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包身工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任选一则,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1)筛选下面文字中的关键信息,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0个字)这样说着,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可不必说,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怨恨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分了。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人银两交,“恐后无凭,立此包身契据是实!”答:(2)根据以下信息,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青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包工头所有,受资本家和包工头
2、的双重剥削。答:答案(1)“包身工”是签署了“包身契”并预付三年包身费,由带工者供给住食,生死疾病一听天命的无偿劳动者。(2)包身工是一种在旧社会由包工头将青少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包工头所有,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的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2下面是“新生代农民工未来的打算”调查结果表,请根据要求答题。未来的打算新生代农民工(%)合计已婚未婚男性女性男性女性坚决不回农村,8.1,5.2,5.6,7.6,12.5尽量留在城市,实在不行再回农村,37.0,31.7,32.2,38.8,40.3挣够钱就回农村,22.2,27.9,29.4,21.3,15.6一定会回农村,11
3、.2,15.1,13.7,11.3,7.1不好说,21.5,20.1,19.1,21.0,24.5请概括出该调查结果表反映的主要信息。(不得出现具体数字)答:答案接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其中,未婚的新生代农民工比已婚的新生代农民工打算在城市定居的比例更高,而未婚女性想在城市定居的愿望更为强烈。解析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看懂图表,准确理解图表横栏和竖栏的信息,将其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再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述出该调查结果表反映的主要信息即可。1高考源点: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
4、在一起的?答:答案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这中间会用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文章在写四点一刻被骂为“猪猡”的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文章在介绍了四点半之后包身工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的、详细的介绍。2高考源点: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效果。(1)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
5、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第12段)(2)一手抓住了头发,狠命地往地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一脚踢在她的腿上,照例第二、第三脚是不会少的,可是打杂的很快就停止了。(第18段)答:答案(1)句中的“慈祥”“佳肴”本是褒义词,在句中转化为贬义了,属于“褒词贬用”,说明老板提供的这些菜叶,对包身工而言已是难得的美食,反衬包身工饮食条件之恶劣,凸显这些老板的歹毒。这样,就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老板残酷剥削包身工的愤慨。(2)“抓、摔、踢”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表现了“打杂的”的凶恶,也突出了“芦柴棒”所受的虐待,所处的悲惨状况。3高考源点:
6、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三段做了哪些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答:答案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和人不如禽的命运。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样惨无人道的待遇。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7、。端午节振鹏“明天不准停工。”这是端午节的前一天。在下午将要放工的时候,C厂一间机器隆隆的屋子外面,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张贴了这样一张新的布告。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从他们的生活状况上看,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没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出了车间,在他们眼帘前首先呈现的,就是厂主方才新贴的赫赫布告,在“不准停工”的字样之前,放工的伴侣们都不知不觉地呆立着,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ch)夺了的工人,张望了一会儿不觉就一致发出了“又是什么”的疑问,少数略微认得几个字的看后,即垂头丧气地发出了微微的叹
8、息,从幽怨不平的叹息声中,可以听出“明天不准停工”的断句。去看亲友、打牌、玩耍、休息的幻想和计划,都在这“明天不准停工”的断续声中化为轻烟飘渺而不可触摸了。“呜”早晨第一次的汽笛响了,提了饭篮,拿了衣包,一个个工人依然照例陆续走进那数千劳动者的总压榨机关内去拼滴血汗。花絮依旧飞舞着,浊气依旧蒸发着,机器依旧转动着这正是“不准停”的“明天”旧历端午节。又是汽笛一声,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车间里的机器,不停地转动,花絮不停地飞舞,工人们各自在车轮转动花絮飞舞中,拿了饭篮,在机器旁的气管中吸取那黄色的带有强性锈质的蒸汽水,将饭泡热,享用他们的午餐。花絮不时地落入碗内,随之就进入了他们的口腔;纱
9、头不时地断脱;饭碗便时常离开手而去从事工作。这是每日的经常情形;不过在今天,各车间里都似乎是显出一种异样的哀怨、悲愤、沉闷、凄惨的情景来。沉默着只有机器转动声一张数字较多的公告,又出现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王阿三、张小毛、李定国、胡小妹、余国香、朱长富、卫炳生、刘阿桂、张翠芝等九人,不服命令,擅自停工,着即开除,以警将来,此布。”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只有“唉唉”“王阿三、张小毛开除了”“开除了九个”的低微叹息声,在死的沉默中颤动着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1直击高考源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0、语能否与括号中的词语互换。(1)厂主方才新贴的赫赫布告。(宣传)答:(2)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夺取)答:(3)飘渺而不可触摸了。(模糊)答:答案(1)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这里指显眼、令人惊讶的布告突然出现在眼前。如果换成“宣传”就没有了显眼的意思。(2)褫夺:剥夺,有强行的意味。而“夺取”没有这层意思。(3)飘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这里指端午节放假的想法已经被彻底打碎。而“模糊”则指真的出现了,但不清楚,与作者的本意不合。2直击高考源点文中多次出现工人去看“布告”,关于“布告”在文中也有不同的说法,请找出一两处,试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答:答案“布告”在文中有不同的说
11、法,“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赫赫布告”“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黑牌子”,从这些语言中可以看出,“布告”经常给人带来坏消息,不是没有报酬的加班,就是开除工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布告”也可以看作贪婪残酷的资本家的象征。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的能力。“布告”这一说法是有着不同的意味的,如“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一句,凸显出的是带来的一种坏的消息,这里显示出一种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成了他们的一种代名词。3本文多次描写工厂汽笛: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从他们的生活状况上看,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没精打采,很狼狈
12、地走出;又是汽笛一声,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答案显示时间的推移;以汽笛的悲鸣、呜咽,渲染环境气氛,进而映衬纺织工人像牲畜般的悲惨生活。4端午节和包身工同属于报告文学,这两篇文章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请分别找出来并加以分析。答:答案相同点:二者都属报告文学,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一致的,作者都以饱浸血泪的笔触描绘了劳工的悲惨生活,愤怒地控诉和声讨了剥削者吃人的罪恶。不同点:包身工写作的主要特点是以横断面的描写与一般情况介绍相结合,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写作手法,既有文学性,又有新闻性。端午节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连缀了一系列的场面,并注意环境氛围的渲染烘托。包身工截取包身工从清晨到夜晚放工这样一个横断面,即所谓“包身工一日”;端午节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描写了纺织工人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及端午节这天的主要生活、劳动过程,即所谓“纺织工一日半”。-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