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荆轲刺秦王素材思悟行侠须仗义助人讲原则舍己助人本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当代青年又因受武侠小说的影响,崇尚侠义的风气很盛行。但是,我们要提醒青年朋友,“侠”“义”不能割裂,行侠需不忘正义,助人要讲原则。荆轲是一个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更是出于拯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当下有的青少年讲究朋友义气,有时不管谁是谁非,不问青红皂白,朋友一个电话就马上前往“拔刀相助”。我们说这不是行侠仗义,而是勇于私斗,扰乱社会治安。“义”是“侠”的基础,行“侠”须仗“义”;不问“义”盲目行“侠”那是助纣为虐的“国之大蠢”,是不值得提倡的。命运与时代有人说,荆轲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在
2、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中无法自拔,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导致了个人悲剧的发生。也有人说,荆轲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荆轲刺秦是时代悲剧。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荆轲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他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无论哪个时代,生命与生活都充满了悖论,面对扑面而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常常走出了一个陷阱,却又陷入了另一个困境。我们从一个时代去反观另一个时代的局限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用自己所处时代的价值作为标准去衡量荆轲那个时代的信仰价值。因而,荆轲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其
3、信仰的成功度已体现在其悲剧行为过程的执着中。明智古时,荆轲因勇刺秦正为人称颂。的确,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上是至理名言。战国后期,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中国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多年战事,弄得民不聊生。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民心所向,可惜,荆轲不知此理,他受燕太子丹之托执意要行刺秦王,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不过,荆轲毕竟只是一介武夫,战国以前的历史也不算很长,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荆轲死了不算,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国,这就是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
4、亡,荆轲实在太失算、太糊涂了。小试身手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与想象,扩写易水诀别一段。要求:(1)对场面氛围的把握、人物心理的揣摩、人物对话语气的表现,要合情合理;(2)不少于200字。答:答案(示例一)易水边,寒风彻骨。绵延的易水,奔腾不息。一地的萧瑟,漫天的乌云在寒风中抖动着,不存一丝余温。长时间的沉寂之后,高渐离凝目侧耳,双手扶筑,筑声响起,荆轲慢声和拍而歌。变徵之音破空而至,犹如死水中激起一朵浪花,顿生了几分活力;又如黑暗中射入一束光线,带来了丝丝光明。风乍起,高渐离长发飘飞,荆轲且歌且舞:“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突然,琴筑之声戛然而止,剑舞之影收缩无形。高渐离挣扎起身,顺
5、手一挥,琴筑击碎在岸边的崖石上,粉身碎骨!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空留下君臣故友,默然流泪!(示例二)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因为他们知道这必将是一场生离死别。到易水上,祭过路神,荆轲就要上路。悲凉的筑声,萧萧的寒风,送行人的哭泣落泪,凄风中的易水竟是如此悲怆,不禁使你捧起杯盏的手停在半空。于是,你吟出了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歌声伴着变徵的声音,更显得凄凉、悲壮。风,撩起了你的衣襟,你看了看送行的人群和黑云滚滚的易水之南一边是不归的征程,另一边是整整一个国度湿漉漉的目光。而易水之畔的天幕下,只有你一个人兀自独立,你清楚地知道你的使
6、命,如同你清楚地知道,这奔腾不息的易水不可逆转。可是,别无选择河山卷起的匕首,太过沉重。这时候的筑声突然变成慷慨激昂的羽声,人们的情绪也转向激愤高昂,心头都激起了对暴秦满腔的仇恨。就在这慷慨的音乐声和激昂的群情中,荆轲毅然决然、头也不回地启程了。1高考源点: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课文第三段,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答:答案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其反应;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
7、解。荆轲舍生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2高考源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苏洵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陶潜称赞“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司马迁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你怎样看待荆轲刺秦这一行动?答:答案观点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一向为人民所传颂,他那壮烈之举,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这是因为刺秦王不是一般的侠义行动,而是反抗强暴入侵的正义行动。观点二:虽然荆轲曾受到燕太子丹极其优厚的礼遇,其刺秦的行动
8、,也包含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但这绝不是荆轲刺秦王的主要原因。荆轲主要是为了制止强秦侵略六国,其壮举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为正义献身的精神,却鼓舞着后世许多侠肝义胆的志士,这正是其壮举值得肯定的一面。观点三:以唯物史观来看,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单枪匹马的行刺行为,是不可能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挽救国家的危亡,只能靠富国强兵,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的力量,而不能把希望寄托于行刺上。3高考源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陶渊明咏荆轲中说:“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是否赞同陶说?为什么?答:答案观点一:不赞同。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无充分了解,双
9、方谈不上“知己”。荆轲要待机而动,太子丹却“疑其有悔改”,予以责难,甚至以先遣秦武阳相逼,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的焦虑心情、狭隘心胸,表现出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性情刚烈的荆轲无法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怒叱太子”,仓促上路。既然太子丹对荆轲的了解、尊重、信任都十分有限,那么,“君子死知己”这一说法自然难以成立。观点二:赞同。荆轲和太子丹的关系,显然不是一种君子之交。从主客关系看,双方各有所需,太子丹需要利用荆轲抑制秦国复仇雪恨,荆轲需要利用太子丹获取声名。历史记载:“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太子丹对荆轲的心
10、性是十分了解的,从这一角度,说他们是同气相求的“知己”也未尝不可。荆轲“提剑出燕京”是为了报达太子丹知遇之恩,荆轲确乎是为“知己”而非为理念赴死。一、文言基础提升1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不同,相同B不同,不同C相同,相同D相同,不同答案D解析都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意思是“如果没有”;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回头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B.C.D.答案B解析以:都是“因为”。A项,为:被/给予。C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指读书笔录。D项,其:代词,他的/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1、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C愿足下更虑之D愿大王少假借之答案C解析足下:古今意义相同,对朋友的尊称。A项,穷困:古义是走投无路;今义是生活贫穷,经济困难。B项,偏袒:古义是袒露一只臂膀;今义是袒护双方中的一方。D项,假借:古义是宽容、原谅;今义是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D见燕使者咸阳宫答案B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被动句。A项,定语后置句。C项,判断句,固定句式“所以者”,意为“的原因”。D项,省略句与状语后置句。5下
12、列对与本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战国策又称国策,成书于战国末年至秦汉间,后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这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B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中的“变徵”和“羽”分别是七音之一。“变徵”是“宫音”的变调。C在谦辞敬语中,“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如荆轲刺秦王中,将荆轲称为“荆卿”。D古代有“四大刺客”,他们的信条都是“士为知己者死”。他们分别是刺杀吴王僚的专诸、刺杀韩傀的聂政、刺杀庆忌的要离和刺杀秦王的荆轲。答案B解析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变宫是宫音的变调。6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荆轲提出
13、以樊将军之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的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而太子却“不忍”,由此可知太子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B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在文中用的笔墨很少,是因为这些不是主要情节,这样安排突出文章详略得当、剪裁合理的特征。C“易水送别”在众多人物中重点写荆轲,并且重点写慷慨悲歌,同时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D本文为了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的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衬托荆轲的英雄虎胆。答案A解析“由此可知太子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错,文中说太子“不忍
14、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反衬荆轲的胆识与智慧。二、拓展提优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余祭。余祭死,传夷眛。夷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
15、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
16、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史记刺客列传)注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楚国人。因其父兄为楚平王所杀,故自楚逃亡至吴。灊(qin):今作“潜”。楚邑名。在今安徽省霍山县东北。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B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C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D
17、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答案B解析句中“王僚之徒”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排除A、D两项;“尽灭之”中的“之”代“王僚之徒”,“尽灭之”后应该断开,排除C项。故选B。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B“嗣”有接续、继承、子孙等意思,“王嗣”指王位继承者。C“骨鲠之臣”指刚正忠直的官员,他们立朝刚正,疾恶如仇,敢于直谏,对奸臣丝毫不留情面。D“丙子”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3个。它前面的干支是乙亥,后面的干支是丁丑。答案A解析“太子”专指已确定继承皇
18、位或帝位的帝王的儿子。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伍子胥来到吴国,他游说吴王攻打楚国,被公子光说成是为了报私仇,动机不纯,因此他的建议不被采纳。对此伍子胥并未反驳。B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想把王位传给他人是不道德的,所以专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C公子光看到夺位之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的后顾之忧,让其刺杀吴王僚;另一方面设宴邀请吴王僚,吴王僚最终上当被杀。D公子光依靠专诸夺位成功,他报答专诸的效命,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答案B解析“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非专诸认为,而是公子光自己的看法。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时不可失
19、,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译文:(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译文:答案(1)这个机会不能失掉,不去争取,哪会获得?况且我是真正的继承人,应当被立为国君,季子札即使回来,也不会废掉我呀。(关键词“时”“求”“虽”,宾语前置句“不吾废也”)(2)当前吴军在外被楚国围困,而国内没有正直敢言的忠臣,这样吴王僚还能把我们怎么样呢。(关键词“于”“骨鲠”,固定句式“是何”)参考译文专诸,是吴国堂邑(今属南京)人。楚国大将伍子胥逃出楚国来到吴国后,知道专诸有本领。当伍子胥见到了吴王僚时,用攻打楚国的好处劝说他。吴国的公子光说:“那个伍员,父亲、哥哥都是被楚国杀
20、死的,伍员才说攻打楚国,他这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并不是替吴国打算。”吴王就不再商议伐楚的事。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打算杀掉吴王僚,便说:“公子光有在国内夺取王位的企图,现在还不能劝说他向国外出兵。”于是他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按兄弟次序排,大弟弟叫余祭,二弟弟叫夷眛,最小的弟弟叫季子札。诸樊知道季子札贤明,就不立太子,想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传递下去,最后好把国君的王位传给季子札。诸樊死去以后,王位传给了余祭。余祭死后,传给夷眛。夷眛死后,本当传给季子札;季子札却逃避不肯被立为国君,吴国人就拥立夷眛的儿子僚为国君。公子光说:“如果按兄弟的次序,季子札当立;如果一
21、定要传给儿子的话,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嫡子,应当立我为国君。”所以他就在暗中收养谋臣,以便靠他们的帮助取得王位。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像对待宾客一样地好好待他。吴王僚九年,楚平王死了。这年春天,吴王僚想趁着楚国办丧事的时候,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属庸率领军队包围楚国的灊县;派叔叔延陵季子到晋国去,观察各诸侯国的动静。楚国出动军队,断绝了吴将盖余、属庸的后路,吴国军队不能返回。这时公子光对专诸说:“这个机会不能失掉,不去争取,哪会获得?况且我是真正的继承人,应当被立为国君,季子札即使回来,也不会废掉我呀。”专诸说:“王僚是可以杀掉的。母老子弱,两个弟弟又带着军队攻打楚国,楚国军队断绝了他们的后路。当
22、前吴军在外被楚国围困,而国内没有正直敢言的忠臣,这样吴王僚还能把我们怎么样呢。”公子光以头叩地说:“我公子光的生命就是您的生命。”四月丙子这一天,公子光事先把武士埋伏在地下室里,而后置办酒席宴请吴王僚。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到公子光家门,以及公子光的庭院里、台阶两旁,到处都是吴王僚的亲信。他们都手持两刃刀,夹道站立。等到宴会上酒已喝到起劲时,公子光假装脚疼,离席进了地下室,这时他让专诸把一柄小匕首装在一条烤鱼的肚子里,用盘子给吴王僚送了上去。专诸走到吴王僚面前,突然掰开鱼抓出匕首猛刺吴王僚,吴王僚当即被刺身亡。与此同时,侍立在左右的吴王的卫士当然也立刻把专诸杀掉了,吴王僚带来的人们顿时一阵大乱。这时公子光趁机派那些事先埋伏的武士一齐出击,把吴王僚的部下全部消灭。接着就宣告自己当了吴王,这就是阖闾。阖闾为酬谢专诸的效命,封专诸的儿子做了吴国的上卿。- 8 -