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1.2.3诗两首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12465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1.2.3诗两首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1.2.3诗两首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1.2.3诗两首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1.2.3诗两首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1.2.3诗两首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诗两首素材思悟点亮理想之灯现代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借这个美好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诗人写这首诗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他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在迷惘和失望中仍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爱因斯坦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再看另一位诗人流沙河,他在20世纪50年代被打成了“右派”,遭遇不公待遇二十余年,但他始终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战胜坎坷,最终走过了人生那段黑暗的时光。他在诗中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

2、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守护心中的美好如果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美好,那么康桥就是徐志摩心中的美好所在,虽然也有一丝哀愁,一丝忧伤。康桥,留下了徐志摩太多的回忆和牵挂,不知康桥属于徐志摩,还是徐志摩属于康桥,外人很难读懂其中奥秘。正如我们不知屈原属于汨罗江,还是汨罗江属于屈原一样。不过我们却知道,这份美好一定值得珍惜,值得守护。所以屈原在“举世皆浊我独清”时,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浅唱低吟,信步江边,怅忆平生;陶潜在看透官场污浊时,种豆于南山之下,虽芳草萋萋,豆苗稀少,他却依然乐此不疲。心中的美好,或许是一份想念,或许是一种信念,或许是其他支持自己前行的力量。让我们都守护好自己心中那份美好

3、,唯其如此,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阳光,才会一路灿烂。诗意地生活在人的情感世界里,惆怅是最叫人难以言传的。因为它是人心灵中的稀有元素,只有在丰富而细腻的感情土壤里才能觅见它的踪迹。徐志摩凭他一支灵动的笔把这种高难度的心灵告白推向极致。他似一片薄如蝉翼的轻纱,似一道若有若无的薄雾,似一泓明澈照人的清泉,把与康桥依依惜别的心境营造得如诗如画,使千千万万的读者在不经意间弹响了隐在深处的心弦。小试身手以“仰望星空”为话题,写一段抒情性文字,200字左右。答:答案(示例)仰望星空,群星灿烂,不染纤尘的星光里,驻存着多少人的希望与梦想。仰望星空,感受天空无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伫立天地之间的赤子,那种广袤的包容

4、,能够给予你一个偌大的、温暖的怀抱;仰望星空,目睹繁星闪耀,把自己想象成一颗最闪亮的启明星,那种群星的陪伴,能够给予你一个最坚定的方向。或许,千年之前,孔子在落魄、孤独之际,就曾经这样抬起头,仰望星空,从那里获得的启迪成为他生命中强有力的支持。感谢星空,让冰冷的梦想重新燃起万丈光芒。1高考源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请谈谈你的看法。答:答案观点一:诗中的“姑娘”,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又忧郁的姑娘。这位“姑娘”是

5、他要追求的“梦寐思服”的佳人。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里经过。观点二:“姑娘”是有象征意义的。“姑娘”象征着诗人的理想,是诗人心中朦胧的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姑娘飘然而去后“我”的惆怅,实际是大革命退潮后诗人无法排遣的忧郁与惆怅。2高考源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关于诗人在再别康桥中情感的高潮,有人认为是第5节,有人认为是第6节,你的看法呢?答:答案观点一:情感的高潮是第5节。在这一节,诗人对母校的爱恋之情达到了高潮。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他要告别康桥了,想撑着一支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到了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

6、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此时诗人快乐到了极点。观点二:情感的高潮是第6节。在这一节,诗人的惜别之情达到了高潮。诗人沉浸在美好的梦境中,一个“但”字把诗人和读者从梦境与回忆中拉回到了现实。在现实中“放歌”是不可能的了,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本节别情缕缕,离绪重重,诗人的惜别之情达到了高潮。3高考源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离别之情在不同的人看来是不一样的。王勃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柳永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徐志摩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你会如何对待离别之情?答:

7、答案观点一:离别是走向新的征程。有了离别才会有新的奇迹。如果没有离别,人生可能会少了许多心灵体验。平静的湖水无法锻炼出真正优秀的水手,浪潮澎湃的大海才是水手最好的战场。只有告别温馨的小巢,勇闯广阔的天地,我们才会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回顾过去必不可少,但只有忘却过去的忧伤,才能展望未来,拥抱希望。或许正因如此,诗人才会高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观点二:离别是对自己失落的梦的永久的怀想。徐志摩再次回归母校,却物是人非。前来怀念往昔美好岁月的诗人,怅然若失。“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将失落的梦永久地放在内心深处,让康桥与自己的心灵同在。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8、题。苔痕的意象为中国诗人所钟爱,那湿漉漉的苔痕最不起眼,但却无处不在:在古地边,在石罅(xi)旁,在茵茵的绿草深处,在森森的古树上,在诗人的心中地蔓延,周邦彦花犯词“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青苔标志着静寂,那永恒的静寂,只有的地方才有青苔,青苔显示出永恒的宁静,显示出野趣、古朴和稚拙。青苔的出现,在宁静中向人昭示的消息,诗人们借此执拗地诉说着变化中的不变,世事变化只是表象,()。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把玩青苔的心理。他们通过对青苔的咀嚼,表达对人生的思考。把玩青苔,就如同中国诗人喜欢把玩残花的心态一样。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

9、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时间的极度紧张之关系。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无边无际人迹罕至亘古不变雪泥鸿爪B不着边际荒无人烟颠扑不破痛定思痛C无边无际人迹罕至颠扑不破痛定思痛D不着边际荒无人烟亘古不变雪泥鸿爪答案A解析无边无际:没有边际;指极为辽阔广大。不着边际:挨不上边儿,指没有着落;形容言论空泛,不切实际。“不着边际”含有贬义,用在这里感情色彩有误。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形容地处偏僻。荒无人烟: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荒无人烟”语意太重,用在这里不合适。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引申为空间和时间上延续不断。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破不了;比

10、喻言论、学说等极其正确,永远不会被推翻。“颠扑不破”不能修饰“消息”。雪泥鸿爪:意思是融过雪的泥土,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痛定思痛:悲痛的心情平静之后,回想当时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痛定思痛”与语境不符。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永恒才是真实的绵延 B绵延的永恒才是真实C永恒才是绵延的真实 D绵延的真实才是永恒答案B解析根据上一句“世事变化只是表象”,从句式上看,下一句相对格式应该是“才是真实”,据此排除A、D两项;从内容上看,“绵延的永恒”与“世事变化”较为对应,符合整个句子的表达意图,排除C项。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

11、当的一项是()A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极度紧张的人与时间之关系。B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展现了人与时间的极度紧张之关系。C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与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展现了人与时间的极度紧张之关系。D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与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时间的极度紧张之关系。答案C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成分残缺,缺少介词“与”,在“那股将生命”前加介词“与”,据此排除A、B两项;第二处是用词不当,需将“发展”改为“展现”,据此排除D项。故选C项。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12、,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直到五四之前,中国诗坛还是旧诗一统天下。新诗的倡导者们主张废除陈旧的格律,其着眼点当然不仅仅在于形式。尽管旧诗曾有灿烂的过去,但到了20世纪初,已成强弩之末。它那固定的形式、格律,已使它很难容纳新的思想、新的内容。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向旧诗所代表的传统思想与美学观念发起挑战。很难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和读者的审美要求。A BC D答案B解析本语段大意是:旧诗很难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和读者的审美要求,到了20世纪初,已成强弩之末。文段的整体思路是从旧诗写到新诗,“但到了20世纪初”紧随前面的时间“五四之前”,故应排在最前,排除A、C两项;“很难容纳新的思想、新的

13、内容”与“很难适应急剧变化的”句式一致,且应是从思想及内容到现代社会和读者的审美要求,故应依次排列,排除D项;“不仅仅在于形式”与“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相衔接。故选B项。5任选两句分别进行扩展,每句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1)黄昏,我在海边(2)戴望舒在雨巷(3)徐志摩告别康桥答:答案(示例)(1)黄昏,夕阳如血,我站在海边,惊涛骇浪拍击着脚下的岩石,像孩子的呜咽,像深夜的狼嚎,像台风疯狂的呼啸,可是,这些声音都不能掩盖我心底如海浪般的悲伤。(运用了比喻、排比)(2)戴望舒,穿着一袭深色长袍,如一棵挺拔的树,直直地望着小巷深处,眼神似乎望向了天边,望向了小巷另一边如丁香般的结着愁怨的姑

14、娘。(运用了比喻、比拟)(3)徐志摩,挥一挥衣袖,衣袖中掉落下了一片云彩,那是他如油纸伞般悠久的青春,再挥一挥衣袖,回头看看这青葱岁月,告别了难以割舍的康桥。(运用了比喻、比拟)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这道题目要求任选两句进行扩展,在表达的时候,我们要熟悉所给三句的具体意境,第(1)句“黄昏,我在海边”,就要突出那种在海边的那种气势,表达对大海的一种深沉之爱,当然也可以从内心的孤寂这一角度进行诠释,突出自我之悲伤;第(2)句“戴望舒在雨巷”,对这一句进行把握的时候,就需要理解“雨巷”这一具有深沉内涵的意向,可以说是婉约柔情,内心充满愁怨,或是充满喜悦;第(3)句“徐志摩告别康桥”,

15、在表达的时候就可以将他那种无法忘却青葱岁月的美好回味进行表述。二、拓展提优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江南雨巷董滇宁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棱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唯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纤华,延展着世人的想

16、象。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账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捶,露

17、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得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尤其的澄净。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奏绿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

18、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节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以时空为序,为我们描绘了具有幽雅恬静、古

19、老纯朴特点的江南雨巷,读后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B本文和戴望舒的诗歌雨巷都有着浓郁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描绘了江南雨巷烟雨迷蒙的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C作者在文章结尾说,“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中的“两方天地”“两势对立”,是虚与实、真与假的“两方天地”“两势对立”。D通过文章我们可以感觉到,尽管作者因眼前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而倍感落寞,但无可奈何,因而惆怅不已。答案B解析A项,作者采用的不是“以时空为序”,而是“移步换景”的手法。C项,由原文第一句话“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可知,“两方天地”“两势对立”是指历史与现实;

20、由全文可知,也是指巷内和巷外。D项,“因而惆怅不已”分析有误,作者第段说“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可见确有落寞之感,但之后又说“眼前的小巷变得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尤其的澄净”;第段说“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第段说“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可见作者是带着审美的态度来欣赏江南雨巷的古老,并认为它可给我们躁动的心带来宁静,并没有“惆怅不已”。7第段中描写的井边“蓝衣少女”与戴望舒诗歌雨巷中描写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什么不同的作用?答:答案本文描写的井边的“蓝衣少女”主要作用是以动写静,表现小巷的幽雅与宁静,同时“姑娘”的影像出现又消失增加了小巷的虚幻感和历史的沧桑感。戴

21、望舒的诗歌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美好理想的象征,这种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解析本题是将抒情美文和著名诗歌中的两个少女形象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作者对于各自不同的形象的描写,其写作目的也不同。本文中,作者用“蓝衣少女”去体现小巷的幽雅与宁静,以及小巷的虚幻感和历史沧桑感。雨巷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这个姑娘同时带着淡淡的忧愁;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8直击高考源点第段与上文构成什么关系?写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答:答案对比;用现实的嘈杂与躁动反衬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从而表现作者别样的思绪:感现实之紧张浮躁,侵扰人心;而江南小巷熨帖受伤的心灵、使人超脱于现实,让人得到慰藉。解析此题可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文章第段主要描写现实,用“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的嘈杂来衬托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表现手法。回答在文中的作用时,可结合作者对现实与江南小巷的平静的感悟,从深化主题方面作答。-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