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精品讲练: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掌握4大高考文体勇夺36分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24974 上传时间:2020-03-07 格式:DOC 页数:144 大小:6.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精品讲练: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掌握4大高考文体勇夺36分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2020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精品讲练: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掌握4大高考文体勇夺36分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2020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精品讲练: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掌握4大高考文体勇夺36分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2020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精品讲练: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掌握4大高考文体勇夺36分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2020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精品讲练: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掌握4大高考文体勇夺36分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命题规律素养考查这两张图,有八处不同,你能找出它们细微的差别吗?其实,论述类文本阅读也和“找不同”游戏一样,要找出选项和原文的细微不同之处。所以,在一轮复习中我们做这种题型时就按如下步骤:速读全文审读题干找信息区间文题比对。简称:读审找比。考生自查早定位名师阅卷大数据高考13题,以下做法,自己能做到的请打,尚未做到的请打。1这三道题我一般不会在开考时就做,有时是放在最后,等写完作文之后再做。()2做完这三道题我的平均用时不会超过15分钟。()3这一类的题目我通常是先快速阅读再做题,在做题的时候先凭感觉选出怀疑项,再对照原文进行验证。实在确定不了错误的选项只好逐项对照原文进行排查。()4我已经

2、熟练掌握了这一类题常见的错误类型,包括偷换概念、强加因果、无中生有、过于绝对等。()5对于选项出现的推断词,如“可见”“因而”“因此”“所以”“证明”“导致”“原因是”“表明”“是为了”“的结果”“意味着”等,我会特别敏感并优先表示怀疑。()集合三年阅卷大数据,帮助考生熟悉阅卷标准,规避无谓失分。通过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二轮复习应注意以下两点:1从答题时间安排上看:作为高考语文第一大题,考生常因过于重视或紧张而造成论述类文本阅读时间过长,进而造成整体答题的被动。2从易失分题型上看:论述类文本第1题是基础题型、常规题型,各选项只是对选文重要信息的概括分析,作答相对较易;而第2题的作答常因对论点、

3、论据、论证方法把握不准和文意理解不透而失分;第3题的作答常因对选项的逻辑推理理解偏差而失分。【真题体验】(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4、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

5、”,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

6、,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

7、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1(内容理解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解析“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由原文第2段“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

8、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可知,文中只是说杜甫吸取了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长处,并没有提到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的评价。答案B2(论证分析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D文章论证了杜甫之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解析“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强加因果,由原文第三段“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可

9、知,杜甫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的原因是他拥有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答案D3(观点推断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的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解析A项,“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于文无据,原文第一段只是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说杜甫之前的诗人不能二者兼备。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曲解文意,由原文第2段“而

10、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可知,杜甫在七言律诗上并不是“谨守传统”。C项,“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理解错误,由原文第三段“我以为每一位诗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可知,作者对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的态度是不同的。答案D【考情聚焦】选文上选文更贴近时代,着眼当今社会发展的热点、焦点问题(如2019年全国卷“民族的灵魂”),用切身感受体悟文章的内涵之美、说理之透。选文更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选文聚集中华传统文化(如2019年全国卷“杜甫诗”)、社会现实问题等,倡导优秀文明对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题目上第1题:选项较以往概括性更强,

11、由“文字变化游戏”向真正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转变。第2题:选项特征更加明显,立足于文体特征命题的理念得以强化。2019年3套全国卷论述类第2题共12个选项,9个选项都出现“论证”字眼,只有全国卷第2题C项出现了“论点”“支撑”等字眼;全国卷第2题A项出现了“提出观点”“支撑”、D项出现了“体现”等字眼。第3题:选项思维含量增强,选项标志词明显减少,更注重内在逻辑关系的把握。短板清单清单1如何既快又准地阅读原文,快速界定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选择题第二题该怎么做?清单2如何分辨选项文句(段)的逻辑关系?选择题第三题的逻辑推理用什么方法判断?针对清单1从读文上提速论述类解题必须“快读”“准读”全国卷整

12、体上加大了阅读量,但阅读量加大,时间不变,这就要求考生应提高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速度,做到快读、准读,为后面其他题目的解答留足时间。(一)快读(大处着眼,理清行文脉络)1析文章之“目”分析标题,揣测文章论述中心标题或出处往往提炼概括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表达的是什么观点,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就可以快速弄清文本论述的主要内容。2019年全国卷,选文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阐释了伟大诗人杜甫的诗歌成就,使考生在审美陶冶中认识到成就一代诗圣的原因。2理文章之“脉”把握论点,理清文章论述思路具体方式是快速阅读全文,标出各段落的中心句(段落中心句通常在段首或段末),弄

13、清各段落的大致意思;在此基础上思考总结段落间的关系,把握文本的结构,看文本是属“总分总”结构,还是属“总分”结构;等等。以2019年全国卷为例:(二)准读(以题带文,捕捉“敏感点”)1“敏感点”有哪些?(1)选项中表概括、表分析、表推断等的字眼:如2019年全国卷T1A项标示:“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表概括),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表推断)。”(2)原文对应的各类关键词语:表时间、数量的词语;表修饰限制的词语;表指代的词语;表观点(或作结论)的词语;作阐述的词语;表句间关系(如因果、转折、条件、假设等复句关系)的关联词或层次关系(如表举例论证)的词语;等等。2“以题带

14、文”如何做?以题带文,捕捉“敏感点”的具体方式:(1)细审选项,即在上一步“快读”文本之后审明选项,标出选项的“敏感点”;(2)细读文本,即根据选项提示,迅速找到原文对应区间,标出文本的“敏感点”;(3)把握内容,即准确概括相关原文的主要意思,从而为判断选项的正误奠定良好基础。如2019年全国卷T2C项“以题带文”列举分析:针对清单2从薄弱点增分观点推断题要“三看”(一)看全文(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提炼基本信息)把握全文的观点态度,筛选出文中的有关重要信息;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看法。如:选项(2019全国卷T3)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的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

15、上一视同仁。剖析选项不正确。作者列举“逃避”和“被击败”这两种回应危急的方式,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这种应对方式的欣赏和肯定。(二)看选项(分析研究选项内容,推断关系是否成立)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它是一种推理。有时选项中虽然也引用文本中的某些语言表述,但不是侧重于表述是否符合原意,而是侧重于思考,侧重于由原文能否推断出某一方面的新的认知或结论。因此,仅仅采用把选项与文章中某一语言单位(句子、词语等)进行简单比对的方式,将无法保证推断的正确。还要考虑推断的合理性,以及推断的倾向性与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否一致。如:选项(2019全国卷T3)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

16、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剖析选项不正确。作者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故推断并不合理。(三)看变化(重点挖掘隐含信息,捕捉作者信息暗示)在文本中,作者对某一方面的认知或结论,虽然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但总会有一定的暗示。解题时就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暗示。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表述角度时,要注意因角度的变换,结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如:选项(2019全国卷T3)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剖析选项正确。作者并没有直接指出,但从第三段内容“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欣赏的余裕”可以判断出来。(2020四川省成都市摸底考试)阅读

17、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科学精神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思想遗产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科学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信念。理性信念所具备的理性的旨趣,不仅是一种崇高唯美的个人精神享受,而且是凸显人的力量的动力源泉,如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理性信念表现为对理智的崇尚。崇尚理智,就会强调任何东西都应该审慎地加以思考,就是鼓励人们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就是要通过智力的迂回冒险找到比直观所见更多更本质的东西,以便更深入地把握变动不居的现象。但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真正能够促进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的,

18、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即实证方法。正是有了科学的实验方法,人们才有可能辨别关于世界本原的众多猜测究竟哪个更符合事实真相,而数学则为人们提供了这些知识更为精确的形式。1638年,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出版,伽利略用数学的定量方法从经验现象中导出物理规律,这种追求实证化和数学精确化的研究方法成为近代以来科学的基本特征。批判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首先,批判态度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神圣化。任何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都要经受反复检验,通过批判旧的理论使其得到修正甚至完全用新的理论取而代之。其次,批判态度是理论创新的动力。科学理论经受批判使自己的逻辑更严密,实验证据更精确,进而不断打破成见、

19、推陈出新。再次,批判态度是科学真理客观性的保障。任何人、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受到严厉批判。但是,批判不是完全否定。日心说替代地心说,直到牛顿力学提出后才算完成。有时新和旧也是相对的,旧的理论也可以为新的理论所包容,如经典物理学就可以视为现代物理学的近似。当科学所秉持的批判态度延伸到科学外部之时,意味着科学同样要坦然接受来自科学之外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批判、反思和质疑,并带来认识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这对于破除科学的神话、减少科学的独断性非常有益。批判和反驳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科学理念和常态,关键在于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波普尔强调:科学是一门可错的学问,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试错的

20、过程,科学发展遵循试错模式。所谓试错模式,其基本路径是通过实验,正视错误、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再通过新的实验,不断向前推进。哥白尼、伽利略对托勒密体系和亚里士多德力学的质疑,建立起了新的天体力学;拉瓦锡在对传统燃素说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创立了氧化还原学说;达尔文对上帝创世说进行批判,创立了进化论;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体系进行理性的反思与批判,建立起了相对论学说;等等。科学所追求的正是不断试错而向真理逐渐逼近的过程。(刘大椿论科学精神刊登于求是2019年9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精神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其诞生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密切相关。B对

21、理智的崇尚,既要大胆假设,也要认真求证,以便更完整、更深刻地把握事物。C实证方法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也可提供这些知识更精确的形式。D批判态度保障了科学真理的客观性,能使任何人都无法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解析“能使任何人都无法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错误。答案D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总分的结构,阐述了科学精神极其丰富的内涵,体现了辩证的态度。B第段从科学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论证了批判态度对科学精神的重要性。C文章从理性信念、实验方法、批判态度、试错模式四个方面对科学精神展开了论述。D以哥白尼、拉瓦锡等为例是为了证实科学上的进步与发展都是通过试错模式获

22、得的。解析实验方法应为实证方法。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体现了科学精神中理性信念所具备的理性的旨趣。B理性信念使人们认识自然规律,而实证方法使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C现代物理学正是在对经典物理学的批判和否定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D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意味着错误不可避免,正是错误在推动科学的发展。解析B项,“理性信念使人们认识自然规律”错误;C项,没有对经典物理学的否定;D项,“错误在推动科学的发展”错误。答案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特色小镇是在区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生产”“生活”“生态”城乡一体化的功能聚集区,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

23、文化内涵、绿色宜居,兼具旅游和社区功能的创新经济模式。特色小镇的“镇”,不是行政区划“镇”的含义,也不是产业园区的“区”,而是一个“非镇非区非园”没有行政级别的聚落空间。特色小镇的特质在于“特色”,其魅力也在于“特色”,其生命力同样在于“特色”。特色小镇的本质特征可以概述为:特在资源和区位、特在历史文化、特在产业、特在形态(建筑)、特在运营机制。从国家层面讲,特色小镇的产业应实现多元化,以避免“千镇一面”的产业同质化恶性竞争;但从微观层面分析,一个具体小镇不宜强调产业多元化,而应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准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定位,在“特”字上做文章,在“小而精”“精而美”上下功夫。在一个小镇强调产

24、业多元化指的是在主导产业链条上的多元化发展,而不是主导产业多元化。切忌多而杂,什么都搞就没有特色了。产业化是特色小镇的立足之本,但“泛产业化”只会淡化特色小镇的特色。发展特色小镇,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元。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与现代文明新风尚融合是特色小镇的“灵魂”,但最“核心”的是产业。我国特色小镇建设要有明确的特色主导产业定位,定位于本地最有基础、最有特色、最具潜力的主导产业。具体来说要在两方面下功夫。一是在深度挖掘和广度延展以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经典传统产业价值上下功夫,突出特色产业定位这个“核心”;特色文化产业化,既能留住乡愁,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二是在新兴产业导入上下功夫,抢抓机遇

25、占领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使特色小镇成为高端产业发展和高级人才聚集的一个重要载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成有世界影响力的特色小镇;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成“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的品牌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不仅是传承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而且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载体。它的建设要遵循三个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城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罗马非一日建成,特色小镇是历史文化积淀到一定程度、特色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不能盲目追求快出成绩与数量,要根据当地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突出特色产业优势,建设一批、成熟一批,顺

26、势而为。面对当下如火如荼的特色小镇建设,我们需要理性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避免出现口号式、运动式推进。(摘编自茶洪旺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不宜遍地开花)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特色小镇是功能全面的聚落空间,也是在区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新经济模式。B特色小镇的本质就在于一个“特”字上,这也是特色小镇的特质、魅力和生命力所在。C建设特色小镇要有明确的产业定位,要在挖掘和拓展经典传统产业的价值上下功夫。D特色小镇不仅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解析第1段说特色小镇是“生产”“生活”“生态”城乡一体化的功能聚集区,“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

27、、绿色宜居,兼具旅游和社区功能的创新经济模式”,表明功能多样,但没说“全面”,故A项“全面”一词以偏概全,A项错误;第2段“特色小镇的特质在于特色,其魅力也在于特色,其生命力同样在于特色”可知,B项“特色小镇的本质就在于一个特字上”张冠李戴;第5段“特色小镇不仅是传承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而且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载体”可知,特色小镇最重要的是文化作用,其次是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故D项“不仅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主次颠倒。故选C。答案C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1段从功能、经济模式、

28、区域性质三个方面概括了“特色小镇”的丰富内涵。B文章从宏观和微观对特色小镇的产业多元化做了辩证分析,厘清了“多元化”概念。C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从概念到特质,从内涵到意义,重点探讨具体做法,富有条理。D本文道理论证充分透彻,但是事实论据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章的可读性。解析B项,强加论据和论点的关系。由第3段“在一个小镇强调产业多元化指的是在主导产业链条上的多元化发展,而不是主导产业多元化。切忌多而杂,什么都搞就没有特色了。产业化是特色小镇的立足之本,但泛产业化只会淡化特色小镇的特色”可知,“从宏观和微观对特色小镇的产业多元化做辩证分析”目的是要厘清特色小镇“多元化”发展定位问题,而不是

29、厘清“多元化”概念。故选B。答案B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上的“镇”,因此没有行政级别,但却拥有独特的形态和运营机制。B特色小镇想要立足,就要做到“小而精”“精而美”,并实现主导产业链条上的多元化发展。C如果找不准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定位,就不能建成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品牌特色小镇。D只有历史文化的积淀以及特色产业、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形成特色小镇。解析B项,“就要做到小而精精而美”以偏概全。第3段说特色小镇“应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准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定位,在特字上做文章,在小而精精而美上下功夫”,意思是说特色小镇应找准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

30、定位,“小而精”“精而美”只是找准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的一个方面,还有“特”。故选B。答案B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在5 000多年的沧桑岁月中,中华民族共同经历非凡奋斗、共同创造美好家园、共同培育民族精神、共同坚守理想信念,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建构出独特高标的精神气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始终把中华民族和各族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正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脉。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任何一个民族的道路和命运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在漫长历史中确立起来的包括

31、理念自信、道德自信、人文自信等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维系了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多元一体、天下一家的历史命脉。理念自信,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性格禀赋、文化心性,开拓了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空间;道德自信,维系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团结统一、泱泱大国的伦理秩序和中华儿女的共同情感;人文自信,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创造了中华民族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在人类文明史上矗立起卓越而独特的中国传统和中华格局。文化自信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中华民族从远古走来,在世界的东方生息繁衍、超越突破、融合交流、开放发展,积淀并升华出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

32、识、丰厚的精神滋养和崇高的天地境界。理念自信,塑造出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天下理念、大同追求和知行观念;道德自信,塑造出中华民族刚毅朗健的担当意识、爱国情怀、优良品格和荣辱观念;人文自信,塑造出中华民族仁恕宽厚的为人之道、处世方法、理想抱负、进取精神、教化观念、博大胸怀和生活理念。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为我们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昂扬而现实地展现中国的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提供了最根本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建构了中国方案的文明气度。“中国特色”文化自信,不论是体现为中国道路的深化扩展和坚持完善,还是体现为中国方案的实践

33、推进和意义呈现,其所坚守和强调的始终都是不同文明、不同发展道路之间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其所瞩望和践行的始终都是在对话学习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在共存共赢中美美与共。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展开和实现,以中国方案为重要内容和表征的“中国特色”及其文化自信,必将在21世纪结出更加丰硕的实践成果,绽放出更加璀璨的中国光焰。(摘编自冯鹏志文化自信:本质属性与力量之源)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具有独特高标精神气质的中华文化自信,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B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维系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多元一体、天下一家的

34、历史命脉。C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为我们新时代中国之崛起提供了最根本的精神支撑。D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在21世纪结出了更加丰硕的实践成果,绽放出更加璀璨的中国光焰。解析A项,“具有独特高标精神气质的中华文化自信”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建构出独特高标的精神气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分析可知,是“精神气质”,不是“中华文化自信”。C项,“最根本的精神支撑”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天下一家的历史命脉”分析可知,“最根本的精神支撑”于文无据。D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在21世纪结出了更加丰硕的实践成果”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必将在21

35、世纪结出更加丰硕的实践成果,绽放出更加璀璨的中国光焰”分析可知,变未然为已然。故选B。答案B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阐述了中华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脉、精神气质和文明气度的关系。B文章第2段采用总分式的结构阐述了文化自信是如何维系着中华民族历史命脉的。C文章3、4两段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文化自信对于精神气质和文明气度的重要性。D文章先总论什么是“中华文化自信”,再分论“中华文化自信”的作用,条理清楚。解析D项,“文章先总论什么是中华文化自信”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始终把中华民族和各族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正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分析可知,直接引出

36、“文化自信”,不是论述什么是“中华文化自信”。故选D。答案D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论何时,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始终把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人民紧紧地凝聚在一起。B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是在漫长历史中确立形成的理念自信、道德自信、人文自信等。C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包括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丰厚的精神滋养。D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中国方案为重要内容和表征的文化自信。解析C项,“包括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丰厚的精神滋养”概括不全。结合文本内容“中华民族从远古走来,在世界的东方生息繁衍、超越突破、融合交流、开放发展,积淀并升华出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

37、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丰厚的精神滋养和崇高的天地境界”分析可知,还包括“崇高的天地境界”。故选C。答案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

38、征)月”,一直沿用至今。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言”。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

39、为岁首。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数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占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正月写作“征月

40、”,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11月、12月、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

41、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B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年的时间里,采用的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C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D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解析A项,“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11月、12月”张冠李戴。结合“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分析,商朝是12月,周朝是11月。B项,“

42、采用的是太初历”错误。结合“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分析,“采用的是太初历”扩大范围。D项,“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曲解文意。吕氏春秋季冬纪只是记载了有关“除夕”的活动,但并没有说这本书是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故选C。答案C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为避秦始皇的讳。B第2段引用诗经史记的记载,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C第4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

43、,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D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确解读了“正月”的文化内涵。解析B项,“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错误。结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分析,引用诗经的记载是为了论证“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故选B。答案B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B战国秦汉年间所谓的“三正论”揭示了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的区别,即各朝历法岁首的月份不同。C“正月”之“正”为“准则、标志

44、”之意,古时人们就会在这个标志性月份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来塑造人生。D“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重新使用夏历后,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沿用夏正。解析B项,“揭示了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的区别”错误。结合“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分析,“三正论”并没有揭示三者的区别,只是三者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更改的情况。故选B。答案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伦理学是有关人际交往行为道德规范的学问,以往的伦理学所论证的道德规范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与人之间的行

45、为规范,人们在时间上同时存在,在空间上彼此触及。这种道德规范将人际关系塑造为契约与合作关系,能给契约双方带来利益,但它却或许包含着将无法参与签订契约者排除在道德顾及之外的弊端。这种伦理学被称为近距离的伦理学,它们往往只需顾及当代生存着的并且彼此交往着的人际关系;至于那些不具有时空相关性的人际关系,似乎便不在其关照的视野之内。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却把一种新的、不具备时空关联性的人际关系的问题,即当代人与未来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带到了伦理学的范畴之内。因为我们这一代与未来人类并不处于同一时空环境里,所以无法像同代人那样通过道德建构起契约性的互利合作。我们当代人作为行为主体,与未来的行为后果的承担者处

46、于一种分离的状态,行为者理论上可以不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而行为后果的承受者却无法对行为者做出惩罚。这是以往的伦理学所不曾触及的问题,要求我们探讨一种远距离的伦理学。这种伦理学,实则是一种代际传承的伦理。代际传承,意指人类的发展从过去到今天再到未来呈示着一种必然的逻辑。即前辈把生命本身、生存条件完好地传递给我们,基于公正原则,我们也应当把这些惠赠完好无损地传递给后代。“于是,代际公正就这样得到了理解。当我作为好的托管者把先辈委托我的价值物管理好,则我便能够说对于先辈和晚辈同样都是公正的。”公正是一种难以用其他基本前提得到论证的基本价值,基于公正理念,罗泽对代际传承的思想做出了经典的概述:“如果

47、说,每一代都要履行这样的义务并且要关照其后代的话那么就会产生出一种相互关照的代际链条。通过此链条,最终所有的世代,包括遥远的未来,都得到关照。尽管完全正确的是,我们对遥远未来的人类没有直接的义务,但这样一种义务可以间接地产生,当我们下一代拥有义务,而下一代对其再下一代拥有义务,这样连续下去。”这种代际链条,并不是祖孙三代这样短暂的连接,而是一种千秋万代意义上的长远系列。祖孙三代式的人际传递仍然留有利己主义观念的印记:父母养育儿女意在指望以后能够获得子女的回报。而在代际传承的理念里,当下的一代不可能指望获得未来世代的任何回赠。我们对未来人的关照并不以他们对我们的回报为前提,而是源于我们对于前辈的感恩与追忆。代际传承意识的道德支撑,并不能归因于对利益的算计与理性博弈,而是源于由前辈流传下来的充满爱意的情感,代际义务来自对我们所得之物的感激。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能够强烈地感知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