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33986 上传时间:2020-04-1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东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山东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屡屡提及并不断丰富的一个国际关系新理念新思想新 战略,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关键原则和方向。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 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 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 印度思想中的“不害”、 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 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

2、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 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 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 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 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 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 思主义关

3、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 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 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 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 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

4、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 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 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 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 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 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 然广泛存在。

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还需要解决很多矛盾和难题。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 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 问题。 B. 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 C. 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 D. 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

6、中找到适合理解 自己的位置。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关键原则和方向,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 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 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 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 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3. 根据原

7、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有些还受到二 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B.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 本源。 C. 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新 意义。 D.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 步实现。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

8、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 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 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本题: A 项“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无中生有,原文只有第二段表述为“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 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可知,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用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理念,所以 不能推断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 B 项“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扩大概念范围。 依据原文第二段 是“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此处扩大了范围。 C 项,缩小概念范围,把马克思

9、主义思想中“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资源的范围缩小了。该项对应的答题区 域是第三段“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 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重要思想本源”,可以看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除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 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外,还应包括“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 D 项,正确; 故选 D。 【2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

10、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 C 项“本文重在论述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错,只有第五段花了一段较短的文字论述了一下,另 外,“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表述;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注意仔细阅读文章,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 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本题: D 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于文无据, “这一理想终将”原文 并没有这么

11、肯定,依据原文最后一段“一定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故选 D。 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车 说好晚上几位老同学聚聊的,葛君下午却给明人来电话,说有要事,不来了。明人问:“你有什么要 事?留校做了老师,就忙得屁颠屁颠的啦?”“真的是要事,待我这几天事完之后,一定做东请各位。” 当晚明人和老同学们聚聊时,还惦记着葛君,悄悄发给他一则微信:“究竟碰到什么事了?”葛君很快回 复:“丢了一辆车!” 这回复倒让明人疑窦顿生:这小子什么时候有车了? 怎么会丢了呢?两天后,明人又发给葛君一则微 信,葛君回道,车还没找着,自己这两天都在校园里仔细寻找。现在东

12、片校园的自行车停放点都搜寻了一 遍, 现在转移到西片区了。 这番回答把明人彻底搞糊涂了:“你在找什么车?要到自行车车库去找?”“我 找的就是自行车呀!”葛君的回答毫不含糊。 “一辆自行车就让你丢了魂似的?”明人的责问, 也毫不含糊。 “这是一辆十分重要的自行车,过几天我再与你说。”过了两天,葛君自己打来电话,说他还是没找到那 辆自行车,他请明人过来,帮他一起想办法。 见到葛君,明人才发觉他这些天明显憔悴了,一辆什么样的自行车竟然把他急成这般模样?葛君说, 这辆自行车还是半年前从别人手上转买的。转卖给他的人温文尔雅,戴着一副眼镜,显示出不凡的修养来。 那人开价不算高,他一点儿也没还价,就把钱给了

13、那位儒雅男子。 上周他也想把车卖了,还在校园里贴了好几天卖车启事。谁想买车的主儿还没见着,搁在楼底下的自 行车却没影了。他一下子紧张起来,放下手上所有的活儿去寻找那辆车。 “不就一辆自行车吗? 丢就丢了,何必这样着急?”明人劝慰道。 “你不知道,这辆车事关我的心理底线和人品。”葛君一脸严肃地说道,“那辆车,是个危险品,是 颗定时炸弹。”葛君一字一句地道出。明人投向葛君的目光,满是疑惑。 “我上次去书店回来的路上,等候绿灯时感觉不对劲儿,就拨弄了一下龙头,谁知车前轴突然脱落了, 车身整个儿就像散了架。我赶紧连推硬拉地把车子送到修车铺。修车师傅一瞧,便指着那根钢轴的断裂处 说,这是旧伤,是焊接过的

14、。我这才明白自己被那位看似斯文的男子给骗了。 修车师傅说算我命大了,要是骑在路上突然断裂了,不是摔个半死,就是被马路上的车辆轧死。 “所以,你决定把这辆车卖了?”明人明察秋毫。 “是呀,不瞒你说,我当时真是这么想的。”葛君坦诚地说道。 “你也够缺德呀,把危险转嫁给别人。”明人嘲讽。 “我当时确实是这么想和这么做的。可是,我说实话,当这辆车被偷走之后,我突然紧张害怕起来。 我担心哪位大学生把它偷了骑了,某一天,突然车毁人亡。那我的罪过不是太大了吗?”葛君说着,脸上 愧疚、悔恨交杂。 “所以你开始了寻车行动?”明人问。“是的,不这样,我心神不安。可几天下来,毫无结果,接下 去又是长假了,我怕哪位愣

15、头青骑着去郊游,那麻烦就大了。”葛君的焦虑是真诚的。 翌日,又一张寻车启事出现在校园的好多处公告栏上。上面写明这辆灰色的永久牌自行车,车轴是断 裂的,焊接也是脆弱的,承受不起颠簸,危险重重。启事提醒借用者小心为上,要么将车还给主人,主人 一定酬谢;要么将它送到修车铺,去好好修理一番。 这天浓雾,他们在食堂门口发现了这辆车。葛君几乎是扑身过去,一把抓住了自行车的龙头:“是这 辆,就是这辆。” 这时,三个毛头小伙子从食堂里奔跑出来,堵住了他们的去路,神情是不依不饶的。明人和他们说了 几句,又将寻车启事塞进他们手里,他们漠然视之,一脸敌意。 正尴尬间,葛君突然一使劲儿,车前轴被提出了钢圈,断裂焊接处

16、裸露在眼前。葛君再稍稍使了一点 儿力,车轴在原伤口处断裂了,车身顷刻倒在了地上。此时葛君终于笑出声来,那笑声干净、爽快,仿佛 能穿透无尽的雾霾。 ( 小说界2016 年第 1 期,有删节)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开篇从同学聚会写起,引出葛君和明人;一个“要事”,让明人误以为葛君留校后很忙;原来“要事” 是丢了一辆车,又让明人误以为葛君丢了汽车。 B. 当得知葛君丢的是自行车时,明人算是解开了“要事”和“这小子什么时候有车了”的结,但他却对葛 君缘何为一辆自行车而苦苦寻找而漠不关心。 C. 葛君是大学青年教师,他在一个骗子手中买下了一辆像“定时炸弹”

17、一样的自行车。由此可见,骗子都 善于伪装成“温文尔雅”的样子。 D. 小说的结尾写葛君“笑出声来,那笑声干净、爽快”,表现了他既为找到自行车而开心,更为几个小伙 子没有因为这辆自行车受到伤害而感到欣慰。 5. 明人在小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如果不设计葛君曾有过卖掉那辆自行车的想法,直接表现他丢车后就为他人的安全而焦急的精神好 不好?为什么? 【答案】4. B 5. 明人是葛君寻车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贯串始终,使故事情节紧凑严谨。明人的 存在,使故事生出几处波澜:如开始他以为葛君丢的是汽车,后来知道原来葛君丢的是自行车;开始他不 解葛君缘何为寻一辆自行车变得憔悴,后来才知

18、道葛君是为他人的安全而焦急。这样设计更能引起读者的 阅读兴趣。有利于突出主人公葛君,小说中有大量明人与葛君的对话,而他们的对话多是问答的 形式,在一问一答中,完成了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6. 这样写并不好。原文的写法更具有真实性。葛君是高校一个普通的年轻教师,自己买车上当吃亏,再 卖掉以弥补损失和寻求心理安慰,符合普通人的心理诉求。原文的写法构成对比,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 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面对明人“够缺德”的指责,葛君毫不掩饰,表现了他的坦诚;车丢以后,葛君突然 紧张害怕,担心他人发生意外,苦苦寻车,以致憔悴,表现了他的高尚人品。原文的写法更有利于彰显 主题。生活中因被骗(买车)而去骗人(卖

19、车) ,显然有违道德,有时甚至招致祸端;而明明自己受损(买 车被骗和车被盗) ,却仍为他人着想(车毁人亡) ,这不仅关乎道德人品,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一次灵魂的 救赎。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 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 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相 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 项,“原来要事是丢了一 辆车”说法错误,根据原文“要事”

20、是寻车而不是丢车。葛君认为丢车不重要,找车才重要。B项,“漠不 关心”不妥,当媒人得知葛君找的是一辆自行车时,文章写到“一辆自行车就让你丢了魂似的?明人的 责问,也毫不含糊”,说明明人对葛君苦苦寻找一辆自行车不明白,去责问葛君,所以选项说“漠不关心” 不妥帖。C项,“骗子都善于伪装成温文尔雅的样子”说法不当,以偏概全,原文只是说“自己被那位 看似斯文的男子给骗了”。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小说中次要人物形象作用能力。小说的次要人物的作用:烘托主要人物;作为 小说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或深化主题。解答时,结合具体内容从以上几方面进行分析 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

21、明人在小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明确明人是小说的次要人物。首先,文章是透过 两人(明人和葛君)的对话,凸显主人公葛君的形象特点;其次明人贯穿小说始终,指着串联情节,推动 情节发展的作用;且明人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明人与葛君的对比,凸显小说主旨, 同时表明两种不同的思想认识,使得小说内涵更为丰富。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针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查,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 “思”,探索追寻。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 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结合文本内容陈述自己的见解。本题题目是

22、“小说如 果不设计葛君曾有过卖掉那辆自行车的想法,而是径直表现他丢车后就为他人的安全而焦急的精神好不 好?为什么?”答题时首先点名自己的观点,即好,还是不好,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阐释自己持有 该观点理由。阐释理由时一定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解答本题,观点倾向于径直表现他丢车后就为他 人的安全而焦急的精神不好,原因是没有了葛君曾有过卖掉那辆自行车的想法,人物过于高大上,缺乏真 实性;且没有了前后的对比,人物性格过于单一,不够丰满;无法表现人物心理的变化,既缺少了情节的 波澜,也不能突出对自己和他人的一次灵魂的救赎这一主旨。具体作答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从以上方面 进行分析阐释理由即可。阐释理

23、由时一定结合文本内容,且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 【点睛】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结晶,也是我们赏析、 品读的对象。还有一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这些人物常常被我们疏忽,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其实, 他们在侧面烘托、推进情节、渲染氛围、升华主题等方面占领着重要的位置。一般来说,次要人物是为主 要人物服务的,用他来衬托主要人物。从情节上看,推动情节发展或者造成情节陡转。从内容上,有凸显 出小说的主题的作用。作答本题,可从推动情节发展、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主题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时, 应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文

24、言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敬达,字志通,代州人也,小字生铁。少以骑射事唐庄宗为厅直军使。明宗时,为河东马步军都指 挥使,领钦州刺史,累迁彰国、大同军节度使,徙镇武信、晋昌。 清泰二年,契丹数犯边,废帝以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兼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总管, 屯于忻州,屯兵聚噪遮敬瑭呼“万岁”,敬瑭斩三十馀人以止之。废帝疑敬瑭有异志,乃以敬达为北面副 总管,以分其兵。明年夏,徙敬瑭镇天平,遂以敬达为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部署, 敬瑭因此遂反。即以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六月兵围太原敬达为长城连栅云梯飞炮以攻之所为城栅将成 辄有大风雨水暴至以坏之。 敬

25、瑭求救于契丹。九月,契丹耶律德光自雁门入,旌旗相属五十馀里。德光先遣人告敬瑭曰:“吾欲今 日破敌可乎?”敬瑭报曰:“大兵远来,而贼势方盛,要在成功,不必速也。”使者未复命,而兵已交。敬 达阵于西山,契丹以羸骑三千,革鞭木登,人马皆不甲胄,以趋唐军。唐军争驰之,契丹兵走。追至汾曲, 伏发,断唐军为二,其在北者皆死,死者万馀人。敬达收军栅晋安,契丹围之。废帝遣赵延寿、范延光等 救之。延寿屯团柏谷,延光屯辽州,相去皆百馀里。契丹兵围敬达者,自晋安寨南,长百馀里,阔五十里, 敬达军中望之,但见穹庐连属如冈阜,四面亘以毛索,挂铃为警,纵犬往来。敬达军中有夜出者,辄为契 丹所得,由是闭壁不敢复出。延寿等皆

26、有二心,无救敬达意。敬达犹有兵五万人、马万匹,久之食尽,削 木筛粪以饲其马,马死者食之,已而马尽。副招讨使杨光远劝敬达降晋,敬达自以不忍背唐,而救兵且至, 光远促之不已,敬达曰:“诸公何相迫邪!何不杀我而降?”光远即斩敬达降。契丹耶律德光闻敬达死,哀 其忠,遣人收葬之。 (选自新五代史 ,有删节)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六月/兵围太原/敬达为长城连栅/云梯飞炮以攻之/所为城栅将成/辄有大风雨水暴至/以坏之 B. 六月/兵围太原敬达/为长城连栅/云梯飞炮以攻之/所为城栅将成/辄有大风雨/水暴至以坏之 C. 六月/兵围太原敬达/为长城连栅/云梯飞炮以攻之/所为城栅

27、将成/辄有大风雨水暴至/以坏之 D. 六月/兵围太原/敬达为长城连栅/云梯飞炮以攻之/所为城栅将成/辄有大风雨/水暴至以坏之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指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并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B. “领”在文中指暂时代理官职,还有其他如“行”“摄”均表示代理官职。 C. “清泰”属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新皇帝登基常常改变年号。 D. “废帝”指当上皇帝后又被废的皇帝,这样的皇帝通常无庙号、谥号等。 9.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敬达善于骑射,受到重用。年少时,敬达凭骑射被后唐庄宗任命对厅

28、直军使,明宗即位之后他更加受 到重用。 B. 张敬达深受信任,讨伐逆贼。契丹侵犯边境时,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不满皇帝的安排而造反,张敬达受命 讨伐石敬瑭。 C. 张敬达误中敌计,顽强抗敌,被契丹军队包围,废帝派遗赵延寿、范延光等人救援,因相距较远导致救 援失败。 D. 张敬达忠贞为国,拒绝投降,张敬达没听副招讨使杨光远的劝谏而被杀,耶律德光哀怜他是忠臣,派人 安葬了他。 1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敬瑭报曰:“大兵远来,而贼势方盛,要在成功,不必速也。” (2)敬达军中有夜出者,辄为契丹所得,由是闭壁不敢复出。 【答案】7. D 8. B 9. C 10. (1)石敬瑭回答说:

29、“大军远道而来,而贼军气势正旺,关键是要成功,不必太快。” (2)敬达军中有夜间出去的人,立即被契丹军捉去,因此关门不敢再出来。 【解析】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 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 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兵”“太原”“敬达”“长城连栅”“云梯飞炮”“风 雨”“水”,虚词“为”“以”“之”“所”,“敬达”作“为长城连栅”的主语,意思是“张敬达修筑长城连栅”,结构 完整,意思独立前后断开,排除 BC 两项

30、,“坏之”的原因是“水暴至”,意思是“洪水突然到来毁坏了城 栅”,意思独立,其前断开,排除 A项,再结合本句意思:六月,率军包围太原,张敬达修筑长城连栅,用 云梯飞炮进攻,城栅将要造成,就遇上了狂风暴雨,洪水突然到来毁坏了城栅。句子可以断开为:六月/兵 围太原/敬达为长城连栅/云梯飞炮以攻之/所为城栅将成/辄有大风雨/水暴至以坏之。故选 D。 【8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 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

31、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 答。题中 B项,“领在文中指暂时代理官职”说法错误,文中,“领”应为“兼任官职”。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 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C项,“因相距较远导致救援失败”分析错误,根据原文,是赵延寿、范延光有二心不去救 援。故选 C。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 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

32、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 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报”,回答;“远来”,指远 道而来;“势”,气势;“方”,正;“要在”,关键是,关键在;“速”,快;“不必速也”,不必太快。 (2)中 “夜出者”,指夜间出去的人;“辄”,立即;“为所”,表被动;“辄为契丹所得”,被动句,立即被契丹 军捉去;“由是”,因此;“复”,再;“闭壁不敢复出”,指关门不敢再出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

33、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 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 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敬达,字志通,是代州人,小字生铁。年轻时因擅长骑射效力于唐庄宗,任厅直军使。明宗时,担 任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兼任钦州刺史,连续升任彰国、大同军节度使,调任武信、晋昌节度使。 清泰二年,契丹多次侵犯边境,唐废帝让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兼任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 步军都总管,屯驻在忻州,屯驻的士兵聚众鼓噪围住敬瑭高呼“万岁”,敬瑭斩杀三十多

34、人才制止他们。 唐废帝怀疑敬瑭有二心,就派敬达担任北面副总管,用这种办法分散石敬瑭的兵权。第二年夏天,调石敬 瑭为天平节度使,任用敬达为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部署,敬瑭因此造反。废帝任命 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六月,率军包围太原,张敬达修筑长城连栅,用云梯飞炮进攻,城栅将要造成, 狂风暴雨突然到来,毁坏了城栅。 石敬瑭向契丹求救。九月,契丹耶律德光率军从雁门入关,旌旗前后相连五十多里。耶律德光先派人 派人告诉石敬瑭说:“我想在今天破敌行不行?”石敬瑭派人回报说:“大军远道而来,而贼军气势正盛, 关键是要成功,不必速战。”使者还没有回报,两军已经交战。张敬达在西山摆开战阵,契丹

35、凭着羸弱的 骑兵三千人,皮革做的马鞭,木头做的脚蹬子,人马都不披上铠甲,来向唐军进攻。唐军争相追逐他们, 契丹军队逃跑,追到汾曲,契丹伏兵出击,把唐军截成两部分,在北面的唐军都被杀死,死了一万多人。 张敬达集合军队在晋安扎寨,契丹军队包围他们。唐废帝派起延寿、范延光等人救援。起延寿屯驻在团柏 谷,范延光屯驻辽州,距离张敬达都有一百多里。契丹兵包围张敬达的军队,从晋安寨往南,长一百多里, 宽五十里,张敬达从军中望去,只见帐篷相连,如同冈峦起伏,四面用毛绳贯穿,挂上铃铛做警报,放出 狗来回巡逻。张敬达军中有晚上出去的人,就被契丹军抓获,因此封闭军营不敢再出来。赵延寿等人都有 二心,没有援救张敬达的

36、意思。张敬达还有士兵五万人、战马一万匹,时间久了,粮食吃完,只能削树木 筛粪来喂马,军士吃死马,不久马吃完了。副招讨使杨光远劝张敬达向晋投降,张敬达自以为不忍心背叛 唐,而且救兵快到了,杨光远不断催促他,张敬达说:“各位为什么逼我呢?为什么不杀了我然后向晋投 降?”杨光远就杀死张敬达投降晋。契丹主耶律德光听说张敬达死了,哀怜他的忠诚,派人收葬了他的尸 体。 文言文阅读(二)文言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梁曾,字贡父,燕人。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十六年,除知南阳府。唐、邓 二属州为襄阳府所夺,曾按图经、稽国制以闻,事得复旧。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

37、丝,民 甚苦之,曾请折输布,民便之。十七年,朝廷以安南世子 陈日烜不就征,选曾使其国,不辱使命。二十九 年,召至京师,入见内殿,有旨令曾再使安南,授吏部尚书,以礼部郎中陈孚为副。三十年正月,至安南。 其陪臣郊迎,将由左门日新门入。曾大怒曰:“奉诏不由中门,是我辱君命也。”即回馆,既而请开右门云 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中门阳明门迎诏入。又责世子日燇亲出迎诏,具宣布天子威德。日燇大感服, 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 奇。八月,还京师,帝大悦,解衣赐之。是日,有亲王至自和林,帝命酌酒,先赐曾,复于便殿赐酒馔, 留宿禁中,语安南事,至二

38、鼓方出。明日,陶子奇等见诏,陈其方物象、鹦鹉于庭,而命曾引所献象。曾 以袖引之,象随曾转如素驯者。帝以曾为福人。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以问曾,曾对曰:“安南以黄金器币 奇物遗臣,臣不受,以属陶子奇矣。”仍乘传之任淮安。到官,兴学校,厉风俗,河南行省事有疑者,皆 委曾议之。大德 四年,丁内艰 。先是,丁忧之制未行,曾上言请如礼。七年,除潭州路总管,以未终制, 不赴。明年,迁两浙都转运盐使。又明年,拜云南行省参知政事。寻召还京,辞以母丧未葬,扶柩北归。 皇庆元年 ,仁宗 以曾前朝旧臣,特授昭文馆大学士。累章乞致仕 ,不允,复起为集贤侍讲学士。至治二年 卒,年八十一。 (选自元史梁曾传 ) 11. 下

39、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 以还诸陶子奇 B. 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 还/诸陶子奇 C. 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 以还诸陶子奇 D. 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 还诸陶子奇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大德”“皇庆”都是皇

40、帝的年号,“皇庆元年”是仁宗皇帝即位或改元的第一年。“仁宗”是谥 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大臣等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的称号。 B. “世子”,在先秦时代是君位继承人的封号,汉朝以后用以称郡王的继承人,以区别皇位的继承人太子, 还指藩属国的王位继承人。 C. “丁内艰”, 意为遭逢父母丧事。 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 官员必须停职, 回家守制, 又称“丁忧”, 是传统道德礼制。 D.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乞骸骨”,一般七十左右就可以退休了。文中“乞致仕”是指自请退职,请求回 家安度晚年。 13.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曾为官得法,卓有政绩。他担任南阳

41、知府期间,想办法要回了被并入襄阳府的两个州;他掌管淮安期 间,河南行省有疑难的事,都委托他商议。 B. 梁曾事君忠勤,深得信任。皇帝为表彰他出使安南之功,脱下自己的衣服奖赏给他;有亲王在场,赐酒 时也是先赐给梁曾。 C. 梁曾擅长外交,成绩卓著。他两次出使安南,都圆满完成任务,并成功说服安南国的世子陈日燇入朝请 罪,从而取得了外交的胜利。 D. 梁曾恪守礼制,不肯苟且。梁曾出使安南,坚持要从中门入城;他还建议按照礼制施行居丧制度,他自 己因服丧未满,拒绝到潭州赴任。 14. 翻译下列句子。 陶子奇等见诏,陈其方物象、鹦鹉于庭,而命曾引所献象。曾以袖引之,象随曾转如素驯者。 【答案】11. D

42、12. B 13. C 14. 陶子奇等人被召见,在朝廷上献土产大象和鹦鹉,皇帝要梁曾牵引所献的大象,梁曾用衣袖引导,大象 随着梁曾转,如往常驯过一样。 【解析】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 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 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安南国相”“陶子奇”“曾”“阙”“罪”“万寿 颂”“金册”“方物”“黄金器币奇物”“赆”,虚词“其”“而”“以”“为”,“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作“令” 的宾语,前省略主

43、语“陈日燇”,意思是“陈日燇让安南国相陶子奇等随梁曾到朝廷请罪”,结构完整, 意思独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两项;“曾”作“不受”的主语,承前省略了宾语“黄金器币奇物(或 者说赆)”,意思是“梁曾拒不接受(那些礼物)”,结构完整,意思独立,前后断开,排除 B项,再结 合本句意思:让安南国相陶子奇等随梁曾到朝廷请罪。并献上万寿颂、金册表章、土产,还拿黄金、器物、 丝绸、珍奇物品,送给梁曾作为礼物,梁曾拒不接受,将原物交还陶子奇。句子可以断开为:令其国相陶 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故选 D。 【12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

44、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 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 答。题中 A项,“仁宗是谥号”说法错误,“仁宗”是庙号。C 项,“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 说法错误,应该为:“丁内艰”,遭逢母亲丧事。D 项,“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乞骸骨”说法错误, 应该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

45、和原文,寻找时间、 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C 项,“并成功说服安南国的世子陈日燇入朝请罪”说法错误,入朝请罪的不是陈日燇,根 据原文“日燇大感服,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可知是安南国陈日燇让安南国相陶子奇等随梁曾 到朝廷请罪。故选 C。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 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 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本

46、题中的“见”,表被动;“陈”, 指摆出,献出;“方物”,指地方土产;“陈其方物象、鹦鹉于庭”,状语后置,在朝廷上献土产大象和鹦 鹉;“而命曾引所献象”省略主语“皇上”,翻译时,补齐;“引”,牵;“以”,用;“引”,引导;“如”, 像一样,如一样;“素”,平素,往常;“象随曾转如素驯者”,大象随着梁曾转,如往常驯过一样。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

47、人 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 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梁曾字贡父,燕人。至元十年因考核及格而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十五年,转任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 江宣抚司事。第二年被授予南阳府知府。南阳在宋末属边疆地区,桑柘树尚未长成,而每年(这时候就) 要征收蚕丝,百姓为此感到很困苦。梁曾请求折算成布匹来交纳,百姓认为这样很方便。三十年正月梁曾 到达安南。其国都有三座门,中间的叫阳明门,左边的叫日新门,右边的叫云会门。陪臣在郊外迎接梁曾 等人,将从进日新门进入。梁曾特别生气地说:“奉皇帝命令而来,不从中门进入,这是我有辱君命。”

48、立即回到驿馆。不久,该国又打开云会门请梁曾进去,梁曾又坚持不进,后来才从阳明门迎诏进城。梁曾 要求陈日燇亲自出来迎诏,讲明元朝重右的礼节。用书信的形式和陈日燇多次交流,详细地宣布天子的威 德,劝告他们的国君入朝。世子陈日燇深为感动佩服。三月,让安南国相陶子奇等随梁曾到朝廷请罪。并 献上万寿颂、金册表章、土产,还拿黄金、器物、丝绸、珍奇物品,送给梁曾作为礼物,梁曾拒不接受, 将原物交还陶子奇。八月回京师入宫见帝,献上与陈日燇往来议事的记载。皇帝非常高兴,解下自己的衣 服赐给他,右丞相阿里认为这样不对,皇帝生气地说:“梁曾两次出使外国,用言辞平息了战争,你怎么 敢这样呢?”有人进谗言说梁曾接受安南

49、贿赂,皇帝用这件事来询问梁曾,曾回答说:“安南把黄金、器 物、丝绸、珍奇物品赠送给我,我没接受,还给陶子奇了。”他于是乘驿站的车马赶回淮安上任。他到任 后在淮安兴办学校,整肃风俗,河南行省有疑难的事,都委托曾商议。大德元年, (梁曾)被授予杭州路总 管, (他)上奏请求禁止夜间审讯囚犯、游街、酷刑,朝廷认为他的建议是对的,写成法令。四年,母亲去 世,归家守孝。在这之前,守孝的制度没有施行,他上奏按礼实施守孝制度。七年授潭州路总管,因服丧 期未满没赴任。不久召回京师,因为母亲灵柩尚未下葬而推辞,扶灵柩北上。四年因病辞官归乡,皇帝下 令赏赐药物,慰问关怀很周到。延祐元年,回至汴梁,因病不再复职,居住在淮南,闭门不与宾客交往, 每天以读书史为乐。至治二年逝世,享年八十一岁。 古诗文阅读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灞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致身:献身于国家。 15.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二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