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5月份内部特供卷高三 语文(四)教师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14731 上传时间:2020-01-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5月份内部特供卷高三 语文(四)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届5月份内部特供卷高三 语文(四)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届5月份内部特供卷高三 语文(四)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届5月份内部特供卷高三 语文(四)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届5月份内部特供卷高三 语文(四)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三语文(四)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墨家学派衰落成因赵建成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非儒即墨,二家

2、并为显学。然而盛极一时的墨家学派,在秦汉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作为墨家学派创始人的墨子,其生平事迹已经开始变得模糊,或者说遭到漠视。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皆立传记,仅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对墨子附以24 字的内容,简略不备而又含糊不明。在秦汉之后,墨家几乎再无传人。盛极一时的学术流派突然衰落,这是一个颇有意味、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其原因。首先,就其根本而言,墨家的学说过于理想化,或者说就是一种空想。墨家思想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其最根本的主张是兼爱,几乎一切观点与主张皆由此生发:因兼爱而非攻,反对战争;物质财富是有限的,少数贵族的奢侈生活必

3、然会导致下层民众的贫困,故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儒家礼制的繁琐与用度之多又与此相冲突,故墨家非儒;尚同与尚贤是墨家的为政之本,是针对当时天下混乱的形势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其实质也是为了贯彻其兼爱的主张。那么,作为其出发点与立足点的兼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张呢?墨子认为,天下一切混乱皆起自不相爱。解决的办法是,使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可消灭一切祸乱之源头。但正如汉志诸子略墨家类小序所云,“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这种无差别、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的主张显然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实际,也忽略了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的社会现实,墨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图景可望而不可即

4、,不可能实现。其次,一种学说往往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层面,二是实践层面。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比较有影响的多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其思想的深度不足。因此,一旦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这种学说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秦汉之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墨家的主张不符合新秩序的要求,几乎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走向衰落;而同为显学的儒家学说则恰恰相反,获得了空前发展,二者命运迥然不同。同时,墨家的主张对人在实践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往往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庄子对墨子的人格非常欣赏,但他仍客观地指出:“墨翟、禽滑釐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无肢、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

5、上也,治之下也。”庄子还评价墨家非乐、节葬、节用诸说曰:“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墨子对于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他自己虽能做到,但无法为天下人普遍接受,所以实际上恰恰偏离了圣人之道。最后,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其学说都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除创始人外,还不断涌现出重要的代表人物,使本学派的理论有大的推进,如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反观墨家,墨子之后并没有出现特别有影响的人物,也没有提出超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所以,不能与时俱进,也是

6、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今天看来,当时的儒家和墨家可谓最盛,非儒即墨,主要是因为两家均为显学。B.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人所写的传记都记述详细,唯独对墨子的传记,简略而又含糊。C. 墨家主张节用、节葬、非乐,而儒家礼制上的繁琐与用度之多与墨家的主张相冲突,所以,墨家对儒家持否定态度。D. 在秦汉之后,墨家并没有出现过特别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也没有像儒家、道家、法家一样提出过新的理论与学说。【答案】C【解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

7、,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强加因果。B项,史记中并无墨子的传记。D项,“没有像儒家和道家一样提出过新的理论和学说”错,原文说的是“也没有提出超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墨家学说衰落的原因,并论证了衰落带来的影响。B. 文章主要就墨子学说过于理想化和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的观点进行了论证。C. 文章提到了墨家的许多主张,用

8、以证明兼爱是墨家学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D. 文章第六段引用了庄子的话,旨在说明墨子对人的要求太高,常人难以做到。【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文章没有谈影响。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墨子认为,兼爱即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如能这样,则一切混乱都可消除。B. 墨家学派衰落的根本原因出在其学说上,其最重要的主张即兼爱思想过于理想化,甚至

9、可以说就是一种空想。C. 墨家比较有影响的都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因其思想的深度不足,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在实践层面上也因此没有出路。D. 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不能与时俱进,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都是”扩大了范围;“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在实践层面上也因此没有出路”,因果倒置,应该是“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

10、间”。(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2018年5月11日,公众号“二更食堂”以舆论热点21岁女孩深夜乘网约车遇害事件为素材,撰写并发布文章托你们的福,那个杀害空姐的司机,正躺在家数钱,文中多处用语不当,粗鄙、露骨消费死者,引发用户声讨。随后,“二更食堂”负责人被约谈,公众号被封号七天,再接着,二更创始人深夜致歉和反省。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借自媒体平台发声,这更多的是商业机构运营下、流量经济导向下的变现需求,将重点完全放在了如何博眼球吸引用户关注上,不惜违背内容为王的价值取向,挑战良知底线,以谋取利益。自媒体领域呈现的很多问题具有普遍性,如果不能

11、从根本上对自媒体平台实现有效监管,难保不再出现什么“三更厨房”“四更餐厅”。(摘编自新华网评汪欣自媒体“蹭”热点不能丧失良知)材料二:所有的新闻资讯平台都包含不同的资讯种类,可以让用户能专注于某一领域,在垂直领域获取更多的内容。而不同种类的阅读量更多的取决于用户的兴趣,调查显示,多数用户经常关注实时头条新闻,这部分内容往往具备一定的舆论性和趣味性。而在垂直领域,娱乐、时政、时尚和财经也是用户经常关注的内容。多元化、碎片化、互动性已成为新闻资讯的发展趋势。多数用户表示只有内容丰富,符合自己信息获取意愿才会花更多时间浏览。此外,智能推荐和搜索功能也是衡量资讯平台优质程度的关键,智能推荐根据用户的浏

12、览习惯推荐符合用户不同口味的资讯,而搜索功能则方便用户对精准内容的摄取。(摘编自速途研究院:2017年新闻资讯类APP研究报告)材料三:媒体技能的“去专业化”,新闻发布渠道的“去中心化”,催生了“人人皆媒体、人人皆记者”的现象,而这些自媒体人扮演着重要的信息整合、评论表达角色,在舆论生成和引导中具有很大的话语权,但由于情绪化的表达或批判,也容易加剧公众情绪的非理性。“标题党”现象屡见不鲜,部分时政新闻报道也出现了明显的娱乐化现象,特朗普访华期间,网上恶搞的表情包不断、国家领导人与夫人穿着情侣装甜蜜牵手等“花边新闻”被强势推荐。对此,新闻工作者应保持反思,在满足受众喜好的同时注重信息质量,把握速

13、度和深度的关系、形式和内容的平衡。融合化、智媒化的语境下,中国新闻业既紧跟潮流,贴合受众需求、创新新闻产品,不断深化媒体转型改革,又面临着新型盈利模式的艰难探索、平台媒体整体崛起导致的专业媒体影响力衰减、社交媒体谣言传播的阻击难度加大等挑战。2017年6月1日,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正式施行,其对新闻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和管理。2016年11月发布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也对直播服务提供者、发布者提出了更高的资质要求。总体上,国家对互联网平台上的内容管理正在不断强化和规范化,新媒体催生的新闻业也在朝着更加合法、规范的方向发展。(摘编自张志安、李霭莹2017年中国新闻业年度发展报告

14、)4.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二更食堂”事件告诉我们,自媒体“蹭”热点不能丧失良知,应注意信息质量和价值导向。B. 所有新闻资讯平台都会有至少两种信息种类,且不管是什么种类资讯,其受关注程度往往要看用户的阅读兴趣。C. 具有一定舆论性和趣味性的头条新闻备受关注,而与娱乐功能无关的时政新闻也有较多人关注。D. “人人皆媒体、人人皆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容易因为情绪化的表达或批判加剧公众情绪的非理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

15、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与娱乐功能无关的时政新闻也有较多人关注”错误。结合材料二图表及原文“调查显示,多数用户经常关注实时头条新闻,这部分内容往往具备一定的舆论性和趣味性,更具吸引力时政、时尚和财经也是用户经常关注的内容”等分析可知,原文没有谈及时政新闻“非娱乐化”、与娱乐功能无关。且根据材料三“部分时政新闻报道也出现了明显的娱乐化现象”,可见时政新闻也出现娱乐化现象。故选C。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不同的资讯是否受关注更多靠用户的阅读兴趣,只要能满足用户的兴趣关注点,平台便能长远发展。B. 调查显示,头

16、条娱乐新闻受更多关注,而汽车、房产等资讯则逊色许多,可见用户对此类单一乏味的资讯不太感兴趣。C. 中国新闻业面临着技能不专业、发布渠道无中心、话语权受挑战的多重困境,只有紧跟潮流,贴合受众需求、创新新闻产品,才能闯出新天地。D. 总体上,国家用出台相关规定等方式加强对互联网平台、内容的管理规范,新媒体催生的新闻业在朝着合法、规范的方向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7、。D项,对应材料三最后一段内容,概括正确。A项,根据材料二原文,第一分句正确。但第一分句不能反推出“只要能满足用户的兴趣关注点,平台便能长远发展”,属条件有误和太绝对化,若只抓兴趣而轻内容质量,久而久之公信力降低,平台恐难以长远发展。故A项推理有误。B项,根据材料二调查图表,题干前面分句正确,但说汽车、房产等资讯“单一乏味”于文无据,原文并未明确说明它们不受众关注的原因,此属无中生有和因果有误。C项,说中国新闻业“技能不专业、发布渠道无中心”,是对“媒体技能的去专业化,新闻发布渠道的去中心化,催生了人人皆媒体、人人皆记者的现象”的曲解。故选D。6. 根据上述材料,为了使自媒体平台更健康长远发展

18、,需要作何努力?(6分)【参考答案】自媒体自身在满足受众喜好的同时要重视内容质量和价值取向(守住良知底线);多元化资讯下增加智能推荐和搜索功能;相关部门加强对自媒体平台的统一规范和有效监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结合材料一中公众号“二更食堂”的行为及“不惜违背内容为王的价值取向,挑战良知底线,以谋取利益”等分析可知,自媒体自身在满足受众

19、喜好的同时要重视内容质量和价值取向;结合“智能推荐和搜索功能也是衡量资讯平台优质程度的关键,智能推荐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推荐符合用户不同口味的资讯,而搜索功能则方便用户对精准内容的摄取”分析可知,多元化资讯下增加智能推荐和搜索功能;结合“2017年6月1日,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正式施行,其对新闻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和管理新媒体催生的新闻业也在朝着更加合法、规范的方向发展”分析可知,相关部门加强对自媒体平台的统一规范和有效监管。(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远山张世勤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父亲

20、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

21、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

22、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

23、女人说,我叫红苗。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地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

24、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

25、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做了铺垫,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B. 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为红苗的出场作铺垫。C. 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红”,二者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与生活的转变。D. 作者极力渲染了山间景色的美丽

26、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答案】C【解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A项,“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错。B项,“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错。D项,“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错。8. 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聪慧。很有生意头脑,让青树栽培种植山果和蔬菜,用来做生意。(2)勤劳。“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3)大方、有主见

27、。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决定嫁给他。【解析】本题题干是“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注

28、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主要性格“聪慧”“勤劳”“大方,有主见”的角度概括人物红苗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说明她很有生意头脑。“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红苗说明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先概括红棉的性格特点,再结合小说的情节,分点回答。9. 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题更恰当,你认为“远山”与“转弯”哪一个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参考答案】以“远山”为题好

29、。远山是故事展开的环境。山里生活的纯净自然,孕育了他的质朴。含蓄而富有诗意。以“转弯”为题好。情节始终围绕着是否转弯展开,青树与红苗都有一个转弯的过程。暗示人物的转变,生活从单调变得丰富多彩。更符合小说的主题思想:过日子要不断转弯,只有放弃旧观念,才可能追寻到美好生活。【解析】本题题干是“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题更恰当,你认为远山与转弯哪一个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分析小说标题的好处,主要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标题对小说三维(人物、情节、主题)的影响;二是标题本身是否具有审美意义(蕴含丰富的意蕴)。如以“远山”为题,“远山”既是

30、实指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又指一种生活境界,是作者在小说中塑造出来的一种令人向往的自然温馨的生活姿态;“远山”一词含蓄且极富诗意。而以“转弯”为题,在情节上更契合小说主题,小说中多次出现“转弯”的字眼,它既是道路的转弯,又象征着生活方式和心态的转变,更符合主题,青树和红苗因观念上的转变走向了更美好的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为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和尝诣导,导小极,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

31、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叶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既练,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和谓所亲曰:“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

32、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时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礼度,肆其私情。若弗纠正,无以齐物。皆可下太常夺服。”诏从之。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其年卒,年六十四。(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注】小极:困倦、小病。叶:同“协”。练:是练祭的简称,为古代亲丧一周年的祭礼。10. 下列对文中画

33、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B. 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C. 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D. 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答案】D【解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

34、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收泾令陈干杀之”,根据句意,被逮捕的人是陈干,“之”,也是只陈干。故应在“干”和“杀”之间停顿,排除A项、C项。“有司以尚违法纠黜”的意思是:主管官员认为谢尚违反制度要处罚黜免他。其主语是“有司”,谓语是“以”,宾语是“尚违法纠黜”。故应在其后停顿,排除B项。据此推断D项正确。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孩子未举行加冠礼时的发型,把

35、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就像头顶两只角。B.“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因为从中原向南望,其地处在长江之外,所以称其为“江表”。C.“夺服”指的是古代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与“夺情”的意义基本相近。D.“卒”指死亡,古代对不同地位人的死说法不同,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答案】A【解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总角,泛指未成年的孩子,不仅仅指男孩子。12.

3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顾和机智有方,委婉唤醒王导。他为了弄醒说着话就打瞌睡的王导,故意对着别人一边称颂他的功绩,一边担心他的身体,惊醒了王导,获得了好评。B. 顾和尊章重典,以礼规范事物。他为人处事恪守相关的礼仪规范和典章制度,小到皇冠上装饰品的使用,大到皇亲国戚犯罪后是否应该得到宽恕。C. 顾和持守情理,尽孝不惜抗命。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坚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应荐复职;即便皇帝下诏书,他仍连续上表坚辞。D. 顾和多次进谏,不愿迎合权贵。他认为江夏公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的规制,于是就毅然上奏,给皇帝摆事实,讲道理,规劝皇帝予以纠正

37、。【答案】C【解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原文中顾和的话,只是托词;他的真实意图是想要服丧满期。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5分)(2)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5分)

38、【参考答案】(1)(顾和)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皇帝下诏书告知他,特别允许他晚上出宫早上回来,他就是这样受到优厚的待遇。(2)谢尚身为外戚,按规定可以宽恕,手下的官员,应当依法治罪。【解析】本题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敕喻”,“告知”;“听”,“允许”;“见”,“被,受到”;“遇”,“对待”。第二句关键点:“宥”,“宽

39、恕”;“正刑辟”,“依法治罪”。【参考译文】顾和,宇君孝,是侍中顾众的同族兄弟之子。顾和两岁时父亲去世,童年就很有德操,同族之叔顾荣很器重他。王导主政扬州时,征用顾和为从事。有一次,月初一应当上朝,还没入宫,车停在门外。周顗遇见他,顾和正在捉虱子,坦然不动。顾和曾经去见王导,王导正困倦,说话间就睡着了。顾和想把他弄醒,于是对同座的人说:“从前常听同族里的叔父元公说过王公协同辅位中宗,保全江南的事。王公身体有小不适,令人焦虑。”王导醒了。对顾和说:“你资质优异出众,不仅是东南之美,实在是海内俊杰。”于是顾和就出名了。不久王导派八部从事到街署去,诸从事都议论官长的得失,只有顾和不说话。王导问顾和:

40、“你听到了什么?”顾和回答说:“明公作为辅佐皇帝的大臣,为什么要收集传言,把严苛作为处理政务的原则呢?”王导赞叹表扬了顾和。当初,晋朝中兴,国都东迁,旧的典章制度有许多缺失,皇冠上用翁翠珊瑚以及杂珠等装饰。顾和奏道:“过去皇冠上有十二旒,都用玉珠,现在用杂珠等,不合于礼制。”顾和迁任尚书仆射。(顾和)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皇帝下诏书告知他,特别允许他晚上出宫早上回来,他就是这样受到优厚的待遇。不久,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以孝闻名。练祭过后,卫将军褚裒上疏推荐顾和,起任为尚书令。顾和对亲近之人说:“古代有人脱去丧服去服从君命,大概是因为才干足以处理时务。我在平常日子里尚且不如别人,何况现在心中混

41、乱,我用什么来对事情有万分之一的补益呢?”皇帝又下诏书,顾和十余次上表疏,于是不出任职务,服丧期满,然后才去处理职事。这时谢尚兼任宣城内史。拘捕泾县县令陈干并杀了他,主管官员认为谢尚违反制度要处罚黜免他,诏令却宽恕他。顾和再次上奏说:“谢尚先是被判了不法受贿罪,被准许自首免死。而谢尚心中有一点不满意,就肆意呈威施虐。谢尚身为外戚,按规定可以宽恕,手下的官员,应当依法处置。”谢尚,是皇太后的舅舅,所以奏疏被搁置下来了。当时江夏公卫崇为庶母服丧三年,顾和就上奏道:“礼是用来规范事体促成教化的,所有当君王的无不崇尚正礼昭明根本。江夏公卫崇本来是远一层的亲属,却在守孝时行重礼,违反礼度,放纵私情。如不

42、纠正,就无法治理事物。可令太常让他们都除去丧服。”诏书同意。永和七年,因病重辞职。当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蓦山溪张中孚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注】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

43、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B. “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C. 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了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D. “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写终南山未改旧时青色,是为了表现家乡仍然充满生机。E. “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明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答案】CD【解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项,

44、“直接”错。D项,“为了表现家乡仍然充满生机”错。15. 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4分)【参考答案】上片喜:“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是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上片忧:“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写出了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下片喜:“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是重回故里的欣喜;下片忧:“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写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解析】本题题干是“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词人追述自己人生旅途,对一生一世的不如意哀叹不已。少壮时节也曾挥刀立马,建功立

45、业,绣帽貂裘,春风得意。可谁料想,时移事改,往日功名已成土,仿佛成了浮萍断梗任水吹浮,身不由己。“听楚语,厌蛮歌”,虽是轻歌曼舞,可谁知往昔不堪回首呢?流落异乡几十年,只在暮年白发回故乡。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令他牵肠挂肚,可此番回家情难言。老马虽识途,但故乡的惨淡,也让作者心怀不安。终南山色依旧在,可怜长安已换几朝臣。句词朴实,从一词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后半生的遗憾悔恨,以及充满对人事变化的复杂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苦闷。作者用词用典功夫很深。一句“萍梗落江湖”,又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身不由己。而一句“往事知多少”借用李后主虞美人词句传递出多少隐情。“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借用刘禹锡“不改南

46、山色,其余事事新”诗意,感慨人生世道的复杂。“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借用白居易长安道的诗句,说出自己辛酸。本题要围绕词人由喜忧喜忧的的感情变化来回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分)(1)李白在蜀道难中,摹写山高入天,仿佛可以触摸到星星,行人行走艰难而抚胸叹息的句子是“_,_”。(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唯有把握当下和未来的句子是“_,_”。(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语句中充满了词人对其无限的仰慕与赞叹之情的语句是“_,_”。【答案】(1)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47、(2)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解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此题应注意“扪”“膺”等字的书写。第II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其生命力和重要影响主要是日常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哲学及文化大相径庭。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颜李等,其学说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_地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只是_地告诉你“做

48、什么、怎么做”,并且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 ),也就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论语中的很多论述,无不_地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由于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不都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而是作为一种值得遵循并应该遵循的_推向社会、推向大众。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用、大行君子之道。17. 依次填入文中模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三下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