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ppt课件(2)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12099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ppt课件(2)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ppt课件(2)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ppt课件(2)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ppt课件(2)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ppt课件(2)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第六课,本课学习目标:,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请同学讲故事:,小时侯的“狼来了”的故事。历史 中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结果导致了什么后果?,戏弄别人,反而害了自己。(自食其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做人要诚信。 ),东周,春秋 五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 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争霸是当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诸侯争霸,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齐桓公

2、称霸,1、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楚庄王,2、齐桓公首霸,原因:,(1)管仲改革,(2)渔盐之利,(3)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4)葵丘会盟,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1)齐国是东方大国,有渔盐之利;(2)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3)顺应当时政治形势,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 (4)葵丘会盟。,二、问鼎中原,晋,楚,晋先胜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后胜邲之战“一鸣惊人”,楚庄王称霸中原的原因?,楚国地处鱼米之乡,先天条件优越。 楚庄王任用贤臣发展楚国经济。 楚庄王励精图治,扩张国力,志向远大。,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战国七雄,三、合纵连横,晋家分裂三家:

3、韩、赵、魏,公元前475前221年,是历史上战国时期,齐、楚、秦、燕、韩、赵、魏并称“战国七雄”,东西为横最终秦国用连横战术破坏了合纵战术而逐渐强大,一统中国非它莫属。,合纵:南北为纵 东方六国联合抗秦,代表人物:,他们之间采用了什么战术:,秦国的张仪、魏国的公孙衍等。,合纵,连横,纵横家为什么提出“合纵”“连横”策略?,从地域上来说,以韩赵魏为主从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条纵线,东抗齐或西抗秦是为合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连成一条横线,进攻其他弱国是为连横。纵横家就是适应这种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他们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来称雄中原,或者建立“霸业”。,东周春秋和战国, 五霸七雄在其中: 五霸齐

4、宋晋秦楚, 最先称霸齐桓公, 问鼎中原楚庄王, 退避三舍晋文公; 晋国分裂韩赵魏, 齐楚燕秦共七雄。,分析简答:,诸侯争霸所起的进步作用?,促进科技进步,促进政治统一,促进经济发展。,结合课文想一想,六国合纵抗秦的谋略为什么没有成功?,1、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法破坏合纵,各个击破;2、秦国采取“连横”的策略破了“合纵”; 3、五国间“朝秦暮楚”,立场不坚定。,1、齐桓公首先称霸的诸多原因中最重要的原因是( ),A、管仲改革壮大了齐国的力量 B、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C、齐桓公本人的威信和能力 D、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A,2、下列春秋时期的成语与人物对应错误的是( ),A、晋文公退避三舍 B、楚

5、庄王问鼎中原 C、吴王夫差葵丘会盟 D、越王勾践卧薪尝胆,C,3、下列诸侯国中,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是( ),A、齐国 B、晋国 C、吴国 D、宋国,A,4、人们常说: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我们习惯上用“燕赵之地”来指我们今天的( ),A、河南省 B、山西省 C、山东省 D、河北省,D,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王的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A,6、战国时期实行“连横”策略的是( ),A、秦国 B、楚国 C、燕国 D、魏国,A,7、下列对春秋时期争霸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使诸侯国的数目逐渐减少 B、使秦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的国家 C、促进了民族整合 D、战乱给人们带来了灾难,B,8、“朝秦暮楚”这一成语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是( ),A、诸侯争霸 B、三家分晋 C、周王室衰 D、“合纵”连横,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历史 > 北师大版 > 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