/坐在诸卿上/绝席/其入殿/按本

41、品秩在诸卿下/以次坐/不绝席/而谒者以弘训宫为 殿内/制玄位在卿下 B. 旧制/司隶于端门外坐/在诸卿上/绝席/其入殿按本品秩/在诸卿下/以次坐/不绝席/而谒者以弘训宫为 殿内/制玄位在卿下 C. 旧制/司隶于端门外坐/在诸卿上/绝席/其入殿/按本品秩在诸卿下/以次坐/不绝席/而谒者以弘训宫为 殿内/制玄位在卿下 D. 旧制/司隶于端门外/坐在诸卿上/绝席/其入殿按本品秩/在诸卿下/以次坐/不绝席/而谒者以弘训宫为 殿内/制玄位在卿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秀才在汉时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 东汉时避刘秀讳改称“茂才”。唐初曾与明经、进士并为举士科

42、目。 后唐宋明清则称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 B. 辟是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自汉代起实行,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确定是否任用。隋唐以 后,主要实行科举制。 C. 五等爵位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是为公、侯、伯、子、男。“封鹑觚男”“进爵为 子”中的“男”“子”即为爵位。 D. 受禅即接受禅让, 此处指晋武帝司马炎接受魏元帝的禅让而称帝。 禅让是传说中五帝时期帝位传承制度, 如尧禅让于舜。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傅玄博学善文,著述颇丰。他擅长写文章,年少在河内避难时就求学专心,入仕后仍笔耕不辍,著有傅 子 ,被王沈高度评价,但他自

43、认赶不上贾谊。 B. 傅玄宠命优渥,深受信赖。傅玄年少时就被州郡推崇,晋武帝即位后又加官进爵,进谏虽不都被采纳, 但常受到宽容,死后被追封为清泉侯。 C. 傅玄曾做谏官,直言进谏。晋武帝刚即位的时候广开言路。他常常上疏,泰始四年谈论农业、水利、边 防等事项,被皇帝认为是当前必须的事务。 D. 傅玄性格刚直,缺乏容人之量。它曾和皇甫陶高声争论,被弹劾丢官。参加众卿会议回答皇帝问话,议 政激切直爽。每有奏疏检举,常睡不着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玄上疏,诏报曰:“举清远有礼之臣者,此尤今之要也。” (2)五年,迁太仆。时比年不登,羌胡扰边,诏公卿会议。 14. 献皇后

44、死后,傅玄何对着同僚大骂尚书?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C 11. A 12. A 13. (1)傅玄上呈奏章,诏书答复说:“推荐清明高远、怀有礼义的大臣,这是当今尤其重要的事。” (2)泰始五年,升任太仆。当时连年收成不好,西羌胡人骚扰边境,皇帝下诏让公卿讨论。 14. 献皇后在弘训宫去世,因为祭丧坐席位次被谒者设在卿位之下,傅玄大怒,呵叱谒者。而谒者又假称是 尚书安排的,傅玄不加考辨就面对百官大骂了尚书。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 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

45、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 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于端门外”为“坐”的状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 A 项、D 项。 “按本品秩”的结果是“在诸卿下”,不应该断开,排除 B 项。 句意:按旧制,司隶应在端门外面就座,在众卿之上,独坐一席。司隶校尉进入宫殿,按照本来官阶(排 在)众卿之下,按次序坐,不单独设席。但谒者认为弘训宫是在殿内,把傅玄的位置设在卿位之下。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

46、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 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 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 项,“后唐宋明清则称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错误。唐宋间凡应举者皆称秀才。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 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 观点。 A 项,“认为傅玄赶不上贾谊”错误。此处为用典,是汉文帝赞美贾谊的话,文中司空王沈用来表明自己 对傅玄学识渊博的钦佩。 故选 A。 【

47、13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 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 保留、省略。 (1)“疏”,奏疏;“报”,回复,答复;“举”,推荐;“清远”,清明高远;“此”, 代词,这;“要”,重要的事情。 (2)“迁”,升任;“比年”,年年,连年;“登”,庄稼成熟;“会 议”,讨论,商量。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献皇后死后,傅 玄为何对着同僚大骂尚书?请简要说明”,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

48、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 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题干问的是“献皇后死后,傅玄为何对着同僚大骂尚书?请简要 说明”,找到对应内容分析。结合“献皇后崩于弘训宫,设丧位。旧制司隶于端门外坐在诸卿上绝席其入 殿按本品秩在诸卿下以次坐不绝席而谒者以弘训宫为殿内制玄位在卿下。玄恚怒,厉声色而责谒者。谒者 妄称尚书所处,玄对百僚而骂尚书以下”分析,献皇后在弘训宫去世设立祭丧的位置。按旧制,司隶应在 端门外面就座,在众卿之上,独坐一席。司隶校尉进入宫殿,按照本来官阶(排在)众卿之下,按次序坐, 不单独设席。但谒者认为弘训宫是在殿内,把傅玄的位置设在卿位之下。傅玄大怒,大声呵叱谒者。谒者 假称是

49、尚书安排的,傅玄面对百官大骂尚书并下了席。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 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 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 抓抓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和代词,虚词“而”等。断句更多情况要抓虚词看位置:“夫、惟、 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 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 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 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 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