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13 课课 柳永词二首柳永词二首 一、基础巩固 1.把下面 4 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并在括号中填入一组关联词语,使之 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在两宋词坛上, 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词至柳永, 体制始备。 柳永( )_, ( )_,_,_。 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 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 即变“雅”为“俗” 答案 关联词:不仅(不但)、而且。 2.填空题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3)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二、拓展提升
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34 题。 诉衷情近 柳 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 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 千里。竟日空凝睇。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描写秋景,江南水乡的秋色在词人的感受中是平远开阔、疏淡优美的。 B.词的开篇“雨晴气爽”两句总写登楼远眺。先以“雨晴气爽”烘托环境气氛,给人以舒适 清新之感。 C.“断桥”、“幽径”、“渔村”、“孤烟”,这些衰残的意象,渲染出荒凉寂寥、凄清冷 落的气氛,它们在临近黄昏的江上秋色的背景中构成了秋色平
3、远的画面。 D.“脉脉朱阑静倚”一句呼应上片中的“遥认断桥幽径”, 暗示了词人一直在江楼上默然凝 伫。“脉脉”二字突出了词人“静倚”“朱阑”、凝望沉思时的如痴如醉,难以解脱。 答案 D 解析 “脉脉朱阑静倚”一句呼应上片中的“伫立江楼望处”。 4.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_ 答案 抒发了词人“秋光老尽”的迟暮之感,久望不见的怀人之悲。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56 题。 蝶恋花 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 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伫
4、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了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 见出主人公凭阑之久与怀想之深。 B.“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这里点明 了“春愁”的具体内容, 也说明了“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生”字增加了画面的视 觉性与流动感。 C.“草色烟光”句展示了主人公望断天涯时的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阑、 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 D.这首词妙在紧扣“春愁”,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 感染力更强了。 答案 B 解析 B 项没有点明“春愁”的具体内容。 6.结合下片内容,简析
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表现词人的思想情感所起的 作用。 答:_ 答案 下片写词人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他的满怀愁绪 挥之不去。结尾“衣带渐宽”二句陡然一转,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形 容憔悴、 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 表现了词人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 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78 题。 满江红 柳 永 暮雨初收,长川 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 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 ?平生 况有云泉约 。归去
6、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注 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长川:下片词中的 桐江。 成底事: 一事无成。 云泉约: 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 仲宣: 王粲, “建安七子” 之一,有从军行五首,词人为押韵改为“从军乐”。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暮雨初收苇风萧索”几句写的是傍晚泊船的情景,以动态描写为主。 B.从“几许渔人飞短艇”开始,词境由静态变为动态,写的是天更加黑下来,渔人们驾着小 舟,匆匆回到村落中去;那舟上的点点灯火,闪耀在夜空里,映照在江水中,在黑暗中向前 飞行。 C.渔人的家庭生活的欢乐, 使词人更加感到自己的漂泊之苦, 渴望结束这
7、种羁旅行役的生活, 回去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 D.词人一早醒来,见船沿桐江在向前行,美丽的景色使忧愁一扫而光:桐江上空腾起一阵广 漠浓密的晨雾,江中碧波似染,岸边峰峦如削;船过严子陵滩,只见白鹭在船尾飞翔,鱼虾 在船旁跳跃。 答案 A 解析 A 项应为“以静态描写为主”。 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答:_ 答案 (1)表达了词人厌倦仕途、渴望归隐的情怀。 (2)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词人漂 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词人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下片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 峰峦如削, 这样的美景和宦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 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