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课与高司谏书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B.C.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B.C.D.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亦将闵足下之不能B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C大抵罪在默默尔D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是聪明有所未尽B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C此君子之贼也D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5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此乃庸人之常情B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C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D予本非文人画士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
2、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译文:_ (2)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译文:_ (3)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译文:_二、考点对应训练链接考点掌握文言文分析理解题的推断技巧解析考点:文言文分析理解题题型有以下几个特点:(1)题型为单选题,一般要求选出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2)四个选项按照原文顺序排列,文意正确率达75%,在错误的选项里,命题人把错误点设置得较为隐蔽,有很大的迷惑性,需要考生做题时格外认真、仔细。阅读考查中常见的五种设错类型:(1)张冠李戴(人、地、时间故意错位);(2)错解关键词;(3)强加因果;(4
3、)无中生有;(5)评价人物主观臆断。答题路径:(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抓记叙的要素,抓关键句、找时空词,理文章层次,弄清材料的要素。如全文中心人物是谁,这个人物何时、何地、何种场合,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他的职务有何变化;还写了哪些人,他们与中心人物是什么关系,是如何评价他的。(哪些人,做过哪些官、哪些事,具有什么样的品格)(2)比对原文,注意细节,检验确定。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的内容,快速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尤其要注意细节(关键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注意选项与原文的转述是否等值,发现表述不一致时要反复推敲。即时对练阅
4、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题目。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
5、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且希文果不贤耶?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耶?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昔汉杀萧望之与王章,计其当时之议,必不肯明言杀贤者也,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耶?望之与章果不贤耶?当时亦有谏臣,必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亦必曰当诛而不
6、足谏也。今足下视之,果当诛耶?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耶?况今之人未可欺也!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春秋之法,责
7、贤者备。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效也。7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祐年间,范仲淹讥讽时弊,被贬谪外地。高司谏却附声诋毁范仲淹。欧阳修激于义愤,撰文斥责高司谏见风使舵的卑劣行为。B作者疾恶如仇、胸怀坦荡、无私无畏的高风亮节在本文得到充分体现。C作者列举范仲淹曾被器重的事实,运用类比论证,指出无论范仲淹贤与不贤,高司谏的“默默”都是失职,怒斥他是“君子之贼”。D文章语言犀利,气势逼人,言辞激愤,读来令人有痛快淋
8、漓之感,充分显现了欧阳修疾恶如仇、无私无畏、不避险恶、仗义执言的性情。三、阅读拓展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新五代史一行传序欧阳修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
9、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注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悌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作一行传。注俛:同“俯”。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
10、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B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C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D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缙绅”的“缙”是“插”的意思,“绅”指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古
11、代朝会时官宦把笏板插在腰里,后成为官宦的代称。B“礼义”是道家倡导的“五常”的标准,即:仁、义、礼、智、信。“义”遵循正义的生活道路,“礼”遵守维系社会的规则、形式。C“中道”即“中庸之道”,儒家的最高标准。大意是为人做事要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D“人伦”指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行传是欧阳修著的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本文是这个合传的序。B序文的第1段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
12、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有所获。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C从第2段起,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有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郑遨、张荐明,有坚守道义的石昂,有宁死不屈的程福赟,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伦。D欧阳修对于几个传主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但有一个句式“吾得一(二)人焉”却四次反复使用,以反映搜求不易。叙述、评议和感喟交织在一起,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深得太史公笔法神理。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译文:_ (2)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译文:_答案精析1
13、AA项均为古代的一种文体。B项顾及/只不过。C项言论/说。D项获得/能。2DD项均为判断动词,是,就是。A项介词,因为/连词,而,因而。B项代词,你的/代词,他。C项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CA项“闵”通“悯”。B项“有”通“又”。D项“已”通“以”。4DA项古义:听觉、视觉灵敏。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B项古义:普通人。今义:大家;许多人。C项古义:败坏者,祸害。今义,偷东西的人;做大坏事的人(多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邪的,狡猾。5CC项为省略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6(1)而您的名字列在他们中间,却单单没有突出的可以称道的地方,我因而怀疑您,不知您是怎样
14、一个人。(2)您既不能为他辩明无罪,又害怕有识之士会责备自己,于是就跟着别人来诋毁他,认为他应当受到贬斥,这可真奇怪了!(3)倘若您还以为希文不贤而应当斥逐,那么我今天如此为他说话,就是与邪恶的人为朋党的小人了。7C文中无“类比论证”。8C先比较四个选项找出断句标注的不同之处,再根据句意进行推断。“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作为主语“材贤”的并列谓语,不能隔断;“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属于假设关系复句,也是“颜子之行”的谓语,不能隔断。答案为C项。9B不是“道家”,应为“儒家”。10C程福赟不是宁死不屈,而是忠于君主,顾及大局,以忠获罪而至死不言。11(1)虽然够不上符合中庸之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
15、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不受拘束)而自得其乐(或:让自己得意开心)呢?(2)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显著,也没有书籍记述编排,只有他们的姓名有的还能够在书中见到,我也不敢埋没他们。参考译文唉!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呀!在这个时候,做臣子的杀害他的国君,做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占据着朝堂,十分满足不再有廉耻之色的人到处都是。我认为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何其少啊!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虽然说战乱兴起,学校教育被废弃,从而礼仪衰败,风俗毁坏,而到了这
16、个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未尝没有这样的忠臣义士啊。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时疾世远离尘世而不能显露于世。自古贤才,有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的,有的人困顿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名声也不会显扬。何况是世道多有变故而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我又认为必然还有怀抱才能、修炼节义,但沉沦在社会底层而默默无闻的人。我在传记中寻找这样的义士,却因乱世分崩离析,书上文字残缺,不能再找到了,找到的仅仅就是四五人罢了。生活在山林中和麋鹿为伍,虽然够不上符合中庸之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
17、内心,放纵身心(不受拘束)而自得其乐(或:让自己得意开心)呢?我找到了两个人,名叫郑遨、张荐明。权力和利益都不能让他的心灵屈服,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都不违背他的道义。我找到了一人,名叫石昂。如果对君主有利,因为忠诚而获得罪名又何必为自己表白;有直至死亡也不说出来的人,这就是古代的义士啊。我找到了一人,名叫程福赟。五代时期社会混乱,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一直到兄弟间、夫妇间的人伦关系,没有不严重毁坏的,而伦理几乎灭绝了。就在这样的时刻,能够以孝悌之礼修身于一乡并且像风一样推行到天下的人,或许还是有的。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显著,也没有书籍记述编排,只有他们的姓名有的还能够在书中见到,我也不敢埋没他们。而大致可以写下来的人,我也找到了一个,他叫李自伦。于是我写了一篇一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